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缠绕的心灵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k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眷恋。
  12岁那年,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它一天天的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奶奶借它为瓜架,在它的根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若是直上也罢了,确是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捆扎起来,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也十分可口。
  12年后,我再次成为一名栽桃人。不过,这次不是田野里的那棵小桃树,而是每天都笑容灿烂,无忧无虑的那群孩子。如果孩子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他们也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所以,我经常在想,孩子们刚进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头是各种各样的,有正方形的,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也有三角形的,怎么样才能让他们三年后走出幼儿园的时候依然各具其形,而不是像我一样,都是圆圆的头。
  8年的实践,我学会了不要老摆着教师的权威站在讲台上教授孩子这个,教授孩子那个,问孩子们这个知不知道,那个知不知道,让我学会了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正文】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过“儿童就是科学家”的重要论断。的确,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的探究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认识。儿童对世界的科学认识不是从书本中得来的,而是从他和周围世界的互动中得来的,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得来的。儿童的科学也是一种探究活动,而且是对他生活世界中有意义的问题的探究活动。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探究过程形成自己的认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儿童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他们需要通过亲身的经历来建构自己的知识,需要通过相互的倾听来了解不同的观点,需要通过平等的交流来丰富个人的理解。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科学”领域的目标中也有这样的阐述: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其重要特征之一是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要求社会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员性的创新能力。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国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开始了信息化的进程,迫切要求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他多年来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批判,对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及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入把握的结晶,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活动。这对我们当前实施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幼儿素质教育,理论上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实践上有极大的借鉴作用。陶行知在1944年发表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认识儿童创造力,解放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条约等重要观点,对开发儿童创造力有极强的针对性。
  下面是笔者在学习、实施新《纲要》的过程中,立足于科学教育活动,运用陶老的创造教育思想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有利于创造的和谐环境
  创设安全的探究氛围是儿童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发幼儿的思维潜力,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都有重要意义。美国人本主以教育学家罗杰斯十分强调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他认为教师创造一种接受性的心理气氛十分重要,接受性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教学因素,因为“创造性才能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开花结果”。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师创设和谐教学气氛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因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因此,在教学中,我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与方法,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幼关系,引导幼儿的情感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我力求使每个幼儿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对班级里相对内向、在各方面的发展相对较弱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照,让他们有质疑、答问的优先权,同时给予他们个别辅导。从而使他们能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能在民主的条件下开发自己的潜能,和所有幼儿一样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此外,我宽容和了解每一位幼儿,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缺点、错误与烦恼,从不使用权威压服,不强迫、不斥责,而是了解、宽容和帮助。我给幼儿自由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幼儿平等地讨论、交流;允许幼儿讲错,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上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突出特点。在一日活动中,幼儿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很多问题。只要留心,我们就会发现,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与自然环境有关。“小草为什么是绿的?”“蜗牛的嘴到底在哪儿?”“天为什么是蓝的?”……幼儿急切地想知道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会有现在这些现象。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有这些问题和疑问,都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科学探索要依靠问题的不断推动。
  提问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表现。陶行知非常重视人的提问能力。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提问是老师的专利,教学只需按老师设计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就行,学生的任务是学答。然而这种机械问答的结果只能是扼杀幼儿的创造力,使师幼互动的效率处于极低的水平。作为教师,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到你对他们提问的永远的重视、由衷的赞赏和鼓励。当儿童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你是不是很忙,无论你是不是知道答案,都不要斥责或回避岔开他们的问题。确实,孩子们所提的问题有时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也许知道答案又不知道如何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来回答。有些老师怕在孩子面前丢面子,会斥责或回避岔开。几次得到消极的反馈后,幼儿会感受到老师不喜欢他提问题,他问的问题很傻,幼儿的问题会逐渐减少,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兴趣也会减少。   我们要为孩子们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当老师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时,除了轻松地说“我也不知道”外,还应该加上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为了提高幼儿提问的能力,我在组织幼儿活动时,除了有目的、有意识地抛给幼儿一些问题外,还请他们自己来提问题。每次活动结束时,我都问他们:“你们还有问题吗?”刚开始时,除了几个活跃的孩子外,其余的也都缄口默言。对能提出问题的幼儿,我都认真地聆听,并鼓励他和我及其他幼儿一起探讨;当他们提问不明确时,我又与他们一起思考,并热情加以引导,帮助其理清思路,抓住关键;而当幼儿提问出现错误时,我从不嘲笑,而是肯定他大胆提问是好事,通过提问一定能学会正确提出问题。渐渐地,孩子们体会到了提问的乐趣,同时也为自己能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伴一起探讨而自豪,他们渐渐养成了提问的好习惯。现在,往往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我的耳边时常都会有“老师,我有一个问题!”的话语响起,尽管这样会偶尔中断我的思路,但我乐在其中。
  此外,我还在班级里开展了“小问号”活动。每天都留一点时间让孩子们自由提问。这些问题的来源是多渠道的,有当天的教学活动中的,有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没有解决的,也有他们回家和父母一起收集的或是从《幼儿十万个为什么》上面摘抄下来的。活动的形式是每个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全班幼儿一起讨论,一起来解决。当然,问题的答案不一定唯一,我允许孩子们保留自己的观点,也鼓励他们回家查阅相关的资料后再来讨论。在“小问号”活动中,不仅提问的幼儿找到了自信,获得了成功,而且所有参与讨论的幼儿都能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使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使他们的嘴巴、头脑得到彻底的解放,萌发许多创造的火花。
  三、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实践
  陶老曾说过:“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可见,行动在创造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行动”就是“做”,“我们要能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实践,既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与创造兴趣,并使之保持长盛不衰,又能促进幼儿获得真知,学会真本领,不断增强实践能力,最终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为了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我在班级里开展了“小制作”活动。让孩子们把家里用下来的牙膏盒、酸奶盒、薯片罐子、各种饮料瓶子等废旧的物品带到幼儿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动手创作活动。当然,我也适当地给他们提供一些用来装饰的辅助材料。在这种活动中,你会发现原来孩子们是那么的心灵手巧。当他们自己设计并制作的造型各异的坦克、飞机、汽车、轮船、风筝、不倒翁、葫芦娃、奥特曼、星际恐龙陈列在幼儿园的科学发现室时,我们也不得不为之惊讶,孩子们也禁不住为自己的杰作喝彩。为了把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我还发动家长积极配合,让幼儿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商量、共同设计、共同制作,从而使他们把“动手制作”当成自己的习惯。在此活动中,老师、幼儿、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教育是在“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而面对“创造”日益成为时代主题的未来社会,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真正运用好他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去理解和尊重幼儿,并主动与他们沟通,积极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宽容、安全的创新氛围;去发现孩子的兴趣,鼓励并赞许幼儿的“作品”,从而激发幼儿创新的激情;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提问,积极训练孩子的想象,多让孩子接触新事物,从而捕捉幼儿创新的火花;教给孩子一些创新的方法,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逐步提高其创新的能力。惟有这样,孩子们的心灵才不会被缠绕。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有效地开展科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然而队员责任心的培养却并非易事,不是春天播下了种子,到了秋天就能看到金色满园的;也不是婆婆嘴,每时每刻挂在嘴边说,就能立竿见影的,即使起了效果了,也是暂时的,不是深入人心的。笔者留心观察身边的少先队员,并在班级开展了一些活
宋代的苏东坡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诗画相容的意境令人神往,同时也说明了画与文字可以相互渗透,并相得益彰。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绘画,它可以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弥
唱歌是以歌声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它的艺术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从而扣动听众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感情的演唱一些优秀的歌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质,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教师准确范唱,激发学生唱歌兴趣  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范唱能准确地揭示歌曲反映的内容,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运用。世界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而这也将给我们的社会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造成深远的影响。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我们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比如说多媒体教学技术引进到教学当中,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效率越来越低,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培养。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有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这种新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教师的运用,教学
家庭生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其中构成这三个要素的的核心就是家长。  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学校教育造成很大的阻力,而优秀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那就是学校教育的助力。如何化阻力为助力,把学生的家长争取过来,成为学校教育的帮助者,协调员,建立一种家长与班主任的新型的合作教育关系刻不容缓。  班主任与家长的新型关系不同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传统关系,更绝非一般人所说的讲
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以实施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生活”“社会”奠定了品德学科的现代定义,揭示了与生活沟通、了解社会是品德学科的标志性的要求。践行之际,四顾现实的教育生态,茫然于中国社会的教育文化存在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意志形态的教育文化、大众意象形态的教育文化之间不亲和,导致了品德教育陷入游离儿童主体、脱离生活实践、疏离社会和远离大自然、教育效果不尽
社会经济转型让很多封闭的地区发达起来,也让很多闭守的家庭走向外界,人们不再固守一种生活方式,外出打工队伍在不断壮大,很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孩子大多留守在家,随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名副其实成了留守幼儿。这些留守幼儿,情感上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沟通交流,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或逐渐形成胆小懦弱性格,神情木呐、不愿意和人交往,性格自闭;或形成任性固执的性格,用搞怪、不听话、破坏性行为来发泄心中
两步应用题在应用题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步应用题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三步应用题的基础,是学习解答多步应用题的关键。从解答简单应用题到解答两步应用题,有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简单应用题的两个条件都是直接给出的,根据题里所给的两个条件就理由直接计算结果。而在两步应用题中,所求的问题都和一个隐藏着的间接条件有联系,需要根据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先求出这个间接条件,也就是要先提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因此解答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阅读课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身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究,分别从阅读的三个阶段具体分析了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即“三段式”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中问题现象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课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设置不够全面  有教师将阅读课的定位仅仅停留于知识目标上,他们一味地把重点放在单词、句子和语法结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