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日常教学工作的真研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ehu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说起贵校的小课题研究,不仅名扬绍兴市、浙江省,而且在全国教育界也小有名气。关于课题研究这个对不少一线教师来说有些“色变”的话题,在各位老师眼中又是怎样一番“容颜”呢?大家都是语文课题组组长,又兼任班主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忙,你们觉得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可行吗?
  张萍:刚开始接触课题时,我跟大部分老师一样也存在这样的困惑,总觉得课题研究这么“高大上”的活儿是专家的事。但做了几项课题研究后,我觉得在我们学校的课题研究管理机制下,基本不存在这样的顾虑。因为我们学校启动“问题收集机制”后,老师们把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个个积累下来,课题研究主题就在这些问题中产生,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通过探寻一些有效策略、招数来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选题来自真实的问题,寻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开展,思索与探讨在教研组集中备课和每学期至少两次的课题集中研磨活动中进行。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带着主题、揣着探究的情怀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几年实践下来,我觉得普通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完全可行。
  周叶萍:的确如张萍老师说的,原来我也总以为课题是“高大上”的,只有课程专家才可以去研究。如今我发现,其实课题研究最接地气,每个老师每天都在研究,只不过没有“课题”这个概念而已。比如,“今天去教什么内容?”“如何教好这块内容?”这些都是研究。大不了课题研究是带着方向的思考,而平时的研究是没有方向的点状研究罢了。
  姚玉芳:我也觉得“问题收集”这项机制挺好,它让我和组员们感受到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我们的课题探索就像呼吸一样在常态的教学工作中自然存在着。这些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教学问题让我们感觉到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不是假、大、空,而是那么的接地气。因为真实,所以喜欢;因为喜欢,所以能勇敢面对探索中的一切艰辛。
  记者: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你们觉得最大的难点在哪里?请介绍一种你采用过的最有效的攻克此难点的方法。
  周丹萍:作为课题组组长,我感到最难的是在实践中失去方向、没有目标,最难受的就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自己所研究的内容似乎没有一点价值。就像前方看不清道路,冲不出层层雾团,使得原本就忐忑的研究脚步更加举步维艰,直到最后所有的动力和热情慢慢地被这种“不確定”给消磨殆尽。面对这些困惑,学校也会请专家给我们课题组来把把脉,提提建设性的意见。但毕竟这样的机会总是有限。后来,我们发现从学生着手,到学生中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条可行之路。例如,我们在研究课题《小学高段“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大段大段地画线,泛泛地写几个无关痛痒的词语,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个性化理解凤毛麟角。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同,导致他们在自主批注时表现得参差不齐。我们就利用学生个体的差异,让理解能力强的孩子来引导弱一些的孩子,在比较与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明白哪些是真实有效的批注,哪些是真正能帮助自己提高阅读水平的批注。
  姚玉芳:我觉得最大的难点在于选择课题方向。如果是我一个人想出来的课题,很多老师不愿意来参与;如果是大家想出来的课题,又跟我的课堂不对接,研究的动力也不强。在研究中,我感觉如果是大家共性的问题,都感兴趣,在课堂上是真的可以尝试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团队研究会生发出很多思考,更难得的是会引发更多人参与研究。比如《基于核心目标的课堂改进》这一课题,一开始我们组的傅建科老师由于各种理由不愿意来上课,后来上着上着就主动召集我们述说他的想法。现在,他带着他的思考申报了2016年度的绍兴市教改项目,简直一发不可收拾了。
  记者:逸夫小学的课题研究是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团队研究,作为各课题组的负责人,你们是如何吸引、推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到研究活动中的?
  姚玉芳:作为课题研究负责人,我带着团队在课题之路上摸爬滚打。我很庆幸,一路遇到了那么好的“战友”。作为课题组组长,一车之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了课题的研究方向,需要“火车头”来带,来统筹,不要在细枝末节上作太多纠缠,不要惧怕前进路上的困难。走着走着,方向就有了;做着做着,整列“火车”就动起来了;学着学着,哪怕照猫画虎也好,慢慢地,虎就像起来了,活起来了。无论于我个人,还是我所在的整个教研团队,就是这样一边行走,一边摸索,一边调整,一边前行……渐渐地,课题之路在我们面前明朗起来;渐渐地,羊肠小路汇成了一条康庄大道。
  魏洁:我们组也是这样,每次研究都有明确的分工,谁上场,谁调查统计,谁作课堂实录,谁观察课堂,谁来课后访谈,谁写议课综述……这些任务都一一落实到专人。备课,集中团队的智慧;议课,坚持一课一得,实行一时一议、一事一议。这样,我们的研究就是捆绑式的团队行动,全组老师都完全融入到了课题研究的热潮中,研讨气氛热烈,既完善了课题招术,又发现了新问题,为后续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周丹萍:我的方法是为团队把握住每次练兵的机会。我们团队先后在学校高效课堂、嵊州市课题研磨、绍兴市科研现场会、浙江省第七届校本研修现场会等活动中崭露头角。一次次的练兵得到了领导、专家的肯定与鼓励,团队成员的课题研究兴趣也在这些时机的催化下越来越高。
  周叶萍:是的,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不怕苦的“掸箩底”精神、为组员服务的雷锋精神都要淋漓尽致地发扬光大。心底无私天地宽,在无私中团队合作才能和谐开展。如果只是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组员们就会把课题当作是“我”的事情;如果能无私地协助,无私地讨论,真心地认同,组员们会感觉这是“我们”的课题,科研工作就不会一人扛了。
  记者:一般情况下,一线老师们在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评定奖项后,这项课题研究工作基本就宣告完结,你们的课题成果是不是也有这种“落袋为安”的状态?
  周叶萍:不是。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我主持的这几个课题在传承方面做得还是蛮不错的。因为在现实研究中,我们发现,即使再有价值的课题成果,如果以报告的形式存在,一线教师如果没有真正参与过这个研究,大部分不会去研读报告,所以,就造成了研究成果的休眠状态。这些辛苦研究的内容如何让一线教师能够借鉴呢?我们发现,如果有一本拿来就能用的使用手册,一定能吸引一线教师。比如在关于低年级易错字的调查研究后,我们形成了《易错字调查手册》,把所有的易错字按照课文的单元进行编排,把易错点和纠错策略进行梳理,一线教师拿到手册,只要随便一查就能够查到某个字的易错点和干预点,方便实用。
  张萍:是的,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成手册的形式确实能促进成果推广的广度。在我做的三项课题研究中,第一项以结题报告作为成果表述形式,报告限于篇幅,“拿来即可”的实用效度不是很强。后两项研究除了撰写研究报告,我们还将研究过程中记录的每一项研究内容作了整理,形成一本教学手册。比如《基于观察单的中段单元习作探索》的课题手册中就有大部分单元习作的具体指导过程与优秀习作的例子。这本手册如工具书一般,即使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也可以“照猫画虎”,不仅本校教师在使用,兄弟学校的不少教师也来索取。这么多教师愿意分享、尝试应用我们的探索成果,对我们课题组成员来说也是种莫大的鼓励。
  记者:听了大家的介绍,感到逸夫小学对于课题研究确实是有想法、有实施、有效果,希望老师们今后能够做出更多的更适合一线教师日常用得上的课题研究。谢谢!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堂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通过以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让学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吸引、陶醉,与其产生强烈的精神、情感共鸣,使音乐真正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以利于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
记者:张老师好!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13日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儿童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给他们哪些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张敬义:核心素养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林崇德先生在《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中把学科能力概括为三点:
提起课外阅读,我们往往会想起那些名著。的确,《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曾经伴我们这些“70后”度过多么美好的少年时光。记得我刚当上老师那会儿便急不可耐地向我的学生们推荐这些名著,效果也非常好。如今10余年光阴已过,我还是一成不变地向如今“00后”的孩子们推荐这些名著,效果却大出意外,要么学生买些彩绘版来读,要么干脆说“没什么意思,不爱读”。我曾为之震怒,甚至还专门开家长会来强行通过
《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省共有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444所,校均规模1953人。201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28.53万人,就业学生数27.94万人,就业率为97.91%。  201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为29.72万人,在校生86.73萬人。与2017年相比,招生数减少7.78%,在校生减少12.74%。在高中阶段教育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全文结构;了解中心句、过渡句在段落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全段的关系并尝试仿写。  2.细读文本,了解赵州桥的特点;知道赵州桥举世闻名的原因,感受古代中国工匠的聪明才智。【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交流信息,提出疑问  课始,在导入生字词复习后,我直接出示“请大家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获得了哪些新讯息?圈出来。对这些讯息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文章旁边”,请学生汇报。  一个问题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个性化教育理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大晚小学在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小学个性化育人’MCR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立项号:2016ZQJK030)的研究实践中,尝试通过对学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构建,推进个性化育人模式在小学中的实践探索,使课程更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优化学校教学管理,形成个性化育人“MCR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构建优
【设计初想】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生来说极具教育意义。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狡猾的狐狸如何从乌鸦嘴里骗走肉的经过。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段叙述的字数虽不多,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告诫人们一个道理:谁喜欢听奉承的话,谁就会上当受骗。  课前在对教材细致分析时,我发现这则寓言围绕着一条主线,即“叼—掉—叼”,讲述了乌鸦叼着肉,狐狸连施三计(乌鸦肉掉了),最后狐
阅读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个人学习能力、个人素养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在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多次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但是在“访问和检索信息资源”“自己选择、判断和反思阅读材料的重点和难点”“阅读图表、清单等非连续性文本”这三种阅读能力的排名上都不靠前。测试结果是喜人的,但潜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儿童的阅读素养不全面、不完整。如何培养全面完整的儿童阅读素养?这是一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不断地更新观念,也不断地催生新模式。但综观课堂教学的现状,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学习浅表问题:以分析讲解代替阅读实践,只讲语用而忽略了阅读策略,教学没有深入语文学科的本质……这使得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严重不足,学生仍然停留在简单记忆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态,在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和读写能力等方面缺少深度的发展。  一、对近年来语文教学主要思潮的反思与启示  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弱”,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模仿课文句式劝说鹬和蚌停止争吵。  3.在充分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理解寓言寓意,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第三方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第3自然段,品味“鹬蚌相争”的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第三方得利”的寓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