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问”的艺术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i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问”与“答”是反映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行为。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以“问”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构建知识。教师的“问”不仅要创设“惊奇”的情景(对学生而言),激发求知的欲望,更要能增强智力参与度,即将知识构建与学生积极参与整合。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某一具体知识的构建,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善教必善问”。
  教育教学中的“问”有多种形式。比如,教师常常会对某一问题连续发问,对同一个学生或不同的学生。不管怎样的“问”,我们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考虑学生的“答”的方式和内容。教师“问”的态度将影响学生“答”的效果,如“一公里有多少千米”和“我希望有同学能告诉我一公里有多少千米。”后者的发问带有人情味、很亲切,学生也乐于回答。教师发问的意图是促进学生获得新知,然而有的领导、教师无意图的炮制“问”,如一次集会,XXX老师发表了“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动员学习雷锋活动。接着某领导要安排该周工作,可是该领导无意图炮制了许多发问:“刚才我们听了XXX老师的讲话,你们知道题目叫什么啊?哪个同学知道?是不是?”等一些废话。这种发问只会给学生感到很啰嗦,很厌烦,得不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问”要问得开窍,问得美妙,启人心智。正如陶行知所说的一样,“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问”的创设是联系师生思维“共振”的纽带。如“-3-2等于多少”,明智的教师就不会直接这样问“等于多少”,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发问“-3减去2应等于-3加上什么?”“-2”“为什么”“因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所以-3加上-2等于多少?”如果,学生仍不能回答,教师可再进一步从通俗易懂的方面来引导:“若将-3看作你欠人家3元,則-3+(-2)可以看作先欠3元再欠2元,一共欠人家多少元?”此时学生都懂得欠5元,从而解决了“-3-2等于多少”这个问题。
  由此可见,教师的“问”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要达此目标,教师必须处理好“六度”——宽度、角度、深度、跨度、梯度、密度之间的联系。这六度不能抽象说程度高好,还是程度低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以及授课者的实际情况来研究。但无论怎样,均须掌握“积极性”的原则。既不过高估计,也不能过低估计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水平。
  “宽度”指问题针对的主体面要宽,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但不排除为了特定的目标 而改变尺度的大小。一般地讲,问题越简单,宽度越大,学生的认识层次越低,通过提问所获得的效果相对就更差。
  “角度”是指:“问”要便于学生理解,既要新颖、有启发性,也要易于学生接受,激发高层次思维。多角度提问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有利于知识的横向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深度”指问要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感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一个原则是“积极的量力性”。“跨度”指既要抓好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要从整体出发抓知识的整体结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恰当的跨度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教师问的跨度过少,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作法,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
  “梯度”既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问”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善于铺路搭桥。但差距不能过小,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小步子”教学。
  “密度”是教学某一时段教师问问题的“频数”。一节课中不能简单的说,“频度高”就是传统“满堂灌”教学风格的革新,要有目的性,不是为了问而问,而是因为需要才问,而且教师要放手,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思考。那种因“活跃课堂气氛”而问的做法得不偿失的。盲目多问就会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盲目赶进度”,必然导致教学效益低下。
其他文献
这节课是复习课,我跟学生一起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回顾,构建起了本单元的框架体系,下面的时间是学生们复习巩固了。为了检查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学习效率,我对学生说下课前我们再做几道检测题。  学生们开始认真做题,我在教室里走动着,以便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时,进行及时的辅导。突然我听到教室南边“啪”的一声,寻声望去,看到地下有一个橘子,我仔细观察南面的学生:岳鹏飞,目不斜视,在认真做题;张国鑫,边看
期刊
一、前言  特殊儿童是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包括智力落后儿童。  二、智力落后儿童的现状  1.智力落后的概念  智力落后(即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2.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发展  前苏联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智力落后儿童的缺乏感知事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语言的表达、理解、词汇量和听辨能力都较正常儿童低。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缺
期刊
在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收入了泰戈尔的短篇小说《素芭》。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用“形象体会式”的学习指导模式来进行教学。所谓“形象体会式”学习指导模式,就是把所学课文用一个可认、可感、可悟的“形象”生动、简练、准确地表示出来,并结合学习的阅读、认知、理解、运用、探究等过程来认识“形象”、化解“形象”、创造“形象”,以至让学生获得知识、学会阅读方法的指导模式。素芭的形象是理解这篇小说的钥
期刊
美术教学属于艺术领域教学,而艺术领域教学是我不擅长的幼儿教育教学领域,我选择《画而乐.动物气球》,是为了挑战自己、锻炼自己。在指导韦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勇敢地完成我实践学习的教学任务。  我借着“动物气球”之名的出现引出了这次教学活动的任务——画“动物气球”,我用幻灯片出示我模仿“成长快乐”《画而乐》书本画好的 “气球图”,画的都是没有任何装饰的黑白的普通气球。我说:“老师这里有几个普通气球,我希
期刊
我们的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仅有近百种树木植物,更是一座大花园。秋天是萧瑟的季节,而细心的小朋友发现,在向日葵小农庄的甬道旁,傲然挺立着一束束火红的小花。为了解答孩子们的疑问,我们请来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帮助我们鉴定这些不怕冷的小花。叔叔告诉孩子们,这是菊花。孩子们不相信,说菊花是黄色的花瓣卷卷的。叔叔说,这叫红卢山庄,不是我们中国的本土花卉是国外引进的品种,因此她有如此美丽的颜色。孩子们
期刊
榜书艺术乃国学精粹之一,在教学中如何弘扬国学,笔者在校本教学中有一些体验。  一、什么是榜书,为什么要弘扬榜书艺术  榜书又称“擘窠”大字,擘,拇指;窠,穴也,大指中只窠即虎口也。书写时运全身之力把握之,驾驭之,犹如运印,虎虎有生气。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榜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价值,向人们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文风、时政、地理、历史、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变迁,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财富。榜书作品内容字数通常比
期刊
孔老夫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后人也有言“静坐常思己过”,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  以前并不太明白,古人修身为何必须要强调“慎独 慎微”。慎微是容易理解的,林黛玉进贾府般的“事事留心 时时在意”是慎微,那么慎独呢?独,为独自一人处于一处。此时是否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呢?是否真的是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了呢?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故需慎独,故需自强。而,慎独者始能自强。  有人肯定会说:“连大人几乎都
期刊
今天,给民族班上完一节以语法分析为主的阅读课以后,感到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教学期待没有达成,况且课堂气氛沉闷。利用课间十分钟休憩,我在简短回顾教学过程、分析原因之后,得出三点总体性结论,一是教学目标设定太高;二是教学方法单一;三是课堂导入不当,尤其是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过于突兀,没有平顺感,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更谈不上学生的积极参与。想到这里,我开始思考,同一节课给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接受能力欠佳的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堂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索机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教育理念的贯穿下,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中,尤其是作为重头戏的读中活动设计中多花心思,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探索的机会和时间,指导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  考虑到英语阅读课中读中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将通过曾经做过一节阅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担负着实现党和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任务,因此教育现代化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一、教育现代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