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河南乳品格局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e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河南市场,国内乳企巨头的常温奶占其乳品销售的70%左右。相反,河南本土乳企却把低温酸奶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占整个企业乳品销售的70%左右。差异化的竞争格局,使本土乳企的市场占有率、发展速度不断攀升。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家历来必争之所。中原大地乳制品市场更是风起云涌,各路豪杰竞相逐鹿。
  
  谁是中原乳制品市场的王者?
  
  近期,伊利集团历经长达半年多的洽谈、协商,与济源正式签约。伊利将投资建设一个占地500亩的牛奶项目,通过布局济源征战河南。
  从早期的蒙牛投资焦作、光明牵手郑州山盟、伊利布局平顶山三巨头在中原攻城略地,到如今的伊利、蒙牛、光明及本地乳品巨头花花牛四强之争,再加上近期伊利签约济源牛奶项目,河南乳品市场一直硝烟弥漫,杀声四起。
  伊利、蒙牛借助全国品牌推广平台在河南攻城略地,从市场占有率及销售量上成为河南市场当之无愧的一线品牌,尤其蒙牛特仑苏的销售量达到6亿元,伊利金典亦有4亿元的销售规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河南奶业市场的发展。
  光明长期盘踞华东市场,成为低温奶制品市场的领导者。成为全国一线品牌,一直是光明的目标,抢占河南市场亦是全国化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为逐鹿中原,光明乳业2003年向山盟乳业注资1500万,控制新公司——光明山盟60%股权。山盟乳业占地百余亩的养牛场和销售网络尽为光明掌控,河南30%的保鲜奶市场也一并归入囊中。
  花花牛,河南本地乳制品企业的佼佼者,早在1988年,花花牛的前身——河南乳牛繁殖厂就开始引进酸奶生产设备,填补了河南无发酵乳的空白。时至今日,花花牛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郑州、新郑、漯河三大生产基地的知名乳品企业,靠着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牢牢占据河南低温酸奶市场。
  纵观河南市场,国内乳企巨头的常温奶占其乳品销售的70%左右。相反,河南本土乳企却把低温酸奶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占整个企业乳品销售的70%左右。差异化的竞争格局,使本土乳企的市场占有率、发展速度不断攀升。
  尽管蒙牛、伊利在河南纯奶市场独占鳌头,但是近日曝光的蒙牛纯牛奶致癌事件让蒙牛销售大受挫折,伊利亦有牵连。联想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人对国内知名乳品企业不免心生疑惑。
  河南乳品市场,难言王者。
  
  常温与低温,谁领风骚?
  
  如果倒退五年,乳制品市场80%~90%的销售都是由常温奶贡献。21世纪初的几年时间,随着利乐包装的广泛应用及蒙牛常温奶的快速发展,中国牛奶消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宣传口号曾经响彻大江南北,中国人仿佛在一夜之间将牛奶这种一向被认为寓意西方生活方式的产品推向千家万户的餐桌。纯牛奶,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近几年,随着奶业市场的发展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理性的回归,低温酸奶被认为是最有营养的、最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乳制品。
  欧盟及国际上一些国家的低温酸奶产品占乳品市场份额的90%左右,而常温奶只占10%左右的份额。
  以前河南低温酸奶只占30%~40%的市场份额,现在已经增长到50%,相应的常温奶市场份额在逐步下降。河南本地以低温酸奶为主的乳品企业,如花花牛、科迪、三剑客等,2011年的增长率均达到30%以上,足见低温酸奶市场强劲的增长潜力。
  综合来看,河南低温酸奶有望达到60%~70%的市场份额,将慢慢与国际市场消费比例接轨。
  
  渠道格局,谁主沉浮?
  
  国内乳品企业一贯的渠道策略是挺进大卖场,紧贴便民店。
  KA卖场成为一线品牌或希望跻身一线品牌的乳品企业不可逾越的主流渠道。尽管KA卖场费用高昂,进场费、条码费、节庆费、地堆费等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其良好的品牌宣传效果、节假日火爆的销售仍然让众多厂家趋之若鹜。同时,是否有足够的资源进驻大卖场也成为厂商实力及地位的象征。
  纵观河南各大KA卖场,乳制品品牌集中度很高,常温奶货架及地堆陈列基本为伊利、蒙牛垄断,低温奶区由光明、伊利、蒙牛三大品牌占据,本地品牌花花牛乳业也仅占一席之地,无优势可言。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河南市场,伊利、蒙牛KA卖场销售占其整体销售的35%左右。
  BC店,也即社区超市或便利店,是KA卖场之外的乳制品主战场。如果说KA卖场是品牌形象输出平台,是销量支撑的基础,那么,BC店的销售则是厂商利润的重要来源,因为相比大卖场高昂的费用投入,BC店的费用条目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伊利、蒙牛的盈利来源无不拜BC渠道所赐。
  BC店不只是一线品牌获取利润的重要渠道,也是二线甚至三线品牌的主攻阵地,因为没有KA卖场的销量支撑,它们更需要靠BC门店的铺货达成销售,以建立较为稳固的市场地位。比如科迪、三剑客、永利乳业等等,靠着低廉的价位占据河南市场大大小小数十万个零售网点。
  餐饮渠道也成为河南低温乳制品重点拓展渠道。各乳品企业通过近乎垄断的客情资源买断经营权,抬升竞品进入门槛。
  编辑:刘鹏250886958@qq.com
其他文献
农村日常人口仍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近期情况不会发生明显改观。农村人口趋于老龄化。对于想拓展县乡市场的企业,结合人口结构特点开发产品是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2012年初,笔者在江苏北部某县下属自然村(W村)就农民的消费习惯进行市场调研。针对食品部分的调研呈现出三个共同点:人口现状未变;品牌意识加强;消费分散与集中并存。  若企业能抓住这些特点做对营销,将有更多机会抓住农村市场。    人口现
期刊
过去三十年,是中国经济从弱到强的三十年,是中国食品产业风起云涌的三十年。  未来三十年,是中国成为世界中心的三十年,是中国食品产业从供给为主向品牌、安全、绿色转变的三十年。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食品产业见证了太多的新品牌、新产品、新人物、新力量的崛起,娃哈哈、伊利、茅台、五粮液、王老吉……这些当年崭露头角的“新势力”,如今正如日中天。  见证了无数“新势力”崛起的同时,我们也见证了无数的品牌老去、
期刊
“5年之内康师傅要在中国打败可口可乐”,魏应州董事长09年的豪言才过去两年,康师傅就将百事可乐中国的装瓶业务纳入麾下。  康百联合中,康师傅饮料将与百事现有的在华装瓶厂合作,负责生产,销售和分销百事的碳酸饮料和佳得乐品牌产品,而百事将继续拥有品牌和负责其市场推广活动。  理论上计算,康百联合之后,其在中国软饮市场的份额将达到19.9%,超过了可口可乐中国份额,顺利登顶。但康师傅这个第一的宝座能坐多
期刊
超高端白酒已经迎来“量价齐升”的局面。五粮液、茅台持续提价,依然供不应求。而许多区域强势品牌以及二线名酒也纷纷推出超高端产品进行占位。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稳定增长、高端消费人群比例逐年增长、品牌消费观念日趋成熟等诸多因素,中国高端白酒增长速度与消费规模逐年提升。  就高端白酒成长规律而言,2006~2008年是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高端白酒获得飞跃式发展的三年,并且价格飙升,
期刊
城市化推动“食品消费城乡一体化”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201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城市化率更高。  城市化率提升,同时推进了城乡消费形态的一体化。虽然城乡的恩格尔系数有所差异,然而,城乡间基于常规食品消费的品牌与单价差异在降低,城乡间农产品价格趋同,城乡间基于日用食品的品牌选择趋同。  食品消费城乡一体化,会扩充
期刊
相当部分企业表面风光,实则在艰难度日,而另一类企业,不显山不露水,其实赚得盆满钵满。农业企业该怎样才能获取高利润?  利润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持续良性运营的重要指标。  笔者发现有两种农业龙头企业:一种是销售额不小,但利润极低;另一种是同样的销售额,却有着较高的利润。同样是农业龙头,最终的经济效益却可能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并非个例,行业内相当部分企业都表面风光,实则在艰难度日。  而还有一类企业,
期刊
饮料业的营销如同战争一样精彩。战场上只以成败论英雄,市场上同样如此。娃哈哈的宗庆后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品牌神话、美国饮料文化之类的吹捧。不赚钱的品牌,再有文化和品牌资产也都是白搭。  康师傅和百事可乐联姻已经获批。外界有很多评论,总结起来:康师傅在这次并购中占了上风,而且开创了本土饮料品牌并购国际顶级饮料品牌的先例,很值得业内人士深究。  但是,我们从百事可乐公开的年报中可以看到:百事大陆区的饮料业务
期刊
广药与加多宝的纠纷不会影响王老吉的品牌和销量  王老吉作为“中国正宗凉茶”已经占据消费者心智,因此不会因为商标问题产生大的影响。正如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100多年来都不曾因为商标归属问题而影响其品牌价值和销量。  广药如果不把王老吉品牌交给加多宝做,也会授权给其他人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对凉茶项目已经觊觎已久,而康师傅和统一也具备操作条件,因此,王老吉已经稳固的市场地位不会动摇。  另外,
期刊
抓住行业战略机遇  如果用“水涨船高”来比喻一个企业的发展的话,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水涨”——行业快速发展,也要靠“船高”——企业自身发展。如果抓住了行业战略机遇期,“水涨”能够迅速助推“船高”。  一个行业的发展通常要经历舒适期、市场整合期、对峙期、资本整合期。  在舒适期,行业规模不大,企业规模也不大,市场处于“非竞争状态”,即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企业各做各的市场。在舒适期,赚钱是特别容易的事
期刊
排名前30名的白酒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在90%以上,留给其他万余家白酒企业的份额将不足10%。  “十二五”末,一、二线强势名酒将基本完成全国化进程,省内一类强势品牌不仅将完成全省化,还将在板块化上、甚至某一价格带突破成为泛全国化品牌。  不仅如此,由于白酒行业运营价值越来越凸显,众多中小企业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依靠白酒消费的地域情结以及特殊的地方关系资源,不断蚕食市场,甚至还有一批曾经在区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