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聋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耳聋儿童思维的特点是由于没有掌握思维的重要工具——语言而造成的,反过来,这种思维特点又影响到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耳聋学生由于听不到声音,制约了思维的发展,导致综合能力发展缓慢,不协调,各种能力都欠缺。由此,给聋校数学中的应用题及概念、几何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感到难学,老师感到难教。如何提高聋校数学教学质量,解决听力残疾学生解题的难度,仍是广大特教老师研究的课题之一。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生活的再现,事物的演示,画面的再现等各种手段同语言描述相结合,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景,把抽象知识形象直观化,降低知识难度,由静到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借助这种情景,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融为一体,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以促使认识活动与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应用题教学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工作,通过审题,理解应用题的题材内容,讲的是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给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题目不理解就无法弄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应用题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审题的关键。应用题反映的是日常生活或生产劳动中某方面的具体问题,因为听力残疾学生听觉障碍,分析器官能力失调,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活动受到限制。与正常儿童比较,他们感知觉存在片面性,且对周围事物感知不充分和不准确。如果听力残疾学生对应用题所反映的内容不熟悉,对题目中所使用的名词、术语不理解或理解错误,就不能从文字的叙述中获得对题意的清晰了解,也就无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听力残疾学生对生活中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差,给应用题审题带来困难,怎样弥补这种不足呢?
传统的教学只能靠语言的形象化描述,借助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比喻,但是这种“描述”、“比喻”,局限性很大,听力残疾学生还是很难理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集形、色、声、光于一体,既可以具体形象地表现静态形象,又可以生动活泼地表现动态全程。应用题中解决语言文字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创设情景,化难为易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当视、听等几种感官并用时,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刺激大脑皮层,加深信息的输入和储存。例如:在教学“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相对开出,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4千米,另一艘军舰没小时行38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这道题时,听力残疾学生对题中的“相对、相遇”两个词较难理解,如果靠老师一遍一遍的讲,老师讲的很累,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结果。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相遇”这个词的意思,可以先放一段录像:屏幕上出现两艘军舰相对开出,然后慢慢地相遇的动画过程。学生边看动画,老师边讲解,指出相遇的过程,并让学生自己理解。这样把词语理解趣味化、动态化,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唤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化难为易。
三、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计算题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材料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滋生动力”。快乐是学生特别需要的,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发育,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培养。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有趣的游戏能使学生产生快乐,激发求知欲。
四、将现代化教手段引入数学概念教学
根据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概念教学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教学新概念必须充分运用实物、模型、教具、示意图等感性材料,尤其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今天,更应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五、注意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在课件创作中,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设计课件时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滥用动画,盲目添加大量的声效、图像,课件设计得很花俏。听力残疾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些华丽繁复的场景给吸引,看似在积极认真听课,实际上反而对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还有就是过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教师只是把预先设计好的课件逐一播放。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多媒体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总之,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聋校的数学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也不应理解为全堂多媒体演示,不应该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正确的使用将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有趣。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生活的再现,事物的演示,画面的再现等各种手段同语言描述相结合,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景,把抽象知识形象直观化,降低知识难度,由静到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借助这种情景,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融为一体,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以促使认识活动与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应用题教学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工作,通过审题,理解应用题的题材内容,讲的是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给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题目不理解就无法弄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应用题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审题的关键。应用题反映的是日常生活或生产劳动中某方面的具体问题,因为听力残疾学生听觉障碍,分析器官能力失调,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活动受到限制。与正常儿童比较,他们感知觉存在片面性,且对周围事物感知不充分和不准确。如果听力残疾学生对应用题所反映的内容不熟悉,对题目中所使用的名词、术语不理解或理解错误,就不能从文字的叙述中获得对题意的清晰了解,也就无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听力残疾学生对生活中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差,给应用题审题带来困难,怎样弥补这种不足呢?
传统的教学只能靠语言的形象化描述,借助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比喻,但是这种“描述”、“比喻”,局限性很大,听力残疾学生还是很难理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集形、色、声、光于一体,既可以具体形象地表现静态形象,又可以生动活泼地表现动态全程。应用题中解决语言文字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创设情景,化难为易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当视、听等几种感官并用时,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刺激大脑皮层,加深信息的输入和储存。例如:在教学“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相对开出,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4千米,另一艘军舰没小时行38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这道题时,听力残疾学生对题中的“相对、相遇”两个词较难理解,如果靠老师一遍一遍的讲,老师讲的很累,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结果。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相遇”这个词的意思,可以先放一段录像:屏幕上出现两艘军舰相对开出,然后慢慢地相遇的动画过程。学生边看动画,老师边讲解,指出相遇的过程,并让学生自己理解。这样把词语理解趣味化、动态化,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唤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化难为易。
三、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计算题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材料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滋生动力”。快乐是学生特别需要的,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发育,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培养。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有趣的游戏能使学生产生快乐,激发求知欲。
四、将现代化教手段引入数学概念教学
根据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概念教学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教学新概念必须充分运用实物、模型、教具、示意图等感性材料,尤其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今天,更应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五、注意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在课件创作中,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设计课件时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滥用动画,盲目添加大量的声效、图像,课件设计得很花俏。听力残疾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些华丽繁复的场景给吸引,看似在积极认真听课,实际上反而对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还有就是过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教师只是把预先设计好的课件逐一播放。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多媒体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总之,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聋校的数学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也不应理解为全堂多媒体演示,不应该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正确的使用将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