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逊克军马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zhengp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记事时起,就牢记了自己家乡的名字——黑龙江逊克军马场二分场良种站。
  逊克军马场下辖五个分场,我家在二分场,最先住在良种站,后来又先后调到四连和七连。军马场归属解放军总后勤部,完全以军队建制,干部职工统一军服着装,只是少了领章和帽徽。刚上初中时,妈妈把她穿小的一件军衣送给我,三开领、小掐腰,我穿上这件军衣,两条小辫子故意搭在胸前,心里美得直冒泡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军人是非常光荣的职业,当地青年若是结婚照相办喜事儿,能借到一套军服穿,那可叫时髦。可我更喜欢看爸爸穿马裤的样子:两侧大腿部分鼓起一个大包,膝盖以下用绑腿裹得细细的,穿一双黑色的毡马靴,头上一顶翻毛黄军帽,腰扎一根黑皮带,坐在枣红色马背上,那样子,嘿,倍儿神气!
  东北边疆距离哪个国家最近呢?当然是苏联。我便联想,苏联的战马,有我们马场良种站的马厉害吗?他们的军刀,有我们马场打马草的闪刀亮吗?
  1979年2月初,中越边境战事升级,中苏边境也笼罩在战争的雾霾之中。站在辽阔的黑龙江岸边,用望远镜即可望见对面江边符拉迪沃申斯克口岸陈列的一排排大炮和坦克。听大人们议论,我们附近的几条公路已被封锁,普通车辆无法通行。只有军车昼夜行驶,车上运送的是军人、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车辆夜间行驶,不鸣笛、不开灯,一切准备都在平静而有序地进行。
  我们的心都揪成了一团,明显感到了越来越浓烈的火药味儿。
  2月17日,云南谅山边界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第一枪。当时正值春节前后,在外读书的我已放假回家。渐渐感觉出了气氛的异常。那种紧张,大大盖过了春节的喜庆。父母向我正式交代战前安全防御,也是连队向各家各户宣布的三条规定:一、一旦听到警报声响,我们家和后面一趟房的六户人家,同乘停靠在大队部的三号汽车;二、按人头计算,每家每人只能带三斤重的物品;三、晚上睡觉尽量不脱衣服,以免突发情况能够快速行动。警報拉响,人员集合后,所有车辆向二十公里外的大黑山进发。
  春节前后,母亲一改平日里蒸馒头、花卷的习惯,总是不断地一锅一锅地炒面。炒熟的面可以干吃,也可以用开水冲成糊糊吃。为了加强营养,母亲还做了点儿小发明,她用香油炒面,再放入盐和捣碎的芝麻花生,使其营养更加丰富。她做了五个长溜溜的布袋,把炒面装进去,布袋两头缝上布条,我们每人身上捆一个,活脱几个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母亲还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她给我们三姐妹一人准备了一顶破棉帽。我说,要准备就准备新的,给我们准备破帽子干啥?母亲眨巴眨巴眼睛煞有介事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俄国老毛子可坏了,专门欺负大姑娘,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只要听到警报响,就赶紧把破帽子戴上,再往脸上抹把黑炉灰,他们就认不出男女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一个细节,每次洗完脸,母亲都不忘记往我的脸上抹点百雀灵雪花膏,捏捏我的小鼻子,用烧过的火柴棍的炭头描描我的眉毛,然后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似的边看边说:“女孩子就是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利利索索的,这样才显得姿雅。”“姿雅”一词是母亲生造出来的,翻遍词典也找不到,但并不觉得生僻,认真琢磨一下,仿佛一位形态婀娜、典雅大方的女子,正翩翩地向我们走来。可是眼前,母亲恨不得三个姑娘,个个都变成丑八怪,她才放心。
  一场大雪过后,房顶覆盖了厚厚的积雪,远山如白色的蟒带绵延不绝地起伏着,白杨与雪松愈发显得冷峻而挺拔。一切准备就绪,很奇怪我们已经没有了紧张的感觉,似乎只等那警报一响,苏联老毛子冲过边境,我们集体开赴大黑山那一时刻的到来。可是一个星期过去,苏方并无动作,两个星期过去,边界依然平静。只是中苏边境照例陈兵百万,一排排坦克、大炮隔江相对,严阵以待,仿佛不是为了打仗,更像是为了震慑对方而摆出的一种姿态。当时我的心里还是犯了嘀咕,一旦打起来了,我们的马匹怎么办?如果打不起来,我们这么多年养的军马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竞妄想目睹一眼中苏骑兵,恍若电影中那样,在茫茫雪原挥刀拼杀的战斗场面!
  有一天,连队发生了一件稀奇事儿。
  深夜,正在熟睡的张大妈被“砰”的响声惊醒,她“嚯”一下坐起来大叫着:“打枪啦,打枪啦!快跑哇,快跑哇!”全家人迅速起床,各自拿着准备好的干粮和衣物冲出家门,直奔大队部二号车。他们为能第一个登上汽车而庆幸着。一家人坐在敞篷车斗里,脑袋顶着厚厚的棉袄蜷缩成一团,在深夜冷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可是奇怪,怎么半天没人上车呢?司机也没来?黑黢黢的寒夜,只有皑皑白雪发出清幽的光,黎明的夜啊静悄悄。他们意识到了什么,直到确定并无险情后,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可那声音是从哪儿来的呢?四处查找后发现,屋顶棚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那声“砰”的巨响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一家人被折腾得哭笑不得。东北气温低,寒风烈,家里的门窗顶棚须用一层层报纸糊严才保暖。可如果室内温度过高,顶棚糊得过紧,报纸就很容易胀破。顶棚爆裂的声音,被张大妈误以为枪声了。这事儿传遍整个连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随着这则笑料的出现,人们紧张的神经渐渐松懈,每天,关于中越和中苏战争问题,成为街谈巷议最多的话题,似乎经过一场备战,个个都变成了战地情报员和军事分析家。战争的气氛慢慢冷却,春节的喜庆渐渐升温。孩子们又疯跑出去堆雪人,到河套里溜冰去了,大人们也开始走街串户、谈天说地、喝酒打牌了。最重要的是,夜晚,我们终于敢脱下衣服放心大胆地睡觉了。
  云南前线捷报频传。1979年3月16日,历时一个月的、为全世界所瞩目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以中方的全面胜利告终。
  积雪开始松动,冰层开始融化。
  开学了,母亲帮我收拾行装。在我转身要走的那一刻,母亲突然叫住我,她拿过来准备躲进大黑山时“红军长征”背的炒面袋子,又拿过来一把剪刀,“咔嚓”一下把面袋两头的布条剪断,递给我说:“把炒面带上吧,平时饿了冲一碗吃。”
  随着冷战的结束,1980年代后期,我的家乡不再养军马了。马场改农场,军马变良田,现在的逊克农场,已成为北大荒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平国,吃早饭了。”妻柔声地唤我。  来到餐桌前,一盘色泽金黄的蒿子粑粑,咬一口,软糯香甜。“好吃!”我抬头望向妻,妻娇嗔地瞪了我一眼:“好吃就多吃点儿!”此时,我心里美滋滋、甜丝丝的。妻已不再年轻,额头的青丝已夹杂些许白发,细纹悄悄爬上了她的眼角。  1985年孟冬,一个黄道吉日,一辆贴着红“喜”字的婚车在结冰的路面上缓缓驶进了湘北游港河畔的石下柳家。在一阵欢天喜地的锣鼓声和“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期刊
当年大学毕业,我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离家约三十里地。头两个月,赶上暑假,只报到,没开学,工资就存了下来。家里又贴补几个钱,买成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年月,自行车是大物件。有了它,解决了我上下班的大问题。  半年后,一个草长莺飞的时节。  清晨,早早起床,我来到一家国有林场的槐树林,扎稳自行车,独自伫立在小路的这头,幻想着,有一个红衣少女如期而至。其实,并非没有一点儿凭据,隐约从她口中得知,她是一
期刊
母亲是一个极其温和的人,漂亮大方,喜欢养些花草,记忆里,似乎永远也不急不躁的样子。  而这样的一位仁师慈母,在婉约优雅的骨骼里,又向自己的身体中千万亿个神经细胞里延伸出一种叫作剛强的东西。一直以来,家庭的重担几乎全压在她的肩膀上,子女尚小,一个作为母亲的责任将她原本柔弱的肩膀打磨成铁。诗和远方那是年少时的狂梦,等到你肩负责任了,梦或许还有,只是再也无法自由自在地狂奔了。母亲说,我们仨就是她余生的梦
期刊
伊来单位收拾东西,临行前交给我一个信封,未封口,我随口问一声,我能看吗?伊说,这是专门给你的,但你得等我走了再看。收了信封后忙着处理乱麻一样的工作,在电话与琐碎中被催促,疲于应付。  好不容易闲下几分钟,想着这妞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居然当面不能说话,要以写信这种方式来与我交流。一时在心里平添了好几分古风古意,手下生风,绿意丛丛,暖从身来。  信封里有个小本子,里面记载着她往来的账目。我正纳闷她为何要
期刊
烟苗,是母亲最娇贵的一个“孩子”。  田野里,山坡上,处处都是大人带着孩子们忙着栽烟的景象。有雨水落下还好些,就了老天爷的赏赐,省去了肩头挑水的重活路。没有雨水也不能影响栽烟的节令,背水或是挑水,一遍遍地往返于地里和水源点。村子里的水源点是在一个山洞里,要打着电筒或是点着火把下一百八十级台阶,才能到达水边。我最害怕老天不下雨,那样我们的肩膀要蜕层皮。母亲说,才是浇点定根水,要不了多少的,别一个二个
期刊
热衷读萧红的作品,是近来的事儿。竟是有了爱不释卷之感,晨读,夜读,坐着想,走着想,想这个31岁就英年早逝的女子,她动荡的一生和卓越的才华,像月光的轻冷,留下余晖照着万里河山。没了萧红的文坛,依然热闹非凡。一些怀念她的文字,终究也逃不过与她纠纠葛葛的几个渣男同台的戏。一声叹息,几滴清泪,匆匆而过,如她走得急急忙忙的一生。  进入萧红的呼兰河,是在一个冰冷的天气。那个小城的人戴着五耳帽,穿着笨棉袄,哈
期刊
她是他的同班同学。初一教室角落里,那个爱笑的女孩儿,一下子牵住了他的视线,她亮亮的眸,洁白的齿,春风一样的笑,满月一般好看而散发柔光的面庞,像山野的一枝花,摇曳在窗破桌乱的教室里,鹤立鸡群。她的成绩和她的长相一样出类拔萃,它们共同构造了一片沼泽地,让他沉陷其中无法自拔。  上课时,千方百计扭头去瞄她,课间,用目光在杂乱的人群中搜索她,放学后,在黑压压的人头中辨认她,上学时,处心积虑地与她不期而遇…
期刊
戈壁边陲的小城,坐上火车,窗外一眼望不尽的荒原,停靠的小站也在寂静与荒凉中打着盹儿。  曾经酒泉前往省城兰州,只有一条并不平坦的公路,七百多公里路不是很好走,没有长途班车,只有一趟从玉门东开往省城兰州的直达慢车,它开过来叫501,开回去叫502。那些直达北京、上海的都是特快,虽然也经过兰州,可是票很难买到,所以,小城人前往兰州只坐这趟慢悠悠的绿皮车。它总是特别的拥挤。一张车票二十来块钱,学生票半价
期刊
窃以为世间的疼,概莫分为两种,肉体的疼和精神的疼。凡是能以流血流汗的方式产生的疼,都来自肉体,在止血止汗后,疼痛渐轻。凡是能触碰心灵的隐秘,让精神产生震颤,继而要让后事之师发生深刻变迁的疼,是精神的疼。前者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后者以镌刻人生的姿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可是近来,我像是恍然觉得世界上有第三种疼。我莫名地在深夜里醒来时,倏忽心疼,一溜儿的肉往下掉落,掉得周身四凉。我能清楚地感知,这种疼,
期刊
我之所以跟一个“麂”字如此较劲,是因为前两天,我亲眼看到一只麂子死了。  立春以后,小雨不断,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正四处蔓延,湖南平江作为防控新型肺炎的前沿阵地,一级一级都在严防死守,包括我们龚家峒村。人是好说,动物就不好说了,尤其是狗子。  一只狗子趁主人没拴缚牢,夺门而逃,在村中的路上撒腿狂奔,一直跑到北面的山脚下才停下来。在一丛枯草旁,狗子围着枯草转了两圈,用后腿在地上无缘无故刨了几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