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有言: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由此可见,语文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训练和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而且,面对高考的压力,分值不少的写作单元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无论大作文还是小作文,都不容小视。
站在理论的角度,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乐于和善于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并不容易,对高中理科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他们每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似乎少有闲暇和情致来静心作文,导致一下笔便东拼西凑,自知惨不忍睹却无可奈何。如果再加上教师自身观念不当,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存在,少有创新,用固定的、程式化的方式扼杀学生的个性,那作文教学课堂更可能就是一潭死水,令人厌倦。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特点对作文教学而言都是优势,若能适当加以引导,挖掘和尊重学生的自我与个性,倡导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理念,爱自然,爱学习,爱生活,乐写、多写、善写,既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能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真正实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经过多年的尝试,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学生颇感兴趣的作文教学方式,愿与同仁共享。具体如下:
一、改变批改方式,着重人文关怀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改文,业到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决同于虚掷。今责令探索,彼将用心而得之矣。”叶老的话强调了批语的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但如果措词过于严厉或专业化,便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批改的方式及批语表达的方式很重要。
学生作文没有十全十美的,问题、缺点肯定存在,对这些教师要少改而多批,最多用批注的方式设置问题,然后用商榷的语气进行启发,如:“这样好吗?”“还有没有更合适的?”或者干脆把有问题的地方标出来,旁边打个“?”,促使学生自主思考,真正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当然,学生作文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可以说每一篇都是学生劳动的成果,有思想火花的闪耀,有真挚情感的宣泄,教师要珍惜,披沙拣金,多用积极的、鼓励性的话语,尤其是通过恰如其分而又充满感情的眉批,如拍案叫绝的:“好!”颔首赞叹的:“有道理!”“真了不起!”用以体现对学生劳动与情感的肯定和尊重。对作文水平较差、有自卑感的学生,更要注意从他们的习作中找出闪光点,并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赞扬。
根据学生特点,此方法适于高一学生。
二、调整阅读对象,倡导“读者”意识
就常规而言,学生作文的阅读和评价对象是固定的、单一的,好与坏、对与错都由教师一人断言,这样未免单调、枯燥,学生只想着如何完成任务,唤不起写作的激情。针对这一弊端,可扩大学生作文阅读与评价的对象群,变教师一人批改为全班同学共同审阅。具体操作可以是:由教师浏览后,从各个角度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不署名,打印分发给全班同学,让学生认真阅读后自主评价,写批语,评等级,最后让作者谈感受、论得失。此举一出,学生写作兴趣大增,一方面期待自己的习作能被选中,一方面在评论时畅所欲言,褒贬适当。这种评价,不仅在于整篇文章,而且触及标题,甚至一个词语的使用。不仅写作者兼听则明,收获良多,而且惠及全班每位同学,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阅读和分析、评价的兴趣和能力也相应提高。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这一方法适于高二年级使用。
三、加强心理疏导,鼓励快乐作文
当代高中生可以说是生活在物质丰足的海洋里,不仅吃穿不愁,而且穿名牌、赶时髦,似乎很幸福。但很多学生精神上并不充裕,甚至是贫乏的,尤其是在青春期,由于与父母沟通不多加之学业紧张,容易关闭心门,而青春期的复杂性又决定了他们可能有许多自己也无法承载的喜怒哀乐,过度的承载和压抑,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给顺利成长带来阻碍。语文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走近学生,通过关心、关注和引导,赢得他们的喜爱和尊重。“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在日常教学及言行中注重人性化渗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提倡和鼓励他们写周论,启发他们学会用文章宣泄感情,用文章交流思想,用文章传递友情,从写作当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总之,结合时代特点和当代学生特点,只有从启发心灵的角度指导学生爱生活、爱社会、爱自己,写自己的所想、所感,才能真正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形成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阅读与作文的良性循环,使作文教学呈现盎然生机。
责任编辑:王 江
站在理论的角度,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乐于和善于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并不容易,对高中理科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他们每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似乎少有闲暇和情致来静心作文,导致一下笔便东拼西凑,自知惨不忍睹却无可奈何。如果再加上教师自身观念不当,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存在,少有创新,用固定的、程式化的方式扼杀学生的个性,那作文教学课堂更可能就是一潭死水,令人厌倦。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特点对作文教学而言都是优势,若能适当加以引导,挖掘和尊重学生的自我与个性,倡导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理念,爱自然,爱学习,爱生活,乐写、多写、善写,既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能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真正实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经过多年的尝试,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学生颇感兴趣的作文教学方式,愿与同仁共享。具体如下:
一、改变批改方式,着重人文关怀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改文,业到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决同于虚掷。今责令探索,彼将用心而得之矣。”叶老的话强调了批语的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但如果措词过于严厉或专业化,便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批改的方式及批语表达的方式很重要。
学生作文没有十全十美的,问题、缺点肯定存在,对这些教师要少改而多批,最多用批注的方式设置问题,然后用商榷的语气进行启发,如:“这样好吗?”“还有没有更合适的?”或者干脆把有问题的地方标出来,旁边打个“?”,促使学生自主思考,真正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当然,学生作文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可以说每一篇都是学生劳动的成果,有思想火花的闪耀,有真挚情感的宣泄,教师要珍惜,披沙拣金,多用积极的、鼓励性的话语,尤其是通过恰如其分而又充满感情的眉批,如拍案叫绝的:“好!”颔首赞叹的:“有道理!”“真了不起!”用以体现对学生劳动与情感的肯定和尊重。对作文水平较差、有自卑感的学生,更要注意从他们的习作中找出闪光点,并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赞扬。
根据学生特点,此方法适于高一学生。
二、调整阅读对象,倡导“读者”意识
就常规而言,学生作文的阅读和评价对象是固定的、单一的,好与坏、对与错都由教师一人断言,这样未免单调、枯燥,学生只想着如何完成任务,唤不起写作的激情。针对这一弊端,可扩大学生作文阅读与评价的对象群,变教师一人批改为全班同学共同审阅。具体操作可以是:由教师浏览后,从各个角度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不署名,打印分发给全班同学,让学生认真阅读后自主评价,写批语,评等级,最后让作者谈感受、论得失。此举一出,学生写作兴趣大增,一方面期待自己的习作能被选中,一方面在评论时畅所欲言,褒贬适当。这种评价,不仅在于整篇文章,而且触及标题,甚至一个词语的使用。不仅写作者兼听则明,收获良多,而且惠及全班每位同学,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阅读和分析、评价的兴趣和能力也相应提高。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这一方法适于高二年级使用。
三、加强心理疏导,鼓励快乐作文
当代高中生可以说是生活在物质丰足的海洋里,不仅吃穿不愁,而且穿名牌、赶时髦,似乎很幸福。但很多学生精神上并不充裕,甚至是贫乏的,尤其是在青春期,由于与父母沟通不多加之学业紧张,容易关闭心门,而青春期的复杂性又决定了他们可能有许多自己也无法承载的喜怒哀乐,过度的承载和压抑,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给顺利成长带来阻碍。语文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走近学生,通过关心、关注和引导,赢得他们的喜爱和尊重。“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在日常教学及言行中注重人性化渗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提倡和鼓励他们写周论,启发他们学会用文章宣泄感情,用文章交流思想,用文章传递友情,从写作当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总之,结合时代特点和当代学生特点,只有从启发心灵的角度指导学生爱生活、爱社会、爱自己,写自己的所想、所感,才能真正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形成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阅读与作文的良性循环,使作文教学呈现盎然生机。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