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词语:蜜饯、小贩、腊八逛、庙会蒜、灯火通宵、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娴熟技能、日夜不绝、张灯结彩、残灯末庙、色如翡翠。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欣赏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4、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难点:学会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生1:我喜欢过春节,因为可以放鞭炮。
生2:我也喜欢过春节,因为还可以收到压岁钱。
……
师:同学们真快乐呀!这些都是我们现在过春节的方式。这节课就让我们就跟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设计意图:本课写的是过春节的事,对小学生来说,他们体验过好多次了,所以上课一开始,我便设计了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过春节的感受,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种轻松、向往的心情下走入到课堂中,感受老舍先生笔下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自由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师: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热闹。
生2:喜庆。
生3:团圆。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对课文怀着好奇心,才能用心读课文,才能在交流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时谈出真感受。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通读全文,再谈真实感受。这样孩子们又对全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写了哪些重要日子的什么习俗?
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有些同学真会读书,边读边用曲线画出了重要日子,并用括号括出这一天的习俗了。你做到了吗?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
师:看大家讨论得都非常激烈,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你们的讨论结果了。谁先来说一下?
生1:我知道了老舍先生主要写了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这七天。
师:那在这些节日中各有什么习俗呢?
生1:腊月初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和泡腊八蒜。
生2:腊月二十三要大扫除和吃麦芽糖。
生3:除夕这一天最热闹了,有好多习俗。
生4:正月初一这天与除夕截然相反。
生5:正月初六这天比较简单,只写了……
生6: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主要写了观花灯。
生7:正月十九孩子们上学、大人们上班,一切又恢复了平常。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我只设置了一个大问题,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写了哪些重要日子的什么习俗。孩子们在交流补充中,自己会逐渐明白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从而了解课文的大意。)
四、抄写词语,加深印象
师:出示4字词语,学生书写。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重点指导:“零”的点,“宵”的宝盖头下面是“小”,“彩”左下部分是“木”。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的生字书写仍是学习重点,所以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在课堂与学生一起写生字,让孩子重视起自认为简单的事。重点指出孩子爱出错的部分,以加深孩子们的印象,让孩子们在一开始接触时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会让孩子在今后的书写上减少许多弯路。)
五、拓展练习,巩固全文
师:电脑出示作业:
节日时间风俗习惯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课后再次认真读书,认真填写表格,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又是一个回顾,为下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了一个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初步感受到了它的温馨与美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师:你真正读懂了课文。
师:课文内容掌握了,那这些字你会读吗(出示课件)?
生1读。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部分设计的两个问题:一、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个整体回顾;二、检查课文中比较爱出错的生字词,让孩子们认读,让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自然地走入课堂中。)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老舍先生写了春节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生齐汇报: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教师板书)
师:从这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交流:时间顺序。
(教师板书)
师:对,老舍先生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沉浸在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同学们,在这些节日中,你认为哪些节日写得详细,你最感兴趣?
学生交流:腊月初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教师做标记。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自己找出重要节日及自己总结写作顺序,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师: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4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天?深入地读一读,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具体描写节日习俗的。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分享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快乐好吗?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交流。先看第一个好日子——腊八。在这一天有两个风俗习惯,一个是______,另一个是______。请同学们快速画出描写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的语句。
师:你来读读熬腊八粥的语句(教师电脑出示)。
师:谁再来把这句读一下?注意把这些词重点读出来。
学生朗读(2名)。
师总结:这就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自然有趣、浅显流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风趣幽默的语言吧!女生先来。
女生朗读。
师:男生开始。
男生朗读。
师:泡腊八蒜的语句画出来了吗?
学生朗读(2名)。
师:你看老舍先生一句话就将腊八蒜写得有色(点击出示)有味(点击出示),色味双美。
师:腊八在忙碌中过去了,现在让我们到春节最隆重的时刻——除夕去感受一下。除夕是春节中最______的日子(出示课件)。
师:从人们的哪些活动中能感受到除夕的热闹?用笔圈出来。
生1:年菜、新衣、对联、鞭炮声。
生2:年画、团圆饭、守岁。
师:除夕有这么多活动,谁来把这一段读一下?
学生朗读(2名),教师点击。
从酒肉的香味中,可以看出春节充满了——生:香味。
从红红的、各色的,知道春节又充满了——生:色彩。
从鞭炮声中,了解到春节还充满了——生:声音。
师总结:这就是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看是随意罗列的东西,其实他是有目的、有选择的。他是调动了鼻子、眼睛、耳朵等器官来感受春节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文学功底的丰厚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
生1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真是一种美得享受。走出这个热闹、喜庆的除夕,就到了正月初一,它与正月初一是截然不同的:全城都在______。多数铺户到______才开张。
师:读一读这一部分,看看北京春节初一的人们都在做什么?
生1:男人们拜年。
生2: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生3:小贩们卖东西。
师: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走亲访友,或逛街观庙会,请大家快速动动脑筋,想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初一的特征。
生1:祥和。
生2:热闹。
师:对于这一部分,老师想来推荐一名同学读。
学生朗读。
师:真是轻松自在,又不失热闹有趣。转眼间,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到了——元宵节。
师:谁找到了这一段的第一句?
学生朗读(2名)。
师:大家注意到这个“又”了吗?“又”字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有多次。
生2:说明之前有几次了。
师总结:第一个高潮是热闹的除夕,第二个高潮是与除夕截然不同的正月初一,这是第三个高潮。看一个简简单单的“又”字,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易懂,就这么自然地把我们引领到了元宵节。
师:老舍先生在这部分重点描写了哪个习俗?
学生交流:观花灯。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置身于这么美、这么多的灯的海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壮观。
生2:流连忘返。
生3:流光溢彩。
师:美吧?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
师:请同学们看这几个词(教师点击),自己读一下。
学生自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这4个词都是一个意思。
教师总结:这4个词都是一个意思,却用词不一样,这就是老舍先生的语言,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却深厚美妙!让我们带着敬佩的语气再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种类这么多、样式这么美的花灯,更衬托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又是一个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一前总起、一后总结,衔接得多紧密!
师:老舍先生多会写文章呀!
(设计意图:因为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现代著名作家,面对这样一篇名家的作品,我很慎重,是怀着敬畏之心来教学生的。在教的过程中我怕我的讲解破坏了文章的美,所以想尽了一切办法为孩子们创设多次朗读的机会,多设计读的实践,从而让他们自己朗读、感悟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感受其中的韵味,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四、朗读课文,情感升华
师:现在我们对课文内容又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现在想请同学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再来有感情地读一下。
指名读每一部分。
师总结:大家读得都很快乐,读出了年味!我们看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4天,其他节日则一笔带过,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的好处(板书详略得当)。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再次进行品读,对春节的情感会有一个升华。这让孩子们在感受了语言魅力、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同时,再次朗读一定会对老舍先生的语言有更深的认识。)
五、拓展练习,加深印象
师:同学们,请看课后的阅读链接,从这两篇短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默读阅读链接。
师:读了梁实秋的《过年》,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生:梁实秋不爱过年。
师:那斯妤的《除夕》又写了什么?
生:闽南过春节的习俗。
师:梁秋实先生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从完全不同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同样的除夕,不同的内容,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这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章就是在写生活,就是在抒发自己的感受,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链接,让孩子们通过自己读找出三篇文章的不同写法,从而明白写作的真谛: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六、布置作业,深入拓展
师(点击出示):同学们,上个周,我们才过了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共有几天?这3天的习俗也是不同的,希望课后大家能深入调查了解一下,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写一下栖霞的清明好吗?
(设计意图: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下栖霞的清明。因为清明节刚过完,学生亲身体验,有印象,深入调查了解的难度小;再是清明节是三天时间,并且每天的习俗又不一样,正好与本文相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加以练习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难点:学会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生1:我喜欢过春节,因为可以放鞭炮。
生2:我也喜欢过春节,因为还可以收到压岁钱。
……
师:同学们真快乐呀!这些都是我们现在过春节的方式。这节课就让我们就跟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设计意图:本课写的是过春节的事,对小学生来说,他们体验过好多次了,所以上课一开始,我便设计了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过春节的感受,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种轻松、向往的心情下走入到课堂中,感受老舍先生笔下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自由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师: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热闹。
生2:喜庆。
生3:团圆。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对课文怀着好奇心,才能用心读课文,才能在交流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时谈出真感受。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通读全文,再谈真实感受。这样孩子们又对全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写了哪些重要日子的什么习俗?
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有些同学真会读书,边读边用曲线画出了重要日子,并用括号括出这一天的习俗了。你做到了吗?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
师:看大家讨论得都非常激烈,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你们的讨论结果了。谁先来说一下?
生1:我知道了老舍先生主要写了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这七天。
师:那在这些节日中各有什么习俗呢?
生1:腊月初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和泡腊八蒜。
生2:腊月二十三要大扫除和吃麦芽糖。
生3:除夕这一天最热闹了,有好多习俗。
生4:正月初一这天与除夕截然相反。
生5:正月初六这天比较简单,只写了……
生6: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主要写了观花灯。
生7:正月十九孩子们上学、大人们上班,一切又恢复了平常。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我只设置了一个大问题,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写了哪些重要日子的什么习俗。孩子们在交流补充中,自己会逐渐明白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从而了解课文的大意。)
四、抄写词语,加深印象
师:出示4字词语,学生书写。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重点指导:“零”的点,“宵”的宝盖头下面是“小”,“彩”左下部分是“木”。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的生字书写仍是学习重点,所以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在课堂与学生一起写生字,让孩子重视起自认为简单的事。重点指出孩子爱出错的部分,以加深孩子们的印象,让孩子们在一开始接触时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会让孩子在今后的书写上减少许多弯路。)
五、拓展练习,巩固全文
师:电脑出示作业:
节日时间风俗习惯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课后再次认真读书,认真填写表格,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又是一个回顾,为下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了一个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初步感受到了它的温馨与美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师:你真正读懂了课文。
师:课文内容掌握了,那这些字你会读吗(出示课件)?
生1读。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部分设计的两个问题:一、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个整体回顾;二、检查课文中比较爱出错的生字词,让孩子们认读,让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自然地走入课堂中。)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老舍先生写了春节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生齐汇报: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教师板书)
师:从这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交流:时间顺序。
(教师板书)
师:对,老舍先生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沉浸在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同学们,在这些节日中,你认为哪些节日写得详细,你最感兴趣?
学生交流:腊月初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教师做标记。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自己找出重要节日及自己总结写作顺序,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师: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4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天?深入地读一读,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具体描写节日习俗的。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分享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快乐好吗?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交流。先看第一个好日子——腊八。在这一天有两个风俗习惯,一个是______,另一个是______。请同学们快速画出描写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的语句。
师:你来读读熬腊八粥的语句(教师电脑出示)。
师:谁再来把这句读一下?注意把这些词重点读出来。
学生朗读(2名)。
师总结:这就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自然有趣、浅显流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风趣幽默的语言吧!女生先来。
女生朗读。
师:男生开始。
男生朗读。
师:泡腊八蒜的语句画出来了吗?
学生朗读(2名)。
师:你看老舍先生一句话就将腊八蒜写得有色(点击出示)有味(点击出示),色味双美。
师:腊八在忙碌中过去了,现在让我们到春节最隆重的时刻——除夕去感受一下。除夕是春节中最______的日子(出示课件)。
师:从人们的哪些活动中能感受到除夕的热闹?用笔圈出来。
生1:年菜、新衣、对联、鞭炮声。
生2:年画、团圆饭、守岁。
师:除夕有这么多活动,谁来把这一段读一下?
学生朗读(2名),教师点击。
从酒肉的香味中,可以看出春节充满了——生:香味。
从红红的、各色的,知道春节又充满了——生:色彩。
从鞭炮声中,了解到春节还充满了——生:声音。
师总结:这就是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看是随意罗列的东西,其实他是有目的、有选择的。他是调动了鼻子、眼睛、耳朵等器官来感受春节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文学功底的丰厚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
生1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真是一种美得享受。走出这个热闹、喜庆的除夕,就到了正月初一,它与正月初一是截然不同的:全城都在______。多数铺户到______才开张。
师:读一读这一部分,看看北京春节初一的人们都在做什么?
生1:男人们拜年。
生2: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生3:小贩们卖东西。
师: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走亲访友,或逛街观庙会,请大家快速动动脑筋,想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初一的特征。
生1:祥和。
生2:热闹。
师:对于这一部分,老师想来推荐一名同学读。
学生朗读。
师:真是轻松自在,又不失热闹有趣。转眼间,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到了——元宵节。
师:谁找到了这一段的第一句?
学生朗读(2名)。
师:大家注意到这个“又”了吗?“又”字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有多次。
生2:说明之前有几次了。
师总结:第一个高潮是热闹的除夕,第二个高潮是与除夕截然不同的正月初一,这是第三个高潮。看一个简简单单的“又”字,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易懂,就这么自然地把我们引领到了元宵节。
师:老舍先生在这部分重点描写了哪个习俗?
学生交流:观花灯。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置身于这么美、这么多的灯的海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壮观。
生2:流连忘返。
生3:流光溢彩。
师:美吧?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
师:请同学们看这几个词(教师点击),自己读一下。
学生自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这4个词都是一个意思。
教师总结:这4个词都是一个意思,却用词不一样,这就是老舍先生的语言,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却深厚美妙!让我们带着敬佩的语气再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种类这么多、样式这么美的花灯,更衬托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又是一个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一前总起、一后总结,衔接得多紧密!
师:老舍先生多会写文章呀!
(设计意图:因为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现代著名作家,面对这样一篇名家的作品,我很慎重,是怀着敬畏之心来教学生的。在教的过程中我怕我的讲解破坏了文章的美,所以想尽了一切办法为孩子们创设多次朗读的机会,多设计读的实践,从而让他们自己朗读、感悟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感受其中的韵味,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四、朗读课文,情感升华
师:现在我们对课文内容又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现在想请同学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再来有感情地读一下。
指名读每一部分。
师总结:大家读得都很快乐,读出了年味!我们看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4天,其他节日则一笔带过,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的好处(板书详略得当)。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再次进行品读,对春节的情感会有一个升华。这让孩子们在感受了语言魅力、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同时,再次朗读一定会对老舍先生的语言有更深的认识。)
五、拓展练习,加深印象
师:同学们,请看课后的阅读链接,从这两篇短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默读阅读链接。
师:读了梁实秋的《过年》,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生:梁实秋不爱过年。
师:那斯妤的《除夕》又写了什么?
生:闽南过春节的习俗。
师:梁秋实先生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从完全不同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同样的除夕,不同的内容,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这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章就是在写生活,就是在抒发自己的感受,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链接,让孩子们通过自己读找出三篇文章的不同写法,从而明白写作的真谛: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六、布置作业,深入拓展
师(点击出示):同学们,上个周,我们才过了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共有几天?这3天的习俗也是不同的,希望课后大家能深入调查了解一下,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写一下栖霞的清明好吗?
(设计意图: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下栖霞的清明。因为清明节刚过完,学生亲身体验,有印象,深入调查了解的难度小;再是清明节是三天时间,并且每天的习俗又不一样,正好与本文相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加以练习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