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对滨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和设计要求进行了探索,总结了滨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滨海高等级公路 景观设计 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064-02
景观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道路在满足人们出行之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也衍生出绿化环境、展示文化等多种不同的功能。一个良好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美化道路周边的环境,同时,还有利于降低人们在道路行驶中的疲劳程度,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设计过程中,生态化、科学性和文化容量大的公路景观设计,对于道路的可持续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探讨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模式,以其为公路设计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1 江苏沿海开发与临海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模式
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落后于江苏苏南区域水平,甚至落后于江苏全省甚至整个长三角平均水平。交通设施的落后是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是推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切实举措。
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南起南通、北到连云港,经过江苏省15个沿海市县,串联衔接多个沿海港口、港城和产业园区,规划全长521公里,全线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时速为100公里。
本次设计路段为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试验段,分别为:(1)南通(启东南、北段):启东北桩号为K120+100-K120+600,启东南桩号为K163+400-K163+900。(2)盐城(亭湖段)桩号为K151+749-K152+749。(3)连云港(赣榆段)桩号为K27+900—K28+900。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积淀,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全国最重要的国际港口之一;盐城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海滩滩涂资源,建设有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通在历史上就有北上海之称,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具有江海共生的独特自然和人文风貌。此外,江苏沿海地区还具有与山区、平原、丘陵等地区截然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确立了“亲水绿廊”的设计目标,提出了“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设计要求,形成了安全、生态、多元的设计原则,这为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模式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资料。
2 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主要模式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景观设计应服从于道路交通安全性原则,将保证行车安全作为景观设计的第一要义。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人员在规划路线景观布局时,应最大限度地保证景观不妨碍司乘人员的视线范围和意识判断,并通过错落有致的景观分布降低司乘人员的疲劳感,提高行车安全。
2.2 生态化原则
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应遵循生态化原则,这就要求将生态、自然、人文等理念有效融入滨海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去。特别是注意保护滨海特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将江苏沿海地区的滩涂、自然保护区、港口等景观与公路路线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使用当地建材、植物物种和文化资源,减少人为干扰的因素,提高公路和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程度。
2.3 多元性原则
公路生态景观是由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共同组成的、具有物质功能和美学形式及环境生态效益的景观表现,是充分导入了生态设计理念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公路景观。
临海高等级公路设计应对自然生态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给予同等重视。自然生态景观中包括地形地貌景观、水资源景观、植物景观、生态敏感区景观,在临海高等级公路设计中,可以充分的典型景观有海滩风貌景观、滨海防护林景观等,而在社会人文景观中,主要包括民俗民风景观、历史文脉景观、现代科技景观等多个子类型。在临海高等级公路设计中,可以利用的人文景观有港口风貌、岸线设施和渔业生态等。
3 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做法
3.1 公路道路两侧绿化的优化设计
以工程建设的总要求及其高等级公路视点快速移动变化等方面的特点,以两到四公里作为基本单位,各个单位以某一树种作为最主要的景观树种,重点突出树的树冠、色泽、质地及其相应的季相变化。景观系列的变化最好以一到五个树种作为限度,树的胸径应在8 cm附近。如果公路两侧原有的景致可以加以利用,则可采用灌木来代替乔木以开阔驾驶员的视野,同时强化绿化带的通透程度以更好的展现公路两侧的景观。
对于非景观林带来说则应以沿线各地区的相应要求为依据,同时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经济林树种、速丰林树种以及景观林带进行恰当的选取。此外,还应改变“一条路两行树”的传统绿化形式,将行道树改为景点的绿化树。通过对路侧的乔木、灌木及藤蔓植物等植被的相应位置进行合理安排,结合“露、透、封、诱”等相关手法,确保公路成为一条流动的美妙的滨海风景线。
3.2 边坡防护绿化的优化设计
由于沿海地区温度较大,雨水气候偏多,因此,临海高等级公路路段的边坡经常会出现坍塌、破碎以及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采用传统的工程防护坡面会同原始自然环境形成反差,还会对公路环境的景观带来破坏。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一些公路景观绿化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尽可能采取加固同绿化相结合的边坡防护形式,同时,结合路段的自然生态环境,对花池墙、阶梯栅栏等的新型的防护结构形式进行相应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临海高等级公路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还可选择一些爬藤类植物来进行裸露岩石及陡坡的垂直性绿化。使用植草对大面积的裸露土的表面进行覆盖也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个相当好的措施,但其缺点在于后期养护工作量会相对较大。 3.3 中央分隔带绿化的优化设计
中央分隔带不仅仅具有景观绿化效果,更为重要的在于,中央分隔带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相对车辆发生冲突,并消除驾驶人员在会车时的心理恐惧感。因此,中央分隔带设计时应重点从视觉防眩的角度进行考虑,特别应注意所选用的景观设计方案必须有效地降低司乘人员的视觉疲劳感。具体来说,应以灌木和草皮为主要植被,并适当进行某些开花植物的点缀。尽量选择枝叶较为繁茂的、冠层隙较少的灌木,以实现夜间行车过程中遮光功能的实现,遮断对面及其侧面汽车以及其它方向所投射过来的灯光,最大程度地减轻驾驶人员的目眩。
中央分隔带通常分为整体式及分离式两种形式。通常来说,一般路段多使用整体式,而隧道前后等路段应尽量采用分离式的分隔带。其中弯道、竖曲线中央分隔带应当作为考虑的重点,应对植物的种植密度、植物的高度以及高度的变换位置进行仔细的推敲,尽可能将夜间行车的大灯眩光所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可通过在一定距离进行植物品种的变换来进一步丰富中央分隔带在视觉方面的景观,或通过有色植物对前方重要的结构物进行提示,以便于驾驶员更好地对道路条件变化的进行识别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3.4 互通式立交景观的优化设计
临海高等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景观的设计过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景观设计过程,而是需要以互通式立交的空间特性为依据,结合立交的功能、相关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以及同周围环境相协调等相关因素,采用互通式的立交结构、桥梁造型以及土方工程确保连续自然视觉空间的形成。从功能上来看,设计互通景观的目标不仅是使其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还应最大限度地提高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效能。具体来说,互通式立交绿化应做到乔灌、草木相互间的结合,根据诱导树、矮树及主树的类型对其进行合理的布置。弯道外侧的植物应做到视觉的诱导,分流端部的矮树则应遵循不对行车视线造成影响的原则,立交内部的空地则应适当进行乔木的栽植,而合流通视区则不得进行植树。对于靠近城市的互通式立交,应通过立交内部的空地及其地形条件设置体现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硬质景观;而郊外的环境互通式立交则应尽量追求同周边环境间相互融合的自然生态景观。选择互通式立交绿化的树种及草种时应对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其种植的目的进行考虑,优先使用本地植物。
4 结论
目前我国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往往成为公路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尤其表现在缺乏工程、景观、生态等多学科系统的有效合作,使得公路在路线选择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其次,在设计理念上过多重视视觉效果和近期效果,忽视了绿化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生态效益,这导致后期繁重的后期养护维持任务,而呈现的公路景观效果也较为单一、刻板,与环境不相融合。
本次设计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临海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报告及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临海高等级公路绿化景观概略设计及试验段建设方案》的指导下,景观绿化设计参与到了土建路基设计、排水设计,边坡防护、服务区及观景台选址及交安设计等各项道路工程设计中去,有利于景观设计思路的贯彻,有利于整体景观效果成型。
参考文献
[1] 王志泰,林永明,杨赞华,等.凯雷公路景观地域性特色设计[J].公路,2010(7):189-193.
[2] 林万明.高速公路的空间环境与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3(3):65-68.
[3] 葛林.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计优化究[J].中外公路,2005,25(3):135-136.
关键词:滨海高等级公路 景观设计 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064-02
景观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道路在满足人们出行之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也衍生出绿化环境、展示文化等多种不同的功能。一个良好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美化道路周边的环境,同时,还有利于降低人们在道路行驶中的疲劳程度,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设计过程中,生态化、科学性和文化容量大的公路景观设计,对于道路的可持续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探讨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模式,以其为公路设计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1 江苏沿海开发与临海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模式
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落后于江苏苏南区域水平,甚至落后于江苏全省甚至整个长三角平均水平。交通设施的落后是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是推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切实举措。
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南起南通、北到连云港,经过江苏省15个沿海市县,串联衔接多个沿海港口、港城和产业园区,规划全长521公里,全线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时速为100公里。
本次设计路段为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试验段,分别为:(1)南通(启东南、北段):启东北桩号为K120+100-K120+600,启东南桩号为K163+400-K163+900。(2)盐城(亭湖段)桩号为K151+749-K152+749。(3)连云港(赣榆段)桩号为K27+900—K28+900。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积淀,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全国最重要的国际港口之一;盐城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海滩滩涂资源,建设有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通在历史上就有北上海之称,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具有江海共生的独特自然和人文风貌。此外,江苏沿海地区还具有与山区、平原、丘陵等地区截然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确立了“亲水绿廊”的设计目标,提出了“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设计要求,形成了安全、生态、多元的设计原则,这为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模式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资料。
2 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主要模式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景观设计应服从于道路交通安全性原则,将保证行车安全作为景观设计的第一要义。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人员在规划路线景观布局时,应最大限度地保证景观不妨碍司乘人员的视线范围和意识判断,并通过错落有致的景观分布降低司乘人员的疲劳感,提高行车安全。
2.2 生态化原则
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应遵循生态化原则,这就要求将生态、自然、人文等理念有效融入滨海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去。特别是注意保护滨海特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将江苏沿海地区的滩涂、自然保护区、港口等景观与公路路线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使用当地建材、植物物种和文化资源,减少人为干扰的因素,提高公路和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程度。
2.3 多元性原则
公路生态景观是由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共同组成的、具有物质功能和美学形式及环境生态效益的景观表现,是充分导入了生态设计理念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公路景观。
临海高等级公路设计应对自然生态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给予同等重视。自然生态景观中包括地形地貌景观、水资源景观、植物景观、生态敏感区景观,在临海高等级公路设计中,可以充分的典型景观有海滩风貌景观、滨海防护林景观等,而在社会人文景观中,主要包括民俗民风景观、历史文脉景观、现代科技景观等多个子类型。在临海高等级公路设计中,可以利用的人文景观有港口风貌、岸线设施和渔业生态等。
3 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做法
3.1 公路道路两侧绿化的优化设计
以工程建设的总要求及其高等级公路视点快速移动变化等方面的特点,以两到四公里作为基本单位,各个单位以某一树种作为最主要的景观树种,重点突出树的树冠、色泽、质地及其相应的季相变化。景观系列的变化最好以一到五个树种作为限度,树的胸径应在8 cm附近。如果公路两侧原有的景致可以加以利用,则可采用灌木来代替乔木以开阔驾驶员的视野,同时强化绿化带的通透程度以更好的展现公路两侧的景观。
对于非景观林带来说则应以沿线各地区的相应要求为依据,同时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经济林树种、速丰林树种以及景观林带进行恰当的选取。此外,还应改变“一条路两行树”的传统绿化形式,将行道树改为景点的绿化树。通过对路侧的乔木、灌木及藤蔓植物等植被的相应位置进行合理安排,结合“露、透、封、诱”等相关手法,确保公路成为一条流动的美妙的滨海风景线。
3.2 边坡防护绿化的优化设计
由于沿海地区温度较大,雨水气候偏多,因此,临海高等级公路路段的边坡经常会出现坍塌、破碎以及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采用传统的工程防护坡面会同原始自然环境形成反差,还会对公路环境的景观带来破坏。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一些公路景观绿化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尽可能采取加固同绿化相结合的边坡防护形式,同时,结合路段的自然生态环境,对花池墙、阶梯栅栏等的新型的防护结构形式进行相应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临海高等级公路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还可选择一些爬藤类植物来进行裸露岩石及陡坡的垂直性绿化。使用植草对大面积的裸露土的表面进行覆盖也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个相当好的措施,但其缺点在于后期养护工作量会相对较大。 3.3 中央分隔带绿化的优化设计
中央分隔带不仅仅具有景观绿化效果,更为重要的在于,中央分隔带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相对车辆发生冲突,并消除驾驶人员在会车时的心理恐惧感。因此,中央分隔带设计时应重点从视觉防眩的角度进行考虑,特别应注意所选用的景观设计方案必须有效地降低司乘人员的视觉疲劳感。具体来说,应以灌木和草皮为主要植被,并适当进行某些开花植物的点缀。尽量选择枝叶较为繁茂的、冠层隙较少的灌木,以实现夜间行车过程中遮光功能的实现,遮断对面及其侧面汽车以及其它方向所投射过来的灯光,最大程度地减轻驾驶人员的目眩。
中央分隔带通常分为整体式及分离式两种形式。通常来说,一般路段多使用整体式,而隧道前后等路段应尽量采用分离式的分隔带。其中弯道、竖曲线中央分隔带应当作为考虑的重点,应对植物的种植密度、植物的高度以及高度的变换位置进行仔细的推敲,尽可能将夜间行车的大灯眩光所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可通过在一定距离进行植物品种的变换来进一步丰富中央分隔带在视觉方面的景观,或通过有色植物对前方重要的结构物进行提示,以便于驾驶员更好地对道路条件变化的进行识别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3.4 互通式立交景观的优化设计
临海高等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景观的设计过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景观设计过程,而是需要以互通式立交的空间特性为依据,结合立交的功能、相关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以及同周围环境相协调等相关因素,采用互通式的立交结构、桥梁造型以及土方工程确保连续自然视觉空间的形成。从功能上来看,设计互通景观的目标不仅是使其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还应最大限度地提高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效能。具体来说,互通式立交绿化应做到乔灌、草木相互间的结合,根据诱导树、矮树及主树的类型对其进行合理的布置。弯道外侧的植物应做到视觉的诱导,分流端部的矮树则应遵循不对行车视线造成影响的原则,立交内部的空地则应适当进行乔木的栽植,而合流通视区则不得进行植树。对于靠近城市的互通式立交,应通过立交内部的空地及其地形条件设置体现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硬质景观;而郊外的环境互通式立交则应尽量追求同周边环境间相互融合的自然生态景观。选择互通式立交绿化的树种及草种时应对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其种植的目的进行考虑,优先使用本地植物。
4 结论
目前我国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往往成为公路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尤其表现在缺乏工程、景观、生态等多学科系统的有效合作,使得公路在路线选择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其次,在设计理念上过多重视视觉效果和近期效果,忽视了绿化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生态效益,这导致后期繁重的后期养护维持任务,而呈现的公路景观效果也较为单一、刻板,与环境不相融合。
本次设计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临海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报告及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临海高等级公路绿化景观概略设计及试验段建设方案》的指导下,景观绿化设计参与到了土建路基设计、排水设计,边坡防护、服务区及观景台选址及交安设计等各项道路工程设计中去,有利于景观设计思路的贯彻,有利于整体景观效果成型。
参考文献
[1] 王志泰,林永明,杨赞华,等.凯雷公路景观地域性特色设计[J].公路,2010(7):189-193.
[2] 林万明.高速公路的空间环境与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3(3):65-68.
[3] 葛林.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计优化究[J].中外公路,2005,25(3):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