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s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很多人一样,我一直觉着自己是家里的第三代,小时候是,现在老了还是。
  这个自我定位可能是在漫长的童年时期被固化了,永远不变了—虽然我姥姥已经去世20年了,我妈也已经70多岁了。
  我姥姥要是健在的话,差不多100岁了。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她60出头,她有一个挺大的针线笸箩,常年放在炕沿儿上,里面有一个暗金色的铜顶针、一堆扣子,还有各种针线、几块碎布头,以及纳了一半的鞋垫或者做了一半的大襟盘扣和纽襻。那是她的百宝箱,其他一些小东西也会随手放在里面。
  对那一代人来说,针线活儿是女人最重要的工作。我姥姥说她年轻时候要自己纺线织布,那种粗布很容易磨破,需要不停地缝补;最繁重的针线活儿是做鞋,家里大大小小近10口人,鞋的供应永远是不足的,每天晚上都得在油灯下做鞋。
  到我出生的时候,这些工作已经不需要做了。我小时候看她做的针线活儿,大多是跟棉花有关的,比如翻新被子和褥子。她盘腿坐在地上,用大针绗被,被里和被面一大一小,四角像包书皮一样,折出一个板板正正的直角三角形。还有一次见她给自己做一件大襟的棉袄,从里到外都是手缝的,扣子是那种盘扣—用复杂手法做出来的布疙瘩。
  我的针线活儿的启蒙大部分来自我姥姥。假期里,白天无事,她做,我看着,就差不多学会了。她喜欢把针别在衣服大襟上,每次用针前都习惯性地把针在头发上蹭蹭,对我最常说的一句业务指导是“懒老婆,纫长线”。
  还有个说不清原因的讲究—不能给正穿着的衣服钉扣子。如果非要穿着钉,就得从扫炕笤帚上掐下一根草棍儿含在嘴里。她一边缝嘴里一边念叨:“站着缝,坐着连,谁赖俺孩儿偷,伤大天。”我一直不明白这说的是什么。
  但那个时候,我姥姥的针线活儿就跟她的这首歌谣一样,是陈旧过时了的,因为家里的第二代—掌握了新式武器的我妈,才是家里的缝纫高手。
  我妈的新式武器很多,都是我姥姥不会的,比如她踩得飞快的缝纫机,上下两个交错的针头看得我眼花缭乱。缝纫机有个小抽屉,里面摆放着很酷的一排线轴,就像警匪片里杀手的弹夹。有那么几年,过年的时候,我妈指定会用缝纫机给我们姐俩儿各做一件新衣服。
  还有织毛衣,这也是我姥姥不会的。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的各种毛衣编织法让我妈这种心灵手巧的年轻女性痴迷,我家书柜里至今还有两本《上海毛衣编织法》。
  我妈织毛衣上瘾,一织上就不停手,经常一口气织到后半夜。那时候我爸在部队,晚上我挨着她睡,常常是夜里我迷迷糊糊醒来她还在织,再醒来她还在织,一件毛衣几天就完工了。但要织的东西太多,纵使织得快也总织不完,毛衣、毛裤、毛背心、帽子、围脖、手套……大人的,孩子的,还要给老家的二叔、三叔织好寄过去。织完这一轮,我们又长大了一圈,再拆毛衣、烫毛线、缠毛球、织毛衣……


  那时候我家住在有大走廊的职工宿舍里,邻居们很亲,各家几乎都不关门,小孩子们乱窜,大人们晚上就聚在一起织毛衣。我妈是织毛衣技术权威,经常指导左邻右舍。我在旁边听多了也明白了些,什么正针、反针、正反针,什么花、什么洞都是次要的,主要是整体要合适,上袖子最关键,什么时候开始减针是她们最主要的讨论话题。有时候还要把毛衣未来的主人—某个邻居大叔抓来,把带着一圈竹针的半截毛衣小心地套在他身上,然后几个人围着他指指点点,决定从哪儿开始减针,减几针。
  那时候,便宜又常用的毛线有四种颜色—红色、绿色、棕色、浅灰色。红色的织毛衣,绿色和棕色的织毛裤,灰色的织男式的东西。天哪! 有多少东北人曾穿过那种翠绿色的毛裤啊!直到现在,一看到那种绿色,我还忍不住要哆嗦一下。
  好在我妈用色不怎么夸张,记得她给我织过一件很时髦的蝙蝠衫毛衣,一半白色一半粉色,还是斜着分色的,真挺前卫的,大袖子一抖,让我觉得自己担得起“风流倜傥”,就是太费毛线了。
  偶尔买点贵重的纯毛毛线,女人们会围观且反复品评,那线往往是“上海捎来的”,要很严肃认真地研究一个编织方案。后来有了花花绿绿的马海毛毛线,用来织围脖、帽子,表面有一层柔软的绒毛。
  因为每件毛衣最后都会剩一点儿毛线,慢慢地,家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毛线团。我小时候就爱收拾那些毛线团,一收拾就是一下午。
  我后来也跟着妈妈学过点儿东西,通过几次实践我明白了,什么正针、反针、正反针,什么花、什么洞都是次要的,甚至上袖子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自始至终要保持一个手劲儿,不能有松有紧。就像写一个字、一句话漂亮很容易,但抄个《千字文》,从头到尾都匀称就太难了。
  人手怎么能从头到尾一个劲儿呢?怎么能有机器织得匀呢?再说后来各式各样的毛衣越来越便宜了,于是大家就开始买毛衣穿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妈她们又开始聚在一起钩东西—就是用钩针钩一些大窟窿小眼儿的床罩、沙发罩、电视罩、冰箱罩,还有小裙子、小披肩,甚至发展到各种手提包、钱包、拖鞋面。
  还有一个短暂的时期,我妈迷上了绣花,绣窗帘儿、门帘儿、桌布、电视罩、冰箱罩等。她发挥自己以前做过描图员的技术优势,不知从哪儿搞来一摞硫酸纸,伏案描花样到深夜,后来那些花样就在邻居间流传,变成大家家里的各色绣品。我也有了新的玩具,就是一大包花花绿绿的绣花线,它们可比毛线漂亮多了,有一种蜡感,颜色也更丰富多彩,甚至还有一管金线和一管银线!


  我妈辉煌的缝纫生涯结束于我们的搬家。高一那年,我家搬离了国营老厂区,热热闹闹又乱糟糟的那种集体生活随之结束了。搬家时那台缝纫机被处理了,装毛线团的包裹也越来越精简,直到最近几年,它无声无息地彻底不见了。我妈在照顾生病的姥姥、姥爷几年以后,终于慢慢放下了针线活儿。她喜欢上了更好玩的事情,比如集邮、旅游、种花、种菜、看韩剧、打游戏、玩手机……对于后来风靡全国至今未衰的十字绣,我妈也不屑参与了,她甚至很轻蔑地说:“没意思,那都不算是绣花……”



  到现在,好像连“针线活儿”这个词也慢慢消失了,热衷此道的女生们很文雅地说—做做手工。我曾经一时兴起,用一件旧衬衫改做了一个南瓜形状的针线盒,可后来基本没用过……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如今慈母们手中常拿起的是手机充电线,妈妈们不再织毛衣、毛裤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需要掌握更有难度的技术工作了。你跟一个妈妈聊天,三五句就能听出她家孩子上几年级了,在帮孩子画什么内容的手抄报、做哪一科的PPT,“新概念”学到第几册,钢琴练到几级了……我读了一点点书以后,就开始控制不住地胡思乱想,一会儿觉得生活俗事都是可有可无的,一会儿又觉得人之所以为人,不就是因为这琐琐碎碎的人间烟火气吗?吃吃喝喝是很可爱的事,缝缝补补、种花种菜也是很可爱的事嘛。
  这两种思想让我一时做做这个家务、试试那个菜谱,一时又钻入二次元世界里。时常立下“雄心壮志”,也时常放弃。我永远也做不到我妈那样织毛衣从头到尾一个手劲儿分毫不差,把家收拾得干净有序。
  我有时真羡慕她总是充满活力,现在一把年纪了依然精神抖擞,干什么事都拿出年轻时一晚上要织好一件毛衣的劲头。
  一针一线,持续一个劲儿。
其他文献
雨在慢慢地下着  湖在慢慢地喝  有了天上的雨  湖才不會变老变丑  湖照照蓝天  照照白云  照照发芽的树和开花的草  心里才觉得美  觉得甜  才不会嫉妒我脸上  那些8岁的雀斑们  生得也真好看
期刊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高度评价一个人时会选择“靠谱”这个词。  什么叫靠谱?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靠谱就是你把这事儿交给他之后完全不用操心后续进展”,因为你知道他肯定能落实;就算没办好,他也能及时反馈。  文章里还提到,一个人是否靠谱就看三件事: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说是三件事,其实就是一件事:做事要有闭环思维。  所谓闭环,指的是一件事有开头就必须有结尾。比如,老板让你写一份方案,你埋
期刊
绝大多数蛾子在夜间活动,据说它们靠月光来判断方向,感知自己的位置,调整飞行时与月光的夹角,确保自己在夜间不迷路。它们肯定有高科技的“导航装备”,科学家至今还没研究透彻。因此白天很少见到蛾子的身影,日光太强烈了,也许会让它们头晕目眩,戴上墨镜都不行。  白天在野外要是发现蛾子,算是运气不错。有时在草丛中寻找拍摄目标,不注意,会有小蛾子飞起,跌跌撞撞,着急忙慌,我能看出它的紧张害怕。它飞出不远就落下,
期刊
一  前段时间,我回了趟北京。  我曾在北京生活了15年。移居上海后,每次回京,我都住在一家合作公司长租的酒店式公寓里。回京前,我都会与合作公司确定公寓近期有无空房。  作为一个狂热的时间管理爱好者,我痴迷于将事与事、时与时安排得严丝合缝。  这次出差,我订了周五晚上7点自上海虹桥火车站出发的高铁票,晚上11点18分抵达北京南站。我的计划如下:周五下午4点接孩子放学,5点吃晚饭,5点半打车,6点半
期刊
我喜欢在火车上睡觉,喜欢火车轻微的摇晃带来的节奏感。有一次,中铺是个女生,很单薄,有着倔强的嘴唇。我很快睡着,忽然被她拍醒,她轻声说:“叔叔,你能不能轻点儿?”我迷糊地问:“怎么了?”  她说:“你打鼾……那个声儿大了点儿。”  我说:“哦,可我控制不了啊。”  她说:“那你睡吧。”可接下来我就没再睡着。接着,我听见她的呼噜声,秋雨似的。  世上不自知的事,除了爱,还有打鼾。  不知怎的,我觉着打
期刊
两年前,我在上海一所高校和学生们谈感情、人生、未来。有个女生怯怯地问我:“网恋靠什么维持?”  我答:“幻想。”  学生们哄堂大笑。  上网,已经是现在很多人本能的选择—找馆子,上网看点评;找电影,“豆瓣”有评分;找书、找资料,先看有没有免费资源,再看有没有电子书,实在要买实体书,首选去网店买。  尤其对于“95后”这些“网络原住民”来说,当他们寻找爱情或者友情的时候,有什么理由不从网上寻找呢?在
期刊
[美] 格雷丝·勒博 [美] 芭芭  拉·凯恩 著  类型:心理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12月  这是一本与年迈父母的相处指南。两位作者有30年以上看护老人的经验,面对过许多难相处的父母,他们会帮助你与家中长辈更顺畅地沟通。本书针对一些复杂的案例提供了中肯的建议,也许你不能完全改变父母,但至少可以从愤怒、懊悔、内疚、自责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学会接受这一切,尽可能照顾好父母的晚年生活。山花
期刊
蒲公英飞:5年前,我在一家文创公司工作,公司规模不大,但工作氛围和谐而温暖。当时的我还是职场菜鸟,经常会在工作上遇到各种难题。在我束手无策时,热心的同事们总会主动帮助我,指导我如何妥善解决问题。可惜好景不长,因为种种原因,公司破产了。当人事部把最后一笔工资发给我时,我哭了……如今,我每次路过那栋办公楼,总有一种想上楼的冲动;可是我又不敢走进那栋楼,因为我害怕看到熟悉又陌生的办公室。  唐溪庆:儿时
期刊
我和同事王飞去看望老胡。  老胡全名胡文磊,今年57岁,是读者出版集团定点帮扶的甘肃省镇原县庙渠镇六十坪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他2018年6月11日至2020年7月31日一直从事驻村帮扶工作,因病暂时退出。这次,我们要做关于精准扶贫的“特别报道”,其他几位驻村帮扶同事都撰写了深深打动我们的文章,老胡作为几位驻村干部的老大哥,我们很想听听他的故事。  老胡很健谈,我们准备的提纲几乎没能派上
期刊
一  9月24日9:00,还差6个人。  这是第几通电话?唐雷已经记不清了。电话是打给发小的。虽说是发小,但两人已有好几年没有联系了。电话拨通的那一瞬间,唐雷的心里泛起一阵羞愧,很想把电话挂掉,但他还是忍住了。  事情要从9月23日晚上唐雷接到的那个电话说起。一个唐雷追踪了将近一年的外地大客户忽然来电,说他次日上午到北京开会,下午三点来唐雷的公司看看,谈谈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唐雷创业已经三年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