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经过几年的摸索,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在组织教学上出现了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成了“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忽略了语文课程的“语文味”,抛弃了语文课的“根”——“语文”。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怎样把握语文因素,体现“语文味”呢?
一.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表达,少一些空洞刻意的表演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所以各种活动形式纷纷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唱歌、表演、做实验、摄影作品展示等轮番亮相,虽然这些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但却也冲淡了“语文味”。所以过分重视语文课的外在形式,会使语文的内核淹没在繁复的形式中的。语文课还是应该让学生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表达,少一些刻意的表演。还是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例,如果能在表演小品后安排一个观众谈观感和演员对话的环节,要求观众学生用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来谈观感或评价,演员学生来说戏,这样就可以在“表演”和“语文”之间求得平衡,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总之,只要把活动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听、说、读、写上,把语言文字作为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就能回到语文学习之“本”。
二.多一些有针对性的积累品味,少一些漫无目的的下载
如今的这个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上网查找资料就成了最快捷最方便的方法,只要键入关键词,便可以得到大量信息。有很多学生不会筛选信息,一股脑儿地把涉及到的东西全选进来,以至于资料很多,却没有什么积累,更谈不上品味了。快速浏览资料、筛选主要信息,是不可缺少的现代阅读能力,但潜心品味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培养文化素养更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综合性学习活动强调的不是学生通过浏览资料、上网搜索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而是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哪些阅读的方法,积累了怎样的语文知识,提高了多少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时,应当关注资料的文学因素、文化色彩,鼓励学生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做综述或评价。例如在进行《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时,各种莲的图片的收集可以适量,对全国赏荷胜地的举例只要点到即止,不必给旅游业做广告,却可以要求学生查找描写莲咏莲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不同作品作比较阅读,并且可以为自己喜欢的篇章写写读后感,把那些好的作品摘抄、背诵下来。这样的搜集资料就不会流于形式,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因素也能得以体现。
三.多一些理性的反思,少一些作秀的掌声
新课程倡导多鼓励学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出于这种理解,哪怕学生只有一点成绩,就要表扬;只要一小点进步,也要鼓掌予以鼓励。掌声是对学生活动成果的肯定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直接的,令人鼓舞的,但也是浅层次的,不值得一再出现的。例如我们在进行《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有一个环节是“走过四季”,分类收集四个不同季节的成语。有一个学生一口气说了二三十个成语,有些是生僻的,没看到过的。其他同学拼命鼓掌,我示意大家慢慢鼓掌,指着其中几个生僻成语让他解释并造句,他完全不知是什么意思,更不能造句了,想必是网上随便一搜,在课堂上照搬出来吧,其他同学也茫然不知。我请同学反思:不明白意思,不会用这些成语,只是收集又有多大意义呢?语文课的活动就应该有积累、运用,其后我们围绕着四季成语展开了几个小游戏:成语接龙、你演我猜、情景造句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语文积累和运用。当然我们在要求学生反思的同时,我们作为教师的也应该冷静地反思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吗?老师上完一堂课,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反思才会明理,反省才会明智。多一些踏踏实实的做法,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远离哗众取宠的“新潮”,走出“时髦”的误区,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朴素。
总之,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失去我们的语文本色,语文教师应把握每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因素,关注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使综合性学习真正成为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综合性学习植根于“语文”之中才能叶茂果硕,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把“根”留住。
韩赟云,教师,现居浙江余姚。
一.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表达,少一些空洞刻意的表演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所以各种活动形式纷纷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唱歌、表演、做实验、摄影作品展示等轮番亮相,虽然这些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但却也冲淡了“语文味”。所以过分重视语文课的外在形式,会使语文的内核淹没在繁复的形式中的。语文课还是应该让学生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表达,少一些刻意的表演。还是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例,如果能在表演小品后安排一个观众谈观感和演员对话的环节,要求观众学生用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来谈观感或评价,演员学生来说戏,这样就可以在“表演”和“语文”之间求得平衡,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总之,只要把活动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听、说、读、写上,把语言文字作为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就能回到语文学习之“本”。
二.多一些有针对性的积累品味,少一些漫无目的的下载
如今的这个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上网查找资料就成了最快捷最方便的方法,只要键入关键词,便可以得到大量信息。有很多学生不会筛选信息,一股脑儿地把涉及到的东西全选进来,以至于资料很多,却没有什么积累,更谈不上品味了。快速浏览资料、筛选主要信息,是不可缺少的现代阅读能力,但潜心品味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培养文化素养更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综合性学习活动强调的不是学生通过浏览资料、上网搜索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而是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哪些阅读的方法,积累了怎样的语文知识,提高了多少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时,应当关注资料的文学因素、文化色彩,鼓励学生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做综述或评价。例如在进行《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时,各种莲的图片的收集可以适量,对全国赏荷胜地的举例只要点到即止,不必给旅游业做广告,却可以要求学生查找描写莲咏莲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不同作品作比较阅读,并且可以为自己喜欢的篇章写写读后感,把那些好的作品摘抄、背诵下来。这样的搜集资料就不会流于形式,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因素也能得以体现。
三.多一些理性的反思,少一些作秀的掌声
新课程倡导多鼓励学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出于这种理解,哪怕学生只有一点成绩,就要表扬;只要一小点进步,也要鼓掌予以鼓励。掌声是对学生活动成果的肯定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直接的,令人鼓舞的,但也是浅层次的,不值得一再出现的。例如我们在进行《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有一个环节是“走过四季”,分类收集四个不同季节的成语。有一个学生一口气说了二三十个成语,有些是生僻的,没看到过的。其他同学拼命鼓掌,我示意大家慢慢鼓掌,指着其中几个生僻成语让他解释并造句,他完全不知是什么意思,更不能造句了,想必是网上随便一搜,在课堂上照搬出来吧,其他同学也茫然不知。我请同学反思:不明白意思,不会用这些成语,只是收集又有多大意义呢?语文课的活动就应该有积累、运用,其后我们围绕着四季成语展开了几个小游戏:成语接龙、你演我猜、情景造句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语文积累和运用。当然我们在要求学生反思的同时,我们作为教师的也应该冷静地反思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吗?老师上完一堂课,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反思才会明理,反省才会明智。多一些踏踏实实的做法,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远离哗众取宠的“新潮”,走出“时髦”的误区,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朴素。
总之,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失去我们的语文本色,语文教师应把握每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因素,关注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使综合性学习真正成为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综合性学习植根于“语文”之中才能叶茂果硕,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把“根”留住。
韩赟云,教师,现居浙江余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