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什么样的课操作简单却又行之有效?一些公开课上漂亮的课件,精心的教具、学具准备,让人神往,可是一般的教师平时课业繁重,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能否扬己之长,补此遗憾?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悟出:数学是生活的,只要扎实、真实,简简单单同样可以精彩!
一、扎实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目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对刚入学的新生,首先得让他们明白,学过的知识忘了是正常的,但一些学习习惯忘了是不可“饶恕”的,因为这是对自己的严重伤害。学习习惯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1.倾听的习惯
如今的课堂,老师讲的时间还是比较多,学生得到的基本是间接经验。这种学习方法虽然不利于学习个性的养成,但能比较快地学到知识。再说老师毕竟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只要会倾听,就能较快地理解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和思想。老师应适时提问学生从他人言论中学到了哪些经验,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学生反馈时,教师也应侧耳倾听,不可随便插嘴,或强加自己的想法,必要时也可用眼神或手势示意学生。课堂上不可让学生随便讲话,叽叽喳喳响成一片,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2.仔细审题、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小学生情感外露,行事急躁,所以教师开始时对此种现象严重的学生要时时提醒并加以指导。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解决问题后要促使他们检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说他的解决方法的合理性,或者哪里存在着问题。
3.上课主动回答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培养良好的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主动,起立迅速,声音洪亮,表述清楚。要让学生明白,每次回答问题都是一次锻炼机会,是对自己学习和胆识的一次挑战,不可错过。对自己不理解或有其他想法的,要勇于质疑,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4.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懒是通病,教师若没有相应的措施,有些学生作业拖拉便会成为习惯。每学期必须有作业的收交记录本,小组长、科代表各司其职,记录本与作业一同上交,老师每次都应看看记录本,谁交了,谁抄了,做到心中有数,改后还应记录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够认真,有比较严重的知识性错误或态度问题的,在本子上打个三角形,以示收到本子后来办公室,对于做得特别好的,下堂课可在班上表扬。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渐渐养成认真、仔细按时完成的习惯。
5.及时复习的习惯
小学生不善于复习,一个单元上完及每次期中期末,老师都应安排一定的复习时间,除了指导一些简单的复习方法,也可帮学生理清一个单元的知识脉络,给出一些重点难点,解题的方法和策略等。
6.练后反思的习惯
一般来说,习题做完之后,可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道理吗?有其他方法吗?哪种方法更好?对于测试,在教师分析后,学生最好能回顾整张试卷,自我评价得失,总结方法,并通过学习小组交流经验。
二、扎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本设计了许多供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为学生实践探索活动搭建了平台。如五(上)第三章“观察物体”,我让学生在每天的作业整理时间内用模具搭一搭,观察后画下三视图,把自己的三视图拿给同桌看,让同桌按画的搭一搭,看看是否与自己搭的一样,如果不一样,想想是哪里出了问题,共同找到原因。通过一星期的操作,学生已各有一套方法,学得非常扎实。如此类内容,老师多说是无益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感知,比接受直接得来的更易掌握。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作业却少,利用这种机会,我常布置一些有趣的动手操作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并为新课作准备。如第五章“多边形的面积”,每堂新课前就让学生利用晚自修时间自由操作,让学生通过割、拼、补,化未知为已知,用已知解未知,理解每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有了实践的储备,上新课时就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献计献策,凡是教材教参中有的化归方法,学生都能接触到,他们从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感受到探索学习的乐趣。
三、扎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教师教得过多,往往是由于不信任学生造成的。我们常抱怨伯乐不常有,其实我们在不停地灌输解题方法的时候,何尝不是在扼杀千里马。学生具备教师所没有的敏感,有着独特的观察事物与思考的方法,给他们点时间,或许就能意外地发现他们创造性的方法,会改变原来对问题的看法。如我在上“方程的意义”时,设置了这样一个开放题:应店街镇小学有240台电脑,陶朱小学有300台电脑,要使两个地方的电脑台数一样多,有什么好方案?用方程表示,试一试。几分钟后,各种方案便出来了:
方案一:应店街镇小学买x台。240+x=300;
方案二:陶朱小学捐x台。300-x=240;
方案三:陶朱小学送给应店街镇小学x台。300-x=240+x;
方案四:应店街镇小学买x台,陶朱小学买y台。240+x=300+y;
方案五:应店街镇小学捐x台,陶朱小学捐y台。240-x=300-y;
方案六:应店街镇小学买x台,陶朱小学捐y台。240+x=300-y;
……
(还有其他方案,大家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
策略的多样性并不是指一个学生要有多种策略,而是指全班学生有不同的方法,能力强的一个人可有多种策略,基础差的能想到一种也是应该鼓励的。
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的感觉?我觉得就是把简单的话题演绎得生动活泼,让课堂充满生机,并洋溢着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而生机盎然的课堂,需要的就是师生扎实的教与学的基本功和一些良好的习惯。
四、扎实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
学数学就是在学科学,实事求是,既是对数学学科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最本真的关怀。
1.以学生内心需求为出发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的,可以直接触摸的事和物。这些学生耳闻目睹和亲身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在大脑烙下了烙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就是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数学事实呈现给学生,使数学生活化,让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有趣。
2.关注学生幼稚真实的想法
一位浣江小学的教师在上“9加几”的内容时,通过拿小棒让学生明白了“凑十法”,然后她让学生算“9+5”,小手举成一片,并一致通过答案是14。教师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是14的,她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熟练“凑十法”,可是第一个学生说:“9再数上5就是14。”第二个学生说:“14可以分成5和9。”第三个学生说:“因为9加5就是14。”台上台下笑成一片。老师有点急了。可我觉得正是这些不同的说法,才让这堂课出彩,因为学生没有做作,他们真实得可爱,这些幼稚的方法使他们充满灵气,使得“9加几”的方法更多彩。我们不必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他们,只要学生有熟练的方法,怎么都可以。何况“9加几”只是数的运算的一个简单的过渡,你小时候做加法运算时会老用麻烦的“凑十法”吗?学数学是为发展思维,学会分析,掌握一些数学思想,至于是不是一定用教师的方法去解题,相对来说是次要的。
3.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的余地,允许他们有问题有错误
我在上“多边形的面积”时,有个题目是想做面锦旗给为我班争得荣誉的一位女同学(锦旗如下图),请算算需要扯多大一块布?几乎所有的学生没有思考太多就开始用他们自己得出的“割、补、拼、大面积减去小面积”的方法去计算锦旗的面积。我让一位学生来板演,他“割”好了,并写下算式:
(45+60)×30÷2×2
=105×30÷2×2
=3150÷2×2
=1575×2
=3150(cm2)
我问是不是只能这样一步步算?他马上改了方法:
(45+60)×30÷2×2
=105×30
=3150(cm2)
我说:“真聪明,一点即通。”有学生提出意见,说他们的答案是1575(cm2).我说:“好!自己的毛病还是自己查,看看哪里没有谨慎思考?”他看看图,立即把算式中的“30”改成了“15”.我笑了,并親切地询问他为什么这样改?他说明原因后,我又让他说说从此题中获得的经验或教训。他说:“看图要仔细,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我表扬他反思深刻。这时,突然一位学生问:“布店里只能买到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布,买不到缺一角的布。只买这么点布的话要剪过拼过,锦旗会很难看。”大家都认为有道理,我让他们思考怎么改题目,立即有人说,把问题改成:“请算算这面锦旗的面积。”我觉得不错,并让学生补充了其他的方法。最后我又问:“那实际去买的时候你认为该怎么办呢?”他们一致认为需要扯一块长60cm、宽30cm的长方形布。
每堂课总会有些缺憾,但不管能否达成预想的教学目标,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就是要尊重学生真实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错误与自我批判精神,把数学与真实的学习、真实的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数学是一个开心、开怀、开智、开慧的乐园,一个老师、一支粉笔、一群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群体,真实的课堂便呈现在眼前。只要学生有扎实的功底,便有能力让数学课堂于平淡中求真,唯有真实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扎实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句话,简单、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责编 金 铃)
一、扎实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目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对刚入学的新生,首先得让他们明白,学过的知识忘了是正常的,但一些学习习惯忘了是不可“饶恕”的,因为这是对自己的严重伤害。学习习惯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1.倾听的习惯
如今的课堂,老师讲的时间还是比较多,学生得到的基本是间接经验。这种学习方法虽然不利于学习个性的养成,但能比较快地学到知识。再说老师毕竟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只要会倾听,就能较快地理解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和思想。老师应适时提问学生从他人言论中学到了哪些经验,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学生反馈时,教师也应侧耳倾听,不可随便插嘴,或强加自己的想法,必要时也可用眼神或手势示意学生。课堂上不可让学生随便讲话,叽叽喳喳响成一片,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2.仔细审题、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小学生情感外露,行事急躁,所以教师开始时对此种现象严重的学生要时时提醒并加以指导。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解决问题后要促使他们检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说他的解决方法的合理性,或者哪里存在着问题。
3.上课主动回答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培养良好的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主动,起立迅速,声音洪亮,表述清楚。要让学生明白,每次回答问题都是一次锻炼机会,是对自己学习和胆识的一次挑战,不可错过。对自己不理解或有其他想法的,要勇于质疑,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4.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懒是通病,教师若没有相应的措施,有些学生作业拖拉便会成为习惯。每学期必须有作业的收交记录本,小组长、科代表各司其职,记录本与作业一同上交,老师每次都应看看记录本,谁交了,谁抄了,做到心中有数,改后还应记录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够认真,有比较严重的知识性错误或态度问题的,在本子上打个三角形,以示收到本子后来办公室,对于做得特别好的,下堂课可在班上表扬。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渐渐养成认真、仔细按时完成的习惯。
5.及时复习的习惯
小学生不善于复习,一个单元上完及每次期中期末,老师都应安排一定的复习时间,除了指导一些简单的复习方法,也可帮学生理清一个单元的知识脉络,给出一些重点难点,解题的方法和策略等。
6.练后反思的习惯
一般来说,习题做完之后,可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道理吗?有其他方法吗?哪种方法更好?对于测试,在教师分析后,学生最好能回顾整张试卷,自我评价得失,总结方法,并通过学习小组交流经验。
二、扎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本设计了许多供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为学生实践探索活动搭建了平台。如五(上)第三章“观察物体”,我让学生在每天的作业整理时间内用模具搭一搭,观察后画下三视图,把自己的三视图拿给同桌看,让同桌按画的搭一搭,看看是否与自己搭的一样,如果不一样,想想是哪里出了问题,共同找到原因。通过一星期的操作,学生已各有一套方法,学得非常扎实。如此类内容,老师多说是无益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感知,比接受直接得来的更易掌握。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作业却少,利用这种机会,我常布置一些有趣的动手操作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并为新课作准备。如第五章“多边形的面积”,每堂新课前就让学生利用晚自修时间自由操作,让学生通过割、拼、补,化未知为已知,用已知解未知,理解每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有了实践的储备,上新课时就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献计献策,凡是教材教参中有的化归方法,学生都能接触到,他们从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感受到探索学习的乐趣。
三、扎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教师教得过多,往往是由于不信任学生造成的。我们常抱怨伯乐不常有,其实我们在不停地灌输解题方法的时候,何尝不是在扼杀千里马。学生具备教师所没有的敏感,有着独特的观察事物与思考的方法,给他们点时间,或许就能意外地发现他们创造性的方法,会改变原来对问题的看法。如我在上“方程的意义”时,设置了这样一个开放题:应店街镇小学有240台电脑,陶朱小学有300台电脑,要使两个地方的电脑台数一样多,有什么好方案?用方程表示,试一试。几分钟后,各种方案便出来了:
方案一:应店街镇小学买x台。240+x=300;
方案二:陶朱小学捐x台。300-x=240;
方案三:陶朱小学送给应店街镇小学x台。300-x=240+x;
方案四:应店街镇小学买x台,陶朱小学买y台。240+x=300+y;
方案五:应店街镇小学捐x台,陶朱小学捐y台。240-x=300-y;
方案六:应店街镇小学买x台,陶朱小学捐y台。240+x=300-y;
……
(还有其他方案,大家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
策略的多样性并不是指一个学生要有多种策略,而是指全班学生有不同的方法,能力强的一个人可有多种策略,基础差的能想到一种也是应该鼓励的。
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的感觉?我觉得就是把简单的话题演绎得生动活泼,让课堂充满生机,并洋溢着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而生机盎然的课堂,需要的就是师生扎实的教与学的基本功和一些良好的习惯。
四、扎实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
学数学就是在学科学,实事求是,既是对数学学科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最本真的关怀。
1.以学生内心需求为出发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的,可以直接触摸的事和物。这些学生耳闻目睹和亲身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在大脑烙下了烙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就是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数学事实呈现给学生,使数学生活化,让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有趣。
2.关注学生幼稚真实的想法
一位浣江小学的教师在上“9加几”的内容时,通过拿小棒让学生明白了“凑十法”,然后她让学生算“9+5”,小手举成一片,并一致通过答案是14。教师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是14的,她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熟练“凑十法”,可是第一个学生说:“9再数上5就是14。”第二个学生说:“14可以分成5和9。”第三个学生说:“因为9加5就是14。”台上台下笑成一片。老师有点急了。可我觉得正是这些不同的说法,才让这堂课出彩,因为学生没有做作,他们真实得可爱,这些幼稚的方法使他们充满灵气,使得“9加几”的方法更多彩。我们不必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他们,只要学生有熟练的方法,怎么都可以。何况“9加几”只是数的运算的一个简单的过渡,你小时候做加法运算时会老用麻烦的“凑十法”吗?学数学是为发展思维,学会分析,掌握一些数学思想,至于是不是一定用教师的方法去解题,相对来说是次要的。
3.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的余地,允许他们有问题有错误
我在上“多边形的面积”时,有个题目是想做面锦旗给为我班争得荣誉的一位女同学(锦旗如下图),请算算需要扯多大一块布?几乎所有的学生没有思考太多就开始用他们自己得出的“割、补、拼、大面积减去小面积”的方法去计算锦旗的面积。我让一位学生来板演,他“割”好了,并写下算式:
(45+60)×30÷2×2
=105×30÷2×2
=3150÷2×2
=1575×2
=3150(cm2)
我问是不是只能这样一步步算?他马上改了方法:
(45+60)×30÷2×2
=105×30
=3150(cm2)
我说:“真聪明,一点即通。”有学生提出意见,说他们的答案是1575(cm2).我说:“好!自己的毛病还是自己查,看看哪里没有谨慎思考?”他看看图,立即把算式中的“30”改成了“15”.我笑了,并親切地询问他为什么这样改?他说明原因后,我又让他说说从此题中获得的经验或教训。他说:“看图要仔细,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我表扬他反思深刻。这时,突然一位学生问:“布店里只能买到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布,买不到缺一角的布。只买这么点布的话要剪过拼过,锦旗会很难看。”大家都认为有道理,我让他们思考怎么改题目,立即有人说,把问题改成:“请算算这面锦旗的面积。”我觉得不错,并让学生补充了其他的方法。最后我又问:“那实际去买的时候你认为该怎么办呢?”他们一致认为需要扯一块长60cm、宽30cm的长方形布。
每堂课总会有些缺憾,但不管能否达成预想的教学目标,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就是要尊重学生真实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错误与自我批判精神,把数学与真实的学习、真实的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数学是一个开心、开怀、开智、开慧的乐园,一个老师、一支粉笔、一群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群体,真实的课堂便呈现在眼前。只要学生有扎实的功底,便有能力让数学课堂于平淡中求真,唯有真实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扎实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句话,简单、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