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的思维逻辑:颠覆性增长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zha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命运的三个问题
  一是洞察行业的未来状态。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根据未来规划现在,不是根据现在规划未来。
  二是发现行业的战略性机遇。因为企业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抓住了机会。谁能发现战略性机会,谁就能抓住战略机会。如果战略性机遇之窗已经关闭,企业就没颠覆市场的机会。
  三是寻找一条从现在走向未来的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即一套颠覆市场的办法。
  上述三个问题贯穿一条主线,即颠覆市场的目标、颠覆市场的机会、颠覆市场的办法。
  怎样洞察行业的未来状况?一是追踪发达国家的行业发展轨迹。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有10000家饲料企业,90年代就只剩下2000家,现在只有300家。那么,中国15000家饲料企业的未来走向就已经大致清晰了。二是追踪国内较成熟企业的行业发展轨迹,从中找到共性规律,如家电、饮料、食品等高成熟度行业的发展轨迹。
  怎样发现行业的战略性机遇?1998年,思念进入速冻食品行业时,行业非常混乱。当时来自台湾的两家龙头企业希望政府出面整顿行业秩序。思念认为行业混乱不是竞争激烈,恰恰是竞争不激烈的标志,正因为大量中小企业混迹其中才造成行业混乱,中小企业的存在不正证明行业竞争不激烈吗?于是,思念利用行业混乱的战略性机遇快速崛起,迅速成为行业龙头。现在,为了奥运会的需要,政府已经开始出面整顿行业秩序,战略性机遇之窗已经基本关闭。
  
  颠覆性增长:通过改变竞争格局改变命运
  颠覆性增长是改变企业命运的增长。颠覆性增长的增长率也许并不高,但它可能是命运变化的起点、症兆。企业应该在销量中发现颠覆性增长的信号,并通过颠覆性增长或者打开希望之门,或者颠覆市场格局,或者颠覆企业的模式,或者改变企业运营轨迹。
  如果企业没有率先占据行业有利位置,就必须寄希望于颠覆行业改变命运。就像饲料行业已经被泰国正大和希望集团占得先机,饲料行业的15000家企业只有少数能够颠覆行业的企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家规模并不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一次,他们无意中发现“休闲肉制品”很畅销,并已经在局部市场取得休闲肉制品的领先地位。他们本可以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们看不到休闲肉制品的兴起这个行业千载难逢的机会,害怕快速颠覆市场的风险,采取了稳健发展的策略。
  对于寄希望于颠覆市场的企业而言,稳健就是最大的风险。当另一家龙头企业发现这个机会时,一次投放几万台设备给终端零售商,迅速垄断了市场,几乎不再给这家企业颠覆的空间。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休闲肉制品只不过增加10亿元的销量而已。但对于这家规模不大的企业来说,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现在,这家企业的销量虽然也有所增加,但他们找不到颠覆市场的机会,也找不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另一家知名肉制品企业“南京雨润”则很善于抓住机会颠覆市场。在双汇和金锣的巨大阴影之下,任何肉制品企业想在传统通路崛起都很困难。但是,南京雨润发现了大卖场的出现终将改变中国零售业格局,在龙头企业都不重视大卖的时候,顺着大卖场做市场。当大卖场在中国占据主流地位时,南京雨润也成为肉制品三巨头之一,命运从此改变。
  有些企业总是能颠覆市场,但却不能改变行业格局,命运也难以改变。厦新抓住了彩电的机遇,但没有改变命运;后来又抓住了VCD行业的战略性机遇,还是没有改变命运;最后抓住了手机行业的战略性机遇,打开希望之门,最后还是没有改变命运。
  厦新每次抓住战略性机遇都给人们希望,但却总是让人们失望。厦新的经历说明,中国存在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抓住战略机会只是看到改变命运的希望,还不是命运的终极改变。因为没有强大的管理能力根本不足于支持行业最后阶段的对峙。中国企业的成功总是营销的成功,中国企业的失败就是管理的失败。
  什么情况下,企业找到了颠覆市场的希望?
  如果由于技术进步而出现产业升级,企业就有可能把对手的“规模优势”变成“规模包袱”,后来者可能就有“后发优势”。此时,企业抓住机会就能够颠覆市场。TCL进入彩电、手机行业的成功都是因为发现了产业升级的机会。
  如果企业发现了新品类,并且成为新品类的代言人,企业就有可能奠定自己在行业的特殊地位。“雅客V9”是新品类,并且成功地成为新品类的代言人。他们就找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当然,看到改变命运的希望并不赞同最终改变命运。对于少数企业来说,一个形象产品就能够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如可口可乐。可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只有创造三个以上的形象产品才能稳固自己的行业地位。“雅客V9”只有一个形象产品,并且是特殊时期(非典)的特殊产品,如果能够再有几个这样的产品,他们的命运可能会有所不同。
  如果发明了新的营销模式,并且让对手难以模仿,并且可以复制,同样可以改变命运。山东六和在饲料行业发展了一套新模式,每隔50公里建一个工厂,围绕工厂高密度覆盖市场。这种模式“看得会,学不会”。短短几年时间,山东六和就快速崛起成为行业第三名。
其他文献
超高端白酒已经迎来“量价齐升”的局面。五粮液、茅台持续提价,依然供不应求。而许多区域强势品牌以及二线名酒也纷纷推出超高端产品进行占位。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稳定增长、高端消费人群比例逐年增长、品牌消费观念日趋成熟等诸多因素,中国高端白酒增长速度与消费规模逐年提升。  就高端白酒成长规律而言,2006~2008年是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高端白酒获得飞跃式发展的三年,并且价格飙升,
期刊
城市化推动“食品消费城乡一体化”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201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城市化率更高。  城市化率提升,同时推进了城乡消费形态的一体化。虽然城乡的恩格尔系数有所差异,然而,城乡间基于常规食品消费的品牌与单价差异在降低,城乡间农产品价格趋同,城乡间基于日用食品的品牌选择趋同。  食品消费城乡一体化,会扩充
期刊
相当部分企业表面风光,实则在艰难度日,而另一类企业,不显山不露水,其实赚得盆满钵满。农业企业该怎样才能获取高利润?  利润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持续良性运营的重要指标。  笔者发现有两种农业龙头企业:一种是销售额不小,但利润极低;另一种是同样的销售额,却有着较高的利润。同样是农业龙头,最终的经济效益却可能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并非个例,行业内相当部分企业都表面风光,实则在艰难度日。  而还有一类企业,
期刊
饮料业的营销如同战争一样精彩。战场上只以成败论英雄,市场上同样如此。娃哈哈的宗庆后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品牌神话、美国饮料文化之类的吹捧。不赚钱的品牌,再有文化和品牌资产也都是白搭。  康师傅和百事可乐联姻已经获批。外界有很多评论,总结起来:康师傅在这次并购中占了上风,而且开创了本土饮料品牌并购国际顶级饮料品牌的先例,很值得业内人士深究。  但是,我们从百事可乐公开的年报中可以看到:百事大陆区的饮料业务
期刊
广药与加多宝的纠纷不会影响王老吉的品牌和销量  王老吉作为“中国正宗凉茶”已经占据消费者心智,因此不会因为商标问题产生大的影响。正如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100多年来都不曾因为商标归属问题而影响其品牌价值和销量。  广药如果不把王老吉品牌交给加多宝做,也会授权给其他人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对凉茶项目已经觊觎已久,而康师傅和统一也具备操作条件,因此,王老吉已经稳固的市场地位不会动摇。  另外,
期刊
抓住行业战略机遇  如果用“水涨船高”来比喻一个企业的发展的话,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水涨”——行业快速发展,也要靠“船高”——企业自身发展。如果抓住了行业战略机遇期,“水涨”能够迅速助推“船高”。  一个行业的发展通常要经历舒适期、市场整合期、对峙期、资本整合期。  在舒适期,行业规模不大,企业规模也不大,市场处于“非竞争状态”,即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企业各做各的市场。在舒适期,赚钱是特别容易的事
期刊
排名前30名的白酒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在90%以上,留给其他万余家白酒企业的份额将不足10%。  “十二五”末,一、二线强势名酒将基本完成全国化进程,省内一类强势品牌不仅将完成全省化,还将在板块化上、甚至某一价格带突破成为泛全国化品牌。  不仅如此,由于白酒行业运营价值越来越凸显,众多中小企业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依靠白酒消费的地域情结以及特殊的地方关系资源,不断蚕食市场,甚至还有一批曾经在区内、
期刊
纵观河南市场,国内乳企巨头的常温奶占其乳品销售的70%左右。相反,河南本土乳企却把低温酸奶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占整个企业乳品销售的70%左右。差异化的竞争格局,使本土乳企的市场占有率、发展速度不断攀升。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家历来必争之所。中原大地乳制品市场更是风起云涌,各路豪杰竞相逐鹿。    谁是中原乳制品市场的王者?    近期,伊利集团历经长达半年多的洽谈、协商
期刊
2011年11月,坊间传出茅台向世界奢侈品协会申请“奢侈品资格”的消息,随后茅台集团予以否认;2012年1月,茅台与五粮液双双荣登“2012胡润全球十大最值钱的奢侈品牌”。  以茅台与五粮液为代表的高端白酒,俨然快成为中国“奢侈品”的代名词。的确,以价格、品牌底蕴、稀缺性等特征而言,茅台与五粮液都已经达到或接近奢侈品的范围。在中国这个缺少奢侈品品牌的奢侈品消费大国,出现几个本土奢侈品品牌对行业而言
期刊
奢侈品标签,丢失核心消费群    据估计,每年只有约20%的茅台酒进入了大量消费市场,剩下的80%茅台酒主要用于单位的招待,送礼等人情消费,20%也是有钱人消费的。  由此可见,茅台酒是作为政务形象用酒,真正消费群体是高收入人群,特别是公款消费人群。这个群体对涨价极端不敏感,甚至会主动追逐高端酒,这是一个任何品牌酒都不敢忽视的群体。   一旦茅台贴上了奢侈品的标签,那么,等着茅台的就是失去政治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