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获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的格诺韦法是一位波兰士兵的妻子,小说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以女性的叙事视角,使用了共计五个时间碎片来讲述属于她的独特的时间,为我们展示了战争后方女性的孤独与痛苦。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格诺韦法这一战争后方的女性进行分析,她不仅心理得不到关怀,生理也得不到满足,还要面对生活的重负和内心的屈辱,她代表了战争后方女性的真实处境,发出了一种战争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的声音。
关键词:战争 女性主义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边缘化形象
在历史的语境下,战争更多时候展现的是男性话语权,而同样生活在战争状态下的女性声音却往往被忽略,女性一直处在失语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写作和批评的发展,女性才逐渐登上战争描写的舞台,成为战争叙事关照的一分子。但即便如此,现行的文学作品对战争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批评仍旧停留在英勇参战的革命女性和被战争迫害的悲惨女性,对战争后方那些丈夫去参战的留守女性关注甚少。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女性的叙事视角,使用了共计五个时间碎片,向我们讲述了格诺韦法这一战争后方的留守女性从年轻到年老,从“等待丈夫”到“不再等待丈夫”再到“丈夫归来”的人生历程,展示了这类处在战争中的边缘化人物的真实处境,她们一方面渴望缓解自己的生理欲望,渴望被关心和爱护,一方面又不知道丈夫是否、何时能归来,只能在这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消耗。而当新的具有男性力量的男人出现在她们面前,是正视自己的感情并大胆追求,还是为了丈夫守身如玉,成为她们新的纠结所在,格诺韦法选择了前者,但丈夫的归来让她刚刚蔓延起来的爱情之火被迫熄灭,格诺韦法回归了家庭,但她的情感上始终保留了一个缺口。而这种缺口正向我们展示了战争是如何排斥女性,却又不允許女性离开,只留给女性一份残损的生活。
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不满足
作为战争后方的留守女性,她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战争而受到太大的影响,她们与其他女性唯一不同的就是,她们已经结婚了,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仍然过着单身生活,但婚姻这一形式将她们关在了一座无形的监牢里,她们不再有爱和性的权利,虽然她们中有的人还很年轻,但只要她们的丈夫一日不回来,她们就处于一种孤独的生活状态之中。
(一)心理的不满足
作为小说第一个讲述的时间,格诺韦法一出场,就被冠以了悲惨的命运:骑着马的沙俄大兵为丈夫米哈乌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格诺韦法不得不为丈夫打点参战的行装。“由于哭了一整天,她实在太虚弱,身心是那么的疲惫而沉重,以至于没能跨出自家的门槛,目送丈夫过桥。”a我们可以看出,格诺韦法对丈夫的离开发自内心的难过,她甚至没有办法亲自目送丈夫离开。而丈夫走后的几个月,她还发现自己怀孕了。可见,格诺韦法和丈夫米哈乌是一对刚刚结婚不久的新婚夫妇,正处于甜蜜的时期,此时丈夫的离开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眼看着孩子即将出世,但孩子的父亲生死未卜,而她所能做的只是日复一日地向守护天使祷告。这是战争所给予她的第一道伤痕——忍受爱人离开的痛苦。
(二)生理上的无法满足
丈夫离开的日子里,格诺韦法除了为丈夫祷告就是忙于打点磨坊的生意,她还要养活自己和女儿,然而她总有空闲的时候,欲望总是在这种时候找上她,因此“她夜里常做梦,在梦中,磨坊成了一艘鼓满白帆的轮船。在船体内有许多巨大的,因为涂了润滑油而油乎乎的柱塞,它们来来回回地移动着。轮船喘着粗气,噗噗噗地喷出蒸汽。从轮船的内部喷出热。格诺韦法渴望它。”b其中 “涂了润滑油而油乎乎的柱塞”,正是男性的生殖器官的象征,格诺韦法渴望它正是渴望男性的力量,在这里,格诺韦法的性需求得到了很好的展现。马斯洛在他的需求理论将生理需求归为人的第一层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格诺韦法渴望性,却得不到满足,只能在每一个无尽的长夜中煎熬。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她的《第二性》中提出:“婚姻的悲剧性,不在于它不向女人保障它许诺过的幸福——没有幸福是可以保障的——而是因为婚姻摧残她。”c这正是战争带给她的第二道伤痕——生理的煎熬。
二、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屈辱
面对生理和心理的不满足,女性往往有两种选择,要么忍受要么反抗,然而如果选择反抗,她们就有可能面临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屈辱。
(一)内在的屈辱
格诺韦法是爱丈夫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当涅杰拉冲着她捋胡子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是这跟米哈乌浓密的胡子没法比。然而四年的分离与未知将她从对丈夫的爱中生拉硬扯出来,再加上生理的渴望,使格诺韦法对埃利产生了好感,起初她只限于观察,观察他的肌肉和浓密的腋毛,这些都属于合理的范围。但当她发现埃利也对她有好感之后,她开始愧疚和羞耻,她对自己发誓不再找他,甚至她对自己和埃利说话的声音感到惊诧,这都是她愧疚和羞耻的表现,这些看似羞耻的举动包含的实则是她个人情感、生存的选择, 就她本人来说, 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但是,婚姻的存在使她的这些合理的要求变得不合理,她也由此陷入因精神背叛而产生的羞耻与愧疚。这是战争送给她的第三道伤痕——内在屈辱。
(二)外在的屈辱
除了内在的屈辱之外,女性在反抗的过程中还要承担外在的屈辱,这种屈辱往往来自于他者的指责,而伤害也远比内在的屈辱来得更加猛烈。小说中,在格诺韦法拒绝了埃利想触碰她“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之后,埃利痛斥格诺韦法是娼妇,作为格诺韦法的情人,埃利在享受格诺韦法的爱慕的同时也从未忘记格诺韦法是一个结过婚的女人,他拿格诺韦法对自己的好感辱骂她是个不守妇道的女人,仅仅是因为格诺韦法没答应他的请求。这充分显示了男性话语下对同样作为的不同性别双方的差异化态度,在情人面前,婚姻状态下的女人,不管是否为婚姻守身,都已经是一个娼妇,而不让男人碰的娼妇显然是更加可笑的;而作为婚姻的破坏者的情人自己,却可以不受谴责。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吴治平在《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中说道:“妇女不仅仅只是男人的性对象和性奴隶, 也有自己支配身体的权利, 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意志决定自己的性行为, 在与男人的性关系中保持平等关系。”面对埃利的请求,格诺韦法无论如何选择都是在行使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无须遭到辱骂与歧视。但在无形婚姻以及伦理道德和男权话语的束缚下,格诺韦法不仅要承受来自内心的煎熬与羞耻,还要承受来自他者的谩骂,这是战争通过无形的婚姻施加在格诺韦法身上的第四道伤痕——外在的屈辱。 三、挣扎与妥协
格诺韦法最终没能抵挡住埃利身上强烈的男性气息,她无法控制地爱上了埃利,然而战争结束了,丈夫米哈乌回到了太古,将这一切再一次打碎了。格诺韦法已经爱上了埃利,她的心再也无法回到丈夫身上了,丈夫的归来使格诺韦法必须在丈夫和埃利之间做出选择。“你是自由之身,我则身为人妻。你不停地在移动,我却恒久停留在一个地方。”d格诺韦法选择了家庭,她跟埃利划清了界限,但从此她的心中也留下了一个缺口。这缺口是战争造成的,也是无形的婚姻的结果,战争使格诺韦法失去丈夫,当她再次找到爱人,战争却将她的丈夫送回来,而带走了她的情人。生活在战争环境下的格诺韦法的一生都注定在爱而不得和痛苦中度过,这是战争所给予她的最后一道伤痕——永失所爱。
四、对战争后方女性命运的思考
自古以来, 战场的定义是男人的, 与女人是毫不相关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古至今, 战争从未让女人离开过, 表面上, 女性虽远离战场, 但她们以另一种方式参与战争, 所承受的伤害并不比男性少。战争爆发男人前往前线, 妇女身处后方, 虽表面远离了残酷的战场, 但也经历着精神的折磨——相思之苦和喪夫之痛。这种情况下,女性无论如何选择,都会陷入痛苦的牢笼。因此,无论是为恪守妻子的角色忍受生理和心理的压抑,还是为弥补身心的缺失忍受内心和外在的屈辱,都不是女性应该面临的抉择,而是作为他者应当给予这部分处于生存困境的女性宽容的义务,以避免其陷入传统观念和道德绑架的双重压迫,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五、结语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笔下的格诺韦法是典型的战争中的留守女性形象,从战争施加在她身上的多道伤痕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虽未亲自参与战争,却同样承受着来自战争的伤害,并且由于这种伤害隐秘而难以启齿,所以一直未受到真正关照。她们是一种重要的参照, 提示研究者注意历史主流叙述旁边的边缘话语,并给予这种话语及其对象以充分的关怀。
abd 〔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版,第2页,第9页,第21页。
c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II》,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版,第297页。
参考文献:
[1] 吴治平.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 (节选之二) [J].农家女, 2009 (3) :40-41.
[2] 宋林凤.战争下女性的生存窘境——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女性书写[J].大众文艺,2018(12):29-30.
作 者: 吕子涵,安徽大学文学院2017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关键词:战争 女性主义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边缘化形象
在历史的语境下,战争更多时候展现的是男性话语权,而同样生活在战争状态下的女性声音却往往被忽略,女性一直处在失语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写作和批评的发展,女性才逐渐登上战争描写的舞台,成为战争叙事关照的一分子。但即便如此,现行的文学作品对战争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批评仍旧停留在英勇参战的革命女性和被战争迫害的悲惨女性,对战争后方那些丈夫去参战的留守女性关注甚少。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女性的叙事视角,使用了共计五个时间碎片,向我们讲述了格诺韦法这一战争后方的留守女性从年轻到年老,从“等待丈夫”到“不再等待丈夫”再到“丈夫归来”的人生历程,展示了这类处在战争中的边缘化人物的真实处境,她们一方面渴望缓解自己的生理欲望,渴望被关心和爱护,一方面又不知道丈夫是否、何时能归来,只能在这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消耗。而当新的具有男性力量的男人出现在她们面前,是正视自己的感情并大胆追求,还是为了丈夫守身如玉,成为她们新的纠结所在,格诺韦法选择了前者,但丈夫的归来让她刚刚蔓延起来的爱情之火被迫熄灭,格诺韦法回归了家庭,但她的情感上始终保留了一个缺口。而这种缺口正向我们展示了战争是如何排斥女性,却又不允許女性离开,只留给女性一份残损的生活。
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不满足
作为战争后方的留守女性,她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战争而受到太大的影响,她们与其他女性唯一不同的就是,她们已经结婚了,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仍然过着单身生活,但婚姻这一形式将她们关在了一座无形的监牢里,她们不再有爱和性的权利,虽然她们中有的人还很年轻,但只要她们的丈夫一日不回来,她们就处于一种孤独的生活状态之中。
(一)心理的不满足
作为小说第一个讲述的时间,格诺韦法一出场,就被冠以了悲惨的命运:骑着马的沙俄大兵为丈夫米哈乌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格诺韦法不得不为丈夫打点参战的行装。“由于哭了一整天,她实在太虚弱,身心是那么的疲惫而沉重,以至于没能跨出自家的门槛,目送丈夫过桥。”a我们可以看出,格诺韦法对丈夫的离开发自内心的难过,她甚至没有办法亲自目送丈夫离开。而丈夫走后的几个月,她还发现自己怀孕了。可见,格诺韦法和丈夫米哈乌是一对刚刚结婚不久的新婚夫妇,正处于甜蜜的时期,此时丈夫的离开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眼看着孩子即将出世,但孩子的父亲生死未卜,而她所能做的只是日复一日地向守护天使祷告。这是战争所给予她的第一道伤痕——忍受爱人离开的痛苦。
(二)生理上的无法满足
丈夫离开的日子里,格诺韦法除了为丈夫祷告就是忙于打点磨坊的生意,她还要养活自己和女儿,然而她总有空闲的时候,欲望总是在这种时候找上她,因此“她夜里常做梦,在梦中,磨坊成了一艘鼓满白帆的轮船。在船体内有许多巨大的,因为涂了润滑油而油乎乎的柱塞,它们来来回回地移动着。轮船喘着粗气,噗噗噗地喷出蒸汽。从轮船的内部喷出热。格诺韦法渴望它。”b其中 “涂了润滑油而油乎乎的柱塞”,正是男性的生殖器官的象征,格诺韦法渴望它正是渴望男性的力量,在这里,格诺韦法的性需求得到了很好的展现。马斯洛在他的需求理论将生理需求归为人的第一层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格诺韦法渴望性,却得不到满足,只能在每一个无尽的长夜中煎熬。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她的《第二性》中提出:“婚姻的悲剧性,不在于它不向女人保障它许诺过的幸福——没有幸福是可以保障的——而是因为婚姻摧残她。”c这正是战争带给她的第二道伤痕——生理的煎熬。
二、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屈辱
面对生理和心理的不满足,女性往往有两种选择,要么忍受要么反抗,然而如果选择反抗,她们就有可能面临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屈辱。
(一)内在的屈辱
格诺韦法是爱丈夫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当涅杰拉冲着她捋胡子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是这跟米哈乌浓密的胡子没法比。然而四年的分离与未知将她从对丈夫的爱中生拉硬扯出来,再加上生理的渴望,使格诺韦法对埃利产生了好感,起初她只限于观察,观察他的肌肉和浓密的腋毛,这些都属于合理的范围。但当她发现埃利也对她有好感之后,她开始愧疚和羞耻,她对自己发誓不再找他,甚至她对自己和埃利说话的声音感到惊诧,这都是她愧疚和羞耻的表现,这些看似羞耻的举动包含的实则是她个人情感、生存的选择, 就她本人来说, 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但是,婚姻的存在使她的这些合理的要求变得不合理,她也由此陷入因精神背叛而产生的羞耻与愧疚。这是战争送给她的第三道伤痕——内在屈辱。
(二)外在的屈辱
除了内在的屈辱之外,女性在反抗的过程中还要承担外在的屈辱,这种屈辱往往来自于他者的指责,而伤害也远比内在的屈辱来得更加猛烈。小说中,在格诺韦法拒绝了埃利想触碰她“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之后,埃利痛斥格诺韦法是娼妇,作为格诺韦法的情人,埃利在享受格诺韦法的爱慕的同时也从未忘记格诺韦法是一个结过婚的女人,他拿格诺韦法对自己的好感辱骂她是个不守妇道的女人,仅仅是因为格诺韦法没答应他的请求。这充分显示了男性话语下对同样作为的不同性别双方的差异化态度,在情人面前,婚姻状态下的女人,不管是否为婚姻守身,都已经是一个娼妇,而不让男人碰的娼妇显然是更加可笑的;而作为婚姻的破坏者的情人自己,却可以不受谴责。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吴治平在《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中说道:“妇女不仅仅只是男人的性对象和性奴隶, 也有自己支配身体的权利, 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意志决定自己的性行为, 在与男人的性关系中保持平等关系。”面对埃利的请求,格诺韦法无论如何选择都是在行使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无须遭到辱骂与歧视。但在无形婚姻以及伦理道德和男权话语的束缚下,格诺韦法不仅要承受来自内心的煎熬与羞耻,还要承受来自他者的谩骂,这是战争通过无形的婚姻施加在格诺韦法身上的第四道伤痕——外在的屈辱。 三、挣扎与妥协
格诺韦法最终没能抵挡住埃利身上强烈的男性气息,她无法控制地爱上了埃利,然而战争结束了,丈夫米哈乌回到了太古,将这一切再一次打碎了。格诺韦法已经爱上了埃利,她的心再也无法回到丈夫身上了,丈夫的归来使格诺韦法必须在丈夫和埃利之间做出选择。“你是自由之身,我则身为人妻。你不停地在移动,我却恒久停留在一个地方。”d格诺韦法选择了家庭,她跟埃利划清了界限,但从此她的心中也留下了一个缺口。这缺口是战争造成的,也是无形的婚姻的结果,战争使格诺韦法失去丈夫,当她再次找到爱人,战争却将她的丈夫送回来,而带走了她的情人。生活在战争环境下的格诺韦法的一生都注定在爱而不得和痛苦中度过,这是战争所给予她的最后一道伤痕——永失所爱。
四、对战争后方女性命运的思考
自古以来, 战场的定义是男人的, 与女人是毫不相关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古至今, 战争从未让女人离开过, 表面上, 女性虽远离战场, 但她们以另一种方式参与战争, 所承受的伤害并不比男性少。战争爆发男人前往前线, 妇女身处后方, 虽表面远离了残酷的战场, 但也经历着精神的折磨——相思之苦和喪夫之痛。这种情况下,女性无论如何选择,都会陷入痛苦的牢笼。因此,无论是为恪守妻子的角色忍受生理和心理的压抑,还是为弥补身心的缺失忍受内心和外在的屈辱,都不是女性应该面临的抉择,而是作为他者应当给予这部分处于生存困境的女性宽容的义务,以避免其陷入传统观念和道德绑架的双重压迫,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五、结语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笔下的格诺韦法是典型的战争中的留守女性形象,从战争施加在她身上的多道伤痕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虽未亲自参与战争,却同样承受着来自战争的伤害,并且由于这种伤害隐秘而难以启齿,所以一直未受到真正关照。她们是一种重要的参照, 提示研究者注意历史主流叙述旁边的边缘话语,并给予这种话语及其对象以充分的关怀。
abd 〔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版,第2页,第9页,第21页。
c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II》,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版,第297页。
参考文献:
[1] 吴治平.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 (节选之二) [J].农家女, 2009 (3) :40-41.
[2] 宋林凤.战争下女性的生存窘境——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女性书写[J].大众文艺,2018(12):29-30.
作 者: 吕子涵,安徽大学文学院2017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