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的西方传统和中国路径

来源 :史学集刊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lyhl1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区域国别研究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热切探讨的话题,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的兴起缘于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这些重大且紧迫的命题。为“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等做出解答、提出方案,正是其学科价值与使命担当。一、西方的区域国别研究传统及反思具有机构特征的区域国别研究的缘起,大致可锚定于19世纪。18世纪乃至更早时期的区域国别研究,基本上属于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实践活动。进入19世纪后,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有目的地给予区域国别研究以官方支持,使其具备了制度性和机构性的特征,服务于全球殖民活动的需要。颇具典型意义的就是1916年建立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其目标就是为英帝国培养殖民官员。二战结束后,美国为维护霸主地位,加大了对其他国家的多维度研究,大学是其主要载体。这种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的深度耦合导致大学和国家机器之间边界的模糊,区域国别研究的话语体系往往以殖民和霸权争夺为核心,知识领域与国家权力的过度交叠导致大学的中立性遭到质疑。
其他文献
图像化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内容,又可以有效地把教融入、转化为学生的学,把知识内化、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力,是切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创设丰富多样的图像化阅读图式,如课前用圆圈图、气泡图了解学情;课中用图片、表格图探究新知;课末用双气泡图、白鹭图助力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让语文阅读课
期刊
区域国别学入列交叉学科门类是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哲学社会科学宏观学科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也是具体哲学社会科学门类自身发展规律所致,契合学科自身发展方向。同时,区域国别学的构建也对中国未来的区域和国别研究范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典型的交叉学科属性外,区域国别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属性不容忽视。当前,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
期刊
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科建设见证了中华民族复兴及与世界互动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在理论建设方面,确立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积极创新理念和理论,开始了在国际学理和学术交流方面从仰视到平视的新阶段。新时代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要站在世界高度和学术深度予以认识和提升,需要明确学术边界和主体,加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地黄九蒸九制过程中糖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快速鉴别不同蒸制次数地黄的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蒸制次数地黄多糖含量;采集不同蒸制次数地黄的红外光谱,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红外光谱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随着蒸制次数的增加,地黄中多糖含量逐渐升高,在第五次蒸制时出现转折,而后急剧下降,六次蒸制后多糖含量变化波动范围很小,最后趋于动态平衡。建立的红外图
期刊
我国电动汽车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阻碍产业发展的因素还较多。调查了江西南昌市居民区充电设施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居民区、主管部门和参与者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举措。相关措施不仅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也对城市形象建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期刊
<正>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其中将区域国别学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是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件大事,因应了时代发展对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学术界对此热议不断,相关研究成果迅即问世,涉及的议题主要包括区域国别研究的内涵和要求、区域国别学在我国兴起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区域国别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等;
期刊
<正>一方面是新能源车桩比严重倒挂,另一方面是新能源车企通过“一车一配”模式大量涌向社区的私人充电桩——被低效使用,因此,亟待通过政策、社区、中介运营、个人之间的协作,激活私人充电桩的存量,并进行共享化,不仅能够缓解车桩比倒挂难题,同时也使得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作为打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充电桩对缓解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至关重要。近些年,中国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高速增长,为电动
期刊
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需重点关注本体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考察我国区域国别学本体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前期进展,发现虽已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本体研究在研究对象、视野层面存在“五重五轻”的问题;在研究方式、方法层面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则存在阶段性目标不明晰、课程体系不完善、教材体系严重缺位以及实践平台体系供给不足等问题。未来,中国特色区域国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