那是一个晴天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v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晴朗的早上,在本乡校区大学医学部的校园里,我跟同年级的学生们一起,一边想着下一节课的内容,一边朝着附属医院的方向走去。当时有个学生拿着一份在本乡路上买来的报纸,在那儿宣读号外。然后,嘈杂声就像涟漪一般在我们中间扩散开来。不是因为谁说了句什么话,而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反应汇聚到一起,之后就变成了一声叹息。就在那一刻,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事实清晰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感到周围的世界顷刻间面目全非。基础医学部的大楼、小树丛、同年级学生穿的衣服,这些是一年多来我每天都在看、早就已经习惯了的光景。在这个宁静的上午,初冬里的小阳春天气,和煦的日光下,我所熟悉的这片光景一切如常,但同时,它又如初见般在我心里唤起了一个不寻常的、鲜明的印象。大概就像是我和我所熟悉的世界之间的纽带突然断裂的感觉。这个说法顶多就算一个解释吧。那种感觉上的印象,就好比食物的味道,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但它又是那么鲜明,鲜明到当你再次拥有相同体验的那一刻,一定会在瞬间认出它来。后来,战争结束,母亲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周围的光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还有,当我遇到那位命中注定的女性时,东京的街道看上去也完全不像东京的街道。但我也不会为此而特别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当我得知战争打响的时候,我也就是若无其事地穿过人群,朝着附属医院的方向继续走去。当时我也不是不知道战争在步步逼近,只是我不敢相信,这场战争居然真的会把英美两国作为对手。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结论会变成现实——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晴朗的冬天的早晨。
  我跟同学们一起走进了附属医院的阶梯教室,诊断学——应该是这门课吧——一如往常地上课、下课,而我却茫然地坐着那里听课。课上的内容我根本就没听进去,脑子里走马灯似的在问各种问题:教授看着好淡定啊,他看了今天早上的号外吗?或者,他还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才这么镇定自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接下来会怎样呢?”我一回家,母亲就问我。“必输无疑!”我像是要发泄什么似的说道。“真的吗?”“还有别的可能吗?”“你大伯倒是一直都说,那个海军大臣行事鲁莽,要照他的做法,可真让人放心不下……这下会不会出什么大事呀?”“肯定出大事!”“这事儿,你可跟谁都别说!”母亲说。
  为了防备敌方来空袭,那天晚上就开始进行灯火管制,但我已经买好了票,打算去新桥演舞场看文乐。演舞场那天正好是大阪文乐剧团来东京新桥演舞场巡演。母亲说道:“你还是别去了吧。有可能會白跑一趟呢……”我当然知道她担心的不是我“白跑一趟”,但还是说了一句“不演的话我就马上回来”,之后就出门看戏去了。


  地铁还是照常运营。我在银座四丁目下车,街上一片漆黑。新桥演舞场门口几乎没有行人,只有演舞场的建筑物像个黑色的大块头,静静地匍匐在微白的夜空下。原来如此,巡演看来是取消了。但我又转念一想,还是到入口看一眼去吧,没想到入口的门开着,问讯处也有人,就是不见观众的踪影。检了票,走进剧场里头一看,二楼观众席上只有我一个人,于是我就往前走,找了个正中间的位子坐了下来。再往下一看,正面池座里三三两两地坐了四五个男人,还是没有一点要开演的迹象。我又琢磨,是不是一会儿该有个经理人之类的出来跟我们做个解释,说一下怎么给我们退票的事儿。就在那个时候,上来两个人,一个是义太夫(说书人),另一个拿着三弦琴,各自入席后,自报家门道:“今日为您说这段义太夫的是……”空荡荡的剧场里面,只有清脆的梆子声在回响。然后,大幕拉开,木偶活了起来。
  我很快就被义太夫和三弦琴的世界给吸引住了,“现如今,半七他……”——说起来,这真的是一幅不同寻常的风景。古韧大夫,面对没有观众的剧场,穿越到遥远的江户时代,变身为商贾人家的女子,全部戏份就靠他一个人在那里扭动身体,用声嘶力竭的道白,叹息、控诉和哭泣。这里早就没有了战争,没有了灯火管制,没有了内阁情报局,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任何事物都难以撼动的、固若金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既能表现女子恋爱时的叹息声,及其所有的微妙的阴影,又能将其升华为一种风格,通过三弦琴和古韧大夫的声音,二者严丝合缝的配合,得以完美演绎。唯有此刻,这个世界才无须通过密匝匝的观众,无遮无拦、毫无退让地展现出所有的自足性和自我目的性。它就这样色彩鲜明地、威风凛凛地存在着,宛如一出悲剧,与剧场外面的另一个世界——军国主义日本的概念和所有的一切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古韧大夫是在孤军奋战吗?大概也不是吧。江户文化的全部内容都浓缩在他的身体之中。这是化为肉体的文化……所有这一切不是作为语言,而是作为难以撼动的现实,展现在我的眼前。夫复何求?
  炸弹没有立刻从我们的头顶掉下来。在听闻开战的“诏敕”后,又传来奇袭珍珠港的捷报,整个东京陷入狂喜的海洋,大家都高兴得手舞足蹈而忘乎所以。
  “我太高兴了!我要唱军歌!”某个大学教授说。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大快人心啊!”学生们说。报纸上,著名歌人写了首《珍珠港》的和歌,诗人为有生之年能亲眼见证这一盛事而感谢上苍。


  第二个月,有识之士在杂志上发文写道,这才是真正的“近代的终结”,“大东亚共荣圈之路”畅通无阻,大日本帝国前途无量。作为舰政本部长,一直对开战持批评态度的大伯是这么说的:“不过,奇袭珍珠港在战略上的成功超过了预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并不是只有东京。虽然我当时啥都不知道,但恐怕除了柏林这个唯一的例外,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首都,都在为这个捷报而高兴不已。莫斯科得知日本军队不再向北、转而向南进军的时候,内心肯定是松了一口气的——看来佐尔格的情报是真的。伦敦看到日本用行动促使美国正式参战,内心应该是欣喜若狂的。听说流亡中的戴高乐将军得知此事后,马上就自言自语道:“胜负已定。”美国,克利夫兰,太平洋问题研究所的会议上,学者们正在为日本是否参战而进行激烈的辩论。就在此时,传来了珍珠港被袭的消息,学者们一时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又很快镇定下来,并终止了会议。   所有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谁都知道,这下“法西斯主义肯定要完蛋了”。东京市民不知道全世界都在为此事高兴,所以他们才会自顾自高兴。我怀着黯淡的心情注视着东京市民的狂喜,感觉自己跟他们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如此遥远过。东京被炸后,我就在伤者的身边,竭尽全力救治他们因燃烧弹而造成的皮肤灼伤。战争结束后,离开东京的时候,我在地球的另一边,感到很多东京人就在我身边。在海外漂泊的日子越长,就越会让我思考自己内心深处的东京。但是,“珍珠港”那天,我不是他们中的一员,那欢呼雀跃的人群里,没有我。“珍珠港”那天,古韧大夫讲述的“日本”离我越近,得胜后趾高气扬的军国“日本”就离我越远。然而,古韧大夫所讲述的并非完全是很久以前的传说故事,那不也正是包含着我自己的感情牵绊、所有小小的悲欢、无可挽留地离我而去的那一切的,我无可替代的唯一的世界吗?
  跟我预想的不一样,东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开战而发生很大的变化。英美军队,比中国战场还要遥远。我们家搬到了世田谷区的赤堤,我每天从那儿去本乡校区上学。在这之前,美竹町的外祖父家生意越来越不景气,他们早就把大宅子和涩谷的土地一起做了抵押,最后没能赎回,就搬到目黑区的一个小房子住。我们家卖掉了美竹町的房子,在赤堤租房住。
  从那时起,外祖父就靠陆军发放的退伍金和变卖家具什物过日子。他还偷偷地写起了“小说”。母亲笑话他说:“那不是小说,是您的闺房情话吧?”在所有一切都结束之后,外祖父大概是在想办法把最难忘的东西留下来吧。“小说”里面没有写发家致富的故事,也没有写战争,而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小事情:他去伊豆短期出差,母亲一直把他送到东京站时不经意说的一些话;他带着外甥们去买东西时,大家开心的笑声;生意谈得不顺利,满身疲惫地去找相知多年的女性朋友,不仅得到了对方的关照,而且对方还非常体贴地不让他感到这份用心。小说文字稚拙却古雅,我从字里行间读懂了外祖父不得不写这篇小说的缘由。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活在当下的快乐——这些小说则是他对往昔的留恋。年老体弱的外祖父很快就在目黑区的小房子里离开了人世。
  我依旧每天去医学部上课,医学部要求我们背诵的内容更不会有什么变化。另外,要是考虑去囤点物资或是预测将来提前准备好“疏散”的话,就不需要判断什么日本几年后会战败,会不会战败这些问题,肯定是去判断明天会缺少哪些物资,东京什么时候被轰炸这些问题。现在,就在我的周围,马上就会有人为“必胜的信念”而激情燃烧,或是去囤点罐头,或是去买点军用物资,或是四处钻营,敏捷地开始做“疏散”的准备。但是,我没有考虑过要囤货,也没做“疏散”的准备,更没有考虑过任何其他的具体行动。我没考虑过具体行动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条件让我做出有利于具体行动的判断,而是因为我本来就不考虑具体行动,所以才把判断限定在跟我自身行动无关的领域。在做和行动无关的判断时,排除掉带有主观愿望的视点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我在跟处于“没落”过程中的家人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预测了日本帝国整体的“没落”。不管怎样,超越“没落”的唯一办法就是去理解它。
  然而,我的想法在行动方面没能找到用武之地,却在我和周围人之间形成隔阂时发挥了作用。当时的东京街头,身穿国民服的人越来越多,我就像一个游客,漫步其中。游客眼里的风景和当地人眼里的并无二致,不过能从同样的风景里看出不同的意义来,由于这一缘故,他们常常会激起当地人的无名之火。“开什么玩笑!你说得倒是容易……”东京还没有变成一片废墟,但我经常会把眼前的一切都蒙上一层被烧成荒凉废墟的幻影。于是,顷刻间所有的一切都焕发出不可思议的美。堆放在赤门前水果摊门口的橘子和苹果——在冬日午后的阳光照射下,那种颜色和冰凉的触感,光是这种心理上的预感也足以让我在路边驻足良久。校园里银杏树的枯枝在空中拉起了一片细网;早春的新绿像是一层薄雾;两边研究室狭小的入口处,人们拿着书或背着包进进出出;还有三四郎池畔那片太阳地儿,总是静悄悄的,好像没人记得它似的;化学教室的红砖墙上映照着落日斜阳;傍晚时分,护士们穿梭行走在医院昏暗的走廊里,白衣飘飘;本乡路上的书店和“白十字”窗户上逐渐亮起的灯光;书店主人蹲在书架紧里头看账本,边上搁着一个炭盆烧火……所有这一切都让我着迷,带给我无法言喻的感动。可以说就在这一刻,我可以说我第一次看到了皇居的石城垣、千鸟之渊的春水在发光。不,不光是这些,还有东京街道上的喧闹声、马路上的坑坑洼洼、随季节变幻的风吹在皮肤上的不同感觉——就在这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所有这一切。我也许会幸存,也许不会,但是只要我走在街上,街道就是我的。
  之后过了很多年,当我走在佛罗伦萨的广场上,一边隔着鞋底感受那里的石板地,一边游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时,心里想,自己大概不会再来这里了吧。然而,住在这个城里的人,他们肯定会带着各种各样的希望和悔恨、欢喜与悲伤去考虑自己的生意、市长选举、葡萄酒的价格、教会新祭司的男子气、隔壁家女儿生的小孩子的父亲是谁……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石板地的不是我这个游客,而是每天挎着购物篮走在上面的城里的主妇。我不在东京生活的时候,发现了东京。托马斯·曼曾说过“另一个德国”,诗人片山敏彦曾说过“另一个日本”。然而,这些都不存在。我从一开始就不是生活在那里,而是注视着那里。我自认为战争暴露了大日本帝国的真面目,但实际上,战争暴露的可能仅仅是我自己。(节选,有删减)


  赏析
  加藤周一可謂是日本国宝级的评论家,曾在数所世界一流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有着日本“百科全书式学者”“知识巨匠”等美誉。他的文学评论和文化史著作皆成为后世对20世纪日本文化和思想研究的经典。加藤的自传《羊之歌》收录了一系列有连贯性的散文,不仅记录了他的成长经历,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本篇《那是一个晴天》出自《羊之歌》,哪怕是写散文,作者的文风也更接近一名学者,加上日语文学常见的内敛疏离,这篇自传小文便轻易给人一种置身事外的错觉,哪怕作者描写的是发生于自身的故事,经历的也是日本近现代史上最跌宕起伏的年代,读者仍能飘浮在世界之上,虽然可以看到世事变迁,但却能不受其影响进行思考。
  《那是一个晴天》开篇于一个特殊的日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那一天。从那天起,作者周围的世界仿佛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却又仿佛维持了原样,生活仿佛依旧照样进行,医学院的课程没有因此改变,文乐剧团的巡演照常进行,地铁的运行也没有受到影响……渐渐地,民众的情绪开始变了,但作者对战争及其后果的思考却像是一层罩子,将他隔离开来,确保他能免疫于战时群众的情绪——不管是来自日本群众,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民众。他对东京的“发现”以及对生活的感动,来自一种更抽象的感情,并不来自共情或者私人经历,却是大爱的一种形式,是对和平和日常生活的珍惜。
  在做史料研究时,自传和日记都算作原始资料,可以帮助研究学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普通民众的想法,借用过去的视角审视过去发生的事件。但加藤本人便是学者,他对时事的记录有学者的风格,一边记录一边分析,带给后世的读者多层更有趣的真相。这是过去的人所见的现实,亦是过去的人对他们的真相的理解,最后是留给现世人的解读——皆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尽力触摸历史的真实。阅读,大量的阅读,反复的思考,也是接近真实的方式之一。
其他文献
起重机在窗外掘出种子,  地上有缺口像是火苗投进去。  我转身,  听她们用低语  漫过餐桌上的荒野,  把银针  刺在奔涌的提琴。  那些瓷器,灰色家具,  长途旅行的期望,深秋的颜色,  在舞会中相互交换  催熟我们成长的原料。  我问情人啊,  谁将学会这苦涩的魔法?  荐诗丨 曹僧  这首诗有着令人困惑、内含辩驳的开头:小小的“种子”居然要用大力的“起重机”来挖掘,而笨拙的常常是黄色的“起
期刊
真,繁体是这样的——眞,跟篆书的“真”很接近。为什么长这样子?有点复杂。《说文解字》说是“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是“匕、目、乚、八”的会意,其中“八”指的是“所乘载也”,其他只是说“从匕,从目,从乚”。细细追究恐怕有点麻烦,且罢且罢,反正 “匕”是反写的“人”,大概合起来表示人的变形吧。不管怎样,“真”的本义应该与“仙”有关。那么“仙人”也就称之为“真人”吧。  请看,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头就
期刊
顏陌:感谢大家能够坐在这里一起讨论今天的话题——残缺。我们先来定义一下,残缺到底是什么?没有任何限制,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刘长喜:我认为残缺就是没有达到内心期待的一种状态吧。当你很想要做成一件事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就可以称为残缺了。这大概是内心理想的残缺。  王子:残缺可能意味着不精准,最终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残缺有时候是很美的。比如断臂的维纳斯
期刊
從高处,从桦树的  枝叶间,花环月亮  向我房间注入  一溪银光。  我躺下,床罩上  溅满夜色中的锦砖。  我触摸时间蛇皮  爬行于分秒之间。  如此平静,只有钟摆  在钟的铸造中锤击,  向流逝的时间  再钉进一颗新的钉子。  荐诗丨 武萌萌  假期里,如期办了一场婚礼,接来送往,觥筹交错。现在对着电脑,盘算着工作的“1、2、3、4”,准备回沪迎接崭新的工作日。  时间是线性的,除了“过下去”
期刊
当我们躺下入眠,世界偏离一半  转过黑暗的九十度,  书桌躺在墙壁上  白日里斜卧的思想  上升,当别的事物下降,  起立制造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  梦境的装甲车,密谋让我们去做  那么多危险的事,  在它的边缘发出突突声  全副伪装,随时准备涉过  最湍急的溪流,或爬上剥落的  页岩的矿层,当杯盘与礼服窸窣作响。  ——通过炮塔的缝隙,我们看见碎砾和卵石  躺在铆合的侧翼下  躺在绿森林的地板上
期刊
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荷马说,西西弗是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但另有传说说他屈从于强盗生涯。我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矛盾。各种说法的分歧在于是否要赋予这地狱中的无效劳动者的行为动机以价值。人们首先是以某种轻率的态度把他与诸神放在一起进行谴责,并历数他们的隐私。阿索玻斯的女儿埃癸娜被朱庇
期刊
【摘要】 寓言在小学教材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一般比较短小,寓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别林斯基曾说过:“语言不是寓喻,也不应当是寓喻的。如果他是好的、诗体的寓言的话,它应当是有人物、有典型性格的小故事或小戏剧,而这些任务和性格都是用诗歌描写的。”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是小学阶段寓
期刊
年轻人从学校毕业开始选择自己的工作,就是迈入社会的第一步。  面对工作,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迷茫的时刻,无法像电视剧里那样,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困难、结束迷茫。面对真实的生活,有挣扎,有犹豫。这本《工作漂流》就记录了日本的8个年轻人工作转换时的迷茫和选择。  作者稻泉连在高中时一度辍学,后来考入早稻田大学第二文学部。大学毕业后稻泉连选择从事自由职业,专注于非虚构作品的写作。26岁时,他获得了日本最重要的
期刊
机智问答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编剧:保罗·阿塔那斯奥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大卫·佩默/保罗·斯科菲尔德/?汉克·阿扎利亚?  上映日期:1994-09-14  片长:133?分钟  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  当我们打开电视,看到眼花缭乱的可供选择的节目,无论是喜欢轻松浪漫还是喜欢惊险刺激,总能选到你想要的那一个。然而透过那个小小视窗所展现出来的世界是真實的吗?1994年的电影《机智问
期刊
“刻板印象”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的内在自我认知到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中, 这四个字在无形地影响我们。  如果用一个例子来说,我立马想到 “好学生”这个词。 这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下包含了太多单一性的条件,从上小学起,我们就被灌输什么是好学生应该有的样子,那样一个模版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人的脑子里。如果十分幸运地,你能够匹配上那个标准,那么无疑会让你增添几分自信,因为这种归属感、存在感是令人兴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