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闹市,河运古镇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_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泰嵩口古镇,三面环溪,地处永泰、仙游、德化、尤溪、闽清五县的结合部,是永泰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县境内最早的两个建制镇之一。在元朝时期发展成商业繁荣的水运重镇。1916年,这里成立了全省首家乡级商会;1926年自行发行纸币,设税卡和鸦片专卖局;1938年设镇。
  古镇以两区六街巷为构架,拥有月阙、道南两片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保护区面积35.49公顷。片区内现存的古街巷有:关帝庙街、米粉街、横街、直街、鹤形路以及郭家巷,是嵩口明清文化的见证。在直街尽头,保存了完整的古码头,记录了闽中水陆交通中心的繁荣忙录的景象。长庆溪和大樟溪在渡口处交汇,水面宽广,水流湍急,大小溪流在此交汇,一齐奔向福州闽江,汇入大海。所以,嵩口即便地处深山,也仍旧是深山中的闹市,历史上舟楫往来频繁,商贾汇聚,不长的古街上,汇聚了一百二十多家商铺,十多家饭店客栈,热闹非常。
  “快看!有一条河!大河!”我们从厦门一路驶来,在倦怠的高速路和山峦隧道间穿梭,进入嵩口地界,倏地看见了一条宽得超出我们想象的大河,蜿蜒在群山峻岭间,灿烂无比,我们都惊叫了起来。一路弯弯转转,大河时隐时现,相伴前行,将至嵩口镇后,我们才猛然醒悟,那不是河,那是环绕着嵩口的大樟溪呀。我们定是被大姐大的车技给眩晕了,才一时恍惚,怠慢了这条曾经风华无限的雄壮溪流。
  从高速,到国道,再到县道,终于看见了崭新矗立着的嵩口古镇大牌坊。我们都振作了精神。第一眼,却让我们疑惑了。穿镇而过的中山路上,站着张元幹的雕塑,算是代表古镇和我们打个了招呼,沿街很多改造过的新式建筑——土墙色调,木质招牌,木围栏包裹着裸露的空调机,路灯透着股文艺范儿,其余就是热闹小镇的调子,熙攘的街市,高矮不一的新建筑,超市外的儿童摇摇椅放着“喜羊羊,美羊羊……”
  奇怪。不是说,是千年的镇子,是古建筑博物馆,是曾经河运昌盛、商贾遍地的富庶地界?
  原来,我们寻错了路。古镇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相反的路径,从渡口开始,那正是随舟楫而来的客商们进入嵩口的路线。
  双溪汇流的深山古渡
  当年舟楫往来的嵩口古镇,所有的故事都应从那个如今成为休闲之地的古渡口说起。如果没有大樟溪,嵩口会和所有的深山小城一样,靠着土产、李果,在淹没于丛山中的小道上和外界保持着稀疏的联系。可喜它偏偏受大自然眷顾,在崇山峻岭间又得了一条奔向大江大海的溪流。
  经过了繁荣,也经过了衰败,现在的渡口又成了嵩口的骄傲。古镇的复兴改造,也从这里开始。走在渡口的鹅卵石台阶上 ,放眼望去,左右各有一座大桥,横跨在溪水两岸,水流急急往前冲,因为前些日子的台风和大雨,水位比平常高了一些,听起来气势逼人。镇上的人们,一到傍晚就来这里散步闲聊,推着婴儿车的,带着孩子来打水漂的,孩子不肯回家吃饭,大人呼喝着,连拽带抱,一派休闲的好时光。看见两个熊孩子,赤条条地,在沿岸的浅水处洗澡,溪水泼了四处,他们看起来快活极了,把我们心中对孩子父母的一点责难都略了去。另一旁的渡口小木船上,两个女孩撑着船,不知道是戏耍还是真的要渡到河对岸,也玩闹了好一会儿。“我们今晚来这里游泳吧!”按捺不住心里的喜爱和激动,我大声提议着。“你看那大哥是不是在洗澡啊,我们也去吧!”定睛再看了看,光着上身的哥们儿,原来不是在洗澡,而是在抓鱼。嬉笑间,我们被些场景深深感染,这才是真正的野蛮生长。
  岸边,停靠了零星的木船,当地人还有在溪里捕鱼的习惯。一个正待修补的竹筏船边,主人抽着烟和邻居们拉家常,聊聊村里换届选举的事。好事地去攀谈,原来他是以捕鱼为业。每天傍晚到溪里走一遭,在渡口岸边就地售卖,或者第二天清晨带到集市里。“我们这里的鱼很鲜的。”大哥打包票地说。
  更早些时候,嵩口人应该更有口福吧。直至上世纪80年代,镇上居民依旧依赖着大樟溪的河运。即便在旱季,大樟溪的溪水也有一二百米宽,中心水流三五米深,那时,两岸的居民往来主要用渡船。撑船的艄公负责将人们从这边送到那边,去镇上买菜、逛街,赶集的日子更是忙碌。住在岸边的人,“在鸡鸣时分听到吱吱呀呀摇橹的声音”,那就是艄公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有时候,也很烦那个渡口的。毕竟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在这头的时候,渡船又摇到了那一头,于是只好等待。纵使遇到万分火急之事,也只好在原地兜转着圈子干着急。经常,渡口这头那头的人就为了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的问题发生摩擦,三天两头跟不特定的人吵架那是常有的事。然而乡下人毕竟耿直,很多的事情吵过了也就忘记了,不会记忆太久。……在渡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最后一个上船的人都会自觉地拿竹蒿撑船到达对岸,虽然渡船后面还有一个艄公在守着,但艄公年纪大了,只负责在尾部掌舵控制船的方向,而乘船的活,还得过往的行人自己动手。”(杨梅《嵩口古镇!嵩阳古渡》)
  这样的场景让我联想到《边城》,青山,绿水,小舟咿呀,只是嵩口比“边城”热闹,往来的除了山民,还有兜里当当响的金主。
  河运让嵩口成了富庶的小镇。大樟溪是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向南蜿蜒直达福州,被称为“南港”,也是大宗货物经嵩口往返于福州的水上唯一通道。航行在大樟溪上的木帆船被称为“南港船”,往福州运去的多是山货,李干、笋干、香菇等等,顺流而下,一般3-5天即可到达;运回的则是食盐、布匹、海产品及日用货,逆流而上,需要15天左右才能返回。据说,“极盛时期大约有木帆船一千艘,船工五千多人”,很多木材商人在山里采伐的树木,编成木排沿溪而下,即所谓的“放木排”。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嵩口码头还是相当繁荣。不知这描述是否夸大。据嵩口老教师林志匡收集的资料,现在的老人能够回忆起的渡口,“货船停泊多达八十余艘,船夫二百多人,伐木工和放排工也不下一百多人。靠专业肩挑谋生的挑夫也有一百多人。嵩口下层社会结构完全由农夫、船夫、挑夫和木夫支撑。”无论谁的描述更精确,我们都不难想象,曾经的嵩口是如何人潮熙攘,街市嘈杂,现在渡口边不长的老街上,簇拥着人民银行、农业银行,还有商家会馆,哗啦啦的算盘声,当年应是响彻街市吧。   海神妈祖和圣母玛利亚
  渡口是一个忙碌的地方,有往来匆匆的商旅人,有溪水两岸的居民,他们在这里聚了又散,却留住了诸多有趣的神灵。从岸边往里抬头看,左边是天后宫,中间是德星楼,右边是天主教堂,细数一下,竟供奉着二十多尊神灵,佛教、道教、天主教,煞是热闹。渡口及其身后的老街,就像是现在的城市CBD,聚拢了所有的有利资源,包括中西神灵。
  天后宫,供奉妈祖,本应是海边的神灵,而在这深山老林的溪水边,却堂而皇之地香火兴盛。原来,嵩口古渡边的溪水湍急,多有险滩,翻阅志书,船毁人亡的事故记载不少。又因着地理和交通优势,许多邻县的商人都选择来嵩口做生意,如何安全地闷声发财,成了一个难题。精明的商家们一般不轻易跟船跑生意,而是让自己的雇工去磨练成“浪里白条”,商会每年都会组织人员治理河道,尽可能地减少事故发生,然而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可以保证行船平安的神灵。于是,清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年)正月,在嵩口占据人数优势的莆田、仙游商帮兴建了天后宫,供奉妈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商会会馆,因元朝时称莆田、兴化为“兴安州”,故称“兴安会馆”。从此,在渡口出发的船只,都会先拜过妈祖,祈求一路平安。到了“文革”期间,庙宇遭到毁坏,只有一对古廊柱还倚在墙角。1994年1月,永泰旅台乡亲捐款增设神龛,重塑妈祖神像,恢复了往日的香火兴盛。
  中间的德星楼供奉的主神是林公大使,为纪念林显兄弟抗元列举而建,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在当地的传说中,林公阴佑船民筏工十分灵验,至今也香火不断。德星楼的建筑非常有趣,是一座吊脚楼式的三层小楼,一楼贯通直街和渡口,几根木柱支撑着起一片来往的空间,当年渡口的交易都在这里进进出出,现在则是人们拉家常的好去处。这里常年通风,天热的时候,居民就端着饭碗,三三两两地边吃边聊,惬意得很。二楼供奉林公,也不忘捎带上土地公、财神爷、观世音、文昌帝,由出檐的阳台望去,大樟溪水浩浩荡荡,心境又离神明近了些。三楼供奉的是文曲星,状元、榜眼、探花一溜排开,两旁还跟着雷公电母,神像竟然有些可爱,丝毫没有敬畏之感,引得我们窃笑。就连学业的烦恼,也可以在这里和他们倾诉,即便不明白这些是什么神灵,烧一支香,也是礼多神不怪,当地人便是如此。这里远观直街,在浓郁的香火中,别有一番滋味。
  天主教堂也照例每周都有教徒聚会,唱诗歌,歌咏圣母玛利亚,讲神迹见证,只是没有袅袅烟火,在古镇里显得清冷些。当年,从福州港顺着闽江来到嵩口的传教士,若知道自己种下的星星之火,如今仍在放着光芒,该有多欣慰。嵩口目前仍旧有小部分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信徒,这在福州境内的城镇里是普遍存在的。只是不同宗教,如此混杂于一个小小渡口,则显得不那么普通了。一来可见这里曾经的人声鼎沸,各路人等交杂;二来也说明嵩口当年的开放,容得下这些差异。
  闽江上来的发牛奶的美国人
  那时,从闽江逆流而来的,还有一位叫作伊芳廷的美国人,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同学故旧。1901年,他以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的身份来到永泰传教、办学,那年他28岁。在永泰生活50年间,他拍摄了大量反映永泰风土人情、教育、医疗、民生等方面的照片,1951年才离开中国,1968年在美国逝世,享年95岁。
  伊芳廷创办的第一所幼稚园和格致中学,奠定了永泰现代教育的基础。宣统二年(1910年),他在嵩口创办格致小学。一个西方人,来到小镇上,引人注目是必须的,他还创办了小学,更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他在嵩口传播基督教,未与当地居民信仰有激烈冲突,也只得了少数人的响应。不过,人们更关注的是他的学校,和他做的善事。格致小学与当时镇上的公立小学道南书院并重,街道一带的孩子就可以划片来此上学。伊芳廷并不自己教学,只是出资统筹,学校有本地老师10个左右,中文授课,课本同是民国时期的教科书。无形间,它和道南书院形成了竞争的关系,格致小学的福利似乎更好更令人羡慕些。
  当年在道南书院上学的林志匡回忆道,格致小学常常会发些救济品,每年都发一次牛奶,一罐足有两三斤重,这在当时是多么稀罕的东西,他们眼馋得不得了。后来,道南书院不愿意被比下去,也跟着发了,只不过规模大大缩水,变成了一二两的奶粉,聊表竞争的决心。两校的信仰问题,倒没有擦出火花,反而是政治立场上剑拔弩张。某次支持国民党内不同的候选人,学生间竟大打出手。
  伊芳廷会中文,也会点嵩口方言,他用方言编了一首儿歌,在孩子们里传唱很广,虽在道南书院上学,林志匡也学会了,至今仍会哼唱,歌词简单,大意是“吃光饼要配一点猪油脯”,有趣得很。如今这些都成了故事,格致小学的校址犹在,街道大队还在此办公。
  宅院和寨堡,古镇最丰厚的遗产
  因为古镇富庶,嵩口留下了壮观的160多座气势恢宏的古民居,以及许多神秘莫测的古楼、古堡、古庙,被专家誉为“品种之多,数量之众,保存之好,艺术之高,堪称奇迹”的“民间古民居博物馆”。它们是古镇能够再次繁荣的关键。自2008年嵩口评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这些建筑得到了最基本的“不能拆迁”的保护。它们散落在古镇,和古镇下辖的村落里,一座座雕梁画栋,富有明清南方建筑风格,厅堂回廊、屋宇窗棂处处尽是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壁画,富甲一方可以想见。
  当年这些建筑用材,也有从大樟溪放排输送过来的。拔魁厝最早的主人,因为在福州经营木材生意,所有木料就都从福州运来。当年动用了近百艘船,逆流了十多天才到达嵩口,靠岸后,靠人力从渡口搬运,工程极其浩大。细看大厝内的木柱,遍布钉口,据说是木料钉在一起入水放排,不时被溪水冲散,又要打捞起来重新钉装。
  也正因为富庶,嵩口边境山林里总有匪盗耸动,不时下来打家劫舍,杀人放火,为了保护财产和生家性命,在地势险要或关隘处,境内多筑有寨堡,可攻可守。
  下坂厝
  清乾隆年间陈用坦建,系土木结构,200多个房间,大厅内有4幅鎏金人物木雕,12扇鎏金围屏价值千万,雕刻栩栩如生,为花梨木鎏金木雕,景物深达五个层次,是长乐艺人祖孙三代耗时24年雕刻而成。厝内石雕、泥塑和彩绘艺术亦精湛绝伦,保存尚好。   龙口厝
  始建于宋朝,续建于明清,大门进入,经200米弯弯曲曲的鹤型石道,到达大厅,前后有四个大厅,建筑面积7180平方米,是嵩口镇境内单座规模最大的古厝。它由龙口厝、拔魁厝、和也厝和宴魁厝组成,共有房屋183间,当地有“龙口大座厝,乌鸦飞不过”之说。传说道教闾山派宗师、闽台最大的农业神张圣君在这里打过长工,还留下不少智斗财主的趣闻。
  成厚庄
  又名芦洋寨,寨堡式建筑,位于芦洋村境内,与渡口隔溪相望,高高驾临于山头,与山势浑然天成,是嵩口古镇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寨堡式建筑。始建于清代,由陈埔十六世公陈德美所建,寨子有两重寨墙,外墙为其第五代曾孙陈用藻继修。四面有寨门,边上有耳墙,各围墙布满火枪眼,以作阻匪之用。
  万安堡
  俗名尾寨,建于清咸丰年间,为张氏祖宗所建。占地约4000平方米,3层120多间。外墙全部用下石上土围起,厚约2米,上部有很多哨(枪)眼,内建筑为木结构。
  赶圩的日子,跳进泼辣辣的乡土
  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每逢初一、十五,古镇附近的居民会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拿到嵩口交易,就在渡口和老街这一带,这种习俗当地人称为“赶圩”。人们一方面出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购买从外地运来的生活必需品。据说人数最多的时候超过万人以上,摆设的摊位长达数公里。
  如今,这圩市依旧还在,也还是热闹非常,只不过从老街巷转移到了更宽敞的地方,在环绕张元幹雕塑的丁字路路段。我们很幸运,刚好赶上圩日。圩市的前一天傍晚,就有人为了占据有利摊位,早早出来摆设,把张元幹围得结结实实。我们心里也盘算着赶圩时候要买的东西,准备一早就来体验人流,空着肚子吃到饱。
  清晨,被嘈杂的街市惊醒,迷糊之后顿时精神抖擞,“开始啦开始啦!”我们互相催促着,麻溜洗漱,兴冲冲出门去。刚一到路口,就激动了,果然名不虚传,人潮汹涌,“吃好吃的去!”下意识搓了搓手,快步前进。看见路边人最多的早餐摊位,一行人便挤了进去,捡了桌角一点空位坐下,看看大家都吃什么,有锅边糊、饺子、小笼包、花生汤之类,香味扑鼻。冲着忙碌的老板大喊,“三碗锅边糊”,一边自己去挑了笼饺子,呼噜噜吃起来,身在闹市,要的就是这种爽利劲儿。一边额头开始冒汗,一边不忘叮嘱摄影妹子拍照,同桌的人见我们如此,就搭讪起来。
  “来这旅游啊?”“是,我们从厦门过来。”“是嘛,跑这么远来赶集啊。我们从福州来的,买点土鸡土鸭,再带点红皮花生。”吃货们聊起来,总是投缘,对于强烈建议务必带只鸡回去,“上得了动车,拿袋子捆上”,我们最终还是婉拒了。
  吃饱喝足,暖乎乎开始溜达,见什么都稀奇,两个编辑把一个摄影师指使地头晕眼花,“这里有卖小狗!小狗!”,“快来!拍拍九重糕”,“老鼠!竟然卖老鼠!”“来点李干吧”“来点土鸡蛋”“这小鸡仔多少钱啊”……即便人潮如流,我们这样两眼放光、亢奋莫名的怪异表情,加上大大的摄影机,多少也算是怪异。有人问我们是干嘛的,我们就随口说是游客,他们也就释然了,更加卖力地推销。
  圩市,真是一个生动的交际场,有不畏路途遥远的大爷大妈来这里叫卖土鸡蛋,有陪着大人来体验生活的孩子们,有刚从山上下来、带着新鲜麻菇的小贩,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外来吃货,扫得一手土特产,满载而归。只是,当年人们多是渡船而来,如今则奔驰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后车厢里,塞满了嵩口好食,也许还有胡乱蹦跶的鸡鸭。方式变了,心情却千百年地一致——凑热闹,赚一笔,再带点好东西。这圩市,和奔腾的大樟溪,静默的老宅院一样,为嵩口延续着满是故事的历史,只是,它更鲜活亲昵,不用翻阅史书,不用听人讲古,站在那里,吃喝玩乐,便是为古镇岁月添砖加瓦了。
其他文献
一间庙即是一座过往的纪念碑,即便从城市角落把它挖掘出来,但它那副趋古的样貌,与各种异于现代文明的装饰式样,容易让人不知从何看起。这朵在旧时倾人所能绽放的秘境之花,虽然在现代建筑中显得奇异扎眼,但庆幸的是,我们还能看见它,因为没有什么比它更真实地刻录下先民的造神之欢,存放那条历经雕琢晕染的精神柱杖。文字详尽,图个启发。  先谈谈神明的级别  在厦门的庙里墙壁上,除了像儿童识字卡般瓜果蔬菜花鸟鱼虫飞禽
期刊
受连城秘谷酒店的邀请,我们花了4天时间,走遍连城大半田野乡村,只为寻访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场“出乎意料”的酒店度假之旅,按照常理出的那些牌:阔大的客房、Kingsize大床、师出有名的SPA、健身房与泳池,种种种种,在酒店的度假顾问带领我们上山下乡的诚恳脚步面前,都再也无法提起光鲜亮丽的豪奢神色。  反倒乡间那些质朴的艺人,与他们精湛的技艺,在晶莹的汗水下,真正有了奢侈的含义。如同美玉堂
期刊
姓名:徐江军  英文名:Ivan Xu  职业:全人力环球旅行者、极限飞盘运动员  欧洲骑观路线一览: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瑞典、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瑞士、列士敦士登、奥地利  8月,车技一般的飞盘高手Ivan,在结束了他的100天5000公里的欧洲骑观、80天2033公里的中国骑观后,加塞跑了一趟柬埔寨做了期飞盘运动的公益培训,前几天他从东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连
期刊
古语云:“海者,闽人之田。”闽人垦殖海洋,历史尤其悠久。时值西汉,内陆地区致力于开拓陆上对外通路,而与此同时,滨海地区也从未停止过借水路联通外域的努力。远在张骞“凿空”之前,我国东部滨海地区的航海活动就多有开展。《诗经·商颂》所谓“相土烈烈,海外有遗”就是海外活动的体现。而殷墟中出土的鲸鱼骨、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古代船桨,也以考古实物证明了早期航海活动的存在。而这一切不仅说明了“海上丝绸之
期刊
2015年8月14-16日,第三届中国旅业互联网大会暨全球资源对接大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盛大举行。本次众所瞩目的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900余名业界精英参与。  此次旅业大会把焦点聚焦在互联网+旅游,探讨“旅业迎巨变,你该何去何从?黄金机遇期,你将如何把握”。来自行内的56位嘉宾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方式,探讨“旅行社,卖还是不卖”、“OTA怎么做”、“定制游到底有多少市场”、“传统旅行社怎
期刊
虽然“海丝”与泉州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海丝”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辉煌的寺庙虽然仅剩可供凭吊的残垣断壁,却培养了这座城市的人民包容的胸怀;做生意的阿拉伯人已经离开,却让从此寓居于这片土地的子孙后代,继承了祖先的生意头脑,在商海中开拓驰骋;“蕃坊”虽已倒塌,却将口感、味觉、以及漂洋过海而来的植物、药材,留片土壤生根发芽,更融入当地人的口感,成为永不被埋葬的活历史。
期刊
多尔德酒店  古城堡的现代演绎  苏黎世近郊的多尔德酒店(The Dolder Grand),游离于繁华之外遗世独立。酒店建于市郊一片凸起的绿色山坡,前方俯瞰苏黎世城和苏黎世湖,背后是绵延开去的树海,宾客的目光从高处飞过苏黎世城屋宇,一直投向远处的阿尔卑斯山峦。  绝佳的地理位置为多尔德披上华丽的外衣,而始建于1899年的古堡建筑,赋予酒店更多人文内涵。酒店的主楼外观,由巴塞尔的建筑师Jacque
期刊
电动USB旅行牙刷  In & Out Toothbrush  设计师JaewanJeong将电动牙刷装进了一个U盘大小的盒子里:刷头可以取下,翻转后接上盒子就能使用,而需要开拔的时候,反过来塞进盒子就能毫无牵绊地塞进书包。将之插入电脑USB口就能为内置电池充电。更棒的是,这种状态下,盒子中的紫外杀菌模块还能点亮,对牙刷头进行消毒。  歪脖子插线板  Contort v2 Power Supply
期刊
通事:古时候的翻译官  宋元时期的泉州,东方第一大港口城市,迎来送往“市井十洲人”的同时也汇聚了一批掌握双语或多语的翻译人员——“通事”。通事本属品级较低的吏员,但在对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混血儿或回人。诸如母亲是泉州人,父亲是来自异国的行商。  通事资格的获得,需经过专业考试,授职后又细分为从事口译和笔译工作。三次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就是一名明代译字员,而他本
期刊
九月,经白露与秋分,天气由炎热逐渐转凉,家里的茶柜刚补进了今年的乌龙夏茶,日子就在喝茶之间过了一日又一日。每日有茶相伴,瓶身标签注记“产地南投”,索性这期的私房台湾,来分享南投吧。  南投,在台湾岛屿的正中间,是唯一不靠海的县市。这里有台湾最高峰玉山和最长河流浊水溪的源头,以及颇富盛名的日月潭。去一趟南投朋友家,乌龙茶、腌梅、香蕉、龙眼、葡萄、菠萝、百香果等新鲜果物,都是有机会在餐桌上吃到,这是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