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的太空约会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1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不飞,飞则冲天;五年不鸣,鸣则惊人。
  时隔五年之后,奋进号航天飞机在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8月8日再度飞向太空。五年的时间里,奋进号完成了凤凰涅的提升。
  


  大鹏重展翅
  
  奋进号上一次执行任务要追溯到2002年11月,当时它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一些组件、装载平台和指令舱。转过年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奋进号于是入库检修,并成为几架现役的航天飞机中最后一架重新上岗的航天飞机。
  在五年的蛰伏中,奋进号航天飞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比如,它安装了一套名为“三胞胎”的全球定位系统。奋进号原来的定位系统还是20世纪50年代问世的系统,技术的日新月异早已超过了当时的技术。正好借这次大检修的机会,技术人员安装了更先进的定位系统,可以在航天飞机着陆期间更加精确地导航,能让航天飞机更为安全地穿梭于太空。
   一套先进的“健康状况管理系统”也将为奋进号保驾护航。这套系统用来监控航天飞机发动机上的燃料涡轮泵和氧化剂涡轮泵。涡轮泵的旋转速度非常高,每分钟可达两三万转,因此涡轮泵的振动必须十分轻微。如果涡轮泵的振动幅度超过了警戒线,这套健康状况管理系统就会关闭发动机,保护航天飞机发生猝不及防的灾难。
  


  此外,奋进号还装备了一些已经安装到发现号和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的硬件设备,比如新增的“玻璃座舱”和平面彩色多功能电子显示器,还有一个长15米的传感器吊杆。先进的显示器方便航天员掌握各种数据信息,而吊杆是航天飞机机械臂的一部分,航天员可以利用它在太空中扫描航天飞机表面的隔热装置,查找可能遭到损坏的部位。
  几年来,奋进号还改进了主要的引擎设备,更换了全部的隔热材料,大大小小的升级工作达到200多处,奋进号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动力系统最强劲的航天飞机。航天飞机项目经理韦恩·黑尔在评价奋进号时感叹说,奋进号如今看上去就像一架新飞机。
  升级改造后的奋进号此次重新上阵,要对国际空间站进行一次升级。
  


  国际空间站升级
  
  自从1991年奋进号航天飞机服役以来,这次代号STS-118的太空任务已经是它的第20次飞行。
  奋进号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首先为空间站带来了一套空间站-航天飞机电力转移系统,安装成功后,航天飞机就可以通过对接端口与国际空间站上120伏的输电网接通,可以利用空间站储存的电量。原本航天飞机要靠自身携带的燃料电池供给设备电能,因此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上限在11天左右,而一旦能利用空间站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电能,奋进号就可以在太空中多停留3天。增加了航天飞机每次飞行的时间,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速度就可以加快了。
  成功安装了电力转移系统后,美国东部时间8月11日中午,任务专家大卫·威廉姆斯和里查德·马斯特拉奇奥开始本次太空任务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为空间站右舷安装一个代号为S5的构架。这个构架重达两吨多,长3.3米,铝质材料,是用来让太阳能阵列板之间保持距离的。虽然在质量上这个构架比前两次航天飞机任务中安装的空间站组件要小,但是安装起来却颇为麻烦,航天飞机上的每一位机组人员都扮演一个角色。航天员查理·霍伯夫和空间站上的飞行工程师克莱顿·安德森操纵着空间站的机械臂,把组件送到预定位置,然后,任务专家大卫·威廉姆斯和里查德·马斯特拉奇奥在舱外提供指导,完成装配任务。机长斯科特·凯利和任务专家特蕾西·考德威尔、本杰明·阿尔文·德鲁在舱内协助,芭芭拉·摩根操纵航天飞机的机械臂摄像,以提供同步的视频画面。如此兴师动众是有原因的。这次安装构件的位置附近有许多危险的电子组件不能碰触,航天员必须确保自己离这些电子设备足够远。
  


  经过6个多小时的忙碌,S5构架终于固定在了空间站的主体结构上,空间站又变重了。在这期间,舱外的两名航天员还回收了一个散热器。
  13日,大卫·威廉姆斯和里查德·马斯特拉奇奥再度走出奋进号,开始第二次太空行走,这次他们要做的工作是给国际空间站更换一个陀螺仪。陀螺仪是空间站用于飞行定位的装置,质量达到了280千克,在失重环境下摆弄这个仪器并不轻松。两名航天员首先将出故障的陀螺仪卸下来,暂时放在空间站外侧的临时储存台上。然后,在空间站内工作人员操纵机械臂的协助下,两个人从奋进号货舱中取出新陀螺仪,并把它安装到合适的位置。旧的陀螺仪也被两人搬到了特定的位置,等到下一次航天飞机执行任务时,这个仪器将被运回地球。又是经过6个多小时的太空作业,两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返回空间站内。
  


  手套上的洞
  
  前几次太空飞行任务中,都出现了一些故障插曲。这一次,正当人们为两次太空行走顺利完成庆幸之时,麻烦又来打扰机组人员了。15日,里查德·马斯特拉奇奥又一次出舱,开始第三次太空行走,他的同伴是空间站工作人员克莱顿·安德森,这是航天飞机机组人员和空间站人员的首次联袂出舱,具有标志性的特别意义。
  两个人对空间站上两个有轨运输车和一个天线基座的位置进行了调整,还安装了新的天线零件,使电话通讯得到改善。4个小时过去了,就在大部分任务已经完成的时刻,马斯特拉奇奥按照惯例检查了一下手套,结果却突然发现,自己的手套外层出现了一个洞!
  


  由于太空中温度极低,又没有压力,人体直接暴露在太空里将致人死命,因此手套上的这个小洞虽然不大,也不深,却依然让马斯特拉奇奥吓了一跳,他用无线电向控制中心报告说:“手套情况良好,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小洞。”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控制中心命令两人立刻返回气密舱中,在那里有空气环抱,手套上的洞不会对人造成致命威胁。
  就这样,两人提前结束了第三次太空行走,手套上的洞似乎没有给马斯特拉奇奥造成任何伤害,一场虚惊而已。虽然这已经是马斯特拉奇奥第三次出舱,但他仍然对没在舱外多呆一会儿感到悻悻然,他向控制中心描述了自己的心情:“一切都好。从舱口望出去,真希望自己还在外面。”
  


  飓风催人归
  
  第四次太空行走依然不顺利,不过这次麻烦不是来自太空中,而是来自地球。
  每年,都会有几次季风影响太平洋东岸的中国,季风肆虐时许多人不得不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与此类似,美国东临大西洋,大西洋中的飓风发起威来,丝毫不逊色于太平洋季风,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就曾经冲毁堤坝,水淹美国新奥尔良市。这一次,就在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飞行之时,一个名为“迪安”的飓风正在向美国逼近,预计将于22日登陆,先后袭击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和得克萨斯州的约翰逊航天中心,而那里恰好是奋进号准备降落的地方。空间站-航天飞机电力转移系统运行后,延长了航天飞机在太空的停留时间,奋进号计划在14天的太空之旅后回到地球,那个时刻正好是飓风肆虐美国南部的时候。为了不与飓风碰面,航天飞机的归期必须提前。
  


  在返航之前,航天员还要进行第四次太空行走,地面控制中心已经决定取消本次行走中的部分任务,为返航争取时间。空间站工作人员克莱顿·安德森再度出舱,这次和他搭档的换成了大卫·威廉姆斯。两人提前了44分钟开始工作,他们回收了准备带回地面的两个材料老化的空间站试验装置,这本来是第三次太空行走时应该做的事情。两人还在空间站外部安装了一个支架,将来它可以用来安装检测吊杆;他们顺便拧紧了一个天线底座松动的螺钉,最后还安装了一个无线传感系统天线。由于第三次太空行走时马斯特拉奇奥的手套破了个洞,这一次航天员不时地检查手套,所幸没发生什么问题。整个太空行走持续了5小时,比原计划缩短了近1个半小时。
  当空间站从加勒比海上空经过时,两名航天员还从300多千米高的太空鸟瞰了“迪安”飓风的风采,这应算是他们工作中的额外收获。真不知道两人是该抱怨这股飓风打乱了太空任务,还是该感谢它让他们可以早点儿回家。
  


  带伤回家
  
  19日,奋进号与国际空间站脱离,航天飞机并没有按照惯例绕空间站飞几圈以示告别,而是急匆匆地径直飞回地球。美国东部时间21日下午,奋进号抢在飓风抵达之前,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完成了它5年后再度出山的“首场演出”。
  航天飞机一着陆,一些技术人员就跑到了它的旁边,对其又是观察,又是拍照,航天飞机出了什么事吗?是的,它受了伤。
  奋进号受伤还要从它起飞说起。起飞后不久,航天员在进行例行安全检查时,发现航天飞机的腹部有一道明显沟痕,表面受损面积似乎有20平方厘米左右。回头研究监测录像,技术人员看到,当奋进号升空过程中,燃料箱上至少9块泡沫隔热材料脱落,其中有3块碎片可能击中了航天飞机。也许正是碎片造成了航天飞机上的“伤疤”。这道伤疤如果过深,切穿了隔热板,全体机组人员在返航时就会有相当大的生命危险,必须在轨进行修复,一旦无法及时修复,机组人员只好进入空间站,等待另一架航天飞机来救援。
  利用摄像机,航天员对航天飞机腹部进行了扫描,发现这处划痕深约28毫米左右,位置在航天飞机的起落架舱门附近。地面上的工程师立刻用隔热板复制了一个划痕的模型,在实验室中模拟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时的场景,看这道划痕是否会有威胁。经过将近1周的分析和测试,工作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这道伤疤不足以威胁航天飞机的安全,奋进号可以带伤回家。
  不过,工程师们依然对是否在太空中修复这道伤疤进行了讨论。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这道伤疤有可能会扩大,使受损面积增大,未来地面修复将花费更多时间。如果增加一次太空行走,可以很快修复好这道伤疤。当然,太空行走本身也具有危险性,尤其这个伤疤的位置还不利于太空作业。
  


  最终,美国航宇局放弃了在轨修复伤疤的设想,让航天飞机直接返航,日益迫近的飓风也是考虑的一个原因。当奋进号着陆后,技术人员发现,损伤只比在太空中稍微严重了一点,并无大碍。
  奋进号五年后的首次演出结束了。这仍然是一次小麻烦不断的旅程,不过升级了的航天飞机意味着更加安全,未来小麻烦将越来越少,人们应该相信,那些讨厌的隔热材料碎块问题总会解决的。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依然会披荆斩棘地向前推进。
其他文献
2007年7月5日傍晚的西昌,晚霞消退,暮色渐浓。20点08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踏上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1次征程。火箭拖着长长的桔红色火焰,托举起中星6B通信卫星飞向浩渺太空。约26分钟后,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消息: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06千米、远地点高度50030千米、轨道倾角24.3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中星6B通信卫星由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设
期刊
2007年的世界航天活動总的来讲是比较顺利的,虽然也遇到一些挫折,但所取得的成就更为显著,尤其是在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方面,发射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新型航天器,促进了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美国继续领跑    美国人造地球卫星在2007年呈现出一些新亮点,比如发射了世界上唯一一颗分辨率达0.5米的全球观测-1商业遥感卫星和首颗“宽带全球卫星通信”卫星等。  2007年2月14日,美国航宇
期刊
□Richard A. Kerr 文 谢懿 编译    行星科学家们正在为下一代火星车寻找既安全又有科学价值的着陆地点,但是资料显示恐怕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第一次发射火星着陆探测器时,不可避免地看上去更像是扔标枪。对于1977年的“海盗”号而言,当时没有人知道火星上哪里是安全的、哪里又是有探测价值的。但是现在不同了,在5次安全地着陆火星之后,再加上传回的几万亿字节的数据,美国航宇局(NASA
期刊
由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亚洲地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活动,历经15个月于2007年7月7日落下了帷幕。本次竞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创新奖1名、优秀奖5名、纪念奖8名,总奖金额为1.6万美元。    本次竞赛的目的是为了积极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激发和拓展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发现和
期刊
盼望已久的凤凰号在2007年8月4日从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用德尔它-2(7925)火箭发射升空,它将经过10个月的飞行于2008年5月25日成为第一个在火星北极地区着陆的探测器。这次火星探测任务将持续3个月,凤凰号将伸展机械手在火星挖掘土壤,以了解当地环境是否适合生物生存。它是美国航宇局对寻找火星生命发起的又一次强力的冲击,也是对太阳系行星地下结构研究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到火星极区找水
期刊
2007年7月5日,“全国校园文化航天科普活动启动暨月球科普挂图捐赠仪式”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举行。    航天英雄杨利伟、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邹时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高聚慧、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仁和、中国教育报副主编李功毅、中国宇航学会副秘书长龚金玉、北京市教育学会会
期刊
2007年10月24 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地轰鸣,烈焰四起,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我国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是中国航天发展道路上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迎接新的挑战    中国发射的地球卫星,所到达距地球最远的距离约8
期刊
航天员太空扔“垃圾”  7月24日,国际空间站上的两名航天员进行了一次舱外活动。他们在站外停留了近8个小时,完成了各种预定任务,其中包括扔掉一个重635千克的氨水贮箱和一个重近100千克、原本用来支撑站外相机的支架。这两样东西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美国航宇局原本计划把它们运回地面,但由于目前减少了航天飞机的飞行次数,所以只好把它们扔进太空。当天晚些时候,国际空间站提升了轨道高度,以避免刚刚扔掉的两件垃
期刊
法国天文科普大师吕都(Lucien Rudaux 1874~1947)是世界太空美术的先驱者,是一位真正的天文艺术家。他利用摄影和绘画来普及天文知识,先后达40多年,出版的天文科普巨著有《La Ciel》、(天,1923年)、《Sur Les Autres Mondes》(在别的星球上,1937年)、《ASTRONMIE》(天文学,1948年)均由巴黎著名的拉鲁斯出版社出版豪华版。特别是《在别的星
期刊
由于冷战的缘故,苏联对照相侦察卫星的研制极为重视,致使它成为苏联航天计划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单项计划,其中早期的为“天顶”系列照相侦察卫星,后来又研制了“琥珀”等系列照相侦察卫星。由于保密的关系,有关“天顶”系列照相侦察卫星的介绍也是五花八门,其中不少是由美国出版的书刊披露的,说法多多,只能作为参考。    它与飞船相似    苏联“天顶”系列照相侦察卫星是胶片回收型照相侦察卫星,其外观和苏联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