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和谐的音符跃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ou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而“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之美。而和谐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与生、人与文、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与统一,打造出一种自然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一、营造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创设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为达到这种最佳境界,我认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又是至关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过以下尝试,觉得效果还不错。
  1、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小故事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习兴趣。教学长而难懂的文言文《陈涉世家》的时候,我由“焚书坑儒”和“指鹿为马”两个成语故事导人新课,让学生了解秦朝时期,百姓没有言论自由,君臣明争暗斗,颠倒是非黑白的不堪之景,让学生在我的描述中身临其境,扼腕长叹,从而深刻理解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含义,也理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进人初中以后,一部分女生的数理化成绩明显达不到班上平均水平,整日愁眉苦脸,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觉得上高中无望。前途渺茫。但是她们的语文、英语不错,作为语文老师,作为班主任,我常常去发掘她们身上的这些亮点,用灿烂的星火点燃她们学好理科的激情,只要有了些微的进步就及时予以肯定,这样,在中考试卷愈来愈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背景下,这些勤奋刻苦的女生最终可以面带笑容地迈人心目中理想的高中大门。殊不知,是鼓励成就了她们心中的梦想。有一些男生的作文写得太差,但只要他们稍微有一点点进步,或者有一次写得还行,我就送给他们一句鼓励的话,诸如“你进步很快,努力!”、“你给了老师一个惊喜,老师希望看到你更多的惊喜”等等。学生从作文本上一次次看到的是希望,而不是绝望,写好作文,学好语文的劲头就足了。诸多事实证明,肯定学生,给学生自信是治疗学业百病的灵丹妙药啊!
  3、多一些笑容进课堂。学校领导多次在校务会上指出:“一节课上得怎么样首先要看老师的眼神有没有笑意”、“带着微笑进课堂”、“一位好老师应该是会对学生笑的老师”。对这些我感悟颇深,拉着一张长脸,摆着一副臭架子,学生对你只能望而生畏,只能当神供奉,还如何敞开胸怀,吐露心声,与你有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碰撞呢?又如何营造得了宽松、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所以,学生回答问题对了,我予以肯定;错了,我也笑着给他们讲解,和同学们一起帮忙订正。是笑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是笑消除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畏惧,是笑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相信笑的魅力,和谐语文课堂的铸就就有希望。
  
  二、追求语文的诗意。创造语文课堂和谐美的意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然而,新的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日益明主化,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权威性”“强迫性”教育是行不通的,是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所以,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对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理解、不同思考,与他们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在作品的情感熏陶中同悲欢,同离合,追求语文的诗情和创意,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教学的合力。在这种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中,当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脑海中一辈子的定格时,我们才是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美的境界,我们的语文教学园地也才能永远春暖花开,流光溢彩。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造就语文课堂的和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保障。一个班集体中,有的学生能力强,成绩好;有的学生能力弱,成绩差。就语文学习而言,同一个学生的识字寫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正如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两粒沙粒;绿树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意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处处体现出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怀与尊重。特别是学习能力弱,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我们追求的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只有实现了东西部的共同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建成和谐中国、和谐社会的目标。所以,只有实现了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也才算是建成了和谐的课堂。
  2、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促进语文学习与生命成长的和谐。
  语文课堂要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作为重点来抓。而达成这一目标,就应引导他们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激发求知欲、好奇心,给予他们自由阅读的机会,给予他们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放飞他们自由的心灵,唤醒成功的欲望,形成对文本,对人生的个性化理解。而且,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学生通过一篇篇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情趣和情操的熏陶,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使语文学习与生命成长汇聚成一条汩汩流淌的清泉。
  
  三、促进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和谐,追求有效教学,把握语文课堂的本质
  
  新课程背景下,有些老师认为语文课堂只要热热闹闹,广泛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就行。其实这是对新课标精神的一种曲解。因为内容决定形式,采用什么教学形式应由教学内容决定。语文课堂教学中,既可以传授、讲解、分析,也可以对话、合作、探究,教学形式应该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我们要追求的是语文课堂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与“真实”,而不是组织形式的花哨与唯美。还记得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我采用语言描述情境的方法,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体悟诗人心中流淌的绵绵不绝的思乡愁绪:夜深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秋虫耐不住晚秋的寒意,止住了鸣叫。如水的月光推开了窗户,洒满院落。一位诗人满头银发,倚着桂树,翘望北方,轻声啜泣着,潮水般的诗情喷涌而出,一首诗在他的心田荡漾……。而整体感知诗歌意境、诵读欣赏时,我又改变方法,采用低缓的《思乡曲》来配音渲染,使整堂课的基调都沉浸在浓浓的思想情感中。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没有丝毫的刻意追求,静静地,静静地,所有学生都融入到余光中先生的情感和经历中,实现了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统一,实现了语文课堂和谐美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背诵历来是一种被大家公认的好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离不开背诵。最新修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文规定:3-4年级学段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6年级学段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7-9年级学段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香港大学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
教师的职业有较高的要求,虽然做不到“不可一字一词无来历”,但至少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除了平时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可以在生态作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的同时,和学生共同进步,达到提高自己专业成长的目的。  一.在生态作文教学中,创造师生生命活力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生态教学中教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性是指在合作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激励,取长补短,有助于智力放大,思维共振,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同时,充分扩大每个学生发言、表现、交流、评价的机会,激活了每一个学生,使人人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都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那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要精心考
在初中阶段实施有效的古诗教学,应该重点抓住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让学生看得懂。古人读诗没有大的语言障碍,近人读诗障碍不大,而对于今天在快餐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缺乏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基本积累的初中生,读诗障碍就很大了。这种障碍,包括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离当代学生太遥远,古诗语言在表达习惯、字词意义、句法结构等方面与今天大相径庭。要当代学生像古代学子那样主要通过诵读涵咏来学诗,恐怕会让人误入歧途。现
“儿童永远生活在游戏中”,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深感游戏教学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在语文教学中渗入游戏,使学生在自然而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兴趣大有裨益。  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性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小学生注意力易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变态心理主要是指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而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变态人物却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主题、凸显人物形象与意义、揭露人物生存环境的本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里就有这样的变态人物。    一.“杨二嫂”——社会经济破产下的无奈悲歌    鲁迅小说《故乡》中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有这么两个地方:一是“我”回到故乡时在我家里
写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而受到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写作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作文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和学生头疼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灵感无法释放,写得痛苦;教师呕心沥血,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改得疲惫。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把写作当做一件乐事来对待,写出的文章也就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场作文在文体构思方面,也可以借“他山之石”来“攻玉”,即借用某些特殊的文体来构思行文,以给阅卷老师新巧之感。例如运用日记式,便于倾吐深藏于心中的情感,可以给阅卷老师亲切自然的感觉;拟写讲稿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以“新”取胜,以“情”感人;妙用寓言式,巧借它物表心曲,比直接诉说、斥责更有效果,会让读者感到含蓄而有趣味;巧用访谈式,通过电视采访的形式推动情节
创新是作文的灵魂,就像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一样,作文不求创新,也就失去了活力,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即作文的开放性,其实质就是鼓励创新。“文贵求新”《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坚决抛弃僵化和保守,推崇灵活和变化。但要写出有新意,有个性的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学会阅读,广泛
批改学生作文,常常被他们在作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爱心、强烈的正义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所感动,常常不免为有这些可爱的孩子而幸福、自豪。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近几年各地发生的水旱、地震灾害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人间有爱”,乐于奉献,万众一心抗击灾害,就一定会取得救灾重建的巨大胜利;有的学生的兄弟或姐妹为了供他们读书,年纪轻轻就出去打工,他们就在作文中深深祝福亲人在外面能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并决心等自己以后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