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分析力和审美能力,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自始至终尽量多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参与、体验。
关键词:兴趣;实践;教育
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心,使之在一种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充分感知教学目标,无疑将会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在把握教材和大纲要求后,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调查了解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人与事。把课程资源拓宽到课堂之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资源、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求的欲望。例如,在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对自己生活区的社团文化、文艺活动进行走访调查。同学们回校后讲了不少的体会,甚至有的同学还以此为题材写了歌曲,在同学们中传唱,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了。可以用游戏、课前预备、故事、多媒体等为学生创设情境,有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和情感体验,能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共鸣,为下一阶段的体验进行情感储备。再如上《在农场里》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故事的引入展示农场里的意境图,引发学生回忆,从情绪上产生亲切感,然后再迁移到农场里还有什么动物?让学生懂得应保护大自然,善待每一种动物,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合适地进行体验的环境,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模仿的(如模仿不同动物的摸样、声音),关键在于引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产生兴趣;消除环境中的不相关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体验和探求上。
二、实践感受
实践感受是导入学习的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的阶段。如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时,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在柔和的富有启发的语言中进行体验,回忆原有认知图:“这是一幅描写牧童放牛的美景图,乐曲把我们带到乡村,你一定对牧童放牛的乡村美景充满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在乐曲中张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自我的想象空间中。有的说: “我看到了乡村、小屋、炊烟、小路。”有的说:“我看到了落日、水车、小溪、小鸟、蝴蝶。”有的说:“我听到了笛声、流水声”等。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都表达出来了。为“牧童”这个轮廓填充进了农村生活的色彩,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感受。又如在教学欣赏曲《嘀哩嘀哩》时,我想到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春天”体验“春天”的美,能充分感受春天的气息,用眼睛抓住春天的美好,学会聆听大自然的音乐。为了让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氛围,我在欣赏前先组织学生以“春”为主题展开讨论,参与讨论春天的种种趣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然后听优美的歌声《嘀哩嘀哩》去发掘春天的美,还可以自己编唱春天的歌曲。经过前面的体验,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角色,歌曲唱的异常动听感人,这是他们自己找到的春天的声音,我认为这是对欣赏歌曲最好的理解。
三、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正确对待
提高学生课堂常规的认识对他们在音乐课上的表现具有强烈的志向和激励作用,要提高孩子们对课堂常规的把握必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处、从具体事情中形成影响和概念。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只有具备了对学生的爱,才会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循循善诱。而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才能积极的与教师配合。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化解课堂上的矛盾。
音乐课外活动应当通过多种多样形式,使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得到艺术实践的锻炼机会,以发展他们的音乐的兴趣和才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组织工作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活跃和增进他们身心的健康。课外音乐活动一般可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器队、等学科性兴趣小组。此外,还应有计划地抓好大家唱、歌咏比赛、学生音乐会等活动。
四、音乐课外活动的意义
(1)音乐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参加音乐活动过程中,发展了对音乐的兴趣及审美能力,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
(2)音乐课外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在音乐课外生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活动可以丰富学校课外文化生活,活跃课余生活,激发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3)音乐课外活动是发展和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音乐课外活动满足有音乐才能和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渴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才能。
总之,不论音乐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音乐活动,也不论是唱歌、音乐知识或欣赏教学,教师都应当努力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如能再用说明、讨论、演出或其他方法一步一步地加深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启发他们有感情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精神风貌,同时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素养,那样,就能调动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使它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前进!“长城非一日之功,实效非片刻使然”,只要我们改变观念,褪去课堂华丽的外衣,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课堂回归本真,使“实效”向音乐本质更深处浸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时它因此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可见,正确的音乐教育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与净化。小学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培养人才。面向全体学生,是音乐教育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反方面,在教育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器演奏,随歌随舞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学生提高兴趣和注意的同时,也要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音乐能改变人的情操,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心灵,使人获得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义务教育课程音乐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至六年级.人民音乐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1
关键词:兴趣;实践;教育
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心,使之在一种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充分感知教学目标,无疑将会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在把握教材和大纲要求后,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调查了解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人与事。把课程资源拓宽到课堂之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资源、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求的欲望。例如,在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对自己生活区的社团文化、文艺活动进行走访调查。同学们回校后讲了不少的体会,甚至有的同学还以此为题材写了歌曲,在同学们中传唱,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了。可以用游戏、课前预备、故事、多媒体等为学生创设情境,有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和情感体验,能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共鸣,为下一阶段的体验进行情感储备。再如上《在农场里》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故事的引入展示农场里的意境图,引发学生回忆,从情绪上产生亲切感,然后再迁移到农场里还有什么动物?让学生懂得应保护大自然,善待每一种动物,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合适地进行体验的环境,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模仿的(如模仿不同动物的摸样、声音),关键在于引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产生兴趣;消除环境中的不相关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体验和探求上。
二、实践感受
实践感受是导入学习的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的阶段。如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时,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在柔和的富有启发的语言中进行体验,回忆原有认知图:“这是一幅描写牧童放牛的美景图,乐曲把我们带到乡村,你一定对牧童放牛的乡村美景充满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在乐曲中张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自我的想象空间中。有的说: “我看到了乡村、小屋、炊烟、小路。”有的说:“我看到了落日、水车、小溪、小鸟、蝴蝶。”有的说:“我听到了笛声、流水声”等。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都表达出来了。为“牧童”这个轮廓填充进了农村生活的色彩,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感受。又如在教学欣赏曲《嘀哩嘀哩》时,我想到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春天”体验“春天”的美,能充分感受春天的气息,用眼睛抓住春天的美好,学会聆听大自然的音乐。为了让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氛围,我在欣赏前先组织学生以“春”为主题展开讨论,参与讨论春天的种种趣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然后听优美的歌声《嘀哩嘀哩》去发掘春天的美,还可以自己编唱春天的歌曲。经过前面的体验,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角色,歌曲唱的异常动听感人,这是他们自己找到的春天的声音,我认为这是对欣赏歌曲最好的理解。
三、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正确对待
提高学生课堂常规的认识对他们在音乐课上的表现具有强烈的志向和激励作用,要提高孩子们对课堂常规的把握必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处、从具体事情中形成影响和概念。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只有具备了对学生的爱,才会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循循善诱。而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才能积极的与教师配合。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化解课堂上的矛盾。
音乐课外活动应当通过多种多样形式,使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得到艺术实践的锻炼机会,以发展他们的音乐的兴趣和才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组织工作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活跃和增进他们身心的健康。课外音乐活动一般可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器队、等学科性兴趣小组。此外,还应有计划地抓好大家唱、歌咏比赛、学生音乐会等活动。
四、音乐课外活动的意义
(1)音乐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参加音乐活动过程中,发展了对音乐的兴趣及审美能力,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
(2)音乐课外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在音乐课外生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活动可以丰富学校课外文化生活,活跃课余生活,激发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3)音乐课外活动是发展和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音乐课外活动满足有音乐才能和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渴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才能。
总之,不论音乐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音乐活动,也不论是唱歌、音乐知识或欣赏教学,教师都应当努力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如能再用说明、讨论、演出或其他方法一步一步地加深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启发他们有感情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精神风貌,同时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素养,那样,就能调动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使它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前进!“长城非一日之功,实效非片刻使然”,只要我们改变观念,褪去课堂华丽的外衣,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课堂回归本真,使“实效”向音乐本质更深处浸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时它因此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可见,正确的音乐教育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与净化。小学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培养人才。面向全体学生,是音乐教育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反方面,在教育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器演奏,随歌随舞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学生提高兴趣和注意的同时,也要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音乐能改变人的情操,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心灵,使人获得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义务教育课程音乐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至六年级.人民音乐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