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de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由于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这显然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观是背道而驰的。
  首先,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论的获得当然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所以对教学结论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过程,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所获得的结论性知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借助这样一个过程和这样一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可见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情形显然是有悖于新课程的课程目标的。
  其次,新课程下,教学过程已经不仅仅是对现成知识的教学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知识固然有其确定性和稳定性,但知识的本质并不在于此,恰恰相反,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此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动态地去把握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和对现成知识的教学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是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注重对书本中结论性知识的把握,而不动态地把握知识的演进过程以及发展态势。显然是无法适应新课程对教学的这一要求的。
  再次,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切实重视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性,才能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在新课程教学观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课堂教学弊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化。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要实现这一转变,笔者认为可以作如下一些探索和尝试:
  1 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中必须把“过程与方法”目标摆在突出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三维目标中并没有“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明确表达,但能力的培养,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必须在对知识的展开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而且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都必须借助于正确科学的方法。一句话,如果没有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不但知识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力的培养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过程与方法”可以说是三维目标的核心所在。如在设计某一知识点的教学预案时,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在不同阶段拟打算通过什么方法去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在该阶段有没有借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契机?如果有又如何进行?在对该知识的展开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补充新的知识?等等。例如《经济生活》中关于“货币”这一知识的教学,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设计,在货币的产生过程到货币的含义本质阶段着重通过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体会和感悟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在货币的本质到职能教学的过程,则重点让学生自己根据前一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以及所得出的“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的结论体会出“本质与职能”的关系;在货币的职能到发展阶段可以设计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围绕“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的话题进行讨论。如此进行教学预设,就可以避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只是把货币的概念、本质、职能等具体知识结论性地交给学生,不仅使学生对一个个知识点在相互连接中真正理解掌握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方法与能力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以培养。真正做到了:过程中有知识,过程中有方法,过程中有能力,过程中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2 对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要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和认知规律,避免从“理论一理论”即从“抽象——抽象”的知识逻辑推演。按照“具体——抽象——具体”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点的展开过程,一方面,从“具体——抽象”中让师生共同感悟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从“抽象——具体”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相反,由“理论一理论”的知识推演过程本质上就是一味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知识,这样的教学就是一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新课程教学必须坚决杜绝这样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在具体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能从身边的具体实例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与知识基础,一步步概括出所学的知识内容(具体——抽象),然后再回到现实中去感悟并运用所概括出来的知识内容(抽象——具体),这样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运用过程充分地展开,其意义就不仅仅囿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新课标所规定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得到真正的实现。
  3 在作业以及考练试题设计上,要把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考查与对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作为重点加以具体落实。作业和考练目前仍然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高考依然是教学的一根指挥棒,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设计和日常考练都是以高考为模式而进行的。必须指出,目前市场上的许多教辅用书在作业及练习题的设计上,依然严重存在着重视知识结论而轻视知识过程的倾向,这是造成我们的新课程教学中仍然比较严重地存在“重结论、轻过程”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下的新高考已经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试题既有对书本基础知识的结论性考查,更有对知识的过程性考查,通过综合探究活动类试题,考查了学生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对材料的抽象概括的归纳能力,以及理解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个体在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状况。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作业以及日常考练中都能与高考一样,重视对知识形成与运用的过程性考查,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就会逐步失却它的市场。
其他文献
作为城乡交流的教师,我来到了乡镇一所村小,担任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来到村小的第一天,到教导处报到后,正好第一节是数学课。孩子们听说来了一个新老师,都表现得很热情、很兴奋。我也怀着兴奋与激情,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  1.激情开场——先入为主  上课一开始,我深情地对全班学生说:“这是我们进入五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因为缘分,才能相聚。首先用热情的掌声为我们的缘分和相聚欢呼吧!”接
期刊
一、质疑危机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质疑就是提出疑难的问题。  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等能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无质疑,何来探究?无质疑,何能创新?教育培养的不应是只会“相信”的人才,而是会“质疑”的人才。  我国的语文教学模式一向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外国老师以学生“会问问题”为傲,中国老师脱口而出的夸赞却是“回答得好”。对中国学生来说,“质疑”往往比“回答”
期刊
在长期的品德课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深感品德课教学单靠文本观点的灌输,缺乏活动和体验,缺少合作与交往,缺失班级与家庭的配合,难于奏效。由此,教师要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演绎灵动有序的课堂,促使教学各个层面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倾心打造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底色。    1,在训练中养成    在课改的今天,我们一方面强调营造课堂的民主宽松氛围,要尊重和关心学生,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纪律常规的训练
期刊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刘海洋泼熊案”“马加爵杀人事件”震惊全国,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引发这些事件的深层心理原因是其情感的缺失。面对这种情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笔者在
期刊
一、园本文化概念    从文化的定位来看,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过程中,以校园环境和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而创造出的对外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和特色文化,从表现形式上说,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而狭义的校园文化特指校园内的精神文化,包括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等,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重点,也是校园文
期刊
《于丹舱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1 教师要有“高心态”和“低姿态”。    所谓“高心态”,是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首先要清楚自己责任的重要性——教师不只是知识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解读《论语》的
期刊
浙江省磐安县第二中学(下称磐安二中)从2004年起实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德育工程,以此开始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探索。整个工程以诵读古代传统美德中的名言、名句、名段和中华经典古诗词为载体,以中学生美德养育为主要内容,以“忠心、诚心、孝心、专心、公心”这“五心”教育为基本形式,并结合学生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公德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勤学教育、孝心教育,以弘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品德与生活》 (苏教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我们钻研教材不仅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去把握一册教材、一个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更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每一课时教材的具体内容、编写层次和编写意图,着力读懂、读透教材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把握文本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然后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的课堂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感。在钻研和把握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
期刊
这些年,因为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缘故,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但是,书斋里培养不出真正的公民,没有生活大熔炉的历练,独生子女的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现象日趋严重。  如果改变思路,让学生走进生活呢?请先看几段在经历了班级的“体力长征”之后学生们的日记摘录:  在后半段,杨羚箐实在不行了,本身自己都已经在苦苦挣扎的我,狠下心取下了她的书包扛起来。我们五个人两前三后,似乎有一根无形的绳子在牵动着大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数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一节课下来没几个学得会的!”这也是大多数数学老师陷入的困惑。我认为要解决这个困惑必须掌握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学龄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最近发展区”。即在确定发展水平与教学的可能性关系时,必须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