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的作用

来源 :中外医学导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构建急救安全管理屏障,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急救质量。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全面排查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并制定改进措施。结果;护理安全管理屏障建立1年,新入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降至0,院内压疮由6例次降至1例次,院内跌倒、意外拔管、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仪器/设备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例次均降至0,护理文书缺陷由19例次降至6例次。结论;以PDCA循环为工作方法,构建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屏障,具有高效、科学、严密及可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PDCA;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2096-7225(2020)03-0089-02
  在临床医学上,PDCA循环属于一种高效性、科学性的管理模式,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所谓PDCA循环管理模式即是将已经设置好的管理目标,在管理过程中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科学的循环控制,系统性的完成既定目标。在医院中,安全管理于医学事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基本需求,患者十分重视医疗安全,加强对医院会质量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还可以提高患者对临床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所谓护理安全屏障,是指在医院中,通过建立各种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医疗操作流程、加强监督管理,重视医疗培训等方面,以降低护理的风险,提高临床护理服务的质量,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的屏障。在医院全面质量控制中,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具有系统性、高效性、科学性等优势,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值得被临床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分为诊区、治疗室、输液室、手术室、抢救区、抢救监护区、观察室、重症监护区8个区域,
  1.2方法。我科于2017年6月开始,将PDCA循环应用于护理安全管理屏障的构建,并收集我科2016年6月—2017年5月护理不良事件相关数据,与2017年6月—2018年5月护理不良事件数据进行对比,以了解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的效果,并作为今后PDCA循环运用的数据基础,以逐步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屏障的构建。(1)Plan阶段:排查安全隐患,制定安全目标及计划组建安全小组、设置安全信箱及电子邮箱,安放安全信息留言板等方式,全体护士共同参与,排查潜在的安全隐患:1)工作量超负荷引起注意力和警惕性下降;护士偏年轻化,30岁以下护士占55%。2)医疗环境拥挤:患者激增,而抢救空间及资源有限,严重阻碍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3)医疗器械使用中的安全隐患:除颤器、注射泵等未完成预充电,影响正常使用,简易呼吸器的配件在消毒过程中混淆无法连接,可调节输液器的流量不准确,雾化吸入面罩雾量少等。4)输血、留置胃管等是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环节。5)“张冠李戴”等给药错误;高浓度、血管刺激性药物外渗。6)计算机工作站医嘱信息录入不清楚:药物的使用途径错误,同位药品出现不同剂量,打印检验条码失败,标本送检延误等。以“年度零差错”为护理安全管理的整体目标,各护理小组以“组内年度零差错”为目标,实现整体目标与小组目标相结合的目标管理模式,并制定详细的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计划,即全面排查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具体措施针对安全隐患各个击破、总结经验教训、严格培训预防安全问题发生。(2)Do阶段:针对安全隐患各个击破根据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措施各个击破:1)扩大抢救空间,科学合理布局:根据急诊科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完成抢救室及输液室的改扩建工作,改善抢救区的环境,更新老旧的仪器设备,新增了兼具抢救及监护功能的抢救监护区,实现了危急重症患者的合理分流,使布局及相应设施的摆放更具人性化。2)组织护理骨干重新梳理护理制度,更新操作流程,加强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的培训与考核,坚持预防为主的观念,把事发后消极处理变为事发前积极预防。3)经安全隐患排查发现,很多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三查七对”执行不严有关,因此我科定期召开急诊安全大会,采用案例分析法总结既往安全问题,指导护士正确识别安全隐患,自觉落实安全措施;对全体护士及每一位新入科的实习护士、轮转护士及进修护士进行“三查七对”的考核,并针对考核结果制定各级护理人员的安全培训计划;在晨会交班室最明显处设置“三查七对”展板,每日早交班时都对当日值班护士起到直观的提醒作用;实行护士长晨会提问制度,促进规范地执行查对制度。4)高危因素管理。①高危时间管理:实现弹性排班;实行组长负责制以弥补护士长不在时的管理延续性;在重要节日长假前,召开全科护士会,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②高危人群管理:定期对安全意识不强的高年资护士、工作2年以内的低年资护士以及实习护生等容易犯错的高危人群,进行安全教育,定期召开座谈会,积极听取其对不良事件的看法。5)重点环节的管理。①重点强调输血中的查对制度:明确输血“三查八对”[三查: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及血液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八对: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瓶)号(储血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血液的型号种类、血量]。明确谁取血、谁输血、谁查对,强调“输血前停顿”,查对人监督输血人输上血后再签字,实现输血过程的“3人配合、3人核对、3人签字”。②规定留置胃管时专人操作,专人检测,明确胃管位置的检测方法,床旁交接班时检测胃管位置、两班护士双签字。(6)采用“五常法”对医疗器械及仪器设备的进行安全管理:各区域均设置加强班,每台仪器设备单独设置使用及检修记录本;各区域均设置药品物品点数本,并做好各班间的交接;呼吸机使用完毕,当班护士负责消毒及管路和各部件的安装,并由住院总医生检测性能完好后在检测记录上签字;除颤仪、静脉注射泵等由加强班护士做好预充电保障其良好备用状态;毒麻药及高危药品实行设障管理不存放多余药品。(7)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借鉴其他医院成功经验采用“三级补救流程”,将对患者的伤害降至最低:一级补救:一般直接由护士完成,主要针对那些没有对患者治疗和健康造成影响的失误。二级补救:一般由护士、医师、护士长或科主任协助完成,针对一级补救措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的工作失误。三级补救:是针对较严重的护理失误或患者及家属要求高,不满情绪明显,对已经提供的补救不满意等,需要院领导的支持和授权解决。(3)Check阶段:检查护理安全管理屏障的构建效果各区域护士长每日对护理质量及安全问题进行联合巡查,评估护理相关制度、流程和规范的落实情况,考查其合理性及实用性,并每月总结检查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随时整改。结合平时质控结果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全面评估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效果。(4)Action阶段:编写《急诊工作指南》组建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结合医院相关制度和流程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将安全管理措施及相关制度和流程标准化,明确急诊工作人员基本要求,岗位职责,制定各种医疗护理程序,并修订成“急诊工作指南”,人手1册,便于在工作中及时翻阅,指导临床安全作业。将尚未解决的安全问题纳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探讨新的改进措施。   2结果
  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前的1年内,我科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及护理文书缺陷共计37例次;安全管理屏障建立后1年内,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下降至7例次,详见表1。
  3讨论
  急诊科由于工作繁杂,人流量大,环境拥挤,抢救空间以及资源不足等,均是急诊科存在的无形的安全隐患。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正在逐年上升,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但与医护人员的护理技能有关还与护理工作的操作流程及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安全隐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着,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PDCA管理具有布局合理,规范岗位职责等优势;实施PDCA管理后,护士的学习的积极性及科室的满意率均得到了提高;此外通过培训,提高了护士的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由此可见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的作用非常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护理安全管理屏障的构建有效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了护理风险护理安全问题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与操作性失误、决策性失误等有关,还与工作流程、环境等因素有关,隐患的种类多样,形式多变。院内压疮、跌倒/坠床、意外拔管、输液及仪器设备相关不良事件、护理文书缺陷等是急诊科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影响了患者的护理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之后,我科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可见用于预防、控制或减轻不良事件或事故的物理或管理的一系列防护措施所构建成的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是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次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屏障构建中始终遵循着“持续降低护理安全风险是目标,隐患排查是前提,制度及流程改造是基础,严格培训管理是保障”的原则:(1)始终坚持“年度零差错”为工作目标,并通过加强宣传、随时提醒、阶段总结等方式,强化护理人员对安全目标的认知,并鼓励其积极参与护理安全管理工作;(2)急诊科患者就诊量大,病情复杂且危重,安全隐患无处不在,而每位护士都应是护理安全的监控者,护理安全的保障要靠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安全屏障的构建中,使护理人员建立起“预防为主”的安全风险意识,鼓励全体急诊护理共同参与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从而使隐患排查更高效、全面、具体化。(3)严格的制度及通暢的流程是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并为其提供的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使临床护理工作有据可依,并确保了护理工作的同一性,便于质量的控制和改进。(4)加大安全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确保每一位护士成为安全员,变被动遵守规章制度变为主动的风险防范,从而使安全屏障的构建具有了人力保障,并在急诊科内建设起安全文化氛围[12]。
  2.PDCA循环使急诊护理安全屏障的构建更具科学性,并形成长效机制PDCA循环为急诊护理安全屏障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化的工作方法,使屏障构建更具逻辑性。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的关键在于,使工作具体化、数据化,每1个安全问题,都要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改进地进行循环式地改进。不仅要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注重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客观准确地描述安全问题,积极探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新一轮的改进方案。而PDCA循环的特点正是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且呈螺旋式上升,它注重的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安全屏障的构建以发现安全问题为每一次循环的起点,采用头脑风暴及根本原因分析法寻找安全问题的具体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最终通过数据分析及经验总结,制定相关安全规范及流程,成为一切护理活动的安全指南和安全管理的依据,从而指导下一个循环的隐患排除。PDCA循环使我科护理安全管理屏障的构建更加严密,并形成长效机制,保障了急诊护理安全持续的质量改进。PDCA循环的先进性在我科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得以充分体现,值得借鉴。
  总之,在急诊中,护理安全问题可以划分为非技术性、技术性两个方面,在安全管理方面,不仅需要重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加强与护理工作有关的环境等因素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少梅.PDCA循环法在急诊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应用.201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理念对腹部创伤性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ERAS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VAS)及术后康复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麻防犀角地黄汤与犀角地黄汤治疗冬季血热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1月到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84例冬季血热型银屑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患者,给予对照组犀角地黄汤治疗,给予观察组麻防犀角地黄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PASI评分(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单纯性老年白内障病人采用手法小切口与超声乳化的效果。方法:按照双盲选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142眼)单纯性老年白内障患者分成参照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74眼)、实验组(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68眼),60例/组。比较两组视力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视力相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视力均高于术前,且实验组术后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有差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我院骨手外科收住的80例游离皮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标准化新生儿模型在新生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20名新生儿科护理实习生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带教方法,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标准化新生儿模型。比较两组实习结束时考核成绩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实习生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新生儿模型的应用能够提高护理带教效率,有助于培养护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本血透中心患者肾性贫血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寻找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选取某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干预前后患者临床表现有无改善,以及血常规、铁蛋白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血透患者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下降(P<0.10)。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使血红蛋白显著上升(P<0.10),铁蛋白下降(P>0.10)。大剂量左旋肉碱治疗后红细胞计数、血红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全程护理模式在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我院儿科收住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及治療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我院手术室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价和护理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 Riker 镇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宁养院中晚期肿瘤患者行疼痛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我院宁养院收住的50例晚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直接发放止痛药物对患者止痛并进行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疼痛管理,对比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疼痛评分(VAS)。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VAS)低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FTS)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11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FTS。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拔管、术后排气、下床活动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