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缺失与制度的建立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ianshengz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学习西方,却不理解西方,学习传统,也不理解传统,既然不理解历史,也必然不理解当下,更不会理解未来,这才是艺术家真正需要努力的。
  刚结束的两会对于文化的讨论显得前所未有的热烈,而参政议政的艺术家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夙愿和期望,其中有久居两会的老将,也有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有意思的是,除了个别资深代表,几乎没有人能就如何成就艺术,如何成就文化本身,提出合理的意见。
  艺术市场的制度的完善,是这次代表们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向,包括纠正拍卖市场的某些现象,完善艺术品市场的标的的优劣,完善国家收藏制度等等。比如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提出:“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屡屡拍出天价。被拍卖的艺术品如果是经典作品,即使是天价也不存在问题;如果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超过经典作品,就有炒作的嫌疑。‘天价’拍卖现象不但破坏了艺术的价值标准,更破坏了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建议国家对艺术品拍卖加强管理,杜绝不合理的‘天价’拍卖现象。”
  制度的完善,无论对于传统艺术界或者当代艺术界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只是传统艺术界希望建立更好的收藏和流通制度,而对于当代艺术界,对制度的改善就几乎包含了创作和流通的所有环节。
  先说市场制度,拍卖天价是否是制度介入所能杜绝的?或者说价格制度的介入是否能转变市场流通呢?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经济学问题:需求、供给与投机的平衡问题。短时间内,投机可以改变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关系,但是对长时期而言,投机只是形成一个价格波动而已,所有被投机的标的都有其价值回归的时候。投机而引起的拍卖“天价”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但久而久之,优秀的艺术品只会在天价中创造天价中的天价,而被淘汰的,甚至会分文不值,这个并不取决于制度,而取决于藏家的心态和能力。
  而所谓劣质艺术品,其实也是一个价值观缺失的问题,然而没有标准何来劣质?纵观各类艺术市场,又有多少艺术品能真正被称为优质?又有多少艺术品能经得起历史和世界的比较?结果明眼人自然知道,所谓的劣质,只是在矮子里拔长子而已。为何如此?还是因为没有核心的价值观。至于赝品,那就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很多赝品的追究问题和孔乙己的“茴字有几种写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对于海外精品典藏制度,他的本意如何,代表们并未表露,笔者试想,因为英国有大英博物馆,美国有大都会,法国有卢浮宫,但他们是否想过这些典藏表达的意义?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些博物馆陈列的本意不在于“保护文化”或者文化交流,而是将自己创造的价值体系作为标版,去凌驾去包容去抗争其他价值体系,而不是单单陈列,或者研究。
  从这个层面引导向当代艺术,回想中国30年当代艺术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体系?所谓批判,只是手不是脑,而对制度或者现状的所谓鞭挞更只是手上的鞭子而已。而对民主与法治的诉求,也只是不知真相的乌托邦之梦。
  先看看当代艺术领军人物(代表刘小东)在两会上的表述,他认为:“我国的公立美术馆在当代艺术领域收藏缺失,失去了保存公共记忆的功能。美术馆除了美育人民还有保存公共记忆的责任。美术馆优秀的当代艺术收藏会带来文化休闲盛况,它们不仅代表了国家的文化形像,输出了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游人如织的社会文化效益。目前当代艺术作品市场价格很高,我建议用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个体的收藏家及企业把作品捐赠给公立美术馆,这是国际通行贯例。当然各公立美术馆应当成立专家收藏委员会,聘请有良知有眼光的专家学者严把收藏关,严防以次充好、鱼目混珠,把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留下来。”文化价值的定义在哪里,欧美国家非常的清晰,从高端艺术到公众文化产业,始终一个主体,即使你再“当代”也在这个系统内,你可以更新系统,但是不可能改变,因为这个是文化的固有特质。比如美国,他在文化上扮演一个传统破坏者和世界拯救者的英雄形象,从最高端的艺术到最普遍的宣传,美国文化始终表达这个环节,哪怕是批判者,也是英勇的。破坏传统的形象,欧洲各大国也有不同的文化脉络,然而我们呢?还在等待建立。无论在延安,大鸣大放,甚至“文革”时期,文化和艺术还是有“建设”和一贯的时代主题的,反而现在,文化变成了一种外部营造,而内部实体却显得格外虚无。为什么?因为我们学习西方,却不理解西方,学习传统,也不理解传统,既然不理解历史,也必然不理解当下,更不会理解未来,这才是艺术家真正需要努力的,当然,这个是一个艰难的系统工程。
  正如代表靳尚谊所表达的:“美术馆需要资源整合,比如在法国,卢浮宫是古代艺术馆,奥赛博物馆是西方19世纪艺术馆,蓬皮杜中心是现代艺术馆,凡尔赛宫是宫廷博物馆,这就是资源整合,区别很清晰。德国在东、西德合并后,柏林成了首都,拥有一个古代艺术馆、一个19世纪艺术馆、一个现代艺术馆、一个当代艺术馆。德国统一后,把科隆、慕尼黑的一级艺术品调到柏林,人们现在到柏林就可以看到德国最重要的藏品。我对这些做法肃然起敬。他们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早就做到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更应该做到。”
  靳尚谊的表达很朴素,范围很小,然而却道出了文化发展的真谛,有了文化主体,才有文化脉络,才有文化整合,才有创新,才有合理价值,才有合理市场,才有充实的制度,否则,一切只是舍本逐末而已,而艺术家,可以成为价值创造的先锋。
其他文献
如果说技术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那么艺术就是这片土地上丰富的农作物,用艺术来填充技术的壳体才是最好的结合。AR技术(现实增强技术)便是一项让人着迷的发明……  新技术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似乎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事实上,新技术的商业化比例是很低的。如何改善新技术的商业化问题,如何将新技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更好地结合,将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让其在商业上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公司都在致
期刊
当代艺术中作品名出现最多的大概要数《无题》,艺术家们不标榜形式、内容与意义,摆脱既定的标签,留给观者开放的感受空间。不动思维,回到最原始的感官体验。好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德国艺术评论家希内肯伯格(Manfred Schneckenburger)认为“作品越简单,评论就越庞大”,可见“极简主义”不可忽视的存在感。  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
期刊
所谓优雅,是心有惊雷却面若平湖的淡定平和,也是不急不缓,有节有奏的恰到好处。看不见时间,却看得见代表时间的沙漏,我们都奈何不了它,留不住,催不走,只能由它兀自流淌。  时间之形,述诸腕表;腕上有一款优雅的腕表,那么你的时间也拥有了优雅姿态。  从浅层的审美角度讲,玫瑰金的颜色最为衬饰亚洲人的黄色皮肤,这也许是玫瑰金腕表颇受亚洲人欢迎的一个主因,用以耳闻与言传的名字亦是审美的一部分,玫瑰金,听上去多
期刊
当人们看到艺术家凯特·麦克道威尔(Kate Macdowell)的作品时,脑海中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这样一段话——一段来自英国学者、《纳尼亚王国传奇》作者C.S.Lewis的名言:“对于美,我们从不满足于远观。尽管上帝为证,美已是无上的恩典。我们希求无法诉诸语言的情感——我们想与所见的美产生关联,想将美据为己有,想周身沐浴其中,甚至——想成为美的一部分。”  在有些作品中,其实我们看到的就是自己。当
期刊
雷纳德·兰黛除了是雅诗兰黛公司的所有者之外,还有很多美好的头衔,比如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席、惠特尼博物馆的前任主席、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委托人等等。可以说,艺术品收藏一直是他的挚爱,同时也是他巨额财产的保护神。  在过去三十年间,雷纳德·兰黛(Leonard ALauder)积累了大量顶尖藏品,其中多是立体主义,收藏的画家包括帕布罗·毕加索、乔治·布拉克、费尔南德·莱热等等。多年来,兰黛的收藏重点一直没
期刊
“人人都是艺术家”,意味着“职业艺术家”和“非艺术家”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要成为佼佼者的难度越来越高。  艺术是—种表达方式,表达者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生存体验和文化认知。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如果表达者宣称自己是“艺术家”,宣称自己的表达是“艺术作品”,并在艺术传播渠道(如艺术空间和艺术媒体)里展示,这时他的表达就可能被受众视为艺术作品。如果他所要表达的生存体验和文化认知获得受众的认同,而且他的表达
期刊
推荐人/艺术家邱志杰  近年来,叶楠不断研究并实践其独创的“画笔”材料——具有防风、防火、防水的军用火柴。这种火柴燃烧时释放一种含二氧化硫的白色物质,当它靠近或“摩擦”涂抹了化学物质红磷的油画布时,油画布上就形式了各种图案和痕迹,也就形成了叶楠表达其艺术观念的载体。
期刊
由法国策展人Pia Camilla Copper 和Margota Ross策划的“来自中国的惊雷——中国当代艺术展”(the Thunder out of China)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阿荷森纳当代美术馆(Arsenal Contemporary Art Museum)开幕,此次展览是加拿大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共汇聚了13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大型绘画、雕塑、装置、照片和影像作品。参展艺
期刊
和邱志杰的对话中,谈到较多的是艺术收藏和双年展等展览体制,因为邱志杰的多重身份,从艺术家到策展人,到艺术批评到艺术教学,每一个前沿的艺术领域中都不乏其身影。而邱志杰却笑说自己不爱当策展人……  ARTY:你好像和上海双年展蛮有渊源的,以前作为艺术家参展,现在又做了上海双年展的总策展人。  邱志杰:有时候我不当艺术家不做策展人一样可以参加上海双年展专家委员会,因为上海双年展一开始就和我们中国美院很有
期刊
继前两次反响热烈的“江南志异”与“物/语”主题展后,这一次策展人顾铮把焦点放在了“众相”之上。  著名画家张恩利在他名为《无题》的作品中,改变平常正视脸部的角度而换以俯视角度来描绘人物头像,通过特殊的视角来探索人物。叶甫纳则亲自演绎一些家族肖像照片,试图打破不同时代以及性别问的障碍。值得瞩目的还有刘建华的极简主义瓷器,作品中人的脸部五官都是空白,观者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及想象去获取信息。另外邸晋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