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76181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经过几年的摸索,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在组织教学上出现了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成了“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忽略了语文课程的“语文味”,抛弃了语文课的“根”——“语文”。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怎样把握语文因素,体现“语文味”呢?
  一.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表达,少一些空洞刻意的表演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所以各种活动形式纷纷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唱歌、表演、做实验、摄影作品展示等轮番亮相,虽然这些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但却也冲淡了“语文味”。所以过分重视语文课的外在形式,会使语文的内核淹没在繁复的形式中的。语文课还是应该让学生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表达,少一些刻意的表演。还是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例,如果能在表演小品后安排一个观众谈观感和演员对话的环节,要求观众学生用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来谈观感或评价,演员学生来说戏,这样就可以在“表演”和“语文”之间求得平衡,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总之,只要把活动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听、说、读、写上,把语言文字作为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就能回到语文学习之“本”。
  二.多一些有针对性的积累品味,少一些漫无目的的下载
  如今的这个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上网查找资料就成了最快捷最方便的方法,只要键入关键词,便可以得到大量信息。有很多学生不会筛选信息,一股脑儿地把涉及到的东西全选进来,以至于资料很多,却没有什么积累,更谈不上品味了。快速浏览资料、筛选主要信息,是不可缺少的现代阅读能力,但潜心品味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培养文化素养更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综合性学习活动强调的不是学生通过浏览资料、上网搜索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而是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哪些阅读的方法,积累了怎样的语文知识,提高了多少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时,应当关注资料的文学因素、文化色彩,鼓励学生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做综述或评价。例如在进行《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时,各种莲的图片的收集可以适量,对全国赏荷胜地的举例只要点到即止,不必给旅游业做广告,却可以要求学生查找描写莲咏莲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不同作品作比较阅读,并且可以为自己喜欢的篇章写写读后感,把那些好的作品摘抄、背诵下来。这样的搜集资料就不会流于形式,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因素也能得以体现。
  三.多一些理性的反思,少一些作秀的掌声
  新课程倡导多鼓励学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出于这种理解,哪怕学生只有一点成绩,就要表扬;只要一小点进步,也要鼓掌予以鼓励。掌声是对学生活动成果的肯定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直接的,令人鼓舞的,但也是浅层次的,不值得一再出现的。例如我们在进行《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有一个环节是“走过四季”,分类收集四个不同季节的成语。有一个学生一口气说了二三十个成语,有些是生僻的,没看到过的。其他同学拼命鼓掌,我示意大家慢慢鼓掌,指着其中几个生僻成语让他解释并造句,他完全不知是什么意思,更不能造句了,想必是网上随便一搜,在课堂上照搬出来吧,其他同学也茫然不知。我请同学反思:不明白意思,不会用这些成语,只是收集又有多大意义呢?语文课的活动就应该有积累、运用,其后我们围绕着四季成语展开了几个小游戏:成语接龙、你演我猜、情景造句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语文积累和运用。当然我们在要求学生反思的同时,我们作为教师的也应该冷静地反思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吗?老师上完一堂课,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反思才会明理,反省才会明智。多一些踏踏实实的做法,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远离哗众取宠的“新潮”,走出“时髦”的误区,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朴素。
  总之,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失去我们的语文本色,语文教师应把握每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因素,关注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使综合性学习真正成为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综合性学习植根于“语文”之中才能叶茂果硕,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把“根”留住。
  
  韩赟云,教师,现居浙江余姚。
其他文献
“儿童永远生活在游戏中”,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深感游戏教学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在语文教学中渗入游戏,使学生在自然而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兴趣大有裨益。  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性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小学生注意力易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变态心理主要是指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而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变态人物却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主题、凸显人物形象与意义、揭露人物生存环境的本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里就有这样的变态人物。    一.“杨二嫂”——社会经济破产下的无奈悲歌    鲁迅小说《故乡》中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有这么两个地方:一是“我”回到故乡时在我家里
写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而受到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写作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作文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和学生头疼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灵感无法释放,写得痛苦;教师呕心沥血,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改得疲惫。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把写作当做一件乐事来对待,写出的文章也就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场作文在文体构思方面,也可以借“他山之石”来“攻玉”,即借用某些特殊的文体来构思行文,以给阅卷老师新巧之感。例如运用日记式,便于倾吐深藏于心中的情感,可以给阅卷老师亲切自然的感觉;拟写讲稿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以“新”取胜,以“情”感人;妙用寓言式,巧借它物表心曲,比直接诉说、斥责更有效果,会让读者感到含蓄而有趣味;巧用访谈式,通过电视采访的形式推动情节
创新是作文的灵魂,就像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一样,作文不求创新,也就失去了活力,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即作文的开放性,其实质就是鼓励创新。“文贵求新”《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坚决抛弃僵化和保守,推崇灵活和变化。但要写出有新意,有个性的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学会阅读,广泛
批改学生作文,常常被他们在作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爱心、强烈的正义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所感动,常常不免为有这些可爱的孩子而幸福、自豪。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近几年各地发生的水旱、地震灾害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人间有爱”,乐于奉献,万众一心抗击灾害,就一定会取得救灾重建的巨大胜利;有的学生的兄弟或姐妹为了供他们读书,年纪轻轻就出去打工,他们就在作文中深深祝福亲人在外面能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并决心等自己以后有了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而“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之美。而和谐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与生、人与文、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与统一,打造出一种自然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一、营造民主、平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用来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技巧。在诗歌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感受和领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欣赏水平。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感知能力。朗读时要调动学生眼、耳、口等各种感觉器官参加,使之领略诗中之胜景。例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山居秋暝》以“空”字开头,按照人们对王维一贯的认识:王维信佛所以喜空,于是做出推断:王维喜欢寂寞或是寂静的生活。其实,这是对王维的一种误解,也是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生活情趣的一种误解。  “空”字由来已久,佛教中讲空,道教中讲无,两者虽所指不同,但也有不少相同之处。王维作为一个士大夫,他从小就浸染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生活环境之中,加之家庭信佛的缘故,他对佛家思想亦十分精通。像王维这样精通儒释道思
《庄子·逍遥游》里,庄子讲到了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第一种,这些人都是有权有势、有德有能的“人上人”,属于社会的精英。他们凭借个人的才能和德行,春风得意,因而自视甚高,自认为很“逍遥”。然而,在庄子看来,这也不过是学鸠、斥鷃之类罢了,他们目光短浅,功利世俗,只看到眼前和表面的自在、风光,属于“小知”。  宋荣子属于第二类人,这类人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