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中用常规方法无法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文字、图片、动画等功能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的、内容设计,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不清楚的内容。例如教学小学语文《蜘蛛织网》一课时,学生对于蜘蛛织网的过程缺乏了解,这是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可以制作蜘蛛织网的相关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动画),再加上声音的渲染,从空间概念上展示过程,让学生仿佛来到了蜘蛛织网的现场,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融入身临其境的氛围中,这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突破难点。
2.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形成的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理解课文重点部分,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容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a.夏天,强烈的太阳光。b.在松树林里。c.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d.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文章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3.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愉快学习。
课件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海底世界》时,内陆地区的学生对海洋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文文字、插图,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利用形、声、色俱备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能立即抓住学生的视听注意力,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的声音从“海面波涛澎湃”逐渐转入“再往下500米深”的一片静谧;视频图像从“广阔的海面”再到“闪烁的小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的深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这样,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再现课文情境的氛围。以文字、声音、动画等声情并茂的信息代替课本插图、投影图片等静止画面。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融入了奇异的景色中,仿佛真的驾驭着潜水艇或穿着潜水衣来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当看见海底“五彩斑斓的鱼群”时,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如学习《颐和园》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领略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设计类似“电子公告板”的“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任意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理解课文。视频文件上的精美图片、美妙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
四、课件设计必须科学合理。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要有科学性。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达式力求准确无误,语言配音也要准确。但在科学性的评判上宜粗不宜细,要具体分析。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性,就会束缚人的手脚,不利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发展。所以,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础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事实证明,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媒体教学课件既是现代教育的运用,又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善和补充。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强.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0(11).
[2]黎莉.如何进行多媒体语文教学[J].青海教育,2006..
[3]杨青,张青民.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艺术[J].焦作大学学报,2006(01).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的、内容设计,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不清楚的内容。例如教学小学语文《蜘蛛织网》一课时,学生对于蜘蛛织网的过程缺乏了解,这是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可以制作蜘蛛织网的相关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动画),再加上声音的渲染,从空间概念上展示过程,让学生仿佛来到了蜘蛛织网的现场,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融入身临其境的氛围中,这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突破难点。
2.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形成的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理解课文重点部分,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容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a.夏天,强烈的太阳光。b.在松树林里。c.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d.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文章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3.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愉快学习。
课件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海底世界》时,内陆地区的学生对海洋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文文字、插图,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利用形、声、色俱备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能立即抓住学生的视听注意力,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的声音从“海面波涛澎湃”逐渐转入“再往下500米深”的一片静谧;视频图像从“广阔的海面”再到“闪烁的小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的深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这样,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再现课文情境的氛围。以文字、声音、动画等声情并茂的信息代替课本插图、投影图片等静止画面。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融入了奇异的景色中,仿佛真的驾驭着潜水艇或穿着潜水衣来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当看见海底“五彩斑斓的鱼群”时,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如学习《颐和园》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领略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设计类似“电子公告板”的“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任意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理解课文。视频文件上的精美图片、美妙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
四、课件设计必须科学合理。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要有科学性。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达式力求准确无误,语言配音也要准确。但在科学性的评判上宜粗不宜细,要具体分析。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性,就会束缚人的手脚,不利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发展。所以,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础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事实证明,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媒体教学课件既是现代教育的运用,又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善和补充。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强.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0(11).
[2]黎莉.如何进行多媒体语文教学[J].青海教育,2006..
[3]杨青,张青民.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艺术[J].焦作大学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