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维维:以前的我是井底之蝗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g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谭维维以踢馆歌手的身份进入到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三季的赛事,表现出色,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回忆起当年,她对自己的评价竟是“井底之蛙”。
  谭维维,1982年生于四川自贡,2002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2006年获得“超级女声”全国亚军。曾发行《耳界》、《谭某某》等多张专辑。
  在2006年的“超级女声”选秀比赛中,谭维维一路过关斩将,但最终输给了另一名歌手尚雯婕,位居亚军。在歌曲《谭某某》中,她直抒胸臆:“2006年夏/我上了杂志封面/可惜是三人合影/我站在冠军左边/陪她嬉皮笑脸/她样样都不如我/我是四川省的谭某某……”张狂的态度迅速引发了众人的围观和咋舌。但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
  最近,谭维维以踢馆歌手的身份进入到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三季的赛事,表现出色,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回忆起当年,她评价自己是“井底之蛙”。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和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一样,她表现得甚至有点谦卑:“台上的都是顶级歌手,不管是资历、辈分,还是对音乐的理解,都有太多高于我的地方。光是他们的光芒,就足够我享受很久的了。”
  她看起来不再是以前那个全副武装、张牙舞爪的谭维维。紧张的赛事,反而让她松弛下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以前的你是顽石,现在的你像水”。采访临近结束时,记者说道,她听后回了一句:“谢谢你。那正是我想要努力实现的。”
  摇滚是一种态度
  13岁时,谭维维在电视里听到李娜唱的《青藏高原》,听得她全身的汗毛孔都张开了,在那之前,她不知道自己还能飙高音,还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唱得婉转迂回、游刃有余。靠着这份老天爷赐予的礼物,她慢慢走出了成长的小镇,15岁时,她获得了省级比赛的金奖。
  在谭维维的音乐之路上,有几位曾经影响和改变她的人。第一位是她的专业启蒙老师兰卡卓玛。1998年,谭维维报考四川音乐学院,起初并没有顺利考上,“兰卡老师在系里说,你们不收这个学生,我来教”。后来她被录取了,学习民族和美声唱法。原先她唱歌全凭一副肉嗓子,兰卡老师教给她科学的发声方法,让她学会了真假音的混合,演唱变得更富技巧。
  另一位是音乐人涂惠源,他们曾一起去四川康定地区采风,记录和收集一些逐渐被遗忘的民间音乐,后来录制成《高原之心》专辑。那时候,谭维维19岁,第一次进藏区,“没有任何高原反应,像回家一样”。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是《康定情歌》,为了找寻这首歌的最原始形态,她费尽心思,找到了一些老者,录下了濒临消失的曲调。这次,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谭维维饱含深情演唱了原生态韵味配上现代编曲的《康定情歌》,一曲唱罢,震惊四座。
  还有一位是高晓松,是他发掘了谭维维身上的摇滚潜质。凭“超级女声”走红之后,马不停蹄的商演令她有了一种被掏空的感觉。在这期间,她创作了关于少数民族婚嫁的《出嫁》三部曲,但当时的经纪公司并不看好,认为太过实验性。这时,高晓松出现了。“想玩民族音乐,你的眼中少了那一抹蓝。”高晓松这样对她说。“最初,我们聊不到一块儿,高老师太能说了,我心里有抵触。”谭维维对记者说。面对面的交流不顺畅,后来高晓松看了她的一些文字和拍摄的照片,再次见面的时候,他说:“你骨子里是一个有摇滚精神的人。”
  2010年,在高晓松、汪峰的协助下,谭维维出了《谭某某》这张专辑,呈现了一个立体的谭维维。“虽然风格各异,但都鲜明地表达了态度。摇滚就是一种态度。”
  谭维维的特立独行之处在于,即便是高晓松、汪峰这样权威的音乐人,也不能规定她今后的发展之路。她之后的两张专辑《乌龟的阿基里斯》和《3》都偏向于迷幻的电子系的曲风,走上了更加自我的道路。因为偏离大众口味,谭维维在音乐上一度显得十分沉寂。“他们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但钥匙在我自己手上。”她对记者说,“有些音乐不可能很商业,但能从另一个层面剖析自我,表达自我,也是很棒的。”
  最反感被称为“万金油”
  记者:一直以来你的形象都是特立独行的。但这次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你表达了想与观众接近的愿望。在追求自我和亲近观众之间,你是怎样调和的?
  谭维维:在这个舞台上,我很希望能与观众接近,但接近一定不是迎合。因为说实话,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迎合对方。在一场一场的比赛中,我更多的是去了解观众,了解怎样才能真正地走入他们内心。我不希望我的音乐是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听到,并且在听到之后是快乐的。有的音乐能够带来批判和反思,很强大,而我只希望我的音乐能给人传达幸福感。作为一名艺人,我当然希望更多人能认识并了解我。但每年,我也会和一些艺术家做一些小众的尝试,留一小部分空间给自己。
  记者:踢馆赛时,你唱的《灯塔》,很惊艳。当时就很好奇,这个女孩这些年经历了什么,能把这首歌演绎得如此动情。
  谭维维:这首歌原先是一首童谣,旋律非常简单,歌词里面有很多寻找、困惑、迷茫,投射到了我自己身上。从2006年到现在,这9年,其实我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朋友、音乐,还有对舞台的渴望,都像灯塔一样,在远方给我指引着方向。最后一句,“那是最后的归宿”,当我看向远方的时候,我觉得内心有着一股强大的能量。走上舞台的那几步,我非常艰难,但唱完了以后,我就松了一口气。
  记者:因为唱《烟火》(Firework)这首英文歌,你暂时被淘汰了,后来又突围成功。你认为这首歌败在哪儿了?
  谭维维:这首歌最先打动我的不是它的旋律,而是它歌词阐述的内容。但是我忘记了一点,它不是我的母语。在演唱英文歌方面,我需要学习的太多了。当时我特别独断专行地选了这首歌,认为只要我们好好去练,就一定能成功。但当我死磕和用劲的时候,很多东西其实已经发生了扭曲。放松才是最好的状态。太用劲的东西,观众听了也会紧张,他们会觉得你要吃了我吗?
  记者:高手过招的感觉怎么样?   谭维维:高手过招是特别享受的。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说,维维你怎么不拿出一点气场来,你怎么显得那么谦卑?我说在这样的场合下,我没有资格张扬。不必非得做出一种气场才能成功。
  记者:你能演绎不同风格的歌曲,民族的、摇滚的、流行的、抒情的……有人评价,谭维维很会唱歌,但不好定位。你怎么看?
  谭维维:当初我在参加“超女”比赛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什么都能唱。比赛之后,我也是唱了各种类型的歌,好像什么都能唱。突然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是万金油,然后我就困惑了,我太想让别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我。但其实,那时我自己也不明白,所谓真正的我是什么样的,所以才有了之后的摸爬滚打。
  这两年做独立音乐的过程中,我发现所谓的摇滚精灵、摇滚女王,都只是称谓,最重要的还是一种坦然的态度。我原本就是这样的,所以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我依然呈现出了很多面性的自己,用每一首歌讲述自己的故事。现在我会坦然面对别人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因为我知道我想表达的是什么,这就可以了。
  对“从一而终”充满敬意
  记者:在低谷时。你有想过要放弃音乐吗?
  谭维维:2005年前后,那一阵子,我基本想放弃音乐了。我2002年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多次报考过总政、海政文工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了。我在北京漂着,生活没有着落。后来我回到了四川老家,和朋友开了个一酒吧,不愁吃穿,每天晚上还能上台唱歌。当时我就觉得,音乐界的好多事情都不太公平,但现在想想,还是自己努力不够。
  记者:你又是怎么看待《谭某某》时期的自己的?
  谭维维:我们中国人还是比较喜欢内敛一些的表达方式,奉行中庸之道。《谭某某》为什么引起人的不快,因为它太过强烈地去宣扬一种态度。
  其实,我只表达了我内心的一种想法,当时,我只是想以那样的方式调侃一下自己,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在调侃自己的时候,不去触及别人,那样的处理可能会更恰当一些。年轻的时候,我不觉得那样会带来伤害,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但成长之后,我会觉得用一种更好的、更柔和的方式,同样也能抵达那个终点。
  记者:你为什么要说自己当年是“井底之蛙”?
  谭维维:所有的转变都来自于生活。说到底,我是通过选秀一夜成名的,面对突如其来的这种认知度,我有过浮躁的阶段,总是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后来被实实在在地被扔到现实里,我才觉得自己好渺小。
  记者:舞台上的你给人的感觉很有个性、很前卫,在对待婚姻和爱情方面,你又是什么态度?
  谭维维:我对一段感情的“从一而终”充满向往。2008年的时候,我独立创作的《出嫁》三部曲,就是有感于很多民族,像藏族、羌族、纳西族,他们直到现在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那样的感情里,他们仍然能够从一而终。我们现在的感情,都太速食了。我对他们充满着敬意。
  张宁据《环球人物》赵晓兰/文 整理
其他文献
新加坡华裔厨师陈一成,曾任印度尼西亚两任总统苏哈托和哈比比的“御用厨师”,如今“告老还乡”经营海鲜餐馆,还在海边自己种菜作食材。  这名狮城传奇厨师现年52岁,落叶归根后去年开始在丹那美拉和三巴旺的新加坡一家俱乐部经营海鲜餐馆。  陈一成的一生充满传奇性。他连小学五年级都没读完就到社会闯荡,先后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包括经营海鲜煮炒摊位。  离开印度尼西亚返新马发展  1990年陈一成到印度尼西亚峇
期刊
1931年11月20日,《时事新报》发表了马君武的《哀沈阳·二首》,诗云: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这两首诗出现了三个人的名字,赵四即张学良当时的侍妾赵—荻、朱五即张学良秘书的夫人朱湄筠,还有著名影星胡蝶,而实际上这两首诗针对的人是名字并未在诗中出现的张学良。马君武这是在讽刺张
期刊
智利是南美洲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鲜为人知的是两国建交前,我方受到了敌特的大肆策反和骚扰。曾任中国驻智利商务代表处秘书、中国驻委内瑞拉大使等职的黄志良,在《中拉建交纪实》中回顾了那段艰难岁月。  我们收到大量策反材料  同智利建交前,我方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驻智利商务代表处的方式入驻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当时美国和台湾当局驻智利“使馆”对我们这个“中共派出机构”的存在和工作甚感恐慌,不断向智利政府施
期刊
胡适是杆大烟枪,他也想戒,但就是戒不掉。1912年10月24日,他在日记里写道:“胡适,汝在北田对胡君作何语,汝忘之耶?汝许胡君此后决不再吸纸烟,今几何时,而遽负约耶?故人虽不在汝侧,然汝将何以对故人?故人信汝为男子,守信誓,汝乃自欺耶?汝自信为志人,为学者,且能高谈性理道德之学,而言不顾行如是,汝尚有何面目见天下士耶?自今以往,誓不再吸烟。又恐日久力懈,志之以自警。”他还抄录了两旬名人名言作为自
期刊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1940年5月的一天,重庆遭遇日机轰炸,当空袭警报响起来之后,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往防空洞跑,而此时的梁先生却平静地搬了一张藤圈椅到学校的操场上,坐在那里看起书来,仿佛一切如常。当其他人躲警报回来,发现操场上戴着一副无边框眼镜、身穿长袍马褂的梁先生正手里拿着一本书,认真在看,都大惊失色,都说你不要命了?!而梁先生却说:“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我一生之使命
期刊
一天,正陪妻女在国外旅行的莫言接到代理人的电话。代理人告诉莫言,北京有很多家媒体报道说:莫言代言了一家饺子店,因为名人效益,该店的生意十分火爆,并称该饺子店的店主是莫言的一个远房亲戚。代理人还发了一张挂在该店里的莫言手端一盘饺子的照片到莫言的手机上。莫言肯定地告诉代理人,他从未代言过什么饺子店,也没听说过有哪位亲戚朋友在北京开了一家饺子店。代理人马上问莫言那我们要不要告这家店侵犯了他的肖像权。莫言
期刊
在和平区桂林街89号,坐落着一栋日式二层小楼,楼层并不高,可从窗户望出去,街市上的车辆人流历历在目。67年前,刚刚解放的沈阳虽远不及如今繁华,但在肩负着接管沈阳重任的陈云的眼中,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充满着希望。  沈阳解放,陈云主抓接管  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告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早在辽沈战役敌我双方激烈拼杀之时,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就已开始着手接管沈阳的准备工作。1948年10月27日,
期刊
只一年时间,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家没了,她也不想活了,可一想到为给丈夫、儿子治病欠下的50万元债务,她又强迫自己活了下来。为了还债。她风里来雨里去四处打工,落下一身病。现在,她终于还清了全部欠款。回首来时路。她说:人活一张脸……  上海知青陈根娣怎么也没想到,她的人生会如此惨淡:上山下乡时,她吃尽了苦头;结婚后,做水手的丈夫脾气暴躁,经常对他们母子施暴;后来丈夫患上糖尿病,瘫痪在床上;刚结婚不久的
期刊
1959年9月21日,美国好莱坞举行了一场匪夷所思的宴会。宴会主宾是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名义上的主人则是红极一时的影星玛丽莲·梦露。当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开始了自己的美国之行,成为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苏联领导人。当时,美苏两国关系非常微妙:不久前赫鲁晓夫还声称要像“生产腊肠一样”制造洲际导弹,并且还和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进行了著名的“厨房辩论”;另一方面,两国关系在“柏林危机”之后,进入相对缓和
期刊
池步洲生于1908年,福建省闽清人。他从小就聪慧好学,高中毕业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机电专业就读。毕业后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署任翻译,并娶—位名叫白滨晓子的日本姑娘为妻,育有三个儿女,一家人其乐融融。不到一月破译日本几百封密电  1937年7月25日,也就是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演说后的第八天,—心想回国参加抗战的池步洲,历经周折,终于带着家人回国。为此,他的妻子白滨晓子与自己的日本家人断绝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