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宜兴紫砂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在这些造型中,紫砂艺人们巧妙地借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来设计壶形,人们多以吉祥图案和谐音寓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愿。
关键词:紫砂壶;吉祥;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17-1
吉祥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中国人而言,吉祥观念是一个熟悉而容易理解的概念,它一直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重要主题。《周易》中就有“吉事有祥”的说法,《庄子》中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吉祥事、吉祥话、吉祥物,充满着中国文化的每一处空间,也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它的起始可上溯至商周时期。至宋代逐渐成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纹饰源于劳动人民的创造,人们在生活中把自己最朴素、最真实的生活愿望寄托在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里,他们对美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因此他们创造出来的吉祥纹饰也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亲切感人。
紫砂壶艺作为一门传统工艺,传统吉祥理念在作品上的反映尤为突出。这一类紫砂壶以传统的花货为主,大多是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其中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仍然深深地吸引着现代人,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器以载道”造物精神的写照,是当今的创作者应该学习的典范。
从造型或装饰意向来看,吉祥理念的表现形象可分为动物形、祥禽瑞兽形、植物形、风景形、人物形、几何形等。这些吉祥理念在壶艺作品中,一般不是对自然属性的摹写,更强调理性观念的形体能具有特定的寓意象征。如龙,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麟,即麒麟,民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龟,寓意长寿;凤,为吉祥鸟。西周《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遂以凤鸣朝阳喻高才逢时。以后的吉祥纹饰,取材于植物的有梅、兰、竹、菊、莲、松、柏、桃、牡丹等;取材于动物的有鱼、羊、鹿、牛、马、鹤、狮、象、猴、鸳鸯、喜蛛、金蟾等;其它的有云纹、回纹、如意纹等。这些吉祥纹饰在石雕、木雕、砖雕、玉雕、青铜等材质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明代紫砂壶创始人供春的高足时大彬所制作的“如意纹盖三足壶”。说明在紫砂壶的初创期制壶大家就把民间吉祥题材用于壶的装饰“如意纹盖三足壶”在壶盖上贴塑四瓣对称的如意云头纹,如意寓意事事如意,云彩飘动在天空寓意可得高升,皆是民间普遍使用的吉庆纹饰。因其纹饰简洁,与淳朴古雅的壶型非常协调。
吉祥题材在紫砂壶上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两点:
1.以寓意的形式表现。“岁寒三友”紫砂壶中有坚韧不屈的青松、苍翠挺拔的绿竹、傲雪报春的腊梅,这三者都具备不畏严寒、欺霜傲雪的高尚风骨,三者的形态被作者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和适度的变化,在空间和造型上也做了巧妙的艺术处理。壶盖上以半截松枝装饰壶钮,壶把以梅枝造型,壶嘴由竹枝变形而来,松、竹、梅被完美地融入到作品中,以此来比喻忠贞不渝的中国式友谊。该作品被认为是应用吉祥题材的典型代表,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称此件作品为“神品”。
2.以谐音的形式表现。以“祝福”紫砂壶为例,“竹”与“祝”字谐音,“蝠”与“福”音同,故在紫砂壶中以竹和蝠作为题材,竹节及竹叶用以装饰壶身、壶嘴、壶把、壶钮等,蝙蝠伏于壶盖之上,主次分明,通过独特的造型方法,将其巧妙地安排在紫砂壶的空间内。以“竹”“蝠”二字的谐音共同表现“祝福”的吉祥意愿,有效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该作品也成为传统器形中的经典款式,深受人们的青睐。
“鱼”因与“余”同音,故在传统习俗中它常用来比喻富余吉庆和幸福。现代何挺初制作的双鱼戏水壶,壶身扁圆,上半身雕琢鲤鱼纹,下部刻水波纹,一捺底简洁明了,单口、压盖、刻水波旋波纹,泛起一圆水珠作钮,直流短如鱼嘴,整个壶很好地体现了吉庆有余的喜庆气氛。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对传统的吉祥纹饰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创作了一批以吉祥纹饰作造型或装饰的紫砂壶。这些作品有:以蝙蝠与葡萄组合的“福荫贵子壶”(蝠谐音福,葡萄多籽,籽谐音子),荷与蟹组合的“和谐壶”(荷谐音和,蟹谐音谐),知了与竹组合的“知足常乐壶”(竹谐音足),蝙蝠与桃组合的“福寿无疆壶”(蝠谐音福,桃寓意长寿),莲花与鱼组合的“连年有余壶”(莲谐音连,鱼谐音余),金鱼和玉石组合的“金玉满堂壶”等等。这些作品为我们的紫砂壶创作打开了思路,值得深入学习和细心研究。
民间吉祥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积累了历代民间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其艺术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在创作吉祥题材作品的过程中,想象能力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吉祥题材随处可见,要以美的眼光去发现它。以已有的文化修养去发掘它的内涵,寻找出它们与我们美好生活的关联之处,化为艺术的语言,恰当地把它们表现在紫砂壶上。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念兹在兹,有时会出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吴山.中国紫砂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9.
[2]郑建启,胡飞.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
[3]范建荣.浅谈吉祥纹饰在紫砂壶艺创作中的应用[J].江苏陶瓷,2014,(01).
关键词:紫砂壶;吉祥;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17-1
吉祥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中国人而言,吉祥观念是一个熟悉而容易理解的概念,它一直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重要主题。《周易》中就有“吉事有祥”的说法,《庄子》中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吉祥事、吉祥话、吉祥物,充满着中国文化的每一处空间,也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它的起始可上溯至商周时期。至宋代逐渐成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纹饰源于劳动人民的创造,人们在生活中把自己最朴素、最真实的生活愿望寄托在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里,他们对美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因此他们创造出来的吉祥纹饰也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亲切感人。
紫砂壶艺作为一门传统工艺,传统吉祥理念在作品上的反映尤为突出。这一类紫砂壶以传统的花货为主,大多是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其中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仍然深深地吸引着现代人,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器以载道”造物精神的写照,是当今的创作者应该学习的典范。
从造型或装饰意向来看,吉祥理念的表现形象可分为动物形、祥禽瑞兽形、植物形、风景形、人物形、几何形等。这些吉祥理念在壶艺作品中,一般不是对自然属性的摹写,更强调理性观念的形体能具有特定的寓意象征。如龙,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麟,即麒麟,民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龟,寓意长寿;凤,为吉祥鸟。西周《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遂以凤鸣朝阳喻高才逢时。以后的吉祥纹饰,取材于植物的有梅、兰、竹、菊、莲、松、柏、桃、牡丹等;取材于动物的有鱼、羊、鹿、牛、马、鹤、狮、象、猴、鸳鸯、喜蛛、金蟾等;其它的有云纹、回纹、如意纹等。这些吉祥纹饰在石雕、木雕、砖雕、玉雕、青铜等材质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明代紫砂壶创始人供春的高足时大彬所制作的“如意纹盖三足壶”。说明在紫砂壶的初创期制壶大家就把民间吉祥题材用于壶的装饰“如意纹盖三足壶”在壶盖上贴塑四瓣对称的如意云头纹,如意寓意事事如意,云彩飘动在天空寓意可得高升,皆是民间普遍使用的吉庆纹饰。因其纹饰简洁,与淳朴古雅的壶型非常协调。
吉祥题材在紫砂壶上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两点:
1.以寓意的形式表现。“岁寒三友”紫砂壶中有坚韧不屈的青松、苍翠挺拔的绿竹、傲雪报春的腊梅,这三者都具备不畏严寒、欺霜傲雪的高尚风骨,三者的形态被作者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和适度的变化,在空间和造型上也做了巧妙的艺术处理。壶盖上以半截松枝装饰壶钮,壶把以梅枝造型,壶嘴由竹枝变形而来,松、竹、梅被完美地融入到作品中,以此来比喻忠贞不渝的中国式友谊。该作品被认为是应用吉祥题材的典型代表,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称此件作品为“神品”。
2.以谐音的形式表现。以“祝福”紫砂壶为例,“竹”与“祝”字谐音,“蝠”与“福”音同,故在紫砂壶中以竹和蝠作为题材,竹节及竹叶用以装饰壶身、壶嘴、壶把、壶钮等,蝙蝠伏于壶盖之上,主次分明,通过独特的造型方法,将其巧妙地安排在紫砂壶的空间内。以“竹”“蝠”二字的谐音共同表现“祝福”的吉祥意愿,有效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该作品也成为传统器形中的经典款式,深受人们的青睐。
“鱼”因与“余”同音,故在传统习俗中它常用来比喻富余吉庆和幸福。现代何挺初制作的双鱼戏水壶,壶身扁圆,上半身雕琢鲤鱼纹,下部刻水波纹,一捺底简洁明了,单口、压盖、刻水波旋波纹,泛起一圆水珠作钮,直流短如鱼嘴,整个壶很好地体现了吉庆有余的喜庆气氛。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对传统的吉祥纹饰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创作了一批以吉祥纹饰作造型或装饰的紫砂壶。这些作品有:以蝙蝠与葡萄组合的“福荫贵子壶”(蝠谐音福,葡萄多籽,籽谐音子),荷与蟹组合的“和谐壶”(荷谐音和,蟹谐音谐),知了与竹组合的“知足常乐壶”(竹谐音足),蝙蝠与桃组合的“福寿无疆壶”(蝠谐音福,桃寓意长寿),莲花与鱼组合的“连年有余壶”(莲谐音连,鱼谐音余),金鱼和玉石组合的“金玉满堂壶”等等。这些作品为我们的紫砂壶创作打开了思路,值得深入学习和细心研究。
民间吉祥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积累了历代民间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其艺术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在创作吉祥题材作品的过程中,想象能力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吉祥题材随处可见,要以美的眼光去发现它。以已有的文化修养去发掘它的内涵,寻找出它们与我们美好生活的关联之处,化为艺术的语言,恰当地把它们表现在紫砂壶上。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念兹在兹,有时会出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吴山.中国紫砂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9.
[2]郑建启,胡飞.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
[3]范建荣.浅谈吉祥纹饰在紫砂壶艺创作中的应用[J].江苏陶瓷,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