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祥瑞的紫色流过心灵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璞,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原名冯钟璞,常用笔名宗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与散文家。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还有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她因发表于1957年第7期《人民文学》的短篇小说《红豆》而出名。这篇作品适逢“反右”的政治运动,被指认为表现“小资”思想情调的“大毒草”而遭到批判。初出茅庐即被批判的,除她而外还有王蒙、刘宾雁等人,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种遭“批”出名的方式。—— 一篇《红豆》,使宗璞声名在文坛炸响。
  《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散文名篇,发表于1982年第7期的《福建文学》,收入《宗璞小说散文选》。它先后被收入人教版、苏教版等初中语文课本,作为一篇美文在中学生中间广为流传。很多散文选本都予以选入,它已经成为新时期散文的经典之作。
  散文作为一种直接抒情的文体,其创作总是与作者特定的审美心理密切相关。所谓创作契机或所谓感兴或所谓灵感,讲的都是作者写作其时的审美心理。或喜悦、或激昂、或愤怒、或忧愁、或哀伤、或抑郁等等,这些都是因作者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景、规定经历与规定体验所生发的情感的表现形态。惟其如此,我们在面对一篇散文的时候,必须抓住这一解读的“钥匙”,否则你就不可能真正分析、品鉴它的妙处,你就是隔靴抓痒,你就不可能得到符合作品实际的解读结果。《紫藤萝瀑布》的文本中有这样两句话值得读者注意:紫藤萝,“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两句,话中有话,是解读全文思想内容的一个“提示”。此文写于1982年5月6日,那是作者的“小弟”冯仲越[飞机结构强度专家,长期从事飞机结构设计与强度研究工作。在新型歼击机结构强度计算与试验,航空结构分析系统(HAJIF)的开发研制和航空结构静、动、热强度试验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患胃癌住院,命存一悬。所谓“生死谜、手足情”,即指此事。数月之后其弟去世,作者柔肠寸断,作《哭小弟》以悼念。80年代初期,50岁上下的知识精英过早逝世的消息时有所闻,均因“文革”中身心被摧残和“文革”后科研超繁重、工资极低薄、家庭多拮据等原因而中年早逝。因此,宗璞写作这篇散文的审美心境,是她自己所说的“焦虑和悲痛”。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紫藤萝瀑布》的教案,说作者在打倒“四人帮”之后,感奋于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感奋于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治国方略,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故而“心在欢笑”,全国人民“心在欢笑”。显然,这种想当然的牵强附会,是完全不符合作者原初的审美心境,是粘附政治而“拔高”了作品的思想,是政治文化批评范式的惯性思维使然,因此是不科学的,自然也是不可取的。
  死树复活,是作者意料之外的一个发现。而这发现使宗璞在“焦虑和悲痛”中获得安慰和希望,这才是作者在《紫藤萝瀑布》中所抒写的真实思想和情感,舍此,没有别的解释。作品中写到,原先见到家门外的一株紫藤萝由繁荣走向枯败,“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以至“紫藤花架也都拆掉”。然而,“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同一棵紫藤萝的死而复生,引起作者惊奇、惊诧和惊醒。因此,她停下脚步,细细观摩、品赏起来。为什么说作者感到惊奇、惊诧和惊醒?这是因为她像做梦似的,看到了紫藤萝死而复生的真实情景;然而,这不是梦幻,而是眼前实实在在的现实。接着,作品生动而又细致地描述了紫藤萝花事吸引“我”的主要“看点”,也是紫藤萝花盛开的几个特征。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第一,写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和辉煌。所谓壮观,是写紫藤萝花盛开总的气势,“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瀑布”总是飞流直下的,这个“瀑布”不免太过夸张,但作者让读者从飞流直下的想象之中,去联想紫藤萝花开的繁茂至极。所谓辉煌,是指紫藤萝花的色泽,是阳光制造的色泽,“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原来是花中“最浅淡的部分”与阳光“互相挑逗”而呈现的一片辉煌,一片灿烂的紫色。
  第二,写紫藤萝盛开的寂寞和笑嚷。所谓寂寞,是指紫藤萝开花的时机是“春红已谢”,一“没有赏花的人群”,二“没有蜂围蝶阵”,故而紫藤萝花是在寂寞和孤独的外在环境中自我开放。所谓笑嚷,是写紫藤萝开花的繁茂,“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甚至,作者听到它们“我在开花”的又笑又嚷的声响,虽然在寂寞和孤独中开放,但它们自我尊重,孤芳自赏。
  第三,写紫藤萝盛开的沉淀和能量。所谓沉淀,是紫藤萝花“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如此把“上浅下深”的色泽有层次地沉淀了下来;为什么紫藤萝花奋力开放而有沉淀之态?究其原因,是它的花像“张满了”的“帆”,而且在“帆”的下面,还有一个支撑开放的“船舱”,仿佛就是能源所在:“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充满了快乐奋进的正能量。
  第四,写紫藤萝盛开的芳香和祥瑞。所谓芳香,是指紫藤萝除了“光彩”,还有“芳香”,这种香味是“淡淡的芳香”。作者说,“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这句话令人联想到“紫气东来”的寓意。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预兆将有圣人过关,遂做迎客准备。果然老子骑着一头青牛款款而来,在此关驿被主人盛情挽留而写下《道德经》。因此,紫气寓意祥瑞,它给人们带来吉祥、财富和好运。作者说香气“像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显然是说,祥瑞顾眷于“我”,“我”从中得到了心灵上极大的抚慰,用作者的话说,是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正因为作者体察到紫藤萝的壮观与辉煌、寂寞与笑嚷、沉淀与能量、芳香与祥瑞,便对眼前的紫藤萝有了“生的喜悦”的感悟,这便给“紫色”赋以特殊的意义。她从紫藤萝的死而复生和辉煌“紫色”的寓意中,心情由焦虑悲痛走向宁静喜悦,感悟到生命力的奇妙和强大。由此对沉疴在身的“小弟”,也便充满了精神得到抚慰后的虔诚祈祷,期待着紫气东来,给她的小弟以及她的全家带来安康、吉祥和福祉。直白地说,作者从紫藤萝死而复生、再次爆发勃勃生机的情景上,在潜意识里感受到一个祥瑞的征兆,盼望着借着紫藤萝的好彩头,在“小弟身上”应了花瑞而发生生命的奇迹。应该看到,作者这种祈祷和期盼,分明是沿袭了“紫气东来”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定势,有些预约未来的禅悟意味。在家庭、人生遭遇逆境之时,有这样的祈祷和期盼是道德向善的精神自慰,因而也是积极的、符合常情的人生态度。笔者在网上查过10多份《紫藤萝瀑布》的教案和教学设计,无一篇关于“紫气东来”这一层寓意的解释,应该说这是执教者一个常识性的疏忽。这里特别提醒:建议中学语文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看一看宗璞的《哭小弟》,把此文当作《紫藤萝瀑布》的互文来读。   另一方面,也是这篇散文思想性最主要的方面,是作者通过紫藤萝花盛开特征的描述,升华到关于生命的哲理思考。也就是说,宗璞感悟到紫藤萝生命力的奇妙与强大之后,进一步从花事联想到人事、物事而沉思默想。作者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花有或枯或荣的时候,草有自灭再生的时候,人有生老病死的时候,但自然与社会永恒的真谛,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生死更替与生生不息,是希望,是光明,是继往开来的前程,在哲学意义上,这是生命力的强大、延续和永恒。显然,作者的哲理思考是积极的,是充满正能量的。在之前写到“沉淀与能量”的部分,作者虽然提及紫藤萝花的能量,但那只是较概括的叙述,仅是先埋下一个伏笔。为了强调生命力的强大、延续和永恒,作者在结尾部分则再一次描写其能量,特地放大、渲染了紫藤萝永恒的生命力: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需要强调的,这是紫藤萝死而复生之后生命力的一幅“特写”,满满的“酒酿”(动力之源)是作者对生命力永恒不灭的一个极为形象的诠释,也是作者在观赏紫藤萝花盛开之后的最为深刻的感悟。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对全文的题目“紫藤萝瀑布”,表示十分的欣赏。把紫藤萝花盛开的生命力,用“瀑布”加以比喻,是力与美绝妙的概括。因此,引文的“特写”可以看成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作者哲理性思考的最后升华。推而想之,也许作者最初看到这棵紫藤萝的时候,跳进头脑里的就是这个关键词“瀑布”,然后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而进行着“瀑布”的文学想象,于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作品“瀑布流动”的整体构思。而“瀑布流动”的艺术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全篇艺术呈现的状态,即选择了与之匹配的艺术表现的方法和手法。
  作品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对盛开的紫藤萝花,进行了化静为动的描写。本来紫藤萝花是静止的画面,可在作者的笔下,把它写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如以下的这些描写:“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花朵儿……彼此推着挨着”,“每一朵……像是张满了的帆”,“我……觉得……瀑布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它们“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等等,甚至写紫藤萝又“笑”又“嚷”,还会说出“我在开花”的人话。这些描写都是化静为动,且这些化静为动,都是反衬“寂寞开无主”的静,反衬无人赏花、无蜂蝶采蜜的落寞和孤独。化静为动、以动显静、动静相反相成,是中国经典诗文创造意境常用的手法,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毛泽东《沁园春》)等等,这些都是经典的例证。现当代散文经典作品中采用如此的艺术手法也屡见不鲜。宗璞在这篇散文里化静为动的手法,还与个人情绪的抒写有着和谐的契合。对此,下面在谈到抒情问题时,再做详细的解释。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咏物抒情小品。宗璞的此类小品不多,其他还有《丁香结》《好一朵木槿花》《水仙辞》等。所谓咏物,常常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本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是诗人寄意于物,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特定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特定的主旨。后来托物言志也普遍地运用到散文中来,取其象征比附的情韵,抒写作者隐蓄的思想情感。经典名篇中有鲁迅的《秋夜》、冰心的《往事》之七“红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杨礼赞》、郭沫若的《芭蕉花》、许地山的《落花生》、陆蠡的《囚绿记》、杨朔的《茶花赋》等等。托物言志则是《紫藤萝瀑布》艺术表现的另一特色。然而,宗璞有着自己的“托物言志”的两个特点。第一,她借助于对紫藤萝的观察、认知和感悟,对其生命力的强大和生生不息进行哲理思考,这就形成了这篇散文独有的“言志”:以紫藤萝言说生命力的哲理,言说绝处逢生的偶然之中有着必然的生命力的延续和永恒。因此她告诫读者:对于人生,一方面要有与挫折和磨难进行对抗的意志和勇气,另一方面又应取“紫气东来”的期约,让人生永远有着充满阳光的希冀。这是作者借紫藤萝言说的最重要的思想。第二,此文作者的情感表现与对紫藤萝认知的过程是契合在一起的,一方面写看花、忆花、悟花的过程,另一方面写作者自我情感由焦虑悲痛到宁静沉思再到意气振奋的过程,思想胶着着情感,两个过程胶着为表与里整一的过程。可见,作者的托物言志,其实溶解着含蓄的、隐秀的抒情,对紫藤萝化静为动的描述里,契合并曲包着作者自己情感的流动,是个人内在情感与诗情的外显,因而思想与情感叠合起来表现,便显得相当深刻,一种玲珑剔透的深刻。
  毫无疑问,《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美文。它美在托物言志的构思,美在哲理思考的隽永,美在言志与抒情的契合与整一。然而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种的散文的品赏,最终还是落实于语言之美。此作最终美在语言的平中出奇,即寓绚烂于平淡。这也是宗璞在此作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的特色。
  所谓寓绚烂于平淡,是指宗璞语言表达的功力已经达到很老练很娴熟的境界。她少儿时期成长于清华园,后又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可谓学养丰瞻,文学功底深厚。此文写作时,作者54岁,创作历史已有25年之久。从绚烂走向平淡,是她对语言风格的必然选择。读者细细品味《紫藤萝瀑布》的语言,通篇质朴、清通、凝练,这是平淡的内涵。但作者的平淡里充满绚烂,充满语言修辞的艺术美感。这种艺术修辞表现为比喻的迭出(如将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船舱”“帆”等)、拟人的指点(如花发出“我要开花”的声音)、幽默的灵现(如“每一朵紫花…在和阳光互相挑逗”)、通感的运用(“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开头“停住了脚步”与结尾“加快了脚步”的复沓和圆合等等,这些在作者笔下自由运用,毫不刻意,仿佛左右逢源、随手拈来,其实都是“绚烂”已极的“化境”,却以平淡出之,这是百炼化柔的语言表达境界。
  宗璞这种境界告诉读者,什么是归真返璞之美,什么是平淡背后的绚烂之美,什么是不足一千字精短美文的语言凝练之美。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长期以来,师生在相关训练上耗尽心力,效果却不理想。议论文低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把审题立意的策略、逻辑思维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技巧作为陈述性知识来传授,而没有帮助学生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主动建构议论文写作图式。  刘淼教授的“作文心理转换理论”认为,完成书面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换;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表达的转换
期刊
猫,常因其乖巧活泼而招人喜爱。作家钱锺书曾手执竹竿帮自己的爱猫打架;老舍把猫当作家的一分子;冰心老人还曾因为丢失了心爱的猫,在大学校园里张贴寻猫启事。郑振铎先生家也养过猫,养猫又给他带来怎样的体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郑先生的《猫》。  (1)识猫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根据示例,在文中圈点勾画,完成表格,并根据这些信息给每只小猫起个名字,说说为什么。(“小猫识别卡”内容包括昵称、来历、性情、结局
期刊
从教廿年,平静无波;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一)“小叉子我也看得见”  刚工作的时候,听师傅的训诫:年轻教师想要保障分数,就要课后下功夫,作业要勤批细改。  我奉此为圭臬,拿出了十二分的劲认真批改作业,每周的小测试我更是不敢马虎。看到学生作业上的每一点瑕疵,我都圈画出来:在错误答案上我画叉,课上讲过后依然写错的,我就使劲画个大叉子——我以为这是一种无声的“提醒”。次次如此,毫不懈怠,我觉得我算是
期刊
十二岁的孩子,是新鲜的人。他们透明澄澈。  我们的教学,应该思考如何与“新人”们一起走过,发现并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在纷繁的世界中,以求得内心的平和。这是一种追求诗性的教育。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这样评价过南师大附中周春梅老师的教学心得《“我就是一首诗”——现代诗教学手记》:“不仅是诗歌本身的诗性,更是教育的诗性,我们自己生命中的诗性。”让孩子沉醉在诗歌的世界中,做“新人”,这就是我思考《散文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而经典课文往往也会产生一些经典问题,令人疑义相析、争讼不已。如何看待《荷塘月色》的第七、八、九段,尤其是这部分选引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就是这样的一个经典问题。蒋永济《〈荷塘月色〉意境构成与作品完满性质疑》从主题构成、表达方式以及格调上的不一致,论证“该作品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完美”,“由于‘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描写时间上的背离、情感表达上的错
期刊
预备铃打过,我夹着书本走向教室,还未到门口,朗朗读书声已传来。领读员带领大家在读书,读了一遍古文,又合上书开始了背诵。背诵结束,上课的铃声响起。  一上课,我们便进入小组竞赛学习。以前一直感到古文教学老师讲得多,孩子们记得多,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孩子们总是唉声叹气,说古文学习太枯燥。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我想到了小组竞赛的方式。孩子们好胜心强,竞赛又带有一些游戏性质,孩子们的兴趣就被
期刊
去年11月,大市级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选取了一篇刚发表的文章——《难得心里有团圆》。这是旅美华人蔡维忠先生写的一篇思乡主题的文章,2015年11月6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由于这篇文章刚发表没几天,所以教师手头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网上也没有相应的解读和鉴赏文章。面对这样一篇陌生的文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准确又不乏个性的文本解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的内
期刊
编者按:上期“动向”栏目分析了阿列克谢耶维奇“复调书写”的特殊意义,这一期则着眼于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精神导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文学评论中容易被忽视的是,将二人深刻联系起来的纽带不仅在于“复调”这一形式,还在于二者在精神追求方面的类同——他们同为灵魂拷问者。  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不吝于承认俄罗斯文学传统对她的滋养,她将白俄罗斯作家阿达莫维奇引为导师;她也乐
期刊
散文自由活泼,素有“文学的轻骑兵”的称号,它可以写人叙事,可以写景状物,可以抒情,可以说理,但无论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它的基本特点是不变的,即“形散而神不散”。近日再读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一文,对散文的特点感受更深。全文选取了金岳霖先生平日的琐事,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的形象,可谓人物传记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人物传记性
期刊
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此次公布的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减少了三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了7个。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