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教育专业指导策略初探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人画的大一点”“沟边用深色的笔”“顺着涂色涂得才均匀”……这些话您听起来是否觉得耳熟?是的,这是大部分幼儿园美术艺术教育的日常,这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当前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结果导向问题——重视技法的教授、重视结果的产出。简单来讲,就是期待儿童做出成人眼中“合格”的作品。
  《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一书在论述艺术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的章节中,举出了一个个令人眼前一亮的例子:“贾斯汀、埃米尔用画刷在画布上自由地涂颜料,神情专注,表情愉悦”、“一个女孩在用脚绘画的同时跳舞”……仅仅是通过照片,我们也可以被孩子快乐的样子感染,这才是艺术教育的初衷——过程与体验。
  先天的潜力需要开采,边缘领域的潜力需要对话和碰撞。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整体的和综合的考虑。
  一、注重感知与体验——教师专业知识为儿童艺术表现奠定基础
  (一)多感官联结
  “如同早期发展一样,早期艺术鉴赏具有强烈的感官特征。据此,高宽课程中的创造性表现方面的关键经验包括了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事物。儿童全感官的参与可以较好地促进儿童与视觉艺术的互动。”教师应用专业知识为幼儿提供一个感官联结的艺术新世界,在美术活动中调动儿童的眼睛、耳朵、鼻子、身体,让儿童在体验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感知周围的世界;不以“死”的知识为目标,只求为儿童提供“活”的体验,动静相宜地为儿童提供主动体验的环境与机会。
  (二)放弃预设,尊重儿童
  “艺术表现最好在信任、支持和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发生艺术教育中的教师与儿童是互动的双方,艺术教育的过程是共同体验的过程,教师应怀有专业知识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为儿童提供灵动活泼的体验。儿童有着会吸收的心灵,儿童有着自己的一百种语言,所以儿童的体验是不可预设的,教师不如放开因为担忧而不愿放开的束缚的手,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的环境,创造容纳他们一百种语言的世界,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奇妙能力给教师以惊喜。
  当然,体验不是混乱无序的感受,那样只会让孩子在活动中愈发索然无味,游戏规则的建立必不可少,教师应以专业角度明确、清晰地介绍规则。教师为儿童提供的应是游戏规则指导下有序的、灵动活泼的体验。
  (三)注重情感的体验
  视觉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视体验的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要重视情感的体验,不仅仅是重视儿童的,也应重视教师自己的。在艺术中,孩子是成人之父,只要你卷入其中,就放心地跟着他的脚步去感受、去体验,你一直不知道的,你一直想知道的,会在不经意间得到答案。
  二、注重创造与表现——为儿童艺术创作提供机会
  (一)提供适宜环境
  书中指出,为促进儿童艺术创作,教师需要有专业知识并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包括:1.布置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固定的艺术区角;2.提供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工具与材料;3.提供足够的、方便取放的收藏空间;4.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5.展示儿童的艺术作品;6.让儿童把艺术作品带回家。
  通过上述策略,教師通过专业知识可以为儿童提供艺术创作的足够物质材料、空间与时间,激发儿童兴趣,帮助儿童树立信心,更可以帮助家长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艺术活动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家园合作,帮助儿童创造美,分享美。
  (二)艺术教育融入一日生活
  艺术不仅仅发生在工作时间或小组活动时间,艺术可以融入一日生活的每一个时间段里。教师需要具备善于发现的眼睛,在一日生活中发现艺术教育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儿童发展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地捕捉动态的儿童与活动;老师还需要具备善于生发的头脑,根据儿童的实际活动,适时生成活动,将视觉艺术经验融入环节,抓住每一个绝佳的自然时机。
  (三)重视过程胜于结果
  艺术教育中,需要教师拥有开放的眼光,尊重儿童的自主性,接受儿童发起的选择,提供与真实生活的联系,用专业的知识鼓励儿童去探索、创造,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三、注重反思与评价——为儿童总结反思创造途径
  (一)鼓励儿童表达与反思
  1.鼓励儿童表达
  2.引导儿童反思
  3.鼓励儿童互相欣赏
  (二)教师评价的科学化
  学前儿童十分看中成人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教师评价策略十分重要。首先,教师在评价儿童作品或活动时应使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判断性语言。其次,教师应使用语言讨论艺术作品的效果与美感。
  艺术本身拥有无穷的价值与魅力,儿童是天生艺术家,教师在艺术教育中需要拥有专业知识并从学习环境、一日生活和成人与儿童三个方面来考虑,给予幼儿适时地支持与引导。
其他文献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have been updated.A lot of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And the re
期刊
我做班主任工作有近二十年了,每当回想起当班主任的种种经历,每当记起教育孩子的种种方法,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齐涌来.其中有一点感触最深,最自豪的那就是:做好班主任的工作需要有“四心”——耐心、细心、爱心和慧心。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如何用“心”去做好班主任工作:  首先,耐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细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助手,爱心是班主任走进学生心灵的法宝。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项
期刊
摘要:新课标改后,幼儿园教育越来越注重将课堂教学游戏化,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在欢快的环境中学习。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学前阶段,好奇心偏大,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而现代教育对孩子学前教育也在逐渐提高要求,为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深入理解游戏化课堂的意义,在充分了解游戏化课堂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游戏合理地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以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期刊
如今,你会经常发现无论是在家里玩耍、睡觉,或者是在户外游戏,甚至是在幼儿园生活,幼儿常常会怀里抱着自己的宝贝娃娃、心爱的小汽车、甚至是一块妈妈给的手帕不放手。一旦你试着从他手中拿走这件“宝贝”,他便会哭闹、烦躁不安,甚至无法正常地进行一日生活。这样的现象,正常么?  一、无法割舍的小毯子“仔仔”  小班开学第一天,对于幼儿园充满陌生感的朵朵一手牵着妈妈一手抱着一个卷起来的蓝色小毛毯怯生生地走进班级
期刊
时下,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议随之升温,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歲月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民歌具有着较强的生命力。纵观目前北京市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所举办的“民族艺术进校园”、“民歌进校园”、“民族器
期刊
摘要: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尝试改进才有进步提升,在《乌鸦喝水》教学中进行了思考和创新,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激发兴趣,解决问题,直观感知,从小培养创新精神,达到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兴趣创新感知  《乌鸦喝水》是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课文通过乌鸦想办法喝到水的故事,说明遇事需多动脑筋,想办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媒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让
期刊
一、教學目标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概况及影响。  难点: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想活跃,通过高中半年的历史学习,理解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学生
期刊
摘要:利用农村现有的自然资源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能激发青少年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认识能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家乡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作用 原则 内容  农村中学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农村中学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能激发青
期刊
一、区域游戏中培养规则意识的相关概述  (一)区域游戏定义  区域游戏活动也被称为开放教育,就是幼儿园中一种小范围的教育活动。幼儿可以依照自己的喜爱程度对区域、活动材料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这些就是区域活动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运用自身的肢体动作以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区域游戏可以有效地带动孩子兴趣,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二)规则意识的内涵  众人组成了社会团体,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并着重提出:幼儿园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和自我概念。它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各环节使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技能,发展起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态度,以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由此可见,社会领域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当前幼儿园教育实际中,由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