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康力迪灌肠器在神經内科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神经内科住院便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康力迪灌肠器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由此对两组患者灌肠时的舒适度、灌肠液外漏现象、排便效果及所护士操作所需时间等方面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使用康力迪灌肠器灌肠比传统方法好,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使用康力迪灌肠器灌肠操作简单轻松便捷,并且安全高效卫生,能有效节省时间,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减少灌肠液外漏,减轻患者的痛苦,获得良好的解除便秘效果。
【关键词】康力迪灌肠器;便秘;神经内科
【中图分类号】R5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82-02
便秘是神经内科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长期卧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便秘的比例高达90% [1] ,便秘发生时,昏迷病人有躁动不安、消化不良、粪积食形成等表现;清醒病人可出现腹胀、嗳气、食欲减退、排便困难等不适;此外,因便秘排便时需过分用力,加大腹肌收缩,腹腔压力升高,迫使心脏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诱发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可造成脑血管破裂脑出血,严重时可致脑卒中患者突然死亡[2]。临床上常通过灌肠解除便秘病人的痛苦,但传统的灌肠法容易造成灌肠液外漏、患者有腹胀腹痛等不适、护士劳动强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1月始我科对住院部分便秘病人采用康力迪灌肠器灌肠,并与传统灌肠法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我科住院便秘病人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3岁~87岁,平均62岁;脑出血12例,脑梗死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脊髓病变6例,多发性硬化5例;昏迷11例,清醒49例;便秘时间为3d~7d,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肠鸣音减弱、食欲不振、烦躁等;均无灌肠禁忌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排便成功率、灌肠时的舒适度、灌肠液外漏现象及护士操作所需时间。
1.2.1 观察组:取康力迪灌肠器(含灌肠液)进行灌肠。康力迪灌肠器,每支含灌肠液110ml,注入管长10cm,取下盖帽,让少量药液流出滋润管口,将注入管轻轻插入肛门6-10cm,反复挤压球囊,使灌肠液缓缓注入直肠内,然后上推面条(已配在包装内),拔出注入管,压住肛门口5~15min后即可排便。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选择一次性灌肠袋,灌肠液为39℃~41℃的0.1%~0.2%的肥皂水500ml~1000ml;按常规操作方法进行灌肠。灌肠完毕嘱病人5min~10min后有明显便意才排便
1.2.3 60例均取左侧卧位,右膝屈曲,臀部靠近床沿,轻轻分开臀部显露肛门。灌肠过程均密切观察病人的舒适度、灌肠液外漏现象及护士操作所需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个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当样本量出现0例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 < 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灌肠排便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两组舒适度比较,观察组灌肠时的不适感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两组灌肠液外漏现象比较,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有统计学差异(表3)。平均操作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表4)。
3 讨论
病人方面:传统灌肠方法液体量大,肥皂水500ml~1000ml,当大量的灌肠液快速进入直肠时,由于老年人肛门括约肌生理性松弛,结肠容纳灌肠液的能力较小,经常边灌边漏,从而影响灌肠的效果。而且大量的液体进入肠道易引起腹胀腹痛,排便感强烈,使灌洗液在直肠中保留时间短,排出灌洗液量大,不能达到有效软化大便的作用,因此导致不良反应多,排便快,排便不尽或排便失败。康力迪灌肠液主要成分是123丙三醇(医用甘油),能机械刺激直肠平滑肌,反射性地引起直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收缩吸收肠管水份,刺激肠管蠕动亢进,并浸透使粪便软化后排出。液量少且粘稠,患者在灌肠中无便意感,可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以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因而我院神经内科使用康力迪灌肠器为便秘病人进行灌肠,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减少灌肠液外漏,减轻患者的痛苦,获得良好的清洁肠道效果。
护士方面:康力迪灌肠器含灌肠液,液体量为110ml,配有一次手套,小棉垫,无需再准备其他用物。观察组护士从备物到完成灌肠时间均不到5min。对照组护士从备物到完成灌肠时间需约20min。因而我院神经内科使用康力迪灌肠器为便秘病人进行灌肠,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样达到解除便秘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艳华.脑卒中患者便秘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56.
[2] 侯淑敏,陈长香.脑卒中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与实践,2012,9(5):110-111.
【关键词】康力迪灌肠器;便秘;神经内科
【中图分类号】R5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82-02
便秘是神经内科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长期卧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便秘的比例高达90% [1] ,便秘发生时,昏迷病人有躁动不安、消化不良、粪积食形成等表现;清醒病人可出现腹胀、嗳气、食欲减退、排便困难等不适;此外,因便秘排便时需过分用力,加大腹肌收缩,腹腔压力升高,迫使心脏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诱发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可造成脑血管破裂脑出血,严重时可致脑卒中患者突然死亡[2]。临床上常通过灌肠解除便秘病人的痛苦,但传统的灌肠法容易造成灌肠液外漏、患者有腹胀腹痛等不适、护士劳动强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1月始我科对住院部分便秘病人采用康力迪灌肠器灌肠,并与传统灌肠法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我科住院便秘病人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3岁~87岁,平均62岁;脑出血12例,脑梗死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脊髓病变6例,多发性硬化5例;昏迷11例,清醒49例;便秘时间为3d~7d,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肠鸣音减弱、食欲不振、烦躁等;均无灌肠禁忌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排便成功率、灌肠时的舒适度、灌肠液外漏现象及护士操作所需时间。
1.2.1 观察组:取康力迪灌肠器(含灌肠液)进行灌肠。康力迪灌肠器,每支含灌肠液110ml,注入管长10cm,取下盖帽,让少量药液流出滋润管口,将注入管轻轻插入肛门6-10cm,反复挤压球囊,使灌肠液缓缓注入直肠内,然后上推面条(已配在包装内),拔出注入管,压住肛门口5~15min后即可排便。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选择一次性灌肠袋,灌肠液为39℃~41℃的0.1%~0.2%的肥皂水500ml~1000ml;按常规操作方法进行灌肠。灌肠完毕嘱病人5min~10min后有明显便意才排便
1.2.3 60例均取左侧卧位,右膝屈曲,臀部靠近床沿,轻轻分开臀部显露肛门。灌肠过程均密切观察病人的舒适度、灌肠液外漏现象及护士操作所需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个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当样本量出现0例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 < 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灌肠排便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两组舒适度比较,观察组灌肠时的不适感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两组灌肠液外漏现象比较,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有统计学差异(表3)。平均操作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表4)。
3 讨论
病人方面:传统灌肠方法液体量大,肥皂水500ml~1000ml,当大量的灌肠液快速进入直肠时,由于老年人肛门括约肌生理性松弛,结肠容纳灌肠液的能力较小,经常边灌边漏,从而影响灌肠的效果。而且大量的液体进入肠道易引起腹胀腹痛,排便感强烈,使灌洗液在直肠中保留时间短,排出灌洗液量大,不能达到有效软化大便的作用,因此导致不良反应多,排便快,排便不尽或排便失败。康力迪灌肠液主要成分是123丙三醇(医用甘油),能机械刺激直肠平滑肌,反射性地引起直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收缩吸收肠管水份,刺激肠管蠕动亢进,并浸透使粪便软化后排出。液量少且粘稠,患者在灌肠中无便意感,可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以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因而我院神经内科使用康力迪灌肠器为便秘病人进行灌肠,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减少灌肠液外漏,减轻患者的痛苦,获得良好的清洁肠道效果。
护士方面:康力迪灌肠器含灌肠液,液体量为110ml,配有一次手套,小棉垫,无需再准备其他用物。观察组护士从备物到完成灌肠时间均不到5min。对照组护士从备物到完成灌肠时间需约20min。因而我院神经内科使用康力迪灌肠器为便秘病人进行灌肠,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样达到解除便秘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艳华.脑卒中患者便秘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56.
[2] 侯淑敏,陈长香.脑卒中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与实践,2012,9(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