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观照城市文化空间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0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3日下午,文讯杂志社举办“土地如何文学?文学如何土地?”座谈会,邀请不同世代的作家,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对台湾的内在文化困境与出路进行深入的探讨。
  座谈会主持人郭强生指出,文学是生命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是语言教育、人文养成,甚至文化认同,都没有办法脱离文学这个元素。此次座谈会从文学的角度切入,探寻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也期望城市的建构者、管理者能思考如何将过去、现在、未来的文化、文学资产,化为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
  
  创意必须具备厚实文化根柢
  
  李瑞腾
  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从现代城市学角度,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城市过去如何发展?过程当中有什么重要事件、人物必须处理?
  对我们来说,处在这个当下,观看这个城市,我们对它会有所期待,这个城市怎么透过经济实力与人文根柢的厚实,形成自我特色,而这个特色可以汇集市民,进一步吸引远方的访客。这是一个应该长期关注的课题。
  从广义来讲,生活就是一种文化。但当我们面对文化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看到台北市有很多新的做法,对很多老旧的建筑进行拉皮或拆掉重建,美化市容,改变城市外貌,但对我们的城市文化,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面对文化、文学的时候,它必须有很多作为,而这些作为都要建立在这个城市里面,人们的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我们过去有什么?而哪些东西必须保存下来,转化成我们今天生活的养分,并进一步涵养我们的生活,从而可以让离开这个地方的人,因为曾经到过这个地方,而怀念这个地方。同样的,未来我们的子孙在这里生活,我们对他们也应该有所交代。
  台湾近来最热门的关键词是“创意”,然而,搞创意不能不厚实人文的根柢,如果没有厚实根柢,没有彰显内在底蕴,创意也会旋起旋灭,成为泡沫。创意必须有基础,必须深厚。很多政府官员常常期待,要活动、要动态性地接触民众,但是,所有动态性的活动,如果没有静态性的累积,那些接触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必须同时进行。
  
  如何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
  
  庄永明
  文史工作者、史料搜藏家
  
  今天在台北市这样的居住环境,我们要了解什么?很多人不懂得去了解这里的历史。我说说自己生长的地方──大稻埕。我写过一篇文章,用“城北旧事”来描写大稻埕,因为大稻埕就在北门之北,所以就叫城北,那旧事指的是什么?指的是1920年代风起云涌的非武装民族抗日运动,而1930年代的台湾新文化运动也是在大稻埕启动的。
  大稻埕为什么有机缘去建构重要区块?这很简单,因为它当年的茶香岁月。当时茶的输出为台湾赚取了75%的外汇,也让人们看得更高更远。甚至在那个年代,蒋渭水领导的非武装民族抗争,为什么会用大稻埕作为根据地?因为那个时候的大稻埕已经跟欧美有所接触,有接触就有那种理念,1930年代就有很多新文学作家在那里,在波丽路、在山水亭勾勒出整个新文化的曲线来,甚至永乐座还演过京戏,这也是新剧运动的起点,这些我们都不应该轻忽掉。
  
  保留土地上的文化空间与历史记忆
  
  李伟文
  作家、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前一阵子乐生疗养院迁移,当地大学生办了一些活动,对象是附近的居民。艺术家表演偶剧,感慨乐生疗养院里的某一条溪流。乐生疗养院是台北县与桃园交界的地方,那条溪就是县界。他们在溪流前对着居民表演,用了很多道具表达感慨,说这条溪流以前多漂亮,但现在看来就是一条水沟。带有深刻感情的表演,现今孩子却一点感触都没有,看剧时表现得很不耐烦,因为完全不理解表演内容。
  这些年来,环境在不断变化,文化古迹、历史回忆不断消失。对我们这些大人来说,消失的是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美好记忆跟美好的憧憬,但对现在的孩子呢?他可能出生就没有这样的环境,连美好的想象都不见了。我们要为下一代着想,要留下美好的空间。
  我们要如何让年轻人重新看见我们的环境,这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很多人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知道,也都是靠知识上的媒介,而不是真实体验。我们要如何让年轻人透过真实的空间、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生活,真实地活在当下?这又回到李老师丢出来的议题:现今城市行政要怎么面对文化、面对文学?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说,应该要做到的,是让城市的人为架构空间,响应到对文化及土地的自然面貌,文化空间与历史记忆的保留,这是城市行政必须做的。
  
  (本文节录转载自台湾《文讯》杂志第290期(2009年12月),《给文学一个发声的空间──“土地如何文学?文学如何土地?”座谈会纪实》)
  
  阅读·台北
  
  玩味台北
  作者:田丽卿、岳国介 等
  出版社:远流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
  作者:马世芳、许允斌、
  姚瑞中、陈光达、黄威融
  出版社:大块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9月
  
  我吃了一座城:反刍·台北
  作者:廖之韵
  出版社:联合文学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台北创意散步学
  作者:《La Vie》编辑部
  出版社:麦浩斯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TOBY漫画夜市美食(台北篇)
  作者:TOBY
  出版社:时报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2月
其他文献
“人类会到最后只有一本书,它的名字叫Google吗?人类最后会只有一个书店,它的名字叫 Amazon吗?”  ──bipym(http://hi.baidu.com/bipym/blog/item/c0408344cabb7e4a510ffed9.html)    “我们是人类纸媒介的末代工作者。”  ──何飞鹏(“家庭传媒出版集团”执行长)    亲爱的朋友:  若有人问:“你认为纸本书还能活多
期刊
书香:我看《常识》的时候,会想到《野火集》。  梁文道:为什么呢?  书香:或许因为《野火集》和《常识》都是时评书,出版后都很畅销,不经意就联想到一起了。  梁文道:因为龙应台的文笔很好,情感很丰沛,她也自觉到自己作为作家的身份,所以她写作的时候会很在意语言上的技巧,而这方面是我所不具备的。可是今天台湾读者看《野火集》就会觉得有点过时了,因为她所说的某些问题已经被改变了。你只能说这是一种时空错置下
期刊
2009年9月12至13日,“2009文化创意产业研习活动”在金门县文化局会议厅举行,是次活动以“金门,有说不完的故事”为主轴,邀请文化、艺术、媒体界知名人士开讲,藉由多角度、开放思维的激荡,为金门在地文化寻找新的叙述、发现新的观点。  本刊访问了主办方金门县文化局局长李锡隆,请他为我们描绘金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轮廓和蓝图。    记者(下简称“记”):去年是在一个怎样的考量下决定举办文化创意产业
期刊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    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赐贵    1.创意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本身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文明的体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文化内容,但最终都体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  2.资源是有限的,而创意是无限的。  厦门面积只有1565平方公里。但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很重视结构的调整,很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在发
期刊
自我定位与异质元素    罗智成  诗人、作家、媒体工作者    文化创意产业透过价值创造的方式为产品加值,为谁创造?创造什么价值? 这个题目牵涉到target group(目标客群)和自我定位。例如金门要发展文化观光,我就会先问:设定的目标群是大陆观光客还是台湾观光客?因为会来金门旅游的这两个族群,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会非常不一样。能掌握不同属性、不同族群的生活风格差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才能准确
期刊
出版不只是一个行业,从今天的世界发展来看,它还是一种社会责任使命,是知识讯息传播、文化教育的延续,是文明素养提升、商业经济活化的“人类精神教育产业”,它是庞大的,也是生生不息的。    2009年10月28日。晚上8点。与桂台桦董事长约访厦门。此前,从厦门到台北的电话线里,听着他浑厚的声音,总感觉有些疏远。初次见面,尤感格外亲切,他的健谈、热情以及对出版事业的热爱,都让我由衷感动。  桂董说,19
期刊
由厦门日报社承办、厦门华亿传媒策划执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城市论坛于10月29日在厦门举行,论坛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主题,以“创意·创智·创富”为口号,邀请两岸官员、知名学者、文化产业高端人士集中探讨了构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议题,谋划海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本刊围绕专题主旨整理选登部分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打造城市品牌的七大支柱    白崇亮  台湾奥美整合营销
期刊
“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是本届上海书展的口号。7天的申城文化嘉年华,吸引了24万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地的爱书人的参与。主、分会场3,800万码洋的销售成绩,也展示了市民的阅读热情。据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现场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此次上海书展读者满意度高达98%。  上海书展以其市民性、文化性成为出版业者、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贴近读者,聆听读者的心声,做读者需
期刊
10月23至25日,台北县政府举办“2009文化创意发展国际研讨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创专家学者,分享交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况以及相关议题。  台北县长周锡玮在开幕致辞中说,台北县以打造低碳、移居城市作为建县目标,低碳、创意、文化深耕等产业是台北县产业发展的重点。这些创意来自于民众,台北县文创产业发展的立足点也力求结合民众生活之所需。唯有看清全世界在做什么改变,才能创造出真正产值。研讨会的举
期刊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出版社的事业单位体制运行规则和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次体制改革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调整,而是一次彻底的变革。正如柳斌杰署长所说:这次体制改革,不是“换汤”和“换药”的问题,而是要在体制上彻底打碎“药罐子”的问题。    正确处理出版社体制改革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  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商品生产经营者,如果长期无利乃至亏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