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头疼的是作文没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学生每天都在多彩多姿的现实中生活,怎么会没有写作素材呢?主要是他们没有能够感受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场合,有意无意地利用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创设合适的情景,借此指导学生作文,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一、社会活动情景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在谈到“开放式”教学时说:“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语文教改要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实施‘大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组织学生参加自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去领略祖国自然山水的绮丽、文物古迹的珍贵、田园风光的秀美、工业园区的现代,在这些缤纷的世界中让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信息、丰富素材、酝酿主题。
为了使活动得以正常持续地开展,我还拟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每学期都有不同内容的活动。诸如以开拓视野的“祖国新貌”,以重在观察的“开发区纪行”,以感受生活的“享受幸福”,以点评社会现象的“你说我说”,以了解家乡历史的“家乡沿革”等等。每一次活动都有活动目的、开展形式、收获点滴、反思教训,每一次活动都有妥善周密的安排,尽量保证学生在活动中多一点收获。比如,我们在课外阅读中全班学习了余秋雨先生的《狼山脚下》(见《文化苦旅》),对我们南通的历史沿革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了解愿望。便利用双休日组织了《南通,我可爱的家乡》系列活动。活动分成了几个部分:一、游狼山、访古迹;二、参观南通博物苑;三、网上查找南通的有关历史;四、了解张謇(张謇,清末最后一个状元,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的主要创始人)。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也就相对多了起来,先后写出了《狼山,我的骄傲》、《我最敬爱的张謇》、《文天祥在南通》等作文。假大空的材料没有了,作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多媒体活动情景
学生毕竟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多,外出搞社会活动的时间相对要少,我们就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活动情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既有图像又有声响。两者有机配合能够逼真地再现场景的真实,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这个宝岛有著名的阿里山、日月潭、朝日温泉等许多名胜,为了了解这些名胜,我就和学生一道动手在网上收集素材,然后,将台湾的名胜全部集中起来,再精心地筛选,最后选定了三个景点,配上了解说词。在课堂上播放的时候,学生认真地看,细心地体会。声、光、色、像结合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营造了旅游的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情景的距离,也促进了学生的感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灵感,我就以《宝岛一日游》为题要求学生作文。实践证明,学生不仅有话可说,有的文章还写得情景交融。有次,我们班的少部分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公园里特意组织了一次别具风味的野炊,兴致盎然的学生把这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情调浓郁。活动通过摄像,制作成课件,在班级播出后,我要求每个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野炊我也在场,自拟题目写作文。不少学生的拟题还挺有新意:《野炊趣事》、《友情,在野炊中升华》、《我在野炊中》等。这种典型的利用多媒体设置活动情景,我们班开展了好多次。
当然,情景的创设还可以有其他的模式,比如表演活动情景。就是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创演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让扮演者揣摩人物的心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能切准人物的心灵脉搏,以便于写作中的记叙和描写。
作文教学中的情景设计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布置题目,做作前指导,学生搜索枯肠的传统作文流程,不但彻底解决了学生作文中的“无米之炊”的问题,让学生一反过去那种干瘪和虚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而且由于学生在情景设计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了对生活深刻独特的体验,作文就变得十分精彩,学生的写作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张扬。这种做法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新理念。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中的情景设计,效果不错,可以一试。
一、社会活动情景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在谈到“开放式”教学时说:“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语文教改要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实施‘大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组织学生参加自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去领略祖国自然山水的绮丽、文物古迹的珍贵、田园风光的秀美、工业园区的现代,在这些缤纷的世界中让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信息、丰富素材、酝酿主题。
为了使活动得以正常持续地开展,我还拟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每学期都有不同内容的活动。诸如以开拓视野的“祖国新貌”,以重在观察的“开发区纪行”,以感受生活的“享受幸福”,以点评社会现象的“你说我说”,以了解家乡历史的“家乡沿革”等等。每一次活动都有活动目的、开展形式、收获点滴、反思教训,每一次活动都有妥善周密的安排,尽量保证学生在活动中多一点收获。比如,我们在课外阅读中全班学习了余秋雨先生的《狼山脚下》(见《文化苦旅》),对我们南通的历史沿革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了解愿望。便利用双休日组织了《南通,我可爱的家乡》系列活动。活动分成了几个部分:一、游狼山、访古迹;二、参观南通博物苑;三、网上查找南通的有关历史;四、了解张謇(张謇,清末最后一个状元,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的主要创始人)。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也就相对多了起来,先后写出了《狼山,我的骄傲》、《我最敬爱的张謇》、《文天祥在南通》等作文。假大空的材料没有了,作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多媒体活动情景
学生毕竟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多,外出搞社会活动的时间相对要少,我们就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活动情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既有图像又有声响。两者有机配合能够逼真地再现场景的真实,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这个宝岛有著名的阿里山、日月潭、朝日温泉等许多名胜,为了了解这些名胜,我就和学生一道动手在网上收集素材,然后,将台湾的名胜全部集中起来,再精心地筛选,最后选定了三个景点,配上了解说词。在课堂上播放的时候,学生认真地看,细心地体会。声、光、色、像结合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营造了旅游的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情景的距离,也促进了学生的感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灵感,我就以《宝岛一日游》为题要求学生作文。实践证明,学生不仅有话可说,有的文章还写得情景交融。有次,我们班的少部分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公园里特意组织了一次别具风味的野炊,兴致盎然的学生把这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情调浓郁。活动通过摄像,制作成课件,在班级播出后,我要求每个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野炊我也在场,自拟题目写作文。不少学生的拟题还挺有新意:《野炊趣事》、《友情,在野炊中升华》、《我在野炊中》等。这种典型的利用多媒体设置活动情景,我们班开展了好多次。
当然,情景的创设还可以有其他的模式,比如表演活动情景。就是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创演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让扮演者揣摩人物的心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能切准人物的心灵脉搏,以便于写作中的记叙和描写。
作文教学中的情景设计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布置题目,做作前指导,学生搜索枯肠的传统作文流程,不但彻底解决了学生作文中的“无米之炊”的问题,让学生一反过去那种干瘪和虚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而且由于学生在情景设计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了对生活深刻独特的体验,作文就变得十分精彩,学生的写作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张扬。这种做法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新理念。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中的情景设计,效果不错,可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