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安有个二宜楼——这在福建土楼成为“世遗”、具备高度知名度的今天,已是“众所皆知的秘密”。许多人不远千万里,跨越山海,只为了一睹它的“真容”。事实上,二宜楼的确是值得的,它像一件静处百年的珍宝,散发着它的独具魅力,让未见的人想来,见过的人还想再来。
奔赴在九龙江北溪的沿江公路上,与河流相向而行,四季的青葱翠绿让华安这座小城不负“国家森林公园”之美名。仙都镇大地村是二宜楼的所在地,这里距离漳州80 公里,距厦门147 公里,高速公路通车后,到二宜楼就越发的便捷,距离也逐渐变得越来越短。與二宜楼同在一处的,还有南阳楼与东阳楼,均是蒋姓祖孙在“康乾盛世”所建,可谓一脉相承,且都属于“国保”,足见其不凡。
你若是第一次到这里来,远远地便会被二宜楼所吸引。就规模来说,二宜楼属于巨型土楼,占地十余亩,坐东南朝西北,高四层、通高16 米,外墙厚2.53 米,外径73.4 米,形似一个巨大的圆盆拔地而起,一眼望去,十分大气恢弘。土楼的墙基是以铆钉式花岗岩石砌成,既可以防水,又可以防敌挖墙。2.53 米的墙基厚度,是所有土楼中最厚的一座,据说夯土时墙体放入了木条竹片,因此增加了牵引力。土楼里一至三层不开窗,一层每单位设S 形通声孔,便于闭楼时楼内外的联络,也防敌人攻楼时箭枪射击,四层外墙开窗,日间瞭望,可作射击窗。据说土楼曾经在1934 年被土匪围楼二个多月,久攻不下,还用平射炮轰击二宜楼,楼体也巍然不动,只在墙体内留了二个弹洞而已。
所有的细节都在说明,二宜楼的首要功能是防御,其防御的完善程度,被有关专家谓之为自成一个系统。这与创建者蒋士熊“居安思危”的前瞻性思维密不可分,也和他祖上曾被海寇侵扰有关。蒋士熊祖上来自海澄吾养山,海澄临海,明代海盗更是猖獗,为避海寇之祸,蒋氏祖上便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迁到大地村,才有了今日的二宜楼。
但你若以为它最突出的只有防御功能,那便错了。二宜楼之所以能够成为“世遗”,让来自全世界的人赞叹,便在于它能够巧妙地将防御性、实用性和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实现人居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走入二宜楼,感受与外观截然不同。土楼内纤细的木构件,标准的楼层与柱间,分置成12 单元的独立空间设计,无一不体现出内部设计以人为本的科学布局。二宜楼是双环形圆土楼构造,内环是平房“透天厝”,与外环互为独立,作为厨房与餐厅,一来可以防止由于煮饭烧火不慎导致失火而整幢损毁,二来空间的隔断也令环境更加干净卫生些。在房间的设置上,二宜楼采用的是单元式,这样的设置既保护了各家各户的隐私,又避免了互相干扰。而走廊的设计更在分门别户的同时实现了连接与交流,二宜楼的内环靠庭院设一外通廊,便于各单位之间行走、交往,即便是现在,二宜楼里的住户也都时常聚集在走廊上,卖些土楼特产,互相交流信息、感情,而位于四楼的隐通廊则好处更多,一则便于共同对敌,保护共同利益,二则便于屋面维修,互为帮助,三是敬祭祖宗时,各单元从私家祖厅后门,便可以进入隐通廊,省时方便,四是可以观赏楼外风景或了解楼外情况。第二、三层的便是单元走廊,为各家各户专用。二宜楼这种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走廊设计,是建筑上的一种创造,别出心裁又十分实用。
二宜楼在选址设计上十分精巧用心,占尽了背山、面水、向阳等诸多上好条件,而土楼本身便有夏凉冬暖之效,因此楼内外空气、温度皆为上乘。关于二宜楼的楼名,说得最多的是“宜山宜水”之义,不论正确与否,二宜楼的确是做到了这一点。二宜楼依山势而建,前方远山是九龙岭,为华安第一高峰,近山则为龟山,左侧是狮子山提携蜈蚣山,右侧则是虎形山。二宜楼左右“二水潆迥”,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蒋士熊甚至改造河道,还挖掉了一座小山包。二百多年过去了,溪流仍旧清澈见底,汨汨流淌。院中的两口井水,水温长年相差1 度,甘甜润喉,丰盈不枯,被称为“阴阳井”,常令游客觉得十分惊奇。
土楼建造者在细节上的极致用心,常常让世人惊叹,当你置于楼心中央时,能够尤其深刻地感受到。
土楼内的院落空间达600 平方米,铺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圆心中央有一块“响鼓石”,由“响鼓石”铺设16 条射线,其中12 条射线对准12 单元。站于“响鼓石”上发音,四周便产生共鸣,喻意血脉相连,共荣共享,聚族而居,克振家声。这让人一下联想起北京天坛的“圆心石”。一座民居能够与皇家建筑在设计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见主人的视野与胸襟非比寻常。
在二宜楼的任一处,抬头望天,圆弧形的屋顶括出圆弧形的天际,令人感觉视觉舒适,无比开阔,土楼院内微风习习,院外绿树繁花,温润宜人的气候,常常令人微醺与陶醉,难怪人说“建筑是流淌的音乐”。
二宜楼的建造构想是在蒋士熊60大寿那年被提出的。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不但敢于提出这样伟大的设想,并且踏踏实实地开始付诸实践。经过三年的充分思考与反复考察,清乾隆五年,也就是1740 年,二宜楼主体工程全面动工。蒋士熊开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这项旷日持久的工程中。到了清乾隆九年(1744),蒋士熊67岁那年,他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留下未竟的大业交予子孙。可贵的是,他的6 个儿子与17 个孙子没有将这项工程停止,而是秉承他的遗志,又继续建造了26 年,使得二宜楼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终于问世了,而后又经过三年内装修后,才迁居至此。
比之二宜楼的建筑精华,它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与处世家风同样可贵。二宜楼拥有几百处壁画、彩绘、木雕、楹联,除了美观的功用外,建造者更在内容的选择上别出心裁,将许多经典的典故、故事画于梁、柱之上,比如在四层祖堂上的一幅《第一家》的长卷彩绘,还比如另一幅《九世同居》的彩绘等,都十分出彩,建造者将儒家文化和忠孝思想在家族里传播,向蒋氏子孙传达了丰厚的家风家训之意。如今看来,二宜楼的子孙们能够世世代代和睦而居,尊老爱幼,相敬如宾,勤劳勇敢,不正是源于蒋士熊的教育有方吗? 这便是二宜楼留予后人的另一番珍贵启示。
看过二宜楼,你必定会止不住脚步地走向南阳楼与东阳楼。二楼都在二宜楼的东南位,圆形的是南阳楼,是蒋士熊的第四儿子蒋登兰之二子蒋经邦所建。长方形的则是东阳楼,是蒋士熊之三子蒋登懋的第五儿子、太学生蒋宗杞所建。
南阳楼的构造与二宜楼相仿,但更显精巧细致些。内院的装饰统一活泼、富有韵律,楼后原建有花园,现已辟为茶园。而东阳楼更透露出现代空间设计之感,明亮宽敞,十分实用。二座土楼在继承二宜楼聚族而居和防《二宜楼》黄文钦/ 摄御功能的同时,又进行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像花开三朵,各表一支,相映成趣,引人驻足。
据不完全统计,在华安分布着明清两代建造的土楼共有68 座,除了土楼之王二宜楼外,最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合称为“上坪土楼群”的齐云楼、昇平楼和日新楼,并称“万历三楼”。其中齐云楼是所有土楼中有明确记年、单元式土楼中最早的圆楼,堪称“土楼之母”。
相比大地土楼群,上坪土楼群的建造时间要早了近200 年,因此从外观上更具岁月沧桑之感。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的齐云楼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看到齐云楼的第一眼,我便愿意相信,蒋士熊在建造二宜楼之前,定然也是到过这里的,或许正是齐云楼给了他建造的灵感与动力。
齐云楼建于沙建镇岱山村中的小山丘上,因起点高而得名。楼取单元式结构,每单元进深3 间,各备楼梯上下,并设1 方形小天井。外环2 层,内环平房。土楼里的3 个门,除朝南的大门外,西门被称为“生门”,嫁娶时走此门,东门称死门,殡葬由此进出。奇特的风俗习惯也延续到了离它不远的昇平楼。
昇平楼则更有妙趣,楼身以花岗岩石条砌贴,这在整个闽南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心庭院的条石铺地类似八卦图,被称为土楼中的古罗马斗兽场。升平楼的中心庭院呈方形,外围呈圆形,寓意天圆地方。相比其他两座土楼,日新楼位置最高,规模也最大,但毁坏也最为严重,但日新楼却是许多摄影师的最爱,无论是晚霞满天的傍晚,或是星光灿烂之夜,残亘的石柱与空旷的空气凝结在一起,这一刻的土楼顿时有了令时空翻飞、摄人心魄的美。
走入土楼,犹如走入时空隧道,常常在楼里楼外之间,让人觉得虚实交换,体验着前尘往事,感叹着世间变换,拂去心尘,轻装上路。
一日的游歷或许不足以看遍华安土楼的美与奇,但却足以将华安土楼带入人生的记忆,土楼的温暖与深刻,不动声色地融合于时间纪元的长河中,它始终以千般美,静待着俗世之中的你和我。
奔赴在九龙江北溪的沿江公路上,与河流相向而行,四季的青葱翠绿让华安这座小城不负“国家森林公园”之美名。仙都镇大地村是二宜楼的所在地,这里距离漳州80 公里,距厦门147 公里,高速公路通车后,到二宜楼就越发的便捷,距离也逐渐变得越来越短。與二宜楼同在一处的,还有南阳楼与东阳楼,均是蒋姓祖孙在“康乾盛世”所建,可谓一脉相承,且都属于“国保”,足见其不凡。
你若是第一次到这里来,远远地便会被二宜楼所吸引。就规模来说,二宜楼属于巨型土楼,占地十余亩,坐东南朝西北,高四层、通高16 米,外墙厚2.53 米,外径73.4 米,形似一个巨大的圆盆拔地而起,一眼望去,十分大气恢弘。土楼的墙基是以铆钉式花岗岩石砌成,既可以防水,又可以防敌挖墙。2.53 米的墙基厚度,是所有土楼中最厚的一座,据说夯土时墙体放入了木条竹片,因此增加了牵引力。土楼里一至三层不开窗,一层每单位设S 形通声孔,便于闭楼时楼内外的联络,也防敌人攻楼时箭枪射击,四层外墙开窗,日间瞭望,可作射击窗。据说土楼曾经在1934 年被土匪围楼二个多月,久攻不下,还用平射炮轰击二宜楼,楼体也巍然不动,只在墙体内留了二个弹洞而已。
所有的细节都在说明,二宜楼的首要功能是防御,其防御的完善程度,被有关专家谓之为自成一个系统。这与创建者蒋士熊“居安思危”的前瞻性思维密不可分,也和他祖上曾被海寇侵扰有关。蒋士熊祖上来自海澄吾养山,海澄临海,明代海盗更是猖獗,为避海寇之祸,蒋氏祖上便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迁到大地村,才有了今日的二宜楼。
但你若以为它最突出的只有防御功能,那便错了。二宜楼之所以能够成为“世遗”,让来自全世界的人赞叹,便在于它能够巧妙地将防御性、实用性和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实现人居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走入二宜楼,感受与外观截然不同。土楼内纤细的木构件,标准的楼层与柱间,分置成12 单元的独立空间设计,无一不体现出内部设计以人为本的科学布局。二宜楼是双环形圆土楼构造,内环是平房“透天厝”,与外环互为独立,作为厨房与餐厅,一来可以防止由于煮饭烧火不慎导致失火而整幢损毁,二来空间的隔断也令环境更加干净卫生些。在房间的设置上,二宜楼采用的是单元式,这样的设置既保护了各家各户的隐私,又避免了互相干扰。而走廊的设计更在分门别户的同时实现了连接与交流,二宜楼的内环靠庭院设一外通廊,便于各单位之间行走、交往,即便是现在,二宜楼里的住户也都时常聚集在走廊上,卖些土楼特产,互相交流信息、感情,而位于四楼的隐通廊则好处更多,一则便于共同对敌,保护共同利益,二则便于屋面维修,互为帮助,三是敬祭祖宗时,各单元从私家祖厅后门,便可以进入隐通廊,省时方便,四是可以观赏楼外风景或了解楼外情况。第二、三层的便是单元走廊,为各家各户专用。二宜楼这种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走廊设计,是建筑上的一种创造,别出心裁又十分实用。
二宜楼在选址设计上十分精巧用心,占尽了背山、面水、向阳等诸多上好条件,而土楼本身便有夏凉冬暖之效,因此楼内外空气、温度皆为上乘。关于二宜楼的楼名,说得最多的是“宜山宜水”之义,不论正确与否,二宜楼的确是做到了这一点。二宜楼依山势而建,前方远山是九龙岭,为华安第一高峰,近山则为龟山,左侧是狮子山提携蜈蚣山,右侧则是虎形山。二宜楼左右“二水潆迥”,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蒋士熊甚至改造河道,还挖掉了一座小山包。二百多年过去了,溪流仍旧清澈见底,汨汨流淌。院中的两口井水,水温长年相差1 度,甘甜润喉,丰盈不枯,被称为“阴阳井”,常令游客觉得十分惊奇。
土楼建造者在细节上的极致用心,常常让世人惊叹,当你置于楼心中央时,能够尤其深刻地感受到。
土楼内的院落空间达600 平方米,铺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圆心中央有一块“响鼓石”,由“响鼓石”铺设16 条射线,其中12 条射线对准12 单元。站于“响鼓石”上发音,四周便产生共鸣,喻意血脉相连,共荣共享,聚族而居,克振家声。这让人一下联想起北京天坛的“圆心石”。一座民居能够与皇家建筑在设计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见主人的视野与胸襟非比寻常。
在二宜楼的任一处,抬头望天,圆弧形的屋顶括出圆弧形的天际,令人感觉视觉舒适,无比开阔,土楼院内微风习习,院外绿树繁花,温润宜人的气候,常常令人微醺与陶醉,难怪人说“建筑是流淌的音乐”。
二宜楼的建造构想是在蒋士熊60大寿那年被提出的。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不但敢于提出这样伟大的设想,并且踏踏实实地开始付诸实践。经过三年的充分思考与反复考察,清乾隆五年,也就是1740 年,二宜楼主体工程全面动工。蒋士熊开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这项旷日持久的工程中。到了清乾隆九年(1744),蒋士熊67岁那年,他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留下未竟的大业交予子孙。可贵的是,他的6 个儿子与17 个孙子没有将这项工程停止,而是秉承他的遗志,又继续建造了26 年,使得二宜楼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终于问世了,而后又经过三年内装修后,才迁居至此。
比之二宜楼的建筑精华,它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与处世家风同样可贵。二宜楼拥有几百处壁画、彩绘、木雕、楹联,除了美观的功用外,建造者更在内容的选择上别出心裁,将许多经典的典故、故事画于梁、柱之上,比如在四层祖堂上的一幅《第一家》的长卷彩绘,还比如另一幅《九世同居》的彩绘等,都十分出彩,建造者将儒家文化和忠孝思想在家族里传播,向蒋氏子孙传达了丰厚的家风家训之意。如今看来,二宜楼的子孙们能够世世代代和睦而居,尊老爱幼,相敬如宾,勤劳勇敢,不正是源于蒋士熊的教育有方吗? 这便是二宜楼留予后人的另一番珍贵启示。
看过二宜楼,你必定会止不住脚步地走向南阳楼与东阳楼。二楼都在二宜楼的东南位,圆形的是南阳楼,是蒋士熊的第四儿子蒋登兰之二子蒋经邦所建。长方形的则是东阳楼,是蒋士熊之三子蒋登懋的第五儿子、太学生蒋宗杞所建。
南阳楼的构造与二宜楼相仿,但更显精巧细致些。内院的装饰统一活泼、富有韵律,楼后原建有花园,现已辟为茶园。而东阳楼更透露出现代空间设计之感,明亮宽敞,十分实用。二座土楼在继承二宜楼聚族而居和防《二宜楼》黄文钦/ 摄御功能的同时,又进行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像花开三朵,各表一支,相映成趣,引人驻足。
据不完全统计,在华安分布着明清两代建造的土楼共有68 座,除了土楼之王二宜楼外,最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合称为“上坪土楼群”的齐云楼、昇平楼和日新楼,并称“万历三楼”。其中齐云楼是所有土楼中有明确记年、单元式土楼中最早的圆楼,堪称“土楼之母”。
相比大地土楼群,上坪土楼群的建造时间要早了近200 年,因此从外观上更具岁月沧桑之感。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的齐云楼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看到齐云楼的第一眼,我便愿意相信,蒋士熊在建造二宜楼之前,定然也是到过这里的,或许正是齐云楼给了他建造的灵感与动力。
齐云楼建于沙建镇岱山村中的小山丘上,因起点高而得名。楼取单元式结构,每单元进深3 间,各备楼梯上下,并设1 方形小天井。外环2 层,内环平房。土楼里的3 个门,除朝南的大门外,西门被称为“生门”,嫁娶时走此门,东门称死门,殡葬由此进出。奇特的风俗习惯也延续到了离它不远的昇平楼。
昇平楼则更有妙趣,楼身以花岗岩石条砌贴,这在整个闽南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心庭院的条石铺地类似八卦图,被称为土楼中的古罗马斗兽场。升平楼的中心庭院呈方形,外围呈圆形,寓意天圆地方。相比其他两座土楼,日新楼位置最高,规模也最大,但毁坏也最为严重,但日新楼却是许多摄影师的最爱,无论是晚霞满天的傍晚,或是星光灿烂之夜,残亘的石柱与空旷的空气凝结在一起,这一刻的土楼顿时有了令时空翻飞、摄人心魄的美。
走入土楼,犹如走入时空隧道,常常在楼里楼外之间,让人觉得虚实交换,体验着前尘往事,感叹着世间变换,拂去心尘,轻装上路。
一日的游歷或许不足以看遍华安土楼的美与奇,但却足以将华安土楼带入人生的记忆,土楼的温暖与深刻,不动声色地融合于时间纪元的长河中,它始终以千般美,静待着俗世之中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