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巧用生活逻辑解答原因类试题

来源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h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调动学生的生活逻辑入手,以原因类试题为例,浅谈如何运用生活逻辑思维巧妙解答历史原因问题,在试题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原因类;生活逻辑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作为试题命制的重要导向标,核心素养立意也成为了高考命题的灵魂,对核心素养的考察也必然会渗透在高考试题中。
  怎样落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非常关键。历史教学和备考中,如果不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学生就不能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也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逻辑思维从方法的角度分,主要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和归纳与演绎四种;从类型的角度分,主要有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三种。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生活逻辑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教学和备考中必须充分重视的逻辑类型。
  在每年的高考各学科考试说明中,关于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一直以来都是分成四大类,每类包含三种,加起来共十二种具体能力。从设问的角度看,又可分为原因、目的、内容、变化、特征、性质、异同、评价、意义、启示、史观等类别。其中,原因类试题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原因类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和产生的试题。以2017、2018年高考为例,请看下表:
  显然,在2018年的全国卷中,单纯的原因类问题就占据了52分中的一半左右(Ⅰ卷20分,Ⅱ卷29分,Ⅲ卷26分,2017年全国Ⅰ卷20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每年参加历史高考的学生分数并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原因类问题回答的不好。
  本文从培养学生的生活逻辑入手,以原因类试题为例,谈一谈如何运用生活逻辑思维,巧妙解答历史原因,在试题的训练中逐步培养核心素养。
  做任何事情,包括解答试题也一样,都要讲究方法。方法恰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恰当运用生活逻辑,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生活逻辑,可以帮助学生巧妙地解答高考历史的很多疑难试题,特别是原因类问题,因为原因本就是逻辑的溯源。
  所谓生活逻辑,指人们依靠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比如人感觉冷就要穿衣,感觉饿就想吃饭,这都是“天生”本能,也都是生活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要学会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巧妙地解决很多高考文综历史的原因类问题。
  运用生活逻辑解答历史原因问题,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1.分析。把与原因相关的“主体”细化,划分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考察,但在思考的时候要将各部分融合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2.分类。根据主体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把划分出的各个部分进行分类,属性相同的部分归入一类,属性不同的归入另外的类。
  3.回答。主要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完成。
  在整个解题过程中,生活逻辑要与历史问题统一,即作为生活经验的逻辑要与历史发展相一致。
  第一例:2018年全国卷第41题第2问。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第一步,确定试题类型。“简述……的历史背景”,是原因类试题。
  第二步,分析。根据问题,确定材料中的内容都与要追究的原因有关。运用断句的方法,用问题的形式确定与“原因”主体的关系。第一句,地方自治,这和世界潮流有什么关系?第二句,对救亡很重要,这和地方自治有什么关系?第三句,1909年,这个时间点可能包含哪些信息?
  第三步,分类。第一类,时间因素:1909年;第二类,地点(国家):中国和世界;第三类,事件:救亡之事。
  第四步,回答。根据分类,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已有的生活逻辑,通过归纳和演绎组织答案。1909年,清末新政,地方自治是改革的内容之一;西方思想传播,推广地方自治有范本可学;内忧外患,通过地方自治实现救亡。
  不難发现,根据分类和生活逻辑给出的答案虽然与阅卷答案表述上有差异,但是逻辑清楚,更加切合中学生记不住具体史实的现状。
  本道题的生活逻辑是:实施地方自治的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历史大事?为什么要实施地方自治,必要性在哪里?如何实施地方自治,中国传统缺乏地方自治,是否要向西方学习?只要把这三点基本问题和当时的历史大事相结合,再参考史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例:全国Ⅱ卷第41题第2问。
  材料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第一步,确定试题类型。第二小问是“说明……原因”。问的是原因,即此问为原因类试题。   第二步,分析。根据问题,确定材料中的哪几句话与要探究的原因有关。运用断句的方法,用问题的形式确定与“原因”主体的关系。第一句,1765年,大豆被引入北美,为什么会被引入?是从哪里引入的?第二句,大豆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能在干旱地区推广种植,体现了大豆的什么优势?第三句,大豆成为重要的原料,为什么大豆会成为重要原料?
  第三步,分类。第一类,时间因素:18世纪、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1931年、1954年;第二类,内因:大豆自身的优势;第三类,事件:大豆得以被广泛运用的因素。
  第四步,回答。根据分类,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生活逻辑,通过归纳和演绎组织答案。18世纪,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大豆自身强大的生存能力,适宜种植;两次工业革命(或概括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大豆的用途。
  本道题的生活逻辑是:大豆之所以在美国广泛种植,首先是美国要有大豆,其次是大豆自身条件决定了能够被广泛种植,第三是大豆有被广泛种植的需求。
  上面二例并非特例,几乎所有的原因问题都可以通过此方法获得接近正确答案的解答,再辅以规范化答题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原因类试题的正答率。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高考重点考察核心价值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对思维方法的考察是全面的、综合的,不能仅仅依靠生活逻辑去解题,而是恰当运用,帮助解题。
  第二,在运用生活逻辑的操作层面,需要注意:在分析中,不要简单以句号来划分,需要因题而异;在分类中,需要小心将与问题无关的事项剔除;在回答中,需要将生活逻辑融会贯通,留意归纳和演绎的区别。
  第三,不能止步于生活逻辑,要对学生运用生活逻辑适当提升。生活逻辑是认知逻辑的基础,认知逻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生活逻輯是理论逻辑的归宿和构建的源泉,理论逻辑是生活逻辑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第四,运用生活逻辑最终是为了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总目标。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生活逻辑解决历史问题,一方面让他们已经具备的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价值观念、品格、能力成长壮大,另一方面让他们暴露出来的问题得以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得以矫正,从而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
  总之,只要遵照方法,小心求证,再多加练习,历史高考中的原因类问题就会变得相对简单,获得高分将不再是奢望。经过长期的练习,必然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从有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文科试题分析(2019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9.
  [3]广东省教育考试院.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年报[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66.
其他文献
[摘要]虽然劳动教育已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但就现状而言,大部分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较弱。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从小学入学低年级开始的劳动教育策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开展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和社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段;劳动教育;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区劳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
期刊
[摘要]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条件下,高三二轮作文复习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各个击破。本文根据建构主義学生需要构建起所学知识的意义最终获得知识的理论,利用创设情境、最近发展区、随机进入等原理,结合时事评论的特点,提出通过时评写作提高学生高考作文写作水平的设想,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  [关键词]二轮作文备考;时事评论;建构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成效不彰,其根本原因在于合作文化以及合作模式的缺失。构建和培育合作文化是小组合作成败的关键,为数学教学内容创立若干合作微模式则是提升合作效果必要措施。本文是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提出通过三个途径——“提升生生之间互动性、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建立评价体系和积分制”去构建合作文化;系统性创造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微模式,让师生踩着共同的教学节奏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益。  [
期刊
[摘要]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初中历史口述能力培养活动,旨在通过历史演讲、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调查等研究性学习方式,把思政教育与历史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历史深度学习中,讲好历史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厚植家国情怀。初中生口述历史能力培养,拓展了历史的学习途径,发展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口述历史;能力培养;途径和意义  初中生如何在历史学习中明白道理、崇尚美德、增强信心且身
期刊
在叔本华笔下。刺猬有曲折的“人际关系”,它们觉得寒冷。希望相拥取暖。但是坚硬的长刺妨碍了彼此的亲密,于是分离,又眼巴巴地再次靠近,磨合多次终于找到一个安心的距离。所以旁观者开始纳闷。如果这样子。它们“性急”的时候。如何快速觅得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要知道。它们并非青蛙。相互约好后,抛出两团液体。大可以就此不理不睬,蹲在一旁唱赞歌。  其实,从纯技术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困扰——如果你端详过这个小动物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创新教学设计提供技术支持。笔者以“文艺复兴”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案例探究,尝试构建新媒体新技术与历史课堂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来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高效课堂。同时,在推行新媒体新技术与学科课堂融合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结合自身使用情况提出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与思考。  【关键词】历史课堂;新媒体新技术;文艺复兴;深度融合  交互
期刊
[摘要]为落实《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2016-2020)》,适应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引领和推动STEM教育在广州市的发展,广州市第二中学于2016年开始推行STEM教育,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本文从STEM竞赛课程框架、教学组织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交流活动等多方面介绍了学校STEM教育发展成果,以期为广州各基础学校开展STEM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学教育;STE
期刊
[摘要]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但家庭作业的设计往往被很多教师所忽视,作业布置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此,本文展开研究,希望为广大一线教育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教师希冀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以巩固消化知识点,但针
期刊
[摘要]智慧阅读环境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从阅读教学的启动课、跟进课、分享课和评价课四种课型(简称“三课一评”)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策略教学,着力培养个人、小组合作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  [关键词]智慧阅读;“三课一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阅读“整本书”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将阅读视为评估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我国立法
期刊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能力是当代全新人才必须要具备的一种技能,是其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当地创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增强,对于其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这一前提,探索Stem理念与物理教学实践结合,打造新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