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分众传播策略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hy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作为新时代公共文化非正式教育服务机构,履行教育与服务公众的社会职能。本文结合分众传播的理论观点,细分博物馆参展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梳理展示空间形式的演变过程,得出博物馆展示空间分众策略建议,从而提高博物馆文化信息传播效能,更好地实现博物馆教育公众、服务公众的社会职能。
  关键词:分众传播;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公众关注,从而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期待。近期国家从政策层面多次突出强调了博物馆对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传播优秀历史文化与知识交流共享的重要场所,除了满足公众对展品的参观需求之外,还需适应公众对日常的文化消费需求。当前,发展博物馆事业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博物馆的发展必将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每年數以亿计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的参观者走进博物馆。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已达到5 535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的数量为4 929家,举办陈列类展览28 630场,社会教育活动334 610次,2019年接待受众数量近12.27亿人次[1]。依据分众传播理论,可以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展览,满足观众的差异化需求,从而更好地向公众传播文化信息,进而提高公众的观展效果。
  一、博物馆分众传播相关概念
  “分众传播”是基于传播学视角,传播者根据受众的特点量身定制,提供专属的信息传播[2]。许多学者和专家对此展开深入的讨论研究,严建强[3]认为展示设计应重视人与物的安全,考虑观众的感受,进行分众教育的探索。黄洋[4]则从观众的角度提出了博物馆展览因观众各异,当下博物馆的传播应该从“广播”再到“窄播”,即针对不同观众的特点进行分众传播。刘文涛[5]从分众传播的角度思考博物馆展览,把博物馆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主体,根据观众的差异性和不同需求,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展览,满足观众差异化的需求。
  博物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提供给观众分众化服务,观众可根据兴趣、动机作出选择,从而获得优质的参观体验和学习需求,这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搭建沟通桥梁的关键一步。真实地了解公众的参观需求,以追求“最佳的文化传播效率”为目标,达到受众与展品的深层次沟通。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形式的演变
  观众日益丰富的差异化需求以及参观形式的改变,使得博物馆展示空间形式顺应时代需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从传统的图文展板、实物展出,到以触摸、互动为主的多功能展示体验空间,都体现着博物馆与时俱进、贴近公众、融入社会的转变。
  (一)单一的展示空间
  最早的博物馆其功能是收藏、保存,属于私人的收藏场所,后期才逐渐向公众开放展出。因此,这一时期,博物馆展示空间形式相对单一,仅作为陈列展品的辅助空间,或者烘托展品的背景空间。观众参观行为停留在观看层面,缺少互动性、参与性,“展品-观众-展示空间”三者之间很难形成有机统一的互动整体。博物馆也多以信息展示空间为主,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以自身的权威学术研究向公众单方面地传输文化信息,公众处在一个较为被动的学习过程当中,自然也就很难满足公众的差异化需求。
  (二)多功能的空间
  当观众参展行为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观看,而开始向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博物馆展示空间形式也开始从单一的辅助展示空间向多功能的空间过渡。博物馆也开始注重观众研究,结合观众参观偏好,将展示空间由单一化向多元化不断地延伸,一些基于观众真实观展行为的博物馆空间也相继出现,如临时餐饮空间、文创销售空间、临时休闲空间、互动交流空间等。博物馆作为文化消费的公共场所,虽然在国有体制下尚无经济方面需要盈利的压力,但从整个国家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看,实现事业单位的企业化、市场化运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优化博物馆的运营管理,研究公众的“真实需求”便是摆在博物馆经营管理者面前的迫切问题,即便只是从发挥公共事业单位服务公众的职能角度看,对公众“真实需求”的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多功能空间的拓展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吸引了更加多样的参观群体,其中包括亲子、校园组织的考察团体、情侣以及同事朋友等,这使得博物馆公众参观行为模式变得更加复杂。参观形式不同,对展示空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博物馆做到因人而异,寻找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如父母带着孩子参观,设计师应在展示空间里设置一些亲子互动装置,倘若孩子单独操作、要提供父母照看和临时休息的空间。博物馆只有照顾到观众参观的真实需求,才会让不同诉求的观众找到自己被关爱的点,以体现新时期博物馆教育公众、服务公众的社会职能。
  三、博物馆展示分众策略实施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用一种“空间编辑”的方式来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其展示形式多样,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观众由不同形式的参观群体组成,兴趣、动机和习惯各不相同,设计师应借鉴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成果设定“目标观众”,并以参观者的受益程度作为指导设计的核心意见。在今天博物馆已经由“如何教育观众”转向“观众希望获得什么,怎样让他们的学习更有效?”,这种从以教育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从施教者向传播者的转变,正是当前博物馆社会角色转变的一种趋势。作为传播者要了解观众类型,不同类型的观众进入博物馆会带着不同的愿望、动机和习惯。麦克亚瑟(Bernice McCarthy)将学习者分为想象的学习者、分析式学习者、常识性学习者、探索型学习者四个类型。想象的学习者关注“为什么”,参展时通过聆听讲解、视频采访来学习,并基于自身直接经验来给予评价。分析式学习者关注“是什么”,倾向于了解抽象概念、详细资料、专家想法,喜欢具体细节的长篇说明。常识性学者关注“它怎么动起来”,以实际经验来整合信息。探索型学习者关注“如果……那么是什么”,希望通过实验和错误来确定自己的发现,他们通常不会遵循展览的顺序,在阅读之前就寻找可以互动的展项。因此,博物馆展览要充分研究观众,与观众保持较高的关联度,由此使观众产生认同感。
  博物馆要针对目标观众,解决核心问题,猎豹用户研究中心最新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表明:“满足兴趣爱好是公众前往博物馆的最根本目的,其次是为学习知识,年轻人将博物馆变成新的社交场所。”[6]以上趋势表明,年轻群体的知识层次普遍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正成为参观博物馆的主力军,参观博物馆也正逐渐成为年轻人新的社交活动。这也充分地说明了观众认知结构的差异是影响博物馆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公众真实的参观偏好,博物馆才能不断地调整展示策略,优化展示内容和传播媒介,提高传播效率。
  (一)展线分众
  展线分众,是基于参观者真实参展需求设定不同的参观路线并可供选择,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参观需求。常见的形式有“田”字型、“A”字型、“V”字型、“H”字型等[7]。展线的设定遵循简单便捷、方向明确、连续畅通、布置灵活的原则。对时间计划、兴趣动机不同的观众安排不同的参观动线,使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与此同时,大部分博物馆会在展厅入口免费提供一份导览手册,手册上面详尽地标注了展厅与展项的位置关系,观众可根据兴趣偏好决定参观路线。上海自然博物馆将展线设计成两套方案,即简单路线与复杂路线,如果观众行程匆忙或对展览毫无兴趣,则可以选择简单路线快速了解博物馆。反之,则选择复杂线路进行参观。日本大阪历史博物馆也采用了相同的做法,通过设置不同的参观路线,为前来参展的观众提供差异化的需求。
  (二)装置分众
  装置分众是面向不同学习程度、不同知识结构的观众量身定制的。参观群体中仅有少部分是专家型观众,他们知识储备丰富,不需要借助任何辅助展示信息就可以读懂文物,但对于绝大多数参观者而言,直接读懂文物的信息是个不小的挑战。猎豹用户研究中心的观众调研结果发现,大部分观众参观过程中最不满意的部分集中在展品信息上,他们认为许多展品的介绍信息过少[8]。对于这一现状,究其原因是观众观展的行为是不断移动的过程,晦涩难懂的文字介绍很难引起普通观众的注意力,更不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大部分博物馆展示形式主要以实物展出辅以少量图文介绍。也就是说在博物馆的角度来看,简化信息的目的是方便知识的高效传播,而在观众角度,这些简化的文字反而造成了理解的困难。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博物馆在简化信息的同时,做到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乔治·E·海因(George E·Hein)与玛丽·亚力山大(Mary Alexander)在《博物馆:学习的地方》(Museum:Places of Learning)中指出,有文字说明牌与根本没有文字说明牌相比,前者更能对观众注意力产生巨大影响。他们援引了B·皮尔特(B·Peart)1984年的调查结论:给动物展增添了文字说明和声音后,观众的参观时间和所得到的知识量均增加了一倍[9]。在这一问题上,故宫博物院搭上数字化快车,拥抱新技术、拥抱互联网,成为文物创新领域的“弄潮儿”,相继推出《皇帝的一天》《胤禛美人图》《每日故宫》《故宫展览》等App,建立“数字博物馆”,借助新媒体向公众传播传统文化。
  (三)年龄分众
  年龄分众,是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同时提供不同的使用系统或操作平台,分别提供给成年观众和青少年观众。成年观众的操作界面比较正式,青少年观众所使用的界面则采用较浅显的文字与活泼的形式。故宫博物院为青少年量身定制、成立“故宫博物院青少网站”,设置了许多卡通形象,迎合青少年儿童的参展需求,疫情期间又推出《我要去故宫》免费公益视频课,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将优秀文化资源分享给年轻受众,不断推陈出新向青少年普及传统文化知识。
  四、结语
  博物馆利用“分众传播”的观念,深入研究不同观众的认知层次和差异化需求,设计策划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观众的个性化展示空间和教育项目,才能更好地履行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这一做法既适应世界博物馆发展潮流,也顺应当前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态势。“分众传播”的目的是让更多不同诉求的公众走进博物馆,高效率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展项,实现分众教育的目标,从而体现新时期博物馆教育公众、服务公众的社会职能。
  作者简介
  陈东阳,1994年生,男,汉族,江苏宿迁人,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展示设计。
  黄灿,1996年生,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工程專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展示设计。
  参考文献
  [1]博物馆观众调研报告:10亿流量拥抱科技升级[EB/OL].(2019-12-17)[2021-03-20]. http://wap.traveldaily.cn/article/133589.
  [2]李剑欣,张小琳.受众心理与媒体分众化[J].新闻爱好者,2005(7):22.
  [3]严建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概述[J].中国博物馆,2018.
  [4]黄洋.博物馆展览“窄播”与“广播”的双向转换—《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推介[J].东南文化,2019(6):119-121.
  [5]刘文涛.从分众传播的角度思考博物馆展览—以南京博物院的展览实践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9(4):79-84.
  [6] 同[1].
  [7]刘媛媛.论博物馆展览的逻辑展示顺序及展线布局原则[J].美术教育研究,2018(4):69.
  [8]猎豹用户研究中心.博物馆观众调研报告10亿流量拥抱科技升级[EB/OL].[2019-12-16].https://www.tmtpost.com/4213616.html.
  [9]严建强.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传播策略初探[J].东南文化,2017(4):93-101,127-128.
其他文献
摘要:磨合罗,又称作魔睺罗,自唐宋即有,是一种孩童模样的泥偶,古人也将其称作泥孩儿。在七夕当天,人们会将其置于供桌之上,据说有妇人宜男的美好寓意,而后也成了玩偶和装饰品。磨合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审美属性,使它在相关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对磨合罗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磨合罗;起源;发展;特点  一、起源  关于磨合罗的起源,多位学者持有不同意见。首先是胡适
期刊
摘要:清代景德镇制瓷业在督陶官的管理下,官窑繁盛,进而带动了民窑的发展。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业,达到了中国瓷器生产的巅峰。本文以“督陶官”这一人物群体为中心,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古籍文献与图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其美学背后所隐藏的陶瓷文化现象。  关键词:督陶官;清代;瓷器  一、督陶官制度  督陶官,即清朝奉命管理陶政的官员,其主要职责在于组织御窑厂根据烧造任务,有秩序地生产烧造,
期刊
摘要:博物馆集聚了各种实物和非实物的文化遗产,是典型的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软实力有着共生关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博物馆馆藏文物正快速向智慧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智慧博物馆应运而生。本文通过走访和调研杭州市22家博物馆,并结合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现场访谈等提出了智慧博物馆的文化生产功能在城市文化空间演化进程中的作用:创造出新的文化和知识,凸显智慧博物馆的文化生产功能;创造出新的体验和尝试路径,凸显
期刊
摘要: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自北宋以来,出现了许多传世摹本,现存的大概为三个版本:宋本(原作)、明本(为吴门四家之一仇英所作,也稱“仇英本”)及清院本(乾隆元年由清宫画院五名画家合作画成),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仅以张择端所绘的宋本展开,对其他版本中的主题均不作详细探讨。从元代开始,美术史学家及学者就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主题,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期刊
摘要:博物馆的藏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科学有效地开展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是博物馆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充分认识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好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制定相应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藏品受到的各种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破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关键词:藏品保护;博物馆;预防性保护  博物馆是藏品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对馆藏物品分类管
期刊
摘要:西夏石窟中的《药师经变》,在艺术手法和内容上,早期多模仿唐宋以及西域回鹘艺术手法,中晚期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学术界对西夏《药师经变》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从《药师经变》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和西夏《药师经变》的特点进行解读,分析了西夏时期《药师经变》和不同时期《药师经变》的艺术特征对比。  关键词:《药师经变》;西夏;莫高窟  一、药师佛的起源  关于药师佛的起源资料非常少见,药师佛像到底什么时候
期刊
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独特的思想与专注的研究和探索精神,是以艺术为修行的人。范斌对书法的研究可谓深入骨髓,作品具有很强的书写性。他独具慧眼,不拘一格,精彩作品信手可得,应该是厚积薄发的原因吧。  近日到范斌的书法工作室观赏了他在抗疫居家时写的书作,虽然艺术在疫情面前是无力和苍白的,但是会令人更加感到生命的幸运和对它的珍爱,这样的作品应该是有所感、有所爱和有激情的。  近年来,范斌注重楷法,对褚遂良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书画作伪的手法多样,如摹本、临本、添画、添款、臆造、代笔等。在各种作伪手法中,书画代笔现象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其是随着书画鉴藏市场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后来渐趋于商业化。厘清书画代笔目的、身份、形式等对书画鉴定、学术研究、商业价值和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书画;代笔;目的;价值;保护;鉴定  书画代笔现象由来已久,代笔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书画艺术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所
期刊
摘要:活态博物馆理念是一种新兴的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理念,是Eco-museum理念在城市中的拓展。我国城市中现存大量的历史街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历史街区正处在消亡的边缘。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城市遗存的历史街区,调和城市快速发展与历史街区功能滞后的矛盾,是历史街区更新所面临的问题。目前,大拆大建与谨慎保护的无作为并存。在活态博物馆理念之下,历史街区更新需要明确目标,构建利益获得者良性循环,并在
期刊
摘要: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化向外输出的纽带,一直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创产品的主要发源地来自博物馆。博物馆最重要的文化服务之一,就是文创产品开发,它在当代博物馆规划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步,博物馆通过文化展示来达到教育目的的方式,得到了教师以及家长们的认可。馆校合作作为文化创新产品开发途径之一进入到博物馆实践项目,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也逐渐紧密起来。二者在合作方式上也进行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