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校文化品牌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afaff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求知的殿堂,育人的圣地。办学校就是办一种文化,办一种氛围。
  我校(江苏省江阴华士实验小学)地处钟灵毓秀、繁华富庶的江南古镇江阴市华士镇,自1911年留日博士徐炳成创办忠义堂起,学校已度过近百个春秋。百年的沧桑校史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也成就了华士实验小学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今,如何续写历史,再树形象,实现新的生长和超越,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华小人矢志不渝的文化诉求。
  
  一、观念是灵魂——
  
  恪行百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赏什么、批判什么,这些都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体现。当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被全体师生认同后,学校团队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无论在硝烟弥漫的战乱年代,还是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华小总能屹立不败,并文气飘逸,书香长存。那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起作用,是学校一脉相承的文化之魂在浸润着校园的空气,催生着理想的火种和奋斗的激情。回想办学之初,适逢国家衰败,山河破碎之时,面对千疮百孔的家园,许多忠义之士奋力而起、振臂疾呼,以求唤起民众,挽救河山。正是出于这样的爱国之志,留日博士徐炳成毅然回乡创办“忠义堂”,并将“求真求实,忠义爱国”确立为办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以此唤起民众觉悟,培养爱国志士。很快,学校便因培养了大批精英和饱学之士而声名鹊起。近十多年来,凭借地理上的区位优势,学校走出国门,实现了与国际教育的顺利接轨。于是,学校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也注入了新的内涵。学校提出了“乡村小学校,国际大舞台”的办学视野,确立了“培养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这一办学目标。其中“永远的中国人”是对原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优秀的世界公民”则是一个提升和发展。新的价值观是基于国际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而作出的准确定位,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秉持这一核心价值观和育人理念,华小走出了一条国际化、规模化的成功办学之路,一度成为农村办学的典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今,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现有的教育资源(我校由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集团分解成如今各自独立的学校),华小该往何处走,怎么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亟待解决的依然是核心价值观的选定问题。过去我们是规模办学,如今我们是一所独立的小学,应该走精品化办学之路;过去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小学、初中、高中),现在则需要全面关注小学教育:过去尝试国际留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现在则需要加强地域文化的关注与研究。当下,我们需要结合我国发展的主流文化、尤其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价值观来确立我校的核心价值观。为此,我们把“荣辱观”确立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对我校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也是对我国主流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我们把全民遵循的“八荣八耻”合理地移入学校,制定学校的“荣耻准则”、教师的“荣耻准则”和学生的“荣耻准则”,并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注重学生荣辱行为的记录与反馈,强化训练,培养习惯,让学校的点点滴滴都透出人性的正义和真善美,让我们的学生在人性光芒的照耀下都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文化人和文明人。为保证文化行进的有效性,在学校一般观念文化的建设上,我们注重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规范,对一般观念作出准确的定位和要求,努力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观(求实、求索)、质量观(高效、优质)、教师观(爱心、责任)、学生观(诚信、合作)、教学观(和谐、民主)等等。这些观念的确定,我们都征求了全体老师和部分学生的意见,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师生们的积极响应。今后,随着我校核心价值观执行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将逐渐放松管理,或者是少管多理,只理不管,从而不断培养和提升广大师生的自我约束力及独立的作战能力,使核心价值观的执行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
  
  二、课程是体现——
  
  传承百年文化、建设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真切表达。
  课程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弘扬一种思想、倡导一种精神的有效途径。地处繁华富庶的江南,华士镇物产丰饶、人文荟萃,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文化血脉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为了创建具有华小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让校园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我校着力实施校本课程建设,积极开发适应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校本资源,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目前,学校正在进行人文题材的乡土教材建设,着力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走进光辉灿烂的家乡文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民的朴素情感,并由此及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而所有这一切,就是为了达成我校“培养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这一培养目标。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会以刘天华、徐中玉、曹鹏等一大批从华士走出并享誉海内外的仁人志士和先哲圣贤的事迹,去激励学生奋发有为、不懈进取、胸怀大志、开拓创新,为了祖国和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争当新时期的好少年。
  遵从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我们从民俗风物、历史沿革、名硕先贤、经济文化等四个方面精心编撰人文化的校本教材,让学生全面领略家乡的文化和历史。“民俗风物”主要介绍华士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表现华士人民勤劳勇敢、热情智慧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人民的美好情感。“历史沿革”,介绍华士的历史变迁。展示华士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启迪学生客观地分析历史变迁,并以唯物主义发展观去认识世界、创新生活。“名硕先贤”,介绍在华士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许多先贤大家,让学生耳濡目染他们的丰功伟绩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汲取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和舍我其谁的奋斗精神。“经济文化”,介绍华士近百年来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让学生深刻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激发斗志和昂首向前的豪迈情怀。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深刻挖掘华小百年的文化底蕴,提炼出华小一以贯之的百年文化精髓,竭诚塑造华小的文化品质和人文素养,强力打造华小的本色文化。
  自旅日博士徐炳成回归故里创办“忠义堂”开始,华小即废除四书五经,革除旧式课本,积极推进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生活,着力倡导“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学校既是学生求知的场所,更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现移居加拿大的吴华教授曾深有感触地说:“记忆中的华小,那是我们这帮孩子白天的家,那是一个姐妹兄弟众多,师长亲如父母的家!”如今,我们正是遵循这一文化建设的方向,在教育的路上,师生同心、同行、 结伴成长,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努力构建团结奋进的和谐文化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
  开办之初,华小创办人徐炳成先生提出“开门办学,实践第一”的办学方针,在无锡地区率先实现教劳结合,主张学生走出校门,拥抱自然,回归孩童成长的天性。随后,“教学合一”、“自主教育”、“休闲教育”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相继出现,开创了无锡教育的先河,曾一度给江苏教育界带来一股强劲的春风和崭新的气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农村学校中,华小又是最先走出国门,携手国际教育的学校。“乡村小学校,国际大舞台”让华小开阔视野,放眼世界,成功走上国际化办学之路,一度成为全国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如今,我们将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继续发扬这种勇于探索、冲锋在前的精神,努力创建率先垂范的引领文化。
  一直以来,华小就有着弘扬正义、坚守信念、勇于担当的光荣传统。创办之初,明末著名抗清英雄阎典史的塑像就屹然矗立在学校的“昭忠祠”厅,以示我校师生学习先贤志士不辱信仰和使命,忠于国家和民族的坚贞气节。抗战期间,华小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游行,自发组建学生抗日宣传队,自编自演抗日话剧,以“爱祖国,反侵略,做华士好儿男”的一腔热血昭示华士少年的凛然正气。一代代华士学子的豪迈宣誓,一辈辈华小少年的爱国情怀,让我们倍感责任的重大,我们将在课程实施中,着力弘扬民族精神和华夏儿女的优秀品质,培养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努力创建勇于负责的担当文化。
  华土地域开阔,是经济和文化的重地。早在宋元时期。华士已是江南棉花和纺织交易的集散中心,有“日出万匹,衣披天下”之美誉。人文景观素有“小苏州”之称,古有“十桥香雪”、“欧亭听雨”等龙砂八景。泰清寺、景云楼、青龙桥古蕴犹存,精巧别致,凸显出江南曲美的楼亭建筑和浓郁的古石文化。这些,我们也在校本课程中加以体现,并把这一商贸和文化资源充分地开掘出来,着意传承深邃隽永的历史文化。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我们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课程实施体系,积极推进“三个一工程”,即:一个课题引领(中小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一套教材学习,一个校史馆展示,一个讲坛宣讲,一支团队组织。课程实施系统做到人员定岗、职责分明,并坚持长效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凸显学校的文化张力,让学生在学校优秀文化的洗礼中。形成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质。
  
  三、环境是标识——
  
  开发环境内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形象代言。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代表学校的外在形象。学校环境要突出校园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讲究整体美、和谐美,充分体现校园风格和学校的文化内涵。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教育意义。我校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体现开放的办学风格,传达出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追求。孔子的雕像昭示着我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法则;陶苏两馆的建立(陶行知纪念馆和苏霍姆林斯基纪念馆)更让我们的校园弥漫着“爱满天下”的文化气息,传达出“民主和谐”的色调和主旋律;马寅初的训诫,让我们在“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这条路上刻苦求索,执着前行;思想者的深邃和博大,更让我们以探索的姿态勤奋耕耘教育的百花园。邻近的水池假山。小溪流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怡人的宁静与惬意,一份清淡的闲适与从容。远处,绿萍垂柳,花草鱼虫吹奏起春天的旋律,催开生命的蓓蕾,沁人肺腑,催人奋进。置身连体长廊,环行群舍,曲径通幽,名人书画、师生作品满缀其间,墨香扑鼻,文气漫溢,好一派赏心悦目的文化佳境……
  如今,站在新的制高点,我们又对校园环境文化有着更高的展望与期待。
  1,环境布局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华士古镇,物华水秀,人杰地灵,涵蕴浓重的江南风格。学校的环境建设与布局要体现江南地域的小巧与精致,透出清灵与娟秀之美。假山石阶,小榭亭台,远观可以欣赏以达情趣之美,近处可以偏置一所读书益智。
  2,设施规划体现国际教育情怀。学校的标志性设施,涵纳国际教育元素,兼容中西文化精髓,汲取先进理念,彰显时代气息。我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办外教读书坊,增设英文阅览室;开辟理想广场,引入精英文化;开设小班实验,尝试口语改革;开放艺术课堂,畅通班级间的交流渠道;创办域外文化厅,电子展示世界风土民情和最新的文化讯息……根植本土,胸怀世界,努力创办多元文化的教育品牌。
  3,视觉调配传达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的转型,时代的蜕变,让一些人迷失了方向。今天的学生,更应崇尚道德、淡化功利,重塑价值观和荣辱观。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荣辱观和民族气节。苏武出使匈奴,沦为牧羊之奴,却始终不辱使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成为忠义之士的千古绝唱:叶挺“不从狗洞里爬出”成就了硬汉的风骨和做派;江姐历尽惨无人道的折磨与煎熬,却依然不失共产党人的尊严和风范;鲁迅以笔为刃,摧枯拉朽扬正气;朱自清坚守本色,以病弱之躯力拒嗟来之食……这些都是新时期荣辱观教育的活教材。我们将为此创建“明镜馆”,展示古今中外的荣辱史,教育学生铭记先辈的功勋和遗志,知荣辱,树尊严,做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
  文化是立校之本,校训是办学之魂。在未来的办学进程中,我们将与时俱进,恪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守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人文推进学校行为规范和制度管理,努力创建文化品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使我校的文化建设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新的生长和超越。
其他文献
2006年,“苏南五校联盟”正式成立。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常州市局前街小学、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五所苏南名校联合组成研究共同体。这一研究共同体成立之后,参加了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主持的苏派教学研究,致力于苏南小学教学流派的研究与建设。    一、确立“苏派教学研究”课题,集聚核心力量    “苏南五校联盟”中的学校都是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有卓越的办
淮安市北京路小学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精巧别致、特色鲜明。学校于2000年在全市率先实施小班化教育,让关注每个孩子成为现实,让每个孩子充分发展成为可能。学校本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了“活、实、新、精”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一、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让孩子们享受快乐:北京路小学把孩子们的学习融入到游戏中,每学期设立持
一、想象中体验自然美    《美丽的丹顶鹤》文中并没有大段大段描写美丽的大自然,可当你读完全文时,留在脑海的分明是有着油画般浓郁色彩的大自然。“冬天快要到了,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春去冬来,季节的变幻让美丽的丹顶鹤从寒冷的北方飞来,当这样一群群美丽的小生灵飞过高空,掠过头顶,你能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能不心驰神往?如此“实”在的自然美让人沉醉。“它们三五成群,无
南京市东庐中学坐落在百里秦淮源头的东庐山下,风光旖旎的中山湖畔。10年前,“讲学稿”使东庐中学声名鹊起;10年后。总体水平高、文化底蕴厚、特色鲜明的东庐中学已成为一所真正的江苏省“示范”中学。  东庐中学从1999年开始进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初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寻求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不断完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把学校向教
《英语课程标准》这样要求我们:“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所处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任务。”    一、同一话题语料的梯度整合    《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具有循环编排的特点,非常适合采用“同心圆系统性”开展教学。所谓的同心圆系统性,指的是同一课题或同一对象被反复多次加以研究的排列方式。例如教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的轨迹,先是轰轰烈烈的教学法实验,继而掀起扎扎实实的教学模式改革。在三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法,积淀出一系列受到人们竞相模仿的教学经验,产生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教学流派。时至今日,当时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改革典型,一直坚持下来目前依然具有时代影响者已属鲜见。但邱学华同志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不仅经过
策划人语  评特级、当名师,这是众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梦想,很多人为此数十年坚持不懈执著追求,最终攀登至金字塔的顶端,成为“名师”“特级”“教授级”,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和教学的专家”。但评上特级当上“名师”之后呢?一些人“突然茫然”了,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产生职业倦怠,专业成长遭遇“高原现象”。  应当说,每位名师身上都积蓄着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宝贵的人生阅历,但如何激活这个群体的能量
如果没有亲临现场,也没有亲自听一听徐斌老师的这节课,毋庸置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动画、故事、游戏……因为只有这些才是激发人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当“教海探航”的航船驶着我有幸坐进徐老师的课堂,与一年级的孩子面对面,共同倾听、领略徐老师的教学艺术时,所见的却是一路上波澜不惊,没有了课件,没有了热闹,没有了缺乏思维含量的口头表达。感触最深的是淡然之中暗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同时也是从理性到理性的同化迁移。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要变“重结果、轻过程”为“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为此,不能忽视学生思维的每一个环节。  1 让学生看,充分感知。感知是复杂认知过程的基础,是思维等认知过程的源泉。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和再认识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
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主张,办学追求,办学思想。我的办学主张是:“追求心心相印境界的情智教育。”“心心相印”是前任名校长袁浩先生提出的教育理想、教育追求,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情智共生”是基于校本传统、文化提出的达到“心心相印”境界的有效途径、策略。“情智教育”是一种办学主张,是我们对教育的个性化的解读,是基于新时代对教育的理解。  新课程三维目标,召唤我们的教育要有情有智:人文精神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