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学语文的有效途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C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二十余年来,常有学生问我:怎样学好语文,怎样提高作文成绩?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去读书吧,多读,反复读。”这看似简单的回答,实则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它道出了学语文的真谛。诵读是学语文的有效手段,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其他学习方法不可替代的。
  首先,只有多诵读,才能深刻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情感。也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鉴赏文中人物,把握文章主旨。我们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好,将诵读品味相结合;不仅要品文章的语言,而且要品文章的情、文章的意。著名学者陆象山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细思量。”他强调的不是名师指导,而是学者自己的沉潜涵咏,而这沉潜涵咏,便是深沉的玩味,深沉的诵与品。南宋巨儒朱潜说:“大抵读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主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点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尤其重要。试想,哪一篇古诗文的内涵不是在反复的吟咏诵读中体味的呢?不仅古诗文,现代诗文也是这样。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只有在反复的充满激情的诵读中才能品味领略作者宽阔博大的胸怀,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
  其次,诵读可以培养语感,有助于美化写作语言。语文,是一种语言学,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诵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是多方面能力综合培养的过程,而诵读正是这方面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读的同时可调动听觉,以更好地有效地掌握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如果教师只一味地讲解语言的妙处,而不让学生反复读记,不用多久,那妙处连同那优秀的文篇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消失殆尽。而通过诵读熟记精彩的篇章,烂熟于心,学生在写作时就会唤起对文章的回忆,那深刻的主题、精巧的构思、流畅的语言都会给写作以借鉴,那声音的细雨会润泽枯涩的笔端,从而汩汩滔滔涌出妙语佳篇。《荷塘月色》等抒情散文,《致橡树》等诗篇都是诵读的典范文章,它们会使学生的语言优美而凝练。
  最后,诵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语文学习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好一个“声声入耳”,这是多么和谐,多么令人向往的学习情景。集体诵读,音调和谐,此起彼伏;个人诵读,声情并茂,有金玉之声。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正是在这享受当中,学生避免了昏昏欲睡的听,进入了入文入情的境,知识的细流汇入心海。试想一下,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该是多么的枯燥乏味。没有这润春的细雨,哪有语文课的绿洲呢?没有语文课的绿洲,学生的心头又怎能挂满知识的秋果?
  当然,诵读的作用远非以上几点,比如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良好的口才,舒缓急徐,抑扬顿挫,生动准确地表达,为以后的工作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青少年时期的诵读又何尝不是一种工作能力的潜在培养呢?同时诵读作品也是一种感化、熏陶,读一篇好文章会让人心荡神弛,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舒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在语文学习中就深有体会。记得小时候不喜欢学习,每逢母亲唠叨,便拿出语文课本,用大声读书来搪塞。久而久之,课文读得熟而又熟,内容掌握了,词汇丰富了,语文成绩上来了,渐渐成了班里的造句能手、作文大王。我不仅读课文,而且迷上了课外书;不仅迷书里的故事情节,而且迷里边的佳词丽句,非记下来、背下来非为快。这就更促进了我语文成绩的飞跃,使我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优异成绩,直到考上了大学中文系。上学十余年,我一直把诵读当成学语文的好办法。现在我又把“诵读”这一有效方法推荐给我的学生,去指导他们学习语文。为此,我多次在班里举办“朗诵讲座”,开展“名家朗诵欣赏”活动,举行各种形式的朗诵比赛,评出“朗诵十佳”、“朗诵进步奖”等。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朗朗的读书声一直是我班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它有如春雨,把知识的甘霖润进学生的心田。
  诵读的方法有多种,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发音准确,不读错字;熟悉作品,把握基调;语速适当,感情真挚。朗读是一种艺术,它要求读者绘声绘色,准确体现作者表达的意韵情怀,要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只有老师“下水”,愿读多读读好,才能感染带动学生,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进而敞开胸怀,文我一境,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使诵读这一方法行之有效。然而,时下不少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常常以讲代读,忽视了读的重要性,理由是课程紧,没时间。这是非常不妥的。语文名家——浙江兰溪一中童红星老师曾说:“该讲的言简意赅地讲,可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没什么好讲的干脆一句话都不讲,尽量留出更多的教时给学生反复诵读。”这一点对我们不无裨益。
  读书吧,让悦耳的读书声响彻我们的课堂内外,让学生在响亮的读书声中获得真知。
其他文献
日本美和水库的排沙措施日本美和水库建成于1959年,是一座防洪、供水、灌溉兼发电的综合利用水库。库区上游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至1988年库区泥沙淤积已达1140万m3。1966年曾在水库上游用反铲清除淤
摘 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理念、文献载体、服务方式、人员队伍四个工作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发展环境 图书馆服务工作 转变    服务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所在。从古代的“藏书楼”到如今的“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图书馆的外在形式,而且促进了图书馆由传统服务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
所谓板书,即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地呈现课文内容,它在很大程度上能代替繁冗的语言说明,简化教学过程。板书直接影响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每一个教学任务的落实,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语文板书,是美丽的图画;好的语文板书,是无声的语言;好的语文板书,是教学的眼睛。一篇课文教得如何,从课堂上的板书就基本上可以看出来,这正如医生从一个人的眼睛、舌苔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一样。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以及设置悬念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该文第一项工作是通过实测数据提出结构阻尼比ε1的取值问题,第二项工作是提出所谓退化刚度矩阵位移法和降阶矩阵力法计算高层结构荷载一位移(P-D)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结构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已从对教育的功利追求深入到对生命质量的真切关怀。创新教育坚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因而必须按照人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应当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