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认识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
共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下来的“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做活动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含义。“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题,意在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3、4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全新的内容,学生从来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角不像其他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都有经验,它是将图形进一步的细化,更深层次的了解图形。学生们在生活中虽然有一些关于角的认识,但一般没有抽象的角,对抽象的角并不算真正的认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通过儿童化语言、投影、操作演示、表扬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的可见与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以活动来促进认知,从而让原有的模糊经验得以提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學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自主建构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图形王国的小朋友们载歌载舞,可开心了!(课件演示许多图形在一起跳舞)。学生说出认识的图形。咦?怎么剪刀也来了?它里面又藏着什么样的图形呢?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课伊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课本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找平面图形这一环节,既复习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又为新课铺垫。】
二、动手操作,主动建构
(一)指一指,联系旧知,初步感知角。
1.学生小组合作,在主题图中指出角。
2.汇报交流时课件呈现有色线标示出角。
1、小黑板出示:
角就藏在里面,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上台找角,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擦去一部分,将图形变为角。
(设计意图:从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并将图形进一步细化,初步感知角。)
(二)找一找,联系生活,深入了解。
师:有了刚才的经验,谁来揭开剪刀中的秘密?
师: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表面有角?
(课件出示各种各样景物中的角)
师: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们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角。
(三)描一描,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从主题图中提取教学素材,课件出示例1(先不出示红线):
2.让学生仔细观察,分别找出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4.比较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出示三角形)用这个尖尖的部分扎一下自己的手,会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愿意上台来画一下吗?
边
生:是个圆圆的点。学生画 顶点 边
师:(我们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
师:看着三角尺,除了圆圆的点,也就是顶点,还有什么?(一边摸三角尺的两条边一边提问)谁愿意上来补充。
生:两条直直的线。学生上台补充板书。师:板书(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教师板书)
5.交流归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文结合板书)
(四)折一折,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动手操作:用圆形纸片折角。
2.同桌合作:比一比谁折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重叠)
(五)做一做,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动手做一个活动角。
2.用活动角做“变大变小”游戏。 3.引导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六)画一画,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1.小组合作,尝试画角。
2.师生交流,完善画法。
3.教师范画,小结画法。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设计意图:创设“指一指、找一找、描一描、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和比一比”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也使角的形成具体化、动态化,加深对角的直观体验,进一步认识角,进而使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拓展建构
(一)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2题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学生独立判断,师生交流时强调判断的依据。
3.在图上标上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判断这些平面图形中有多少个角。
(三)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
1.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2.把你找到的角画出来。
(四)用角组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一节活跃的课堂,不能是课堂表面的热闹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度。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活动,又让数学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感受到數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美。】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课后反思:
《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因此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
找角是通过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角初步感知角,再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通过练习辩一辩怎样才是一个角,帮助学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在处理的过程中感觉稍快了一点,应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可让同桌两人用此方法相互比较一下两人做出来的角的大小,效果可能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认识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
共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下来的“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做活动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含义。“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题,意在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3、4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全新的内容,学生从来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角不像其他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都有经验,它是将图形进一步的细化,更深层次的了解图形。学生们在生活中虽然有一些关于角的认识,但一般没有抽象的角,对抽象的角并不算真正的认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通过儿童化语言、投影、操作演示、表扬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的可见与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以活动来促进认知,从而让原有的模糊经验得以提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學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自主建构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图形王国的小朋友们载歌载舞,可开心了!(课件演示许多图形在一起跳舞)。学生说出认识的图形。咦?怎么剪刀也来了?它里面又藏着什么样的图形呢?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课伊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课本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找平面图形这一环节,既复习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又为新课铺垫。】
二、动手操作,主动建构
(一)指一指,联系旧知,初步感知角。
1.学生小组合作,在主题图中指出角。
2.汇报交流时课件呈现有色线标示出角。
1、小黑板出示:
角就藏在里面,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上台找角,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擦去一部分,将图形变为角。
(设计意图:从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并将图形进一步细化,初步感知角。)
(二)找一找,联系生活,深入了解。
师:有了刚才的经验,谁来揭开剪刀中的秘密?
师: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表面有角?
(课件出示各种各样景物中的角)
师: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们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角。
(三)描一描,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从主题图中提取教学素材,课件出示例1(先不出示红线):
2.让学生仔细观察,分别找出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4.比较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出示三角形)用这个尖尖的部分扎一下自己的手,会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愿意上台来画一下吗?
边
生:是个圆圆的点。学生画 顶点 边
师:(我们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
师:看着三角尺,除了圆圆的点,也就是顶点,还有什么?(一边摸三角尺的两条边一边提问)谁愿意上来补充。
生:两条直直的线。学生上台补充板书。师:板书(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教师板书)
5.交流归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文结合板书)
(四)折一折,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动手操作:用圆形纸片折角。
2.同桌合作:比一比谁折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重叠)
(五)做一做,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动手做一个活动角。
2.用活动角做“变大变小”游戏。 3.引导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六)画一画,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1.小组合作,尝试画角。
2.师生交流,完善画法。
3.教师范画,小结画法。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设计意图:创设“指一指、找一找、描一描、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和比一比”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也使角的形成具体化、动态化,加深对角的直观体验,进一步认识角,进而使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拓展建构
(一)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2题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学生独立判断,师生交流时强调判断的依据。
3.在图上标上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判断这些平面图形中有多少个角。
(三)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
1.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2.把你找到的角画出来。
(四)用角组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一节活跃的课堂,不能是课堂表面的热闹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度。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活动,又让数学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感受到數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美。】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课后反思:
《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因此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
找角是通过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角初步感知角,再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通过练习辩一辩怎样才是一个角,帮助学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在处理的过程中感觉稍快了一点,应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可让同桌两人用此方法相互比较一下两人做出来的角的大小,效果可能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