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路啊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在城市中生活久了,免不了要生出些情感来的。
  我的一个朋友,前几年进了城。开始没有什么实在的职业,后来找到了一份做户外广告的事,风里雨里几年,有了些积蓄,打算置一份房产。有人建议他不要赶买房的潮,万一这城里找不到事做了,房子还怎么养?朋友坚持己见,咬咬牙买了,还东挪西借了不少,说过两年就还上。当时,我还真为朋友捏一把汗,这万一哪天他找不到工作了,房子还真能养吗?
  又过了几年,朋友生活得好好的,早上骑着电动车出门,上那个永远是临时的班。到了下班的时候,骑着电动车往房子里赶——回家。这几年中,朋友换了几个工作,都是临时的,换起来容易,没有牵挂。有时候,朋友就说,这样工作着不是好好的吗?哪像你们,一天到晚守住铁饭碗,活得不一定比我好。
  朋友的话显然有些偏激,但现实何尝又不是这样呢。在我栖身的这座城池,多少人就是这样活着的。只求活得安稳,至于活得有没有滋味,活得有没有自己,谁还去管?比如我的另一个朋友,也是在这个城市,工作几年了,曾经豪情满怀,制定的目标是要在几年内上科级、副处级或者县级,在几年内要有自己的小车、别墅,最好还要有一两个小秘。现在车是有了,钱也有了,房子自是不必说,而且是200平方米的大套,但行政级别就是上不去。为此,他老是感叹“生不逢时”。其实,真是生不逢时吗?我对他说,不要感叹了,不是“生不逢时”的问题。
  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生活的道路。生在同一个城市,各人都在走着自己的道路,都在按照自己的道路生活。有人买不起房,这是活生生的事实。有人有很多房,还在不断地圈地、占房。有人在不断买房又卖房,这就是他们生活的“道”。对于买不起房的,有人会说,怎么买不起,怕是藏着掖着了吧?怕露富吧?这年月,露富不是明智之举,还是藏着、掖着点好。这是生活的又一条“道”,想真实地生活,却因了种种原因,不得不加一层外衣,把自己包裹起来,过一种虚幻般的生活。
  很多人还是真实面对生活的。有句话说:“真心话说多了,也会变真味的,因为离假话就不远了。”城池之中,芸芸众生,各人取什么道,别人是无法干涉的。但世事常常差强人意,你想过自己的生活吧,你想不被世俗沾染那份纯真吧,可就是不行。记得在云南大理旅行时,见过一副对联,意思是:身在名利中行走,心在荒村中听雨。对于联意,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但都可以从中读出深深的矛盾来,读出那份冲突中的无奈来。生活之于人,世事之于人,何处不会有此矛盾冲突呢?生活中没有了矛盾的掺杂,便成了无味之水,无色之林了。于是,有人取了这样一种态度,生在这个城池中,把自己假定成是一个游弋的人。游走之于城市,你可以随兴趣阅读城市,美丑不辨其是非,是非不分其曲直,自如便好,自在就行,活出自我,张扬自我,我想,这大概是生活的又一条路了。
  那些生活在财富中却备受煎熬,生活在官场被诱惑缠身的人,大抵是难得走上这条路的。
其他文献
清脆的鸟声把我唤醒,打开舱盖,见东方已亮出一抹鱼鳞……  我登上小舢板,摇动小橹,向远处的鱼栅悠悠滑去。水面上缕缕雾气在轻柔地舒展,我的舢板轻轻,不牵动一丝波纹。  鱼栅中间约40米宽的凹处,篱笆横竖在河里,既可让船来往,又隔断了鱼的通行,隔不断的流水,撒出一个个小小的漩涡冒出水面。  舢板近了鱼栅。几根粗粗的毛竹架起一间小竹屋,紧挨着鱼栅,那就是渔人的家。  我用小橹在水上拍打着,水的音韵里,一
期刊
俗话说:“七十有妈,八十有家。”我只能偷着乐,因为我已经67岁了,上有87岁的父亲和91岁的母亲,下有儿孙绕膝,可以说是“四世同堂”。  前些日子,母亲戴了20多年的老式上海牌手表坏了,妹妹拿去修表店,说已无修理价值。母亲对我说,戴惯了手表,冷不丁没了,手脖子上空空的。我答应母亲,给她买一块新手表。  一晃,我忙了三五天之后,才想起买手表的事,糟了,母亲她准是着急了。于是,让大儿子赫天开车,去他奶
期刊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  母亲穷其一生,在苦苦寻找她想要的生活,她想要的婚姻、土地与爱情,她想要的儿女情长与日月相守。是的,母亲用一生的妄求掩埋了自己。终究,她带着无限的孤独和无限的遗憾上路,去往她认定存在的天国,与她心中的诸神会合。  去年的这个日子,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这场雪让我想起母亲临别前赠予我的一个梦:在我出生的山村里,落着冬日的空冷,在空冷的狭长的土街上,母亲着一身白茫茫的素装从西走向东。
期刊
俄国短篇小说创作大师契诃夫1904年逝世,距今已经112周年。而他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却仍在描述着我们今天的故事,从未改变。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没有众多的人物,没有复杂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只是以简单的场景,精炼的对话,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却让你忘记不同于你的国别,不同的年代,他所描述的生活就是这个模样。自然地开始,娓娓道来地叙述,自然地收场。  现实的扭曲惨痛,让契诃夫用自己手术
期刊
记忆中,童年的集市是上个世纪的。  小尾巴似的我紧握母亲温暖的手,踏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声响,随母亲赶往市场。好奇、神秘、新鲜冲淡了寒冷。我清楚地记得,母亲以每尺两角八分五厘的价格,为我和姐姐每人扯了一件过年穿的花布上衣。最神奇也是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悬挂于老槐树上的小木匣子,它能传出优美的歌声,和让我似懂非懂的讲话。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原始的有线广播。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集市,又是怎样的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阿尔卑斯山与中国的秦岭一样,横贯东西,一个把欧洲一分为南北两半,一个将中国一分为两个单元,而它们都是亚欧大陆东西逶迤连串山脉的组成部分。然而,当走进横亘在欧洲中部的阿尔卑斯山时,它却以纯洁与美丽而著称。  由意大利米兰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到达瑞士,一路上山路盘曲,林木茂盛,碧草翠树夹道欢迎。草是草毯毫无杂念,广袤连片,接地连天,与树木、雪山和湖泊无缝衔接,树与树相连,青苍刚毅,挂于山巅,头
期刊
我扫了一眼地边那瓜蔓下边的绿晶晶的玉瓜,心头一紧,双眉紧锁,30多年前发生在菜园边那老玉瓜的故事清晰地浮现在面前……  出事那天,玉芬嫂为了第二天全家人的饭,领着女儿到工厂旁的菜地拔野菜。如果拔不到野菜,家里就要揭不开锅了。小女儿在野草丛中的瓜蔓上,发现了一个软软的变了颜色的小玉瓜,像拾到个宝贝一样,顺手摘下高兴地大喊:“妈妈快看!玉瓜!玉瓜!”嫂子听了还没回过神来,看菜园的二老李听到了喊叫声,看
期刊
阴冷的腊月里,我常常想起母亲的那只铜脚炉。  早些年,我家确有只铜脚炉,提襻拎放自如,盖子上有密密麻麻排列有序的小孔。别看那脚炉已开始氧化了,表面锈迹斑斑,极具沧桑感,却是非同寻常的脚炉——那是我母亲18岁出嫁时最值钱的嫁妆之一,所以母亲很自然地就把脚炉与自己的命运维系到了一起,视脚炉为自己生命的象征,爱若至宝,珍视有加。  在我用高亢嘹亮的呱呱啼哭声张扬地昭示世人之前,母亲已生五男三女,不堪承受
期刊
七奶说,农家的春天是布谷鸟叼来的。布谷鸟很久以前不是一只鸟,是农家的一个勤劳能干的小媳妇,一次,她和小姑到野外挖菜,一阵大风刮过,那风大得能刮飞一头大牛,比德武家的那头大牛还大。结果小姑不见了,小媳妇急得要死,就像五婶家娶媳妇没有钱,一夜急白了头那样。小媳妇可不是白了头那么简单,找不到小姑,回到家里和婆婆没法交代,自己也寻了短见。她的鬼魂变成了一只鸟,一到春天就四处飞,声声呼喊“姑姑——姑姑”,这
期刊
猴年本命,花甲迎春,才晓知“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蓦然回首,四十年工作,从乡下到城里,从教师到行政,该退休了,终于卸下了理应担当的沉重使命!同时代的人,虽是成长在和平年代,但条件差、工作苦、待遇低、负担重、责任大,自小以家训知勤奋,仰父母身教晓事理,经坎坷历练铸韧性,尊传统信念能担责,倚尽心尽力明公正,卸政归民而感恩一切。  悄然已是五猴花甲,一切都要转轨。由工作转为生活,由忙碌转为休闲,由职责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