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来源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M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貌似精妙,但是把“起跑线”看成“孩子成长的起点”是不太适合的。因为,体育竞技中的跑步比赛比输赢,孩子成长比努力;跑步比赛忽略个体差异,教育孩子看重个体差异;跑步比赛主要是拼体力,教育孩子重在挖潜力。造成这种观念的根源是,家长比较中的绝对化,控制上的盲目化和心态里的简单化。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必须遵循孩子年龄的阶段性特点,在孩子的每个阶段都能完成自己最基本的责任,包括后勤保障、安全护卫、习惯引领、教师帮手和褒对纠错。
  关键词:起跑线  心理根源  个体差异  基本责任
  古今中外的警言妙句多数都包含隐喻,恰当的比喻能让人形象地理解和把握一些事理,但是喻体和本体的主要含义如果差别很大的话,就容易让人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本意。“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貌似精妙,但是把“起跑线”看成“孩子成长的起点”是不太适合的。体育竞技项目中的跑步比赛有“起跑线”,要论“输赢”,但它和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有很大区别的。本文就此略陈己见。
  一、体育竞技中的跑步比赛与教育孩子的异同
  (一)跑步比赛比输赢,孩子成长比努力
  体育竞技中的跑步比赛,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比赛分出名次,其结果必须有输赢。但就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孩子的生理基础不同,个性特长不同,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也多种多样,不好进行比较。如果必须用输赢来说明孩子的成长,那么只能这样说:不管是哪个孩子,只要通过努力,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那就是赢。如果所有孩子都有所提高,那就是都赢,当然,如果都赢了也就没有输或赢了。所以说,孩子们在成长中完全可以共同提高,没必要争输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我们更应该看重孩子的努力程度,因为是否努力不但是孩子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且与成败直接相关。而可控的努力程度,正是家长教育孩子的着力点。就孩子的努力程度,我们也应该分情况对待,比如,能力低而努力的宜多表扬,能力高而不努力的就该批评,而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鼓励。而“跑步比赛”只看结果、论输赢,不可能反映出孩子复杂的成长过程。
  (二)跑步比赛忽略个体差异,教育孩子看重个体差异
  体育竞技中的跑步比赛,是站在同一跑道上进行,不会考虑运动员的高矮胖瘦及体质等方面的差异,必须一视同仁,比的就是差别,赛的就是速度。但教育孩子不同,孩子从出生就有个别差异性,家长和教师必须在正视、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教育不是让孩子比着别的孩子“跑”,而是按孩子自己的节奏“跑”,是让每个孩子在发挥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寻找各自的突破口,发挥各自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向和目标,培养不同的个性和能力,为社会做出各自的贡献。孩子各有各的起点和终点,不会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是客观现实。由此,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成就了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每个人可以在不同领域向世界展现各自的优势,每个人都会对社会发挥有别于他人的作用,做出有别于他人的贡献。
  (三)跑步比赛主要是拼体力,教育孩子重在挖潜力
  在跑步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为了争取荣誉或者名次抑或是突破自己某种体能的极限,在场上拼搏,拼的主要是体力,当然也需要斗智,但体力起基础和决定性作用。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看考试成绩,看一次的成败。对孩子的教育,规划的是一生一世,是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充分发挥现有能力,并进一步挖掘潜能,为创造将来的辉煌打好基础。面对社会上丰富的职业种类,人们在很多时候并不真正了解自己适合于哪个职业、哪种工作,因此,善于挖掘潜力的意识和能力是很必要的。由于孩子们在潜力上有个体差异,所以教育必须让他们的各种能力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长。某个孩子的这种能力增长,另一个孩子的那种能力增長;这个孩子的能力增长到这种程度,另一个孩子的能力增长到另一种程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知道哪儿需要发扬,哪儿需要弥补。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好坏,最关键的标准在于是否适合孩子,是否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二、不合理观念的心理根源
  (一)比较中的绝对化
  源于在孩子之间的比较,有些家长预感到:自己的孩子若想将来有竞争优势,当下就必须如何如何。为了创造这种预定的优势,或缩小与别人孩子的差别,家长就把“希望孩子如何”绝对化为“孩子必须如何”,否则孩子的将来就没优势了。他们想表达的是愿望,但做出来的是强制。实际上,即便是家长,也没理由要求孩子必须出人头地,孩子的成长是在曲折中的渐进过程。当然,鉴于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家长想让孩子从事一种体面的工作,以便在社会上处于更优越的地位。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克制那种盼着孩子什么都好的奢望,家长必须让自己的头脑清醒一些,现实一些,对孩子公平一些。孩子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强,也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每个人也都必须面对自己的相对平庸。家长最应该花心思考虑的是:自己孩子的优势在哪,劣势在哪,如何发扬优势,弥补劣势。
  (二)控制上的盲目化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大问题是诱发了家长盲目的输赢心态,迎合了那些“逼”孩子成长的家长。这类家长想通过管控,在孩子身上获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于是便在自己“完美”的设想里,为孩子确立了理想化的目标。其实,孩子的学习目标不但多种多样,而且因为目标的阶段性而必须随时予以调整。有些家长对此难以把握,就简单地创设一种“输不起”的情境,然后又强行推理:“我的孩子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别的孩子能行的,我的孩子也得能行”“想赢就得拿第一”。家长的这些念头来自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由于无法准确判断未来,就认为自己现在这样做是正确的。
  (三)心态里的简单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现在的家长们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是:当孩子在幼儿的时候,会对他的一幅画赞不绝口,也会因他的一句让人可心的话而竖起大拇指。但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特别是孩子上学以后,对孩子的关心却变得越来越单一。只对其学习成绩感兴趣,把教育简化为抓成绩,把学习等同于比赛,以成绩论输赢。认为学习成绩说明一切,抓成绩便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事实上,塑造人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操心费力于孩子成长的各种环节,甚至各个细节,既要观察得细致入微,又要思考得长期久远,才能促进孩子的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当好父母是很不容易的,在把握不了又想做好的时候,一些家长就简单地以抓成绩来促学习,以此来完成家长所谓的教育责任。   三、家长在早期教育上应有的作为
  所谓“起跑线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孩子的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要求家长必须遵循孩子年龄的阶段性特点,在孩子的每个阶段都能承担起自己最基本的责任。
  (一)后勤保障
  父母一直都是孩子成长的“后勤部长”,家长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在吃、穿、住、行、用方面给孩子提供保障,其标准就是尽量合适、及时,这也是家长最主要的责任和义务。孩子越小,这个任务越重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家长应该逐步放手,让孩子一点一点地把这份责任承接过去,这便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二)安全护卫
  这是一个让家长担心而又不容易完全有把握的责任。家里的安全隐患相对还容易排除,但家长不好预测和控制孩子所处外部场合的安全。所以孩子一旦不在自己眼前,家长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担心。由于看不到孩子遇到什么情况,如何应对,就猜测各种可能性,猜测越多顾虑就越多,孩子离得越远也就越担心。但家长不能因此而讳疾忌医,孩子需要锻炼,也不可能与危险“绝缘”,家长可以通过增强孩子的细心程度和观察思考能力,来减少各种危险的发生,或把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三)习惯引领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责任会逐渐增多,而且孩子越大,产生的责任往往比孩子小的时候更难把握,更难完成。而引领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就是一个需要谨慎而又繁琐的、最基本的责任。孩子长大以后的言行举止、事业成败、个性发展等都是已有习惯的延伸和发展,而各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习惯等等,会涉及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为此,家长只能按孩子的年龄阶段抓重点习惯养成。而孩子想的问题,承担的任务,都有阶段性特点,家长必须及时调整,随之进行重点转移。
  (四)教师帮手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家长和教师互为帮手,但各有其教育领地,家长主要负责家庭教育,教师主要负责学校教育。这两类教育只有通过沟通才能提升对孩子的综合教育效果,因此家校联系成为必然。家长通过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以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教师则通过家长了解孩子的居家表现,以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但帮手不是替代,学校的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按顺序、分步骤的系统化教育过程,家长不要替代老师给孩子额外布置家庭作业,但可以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多了解、多请教、多提供情况。而且家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尊重老师,在这点上有些家长做的并不尽如人意。当然,家长和教师都应该互相营造和维护彼此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而不是相互指责和埋怨。
  (五)褒对纠错
  孩子做事往往考虑对与错,但成人做事更多的要考虑适合度。如果没有对错感,孩子所学的东西就没有触地的坚实感,孩子的成长本身也是从对错感慢慢向适度感转变。但每个人的对错感的主观性都很强,孩子做了某事,这个家长说做得对,那个家长可能说做得不对。这就需要家长必须建立合适的判断标准,而这个标准一般要通过考察分析社会认同度来确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不宜只做簡单的对错判断,而应该更精细些,从适度感上予以把握。孩子有了适度感,就能大体感知错到多大程度,对到多大程度。
  (责任编辑:晓角)
其他文献
摘 要:二孩家庭越来越多,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老二的到来,引起老大的仇视,甚至会引起家庭关系紧张,这种情况悖离了家庭生育二胎的初衷。所以父母要做足准备,在生活中不偏爱一方,公平对待两个孩子,这样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家庭生活才能幸福。  关键词:二胎家庭 心理调适 尊重个性 公平对待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开放“单独”政策,“单独”家庭可以养育两个孩子。政策實施不久,201
摘 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育者,作为一名教师,引领家长和带好学生同样重要。带学生还要带家长,这是我多年践行的准则。带好家长班,努力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实现家校共育要努力做好“三手”准备。首先,以家校共育抓在手开始,从心灵沟通本的使用和作用入手,加强老师、孩子、家长三者之间的沟通,班级开展特色活动凝心聚力。其次,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让家长了解老师在学校的工作从而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最大限
摘 要:在我国农村地区,家长或因忙于生计或因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对子女的教育,而学校教育有心无力,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新媒体平台作为开展家校合作、进行家长教育的有效载体,对提升家校合作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家校交流渠道、组织开展家校交流活动、开辟家校美篇,进而提升农村地区的家校合作教育质量。  关键词:学校 家长 微信平台 互动  家庭是哺育
摘 要:要想带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班主任需要树立威信,受学生欢迎,这样学生才会听从其教诲,服从其管理,需要教师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威信来感染学生。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尊重并平等对待学生、保证充足的时间陪伴学生、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关键词:理想教育 尊重学生 价值观 语言艺术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管理者。班级虽小,但事务繁杂,对班主任的要求,也是十分全面的
摘 要: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发展。而在农村,家庭教育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落后、对孩子的态度和期望程度参差不一等问题。为此,首先要教育家长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要期望值过高和过度溺爱。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
摘 要:数学是一种文化,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承载着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如何使数学教育充满文化的氣息?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内外,让孩子们爱上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以期共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文化 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一种文
摘 要: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极强的特殊文化形态,对课堂的不同思考与实践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文化。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解决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构建课堂新的教学文化则十分重要。课堂文化的设计是教师文化的体现,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努力构建平等民主、自主探究、注重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摘 要:小学生“自我封闭”,主要是环境造成的,加上抗挫折能力差,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不与外界沟通;克服自我封闭的方法有:营造平等民主的环境、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树立榜样和个体关爱等。  关键词:自我封闭 环境 抗挫折力 自信 榜样 关爱  【案例】  三年级的一名小女生,平时不爱说话,上课总是在做玩笔之类的小动作,老师同伴提醒她注意上课纪律时,她会像小刺猬一样乍起满身的刺,斜着眼
家长要好好学习,孩子就能天天向上,要想培养出“五好学生”就需要有“五好”家长.五好家长能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把孩子教育有道德,守法律的人;五好家长会对孩子及早进行美育
摘 要:由于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交与祖辈或者亲戚照看,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家庭教育脱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在基本的生活、日常的学习、健康安全、心灵归属、道德品行等方面呈现或隐藏着一定的“阴暗”问题。本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再犯难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消极教育 角色弱化 在线交流 角色认同 资源整合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