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课文阅读、口语交际和知识积累学习环节、写作这三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在通过语文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动手等科学实践能力,有意识地渗透科学精神,寓教育于学习活动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 科学教育 相辅相成
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和十二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编写的语文课标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这套教材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拼音、识字、阅读、说话、写话,综合性学习各部分要求明确,阶段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在各部分和阶段目标中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选文文化含量丰厚,形式丰富多采,内容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加之富有启发性的练习和较为精美的插图,教科书整体质量较高。
语文作为信息载体,其内涵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各门学科知识和人类思想的结晶。如果我们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着的社会文化环境,只局限在学科所属的社会科学范畴,不仅会使语文缩小了它载体的功能,而且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片面单一,思路狭窄,缺乏文理贯通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科学教育则突破了这些弊端。事实上s版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不少科技因素,有讲述科学知识的,有体现科学实践能力的,有表现科学情意方面的,这些本身就为科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教育:
一、课文阅读中的科学教育
打开语文书,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涵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涉及到生物、化学、天文的科学领域。这些科学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启蒙体系。对于这类文章,如果只对文字上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培养,就会遏止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况且科学教育内容知识面广,科学性强,与语文学科具有紧密和显著的互补性,能活化语文学科知识,提高综全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动手等科学实践能力,有意识地渗透科学精神,寓教育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s版第五册中《空气在哪里》这篇课文,以空气和小猴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单凭学生的说和讨论是远远不够的。我制做了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再填写实验表格,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空气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就生活在空气中,时时刻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纵观活动的全过程,我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解决心中的疑问。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下培养合作的精神,其做法本身就是科学的、人文的。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寻找空气的小实验,边实践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言说出空气的变化,实现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科学,科学实践中发展语言的训练。再如:在学习接近尾声时,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空气在哪里。由于这些教学活动,解放了学生们的脑子、眼睛、嘴巴、让他们能想、能看、并能说。于是,这种在活动中加深的认识被愉快地接受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训练。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熏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二、口语交际、知识积累学习环节的科学教育
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中设置了科学教育的课题:如第五册口语交际练习“让花草树木好好过冬”,第七册口语交际练习“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小小辩论会”围绕环境保护展开辩论,第十册口语交际练习“介绍一种动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等形式搜集材料等。在语文百花园的“我的采集本”和“阅读平台”环节中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如第四册语文百花园七的“阅读平台”《小诺贝尔》,“我的采集本”中的中国古代发明等。
科学知识内化于心,外观于行,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对于进一步增强科学意识,丰富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科的科学渗透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写作中的科学教育
随着科学的发展,生活中与科技有关联的事物越来越多,在写作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教学中正好可以把握这种关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如让学生自已拆装电子表、电风扇、儿童电子玩具等工业产品,布置学生写作产品说明书,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观察日记,写说明书等。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水资源缺乏的资料,让学生增加节约用水的意识,还组织学生得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亲眼看看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产生污染的原因,写出调查报告和倡议书。
这些写作形式,使得枯燥的说明文和应用文写作变得有趣多彩,不仅有助于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而且还能使他们充分体会到科学思维的严谨,科学理论和谐性的理解,从中享受到无比丰富的科学美。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态,语文教学有着它自身要养成学生基本的现代语文的应用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积累大量素材,提高应用写作能力做了铺垫和准备。其更进一步的意义是语文学习变得生动起来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在教师的指导下分享学习的乐趣,学习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学生在通过语文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能使用语文作文工具去流畅地获取现代科学知识,解释自已的想法,创造无限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及教学参考
[3]《人的现代化一心理、思想、态度、行为》
[关键词]语文教学 科学教育 相辅相成
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和十二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编写的语文课标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这套教材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拼音、识字、阅读、说话、写话,综合性学习各部分要求明确,阶段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在各部分和阶段目标中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选文文化含量丰厚,形式丰富多采,内容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加之富有启发性的练习和较为精美的插图,教科书整体质量较高。
语文作为信息载体,其内涵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各门学科知识和人类思想的结晶。如果我们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着的社会文化环境,只局限在学科所属的社会科学范畴,不仅会使语文缩小了它载体的功能,而且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片面单一,思路狭窄,缺乏文理贯通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科学教育则突破了这些弊端。事实上s版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不少科技因素,有讲述科学知识的,有体现科学实践能力的,有表现科学情意方面的,这些本身就为科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教育:
一、课文阅读中的科学教育
打开语文书,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涵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涉及到生物、化学、天文的科学领域。这些科学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启蒙体系。对于这类文章,如果只对文字上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培养,就会遏止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况且科学教育内容知识面广,科学性强,与语文学科具有紧密和显著的互补性,能活化语文学科知识,提高综全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动手等科学实践能力,有意识地渗透科学精神,寓教育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s版第五册中《空气在哪里》这篇课文,以空气和小猴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单凭学生的说和讨论是远远不够的。我制做了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再填写实验表格,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空气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就生活在空气中,时时刻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纵观活动的全过程,我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解决心中的疑问。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下培养合作的精神,其做法本身就是科学的、人文的。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寻找空气的小实验,边实践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言说出空气的变化,实现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科学,科学实践中发展语言的训练。再如:在学习接近尾声时,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空气在哪里。由于这些教学活动,解放了学生们的脑子、眼睛、嘴巴、让他们能想、能看、并能说。于是,这种在活动中加深的认识被愉快地接受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训练。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熏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二、口语交际、知识积累学习环节的科学教育
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中设置了科学教育的课题:如第五册口语交际练习“让花草树木好好过冬”,第七册口语交际练习“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小小辩论会”围绕环境保护展开辩论,第十册口语交际练习“介绍一种动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等形式搜集材料等。在语文百花园的“我的采集本”和“阅读平台”环节中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如第四册语文百花园七的“阅读平台”《小诺贝尔》,“我的采集本”中的中国古代发明等。
科学知识内化于心,外观于行,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对于进一步增强科学意识,丰富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科的科学渗透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写作中的科学教育
随着科学的发展,生活中与科技有关联的事物越来越多,在写作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教学中正好可以把握这种关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如让学生自已拆装电子表、电风扇、儿童电子玩具等工业产品,布置学生写作产品说明书,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观察日记,写说明书等。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水资源缺乏的资料,让学生增加节约用水的意识,还组织学生得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亲眼看看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产生污染的原因,写出调查报告和倡议书。
这些写作形式,使得枯燥的说明文和应用文写作变得有趣多彩,不仅有助于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而且还能使他们充分体会到科学思维的严谨,科学理论和谐性的理解,从中享受到无比丰富的科学美。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态,语文教学有着它自身要养成学生基本的现代语文的应用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积累大量素材,提高应用写作能力做了铺垫和准备。其更进一步的意义是语文学习变得生动起来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在教师的指导下分享学习的乐趣,学习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学生在通过语文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能使用语文作文工具去流畅地获取现代科学知识,解释自已的想法,创造无限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及教学参考
[3]《人的现代化一心理、思想、态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