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自然宜居度下降等问题,有鉴于此,国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要把城市打造成宜居的理想家园,优化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区位配置,开展生态修复,再现绿水青山,本文认为,城市生态修复是通过各种方法调动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修复受损的城市山体、水体,逐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系统规划、有序修复、统筹协调的方针,还要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改善城市的面貌。本文还以城市绿地修复和山体修复为例,介绍了生态修复的具体流程。
【关键词】绿色发展;析城市生态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开始不断加快发展速度,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均居世界第一。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城市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城市人口高度聚集,空间无序开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城市生态空间被挤占,开山取石、填湖造地、裁弯取直、硬质铺裝等高强度开发建设,严重破坏了城市自然地形地貌和风貌。城市生态系统破碎化,城市山体、水体、绿地等生态空间被人为隔断,连续性、系统性较差。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脆弱,土壤、大气、水环境污染严重,污水、垃圾等城市废弃物处理能力较低。城市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城市气候调节、污染物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均在下降。城市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针对城市生态环境受到干扰、破坏的现状,除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制止破坏活动之外,还应该对已遭到损、毁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修复退化、损毁严重的生境,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结构恢复,保证生物种群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所蕴含的修复自然、休养生息理念可上溯到农耕文明时代,传统农业生产中的游牧、轮作、休耕等措施都是其实践和应用。城市生态修复起源于后工业化时代的生态环境治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生态修复的目标由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转变,理念由近自然向多自然转变,技术由单项技术向多领域融合转变,城市生态恢复形成了注重保护文化、促进景观融合、保护生态系统整体性的中心特质。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放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迈入“五位一体”的阶段。将环保和节能列入基本国策,提出自然恢复、保护优先的原则。提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综合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笔者拟在文中介绍生态修复理论,探寻绿色发展的中国道路。
二、城市生态修复理论的定义、特征与目标
现代城市具有聚集人口、产业、公共基础设施、物质与财富的功能,但同时也承受人口膨胀、建设用地扩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给城市资源、社会、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对城市中的生态要素施加负面作用,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受损,生态格局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城市生态修复通过对城市山体、水体、植被、废弃地和绿地系统等重要生态组分的修复和完善,改善生物生境,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达到环境保持稳定,生态系统机能恢复,生态系统服务稳定的状态,缓解城市面临的各种压力。
笔者认为,城市生态修复是利用人工和自然方法,调动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自调节能力,通过修复受损的城市山体、水体、废弃地,优化城市绿地系统,逐步改善或恢复受损城市生态环境,最终恢复、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活动。
(一)城市生态修复有如下特征
1.任务总量大。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城市生态环境积累欠账较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多种多样,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生态格局被破坏,山水湿地生态退化。削山填湖等不当建设方式,损害生态系统,降低生态功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雾霾热岛问题严重,水污染普遍,垃圾围城。城市生态系统受到城市发展压力的影响。城市发展压力包括人口膨胀、建设用地扩张、道路建设、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具有强度大、频率高的特点。当过强的压力加诸于生态环境之上,大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力时,就会导致城市生态系统退化,出现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受损、生态格局破坏、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下降等问题。
2.复杂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城市环境问题爆发的历史时期。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中,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同。在农业文明时期,是城市化的起步阶段,传统城市生态系统处于原始协调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低水平的协调状态;工业文明时期,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城市负担工业生产的功能,成为工业城市。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快速加剧,达到顶峰,并达到生态阈值极限,城市生态系统处于抵抗阶段;进入信息时代,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开始降低,恢复到阈值以内,城市生态系统进入磨合阶段。信息时代之后,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时代。此时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城市化水平达到最高并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生态环境恶化程度不断减轻,成为人与生态环境的高级协调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信息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就是城市生態环境恶化最严重的阶段,城市生态系统退化集中显现时期。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了50%,成为中国由乡村性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过渡的转折点。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呈集中、叠加爆发态势,城市生态系统呈极度不稳定和难以持续的整体状态。可见,我国城市生态修复任务艰巨,难度较大。
3.系统性。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山水林田湖等各子系统构成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整体。城市生态修复应遵循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性质、规律和现实状况,协调、规划自然生态诸要素,对不同地域、不同生物圈层、流域不同位置进行统筹考虑,实施系统性的修复、一体化的保护,实现综合治理。城市生态修复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态文化与历史文化、生态经济、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生态保护与重建、土地利用与城市结枃、生态社区、城市绿地与开放空间、绿色交通模式、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建筑、建设管理政策等,需要统筹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建设管理各个层次的工作。 4.长期性。城市生态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逐变的过程。一般认为,大气质量改善需要30年,流域水质改善需要50年,土壤地下水恢复需要100年时间更久,重度污染的地下水基本不可能恢复。因此,应该为城市生态修复制定合适的修复标准。其成功标准应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目标应具有可达性。可分别制定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分步骤实现。
城市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分阶段实现最终目标,尊重修复过程的客观实际。城市生态系统非常复杂,追溯生态系统原初状态的真实情况很难,完全修复到原初状态也很难。同时,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在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时,尊重原生生态系统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把修复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考虑进来,融入城市特殊基因。因此,城市生态修复的目标应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长期目标为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城市与自然共融共生。现实目标为解决城市主要生态问题,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城市生态修复应采取如下原则
1.系统规划,有序修复。鉴于城市生态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城市生态修复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城市生态修复应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融入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城市绿地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并确保实施。与城市生态保护红线等规划管控制度结合,对城市生态空间提出明确的保护控制范围和要求。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近远期行动计划,确定工作目標,分区、分步实施,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2.生态为本,统筹协调。城市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判断标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城市山水格局,减少人为扰动,修复过程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手段为辅,以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为最终目标,开展城市生态修复。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依据,以其系统性为参照,统筹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的关系,统筹保护、修复、再利用的关系,统筹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城市各区域修复治理工作,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城市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生态修复工作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之内,涉及领域较多,仅靠一个部门较难完成。因此,城市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高效施治。同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制定长效责任机制和问责机制。
三、城市生态修复的两大重点任务
城市生态修复具有两大重要任务——优化绿地系统和修复山体。本文拟详细介绍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
城市绿地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美化市容、改善空气质量、固碳释氧、降低噪音、减轻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局地气候,减少烟尘等环保功能,还为城市生物提供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此外还可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景观游览、科普教育场所,集环境、生态、景观功能于一体,提髙城市防震抗震、防火防洪能力,而且有助于加快产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土地增值,促进旅游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文化服务水平。此外还有利于弘扬城市文化,增添城市活力。对于城市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
城市绿地所处的城市环境有很多不利于植被生长的因素,城市扩张、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造成的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大气、土壤、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丧失,成为威胁城市绿地健康发展的环境因素。人类干扰是城市绿地系统受损的最主要原因,城市绿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包括:
(1)人均公共绿地不足。近年来我国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城市扩展速度快,城镇人口增加,造成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偏少。
(2)绿地系统布局不均衡。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应该按照“斑块-廊道-基质”有机搭配、相互融合的方式布局,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绿地系统分布范围较为有限,布局方式较为单调。
(3)绿地景观破碎化。无序城市化造成绿地景观破碎化,绿地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城市内外不连贯,横向竖向不协调,可达性弱。
(4)绿地结构不合理。乔、灌、地被植物配植不合理,造成大草坪、大色块、大水面等现象,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较差。
修复对象的性质的不同,城市绿地生态修复的主要途径可分为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和修复城市生物多样性两个方面。
(1)优化城市绿地系统整体格局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绿地的诸组成要素必须有机联系才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的功能。因此,应联通城市绿地斑块-廊道-基质,尽量营造较大面积的斑块,同时因地制宜布置小型斑块,适当增加公园绿地、加强建设居住区和单位附属绿地及路网防护绿地;统筹利用城市水系、路网、田地等设置绿色廊道,修复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建设自然河道,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完整的绿地系统。
(2)营造动植物栖息生境,修复城市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指示作用,对城市物质转化、能量循环和居民生产生活有较大作用。可通过编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综合修复动植物生境,保护城市物种多样性。
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保护乡土物种资源,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护自然植物群落:同时优化树种配置,以近自然化的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优化城市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提高生物丰度。
在动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在充分调查动植物分布、迁移行为的基础上,保护和恢复森林、湿地、农田、灌丛草地等类型的物种栖息地,营造动物生存所需生境。加强生态廊道建设,为动物迁移提供场所、供给和通道。体现自然本底及本土特点,连通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周边自然环境,连通开放空间和生境斑块,构建生物栖息地网络。
在城市山体生态修复方面,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运用景观学、生态学的知识,修复破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重建生物生境,恢复水系生态,营造生境群落,恢复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并形成良性循环。梳理修复工程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确立符合自然生态、景观优美、经济合理的系统技术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首先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采取修坡整形、客土回填等生态和人工措施,对松动、易滑坡的山体进行加固。进行场地整理,清除灰渣、石块、废弃物等,确保土地平整。修建与生态治理区排水系统相结合的排水系统,安全排除山坡来洪(雨)。对加固后的山体或不需要加固处理的山体进行植被修复和景观修复。依据山体原有植物本底,因地制宜,在安全稳固的山体实施植被修复工程,进一步稳定边坡,控制水土流失,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山体原有植被,种植适生乡土植物,恢复重建山体植被群落,及时进行后期养护。在城市、风景区、居民区附近的山体修复区域,结合进行景观提升。
四、结语
城市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分阶段实现最终目标,尊重修复过程的客观实际。城市生态系统非常复杂,追溯生态系统原初状态真实情况很难,完全修复到原初状态也很难。同时,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在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时,尊重原生生态系统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把修复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考虑进来,融入城市特殊基因。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指导城市生态修复有效开展,实现城市与自然共融共生的愿景。阶段目标应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好转,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彭少麟:恢复生态学,气象出版社,2007
2.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如松,周启星:城市生态调控方法,气象出版社,2000
【关键词】绿色发展;析城市生态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开始不断加快发展速度,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均居世界第一。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城市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城市人口高度聚集,空间无序开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城市生态空间被挤占,开山取石、填湖造地、裁弯取直、硬质铺裝等高强度开发建设,严重破坏了城市自然地形地貌和风貌。城市生态系统破碎化,城市山体、水体、绿地等生态空间被人为隔断,连续性、系统性较差。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脆弱,土壤、大气、水环境污染严重,污水、垃圾等城市废弃物处理能力较低。城市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城市气候调节、污染物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均在下降。城市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针对城市生态环境受到干扰、破坏的现状,除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制止破坏活动之外,还应该对已遭到损、毁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修复退化、损毁严重的生境,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结构恢复,保证生物种群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所蕴含的修复自然、休养生息理念可上溯到农耕文明时代,传统农业生产中的游牧、轮作、休耕等措施都是其实践和应用。城市生态修复起源于后工业化时代的生态环境治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生态修复的目标由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转变,理念由近自然向多自然转变,技术由单项技术向多领域融合转变,城市生态恢复形成了注重保护文化、促进景观融合、保护生态系统整体性的中心特质。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放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迈入“五位一体”的阶段。将环保和节能列入基本国策,提出自然恢复、保护优先的原则。提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综合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笔者拟在文中介绍生态修复理论,探寻绿色发展的中国道路。
二、城市生态修复理论的定义、特征与目标
现代城市具有聚集人口、产业、公共基础设施、物质与财富的功能,但同时也承受人口膨胀、建设用地扩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给城市资源、社会、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对城市中的生态要素施加负面作用,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受损,生态格局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城市生态修复通过对城市山体、水体、植被、废弃地和绿地系统等重要生态组分的修复和完善,改善生物生境,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达到环境保持稳定,生态系统机能恢复,生态系统服务稳定的状态,缓解城市面临的各种压力。
笔者认为,城市生态修复是利用人工和自然方法,调动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自调节能力,通过修复受损的城市山体、水体、废弃地,优化城市绿地系统,逐步改善或恢复受损城市生态环境,最终恢复、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活动。
(一)城市生态修复有如下特征
1.任务总量大。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城市生态环境积累欠账较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多种多样,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生态格局被破坏,山水湿地生态退化。削山填湖等不当建设方式,损害生态系统,降低生态功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雾霾热岛问题严重,水污染普遍,垃圾围城。城市生态系统受到城市发展压力的影响。城市发展压力包括人口膨胀、建设用地扩张、道路建设、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具有强度大、频率高的特点。当过强的压力加诸于生态环境之上,大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力时,就会导致城市生态系统退化,出现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受损、生态格局破坏、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下降等问题。
2.复杂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城市环境问题爆发的历史时期。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中,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同。在农业文明时期,是城市化的起步阶段,传统城市生态系统处于原始协调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低水平的协调状态;工业文明时期,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城市负担工业生产的功能,成为工业城市。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快速加剧,达到顶峰,并达到生态阈值极限,城市生态系统处于抵抗阶段;进入信息时代,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开始降低,恢复到阈值以内,城市生态系统进入磨合阶段。信息时代之后,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时代。此时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城市化水平达到最高并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生态环境恶化程度不断减轻,成为人与生态环境的高级协调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信息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就是城市生態环境恶化最严重的阶段,城市生态系统退化集中显现时期。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了50%,成为中国由乡村性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过渡的转折点。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呈集中、叠加爆发态势,城市生态系统呈极度不稳定和难以持续的整体状态。可见,我国城市生态修复任务艰巨,难度较大。
3.系统性。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山水林田湖等各子系统构成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整体。城市生态修复应遵循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性质、规律和现实状况,协调、规划自然生态诸要素,对不同地域、不同生物圈层、流域不同位置进行统筹考虑,实施系统性的修复、一体化的保护,实现综合治理。城市生态修复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态文化与历史文化、生态经济、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生态保护与重建、土地利用与城市结枃、生态社区、城市绿地与开放空间、绿色交通模式、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建筑、建设管理政策等,需要统筹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建设管理各个层次的工作。 4.长期性。城市生态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逐变的过程。一般认为,大气质量改善需要30年,流域水质改善需要50年,土壤地下水恢复需要100年时间更久,重度污染的地下水基本不可能恢复。因此,应该为城市生态修复制定合适的修复标准。其成功标准应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目标应具有可达性。可分别制定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分步骤实现。
城市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分阶段实现最终目标,尊重修复过程的客观实际。城市生态系统非常复杂,追溯生态系统原初状态的真实情况很难,完全修复到原初状态也很难。同时,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在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时,尊重原生生态系统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把修复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考虑进来,融入城市特殊基因。因此,城市生态修复的目标应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长期目标为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城市与自然共融共生。现实目标为解决城市主要生态问题,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城市生态修复应采取如下原则
1.系统规划,有序修复。鉴于城市生态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城市生态修复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城市生态修复应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融入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城市绿地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并确保实施。与城市生态保护红线等规划管控制度结合,对城市生态空间提出明确的保护控制范围和要求。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近远期行动计划,确定工作目標,分区、分步实施,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2.生态为本,统筹协调。城市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判断标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城市山水格局,减少人为扰动,修复过程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手段为辅,以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为最终目标,开展城市生态修复。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依据,以其系统性为参照,统筹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的关系,统筹保护、修复、再利用的关系,统筹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城市各区域修复治理工作,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城市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生态修复工作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之内,涉及领域较多,仅靠一个部门较难完成。因此,城市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高效施治。同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制定长效责任机制和问责机制。
三、城市生态修复的两大重点任务
城市生态修复具有两大重要任务——优化绿地系统和修复山体。本文拟详细介绍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
城市绿地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美化市容、改善空气质量、固碳释氧、降低噪音、减轻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局地气候,减少烟尘等环保功能,还为城市生物提供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此外还可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景观游览、科普教育场所,集环境、生态、景观功能于一体,提髙城市防震抗震、防火防洪能力,而且有助于加快产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土地增值,促进旅游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文化服务水平。此外还有利于弘扬城市文化,增添城市活力。对于城市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
城市绿地所处的城市环境有很多不利于植被生长的因素,城市扩张、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造成的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大气、土壤、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丧失,成为威胁城市绿地健康发展的环境因素。人类干扰是城市绿地系统受损的最主要原因,城市绿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包括:
(1)人均公共绿地不足。近年来我国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城市扩展速度快,城镇人口增加,造成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偏少。
(2)绿地系统布局不均衡。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应该按照“斑块-廊道-基质”有机搭配、相互融合的方式布局,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绿地系统分布范围较为有限,布局方式较为单调。
(3)绿地景观破碎化。无序城市化造成绿地景观破碎化,绿地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城市内外不连贯,横向竖向不协调,可达性弱。
(4)绿地结构不合理。乔、灌、地被植物配植不合理,造成大草坪、大色块、大水面等现象,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较差。
修复对象的性质的不同,城市绿地生态修复的主要途径可分为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和修复城市生物多样性两个方面。
(1)优化城市绿地系统整体格局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绿地的诸组成要素必须有机联系才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的功能。因此,应联通城市绿地斑块-廊道-基质,尽量营造较大面积的斑块,同时因地制宜布置小型斑块,适当增加公园绿地、加强建设居住区和单位附属绿地及路网防护绿地;统筹利用城市水系、路网、田地等设置绿色廊道,修复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建设自然河道,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完整的绿地系统。
(2)营造动植物栖息生境,修复城市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指示作用,对城市物质转化、能量循环和居民生产生活有较大作用。可通过编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综合修复动植物生境,保护城市物种多样性。
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保护乡土物种资源,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护自然植物群落:同时优化树种配置,以近自然化的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优化城市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提高生物丰度。
在动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在充分调查动植物分布、迁移行为的基础上,保护和恢复森林、湿地、农田、灌丛草地等类型的物种栖息地,营造动物生存所需生境。加强生态廊道建设,为动物迁移提供场所、供给和通道。体现自然本底及本土特点,连通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周边自然环境,连通开放空间和生境斑块,构建生物栖息地网络。
在城市山体生态修复方面,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运用景观学、生态学的知识,修复破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重建生物生境,恢复水系生态,营造生境群落,恢复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并形成良性循环。梳理修复工程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确立符合自然生态、景观优美、经济合理的系统技术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首先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采取修坡整形、客土回填等生态和人工措施,对松动、易滑坡的山体进行加固。进行场地整理,清除灰渣、石块、废弃物等,确保土地平整。修建与生态治理区排水系统相结合的排水系统,安全排除山坡来洪(雨)。对加固后的山体或不需要加固处理的山体进行植被修复和景观修复。依据山体原有植物本底,因地制宜,在安全稳固的山体实施植被修复工程,进一步稳定边坡,控制水土流失,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山体原有植被,种植适生乡土植物,恢复重建山体植被群落,及时进行后期养护。在城市、风景区、居民区附近的山体修复区域,结合进行景观提升。
四、结语
城市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分阶段实现最终目标,尊重修复过程的客观实际。城市生态系统非常复杂,追溯生态系统原初状态真实情况很难,完全修复到原初状态也很难。同时,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在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时,尊重原生生态系统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把修复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考虑进来,融入城市特殊基因。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指导城市生态修复有效开展,实现城市与自然共融共生的愿景。阶段目标应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好转,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彭少麟:恢复生态学,气象出版社,2007
2.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如松,周启星:城市生态调控方法,气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