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浅析了论语中有关色的描述,并指出在论语中色的释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作为脸色、作为生理欲求、作为颜色、代指色彩和立意不明等五类。
【关键字】:论语;色:释意
在《论语》中共有二十三个篇章提到了“色”字,其中又有两篇章重复,是故实际上为二十一个篇章;以下则是将提及”色”的篇章逐一列出:〈学而〉篇:三、七,〈为政〉篇:八,〈公冶长〉篇:十九、二十五,〈泰伯〉篇:四,〈子罕〉篇:十八,〈乡党〉篇:三、四、五、八、二十五、二十七,〈先进〉篇:二十一,〈颜渊〉篇:二十,〈宪问〉篇:八、三十七,〈卫灵公〉篇:十三,〈季氏〉篇:六、七、十,〈阳货〉篇:十二、十七;至于文句中并未提到“色”,却有表色彩之义者,为〈乡党〉篇:六及〈阳货〉篇:十八。而《论语》中的”色”可区分为二大类:一、“色”字指脸色、神色、表情之意。二、“色”字指动物本能之生理欲求,在此亦可作视觉所喜好的美貌,两者槪念皆为生理欲求,因此合并于一类。至于直接表达颜色之意的“色”仅出现两次,以及文意不明的“色”一次,在文末亦會作补充说明。
一、作为“脸色”使用的“色”
“色”在《论语〉中作为“脸色”使用,共有十六次,下面举几例以示说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是指用花言巧语以及讨人喜欢的脸色,所以此处的色是指脸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此有二说,一说为孝顺父母时,子女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之脸色,另一说为父母接受供养时的脸色,此处无论是任何一说,皆是指脸色之意。〈乡党〉篇出现了四例,因为此篇章为描述孔子的上朝或生活作息之行为表现,因此出现的“色”皆是脸色的槪念:“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获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谵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色勃如也,指表情庄重,这里的色是指脸色。“入公门,辆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获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碏如也。”“色勃如也,与上段的色同义;逞颜色,则是指展露表情,因为升堂时表情凝重,退堂时,恢复自然的表情,是故此处之色,是指脸色。“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亲,愉愉如也。”勃如战色,是指表情严肃,战战兢兢的样子,所以此处的色,为表情之意;有容色,指表情宽厚温和,此色一样是指脸色。
二、作为“生理欲求”使用的“色”
“色”在《论语》中作为“生理欲求”使用,共有四次,分别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贤贤易色,有二说: —说是以亲近贤德之人,来改变好色重欲之心;另一说是落在夫妇之伦上说,是以娶妻不当以姿色为重,而是以品德为先,二说都是指人性之欲求。虽说两者义理皆可通,然应以第二说为优,因整段论及父母、君臣、交友,有层次之分,更是人伦之重点所在,若以第一说为解释,其“贤贤”之意,不正是与后面的交友的槪念雷同,亦可改写为:”与朋友交,贤贤易色,言而有信。”然而此处却将“贤贤”置于开头,是故从第二说,以最亲密的夫妻关系来解释,因为夫妻之伦为先,才有父子、君臣,因此从夫妇开始一步一步向外推扩,是较为合理的。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么者也。”好色者,即指喜好美色,此处的色则为生理欲求之槪念。,即指喜好美色,此处的色则为生理欲求之槪念。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者也。”此段同〈子罕十八〉,故不再作解释。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么;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戒之在色,需警惕戒备在色欲之上,此处的色则是指生理欲求。
三、作为“颜色”使用的“色”
“色”在《论语》中作为”颜色”使用,共有两次,分别为: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馒而饧,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色恶,指食物的色泽因腐朽而变坏,此处的色应指色泽。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润色,指修饰、增添文采,“润”即有修饰之意,此处的“色”,则是指光泽、色彩之意。
四、代指“色彩”也未使用的”色”
不以“色”之色彩槪念而直接使用色彩名称,共有两次,分别为:“君子不以绀娵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衿豨络,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魔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狭。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此处并未提及色字,而是直接以颜色的名称作为称呼,与后代用法有所不同。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推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此处与〈乡党篇六〉相同,未提及色,直接使用色调之名称。
五、文意不清,难以解释的“色”
“色”在《论语》中作用不明处,仅有一次,是为:“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此段历来有诸多解释,对于“色斯举矣”,主要有两说,一说为孔子的脸色改变,色指脸色;二说为某鸟类飞起,而色无法单指某物,需“色斯”二字连用,指鸟类快速飞起,但通篇依然费解,因为第一说孔子脸色一改变,鸟类立刻察觉而飞起,但是不符合常理,第二说仅仅用来形容鸟类快飞,亦缺乏考证,因此在举证不足之下,本文暂不将此段列入“色”字槪念。
参考文献:
[1] 钱穆著.论语新解[M]. 三联书店, 2002.
[2] 胡振远. 《论语译注》疑义解读[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2) .
【关键字】:论语;色:释意
在《论语》中共有二十三个篇章提到了“色”字,其中又有两篇章重复,是故实际上为二十一个篇章;以下则是将提及”色”的篇章逐一列出:〈学而〉篇:三、七,〈为政〉篇:八,〈公冶长〉篇:十九、二十五,〈泰伯〉篇:四,〈子罕〉篇:十八,〈乡党〉篇:三、四、五、八、二十五、二十七,〈先进〉篇:二十一,〈颜渊〉篇:二十,〈宪问〉篇:八、三十七,〈卫灵公〉篇:十三,〈季氏〉篇:六、七、十,〈阳货〉篇:十二、十七;至于文句中并未提到“色”,却有表色彩之义者,为〈乡党〉篇:六及〈阳货〉篇:十八。而《论语》中的”色”可区分为二大类:一、“色”字指脸色、神色、表情之意。二、“色”字指动物本能之生理欲求,在此亦可作视觉所喜好的美貌,两者槪念皆为生理欲求,因此合并于一类。至于直接表达颜色之意的“色”仅出现两次,以及文意不明的“色”一次,在文末亦會作补充说明。
一、作为“脸色”使用的“色”
“色”在《论语〉中作为“脸色”使用,共有十六次,下面举几例以示说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是指用花言巧语以及讨人喜欢的脸色,所以此处的色是指脸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此有二说,一说为孝顺父母时,子女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之脸色,另一说为父母接受供养时的脸色,此处无论是任何一说,皆是指脸色之意。〈乡党〉篇出现了四例,因为此篇章为描述孔子的上朝或生活作息之行为表现,因此出现的“色”皆是脸色的槪念:“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获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谵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色勃如也,指表情庄重,这里的色是指脸色。“入公门,辆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获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碏如也。”“色勃如也,与上段的色同义;逞颜色,则是指展露表情,因为升堂时表情凝重,退堂时,恢复自然的表情,是故此处之色,是指脸色。“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亲,愉愉如也。”勃如战色,是指表情严肃,战战兢兢的样子,所以此处的色,为表情之意;有容色,指表情宽厚温和,此色一样是指脸色。
二、作为“生理欲求”使用的“色”
“色”在《论语》中作为“生理欲求”使用,共有四次,分别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贤贤易色,有二说: —说是以亲近贤德之人,来改变好色重欲之心;另一说是落在夫妇之伦上说,是以娶妻不当以姿色为重,而是以品德为先,二说都是指人性之欲求。虽说两者义理皆可通,然应以第二说为优,因整段论及父母、君臣、交友,有层次之分,更是人伦之重点所在,若以第一说为解释,其“贤贤”之意,不正是与后面的交友的槪念雷同,亦可改写为:”与朋友交,贤贤易色,言而有信。”然而此处却将“贤贤”置于开头,是故从第二说,以最亲密的夫妻关系来解释,因为夫妻之伦为先,才有父子、君臣,因此从夫妇开始一步一步向外推扩,是较为合理的。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么者也。”好色者,即指喜好美色,此处的色则为生理欲求之槪念。,即指喜好美色,此处的色则为生理欲求之槪念。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者也。”此段同〈子罕十八〉,故不再作解释。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么;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戒之在色,需警惕戒备在色欲之上,此处的色则是指生理欲求。
三、作为“颜色”使用的“色”
“色”在《论语》中作为”颜色”使用,共有两次,分别为: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馒而饧,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色恶,指食物的色泽因腐朽而变坏,此处的色应指色泽。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润色,指修饰、增添文采,“润”即有修饰之意,此处的“色”,则是指光泽、色彩之意。
四、代指“色彩”也未使用的”色”
不以“色”之色彩槪念而直接使用色彩名称,共有两次,分别为:“君子不以绀娵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衿豨络,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魔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狭。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此处并未提及色字,而是直接以颜色的名称作为称呼,与后代用法有所不同。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推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此处与〈乡党篇六〉相同,未提及色,直接使用色调之名称。
五、文意不清,难以解释的“色”
“色”在《论语》中作用不明处,仅有一次,是为:“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此段历来有诸多解释,对于“色斯举矣”,主要有两说,一说为孔子的脸色改变,色指脸色;二说为某鸟类飞起,而色无法单指某物,需“色斯”二字连用,指鸟类快速飞起,但通篇依然费解,因为第一说孔子脸色一改变,鸟类立刻察觉而飞起,但是不符合常理,第二说仅仅用来形容鸟类快飞,亦缺乏考证,因此在举证不足之下,本文暂不将此段列入“色”字槪念。
参考文献:
[1] 钱穆著.论语新解[M]. 三联书店, 2002.
[2] 胡振远. 《论语译注》疑义解读[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