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紫砂壶市场行情回暖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yiah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来佳茗似佳人。作为与佳茗厮守相伴的紫砂珍器,自然更是人们心仪的“美媛丽姝”,近来,紫砂泥矿的限采,《紫玉金砂》电视剧的热播,普洱茶文化的流行,宜兴紫砂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启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又添4位紫砂精英,一系列利好在收藏界掀起了一股收藏紫砂壶的热潮。紫砂壶不断升温的价格,也使其成为不少投资者关注的重点目标。
  


  当代紫砂壶的市场历程
  
  说到当代紫砂壶的收藏市场,有两位人物不得不提,一位是香港的罗桂祥博士,一位是顾景舟大师。1978年秋,罗桂祥首次访问宜兴紫砂工艺厂,并展示了一些自己收藏的古壶照片,要求厂方按样仿制。在顾景舟大师的带领下,厂方圆满完成了任务。至此,当代紫砂羞答答的登上了市场经济的舞台,一发而不可收。
  1980年,宜兴在北京举办紫砂壶大展,一时引得观者如堵,紫砂珍品的光彩燃亮了众多观众的眼睛。1981年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上,紫砂作品更是大展陶艺雄风。接下来,香港茶具文物馆的“宜兴紫砂器”展览,又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参观。众多展览加深了大众对宜兴紫砂壶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了收藏紫砂壶的兴趣,也为宜兴紫砂文化的传播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门。港台来的文化掮客窥得其中发财之妙,竟纷纷敛收一批当代名手顾景舟、徐秀堂、徐汉堂、汪寅仙、周桂珍等制作的器珍,携至港、台出手。
  1984年是宜兴紫砂的春天,国际上掀起一股“紫砂热”,海内外的壶商、收藏家纷至沓来,踏破了宜兴紫砂厂的门槛。陶都一时“洛阳纸贵”,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们为求得一把名壶而费尽心机。由于信息沟通不便,中间商大肆炒作,内地与港台作的紫砂壶价格相差百倍。周桂珍对笔者说,那时候紫砂厂里一个月的奖金才6元钱。当她知道自己做的壶在香港可以换一台电视或者一台冰箱的时候,已经步入中年的周桂珍感觉到简直不可思议。在那个年代,电视或冰箱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伴随着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掀起的紫砂壶收藏热,仅靠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壶已供不应求。为适应崛起的市场,在高海庚的主持下,以顾景舟为艺术指导,组建了特种工艺培训班,传授制壶技艺,因此造就了一批当代的制壶艺人。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纷纷仿效,建起了宜兴紫砂二厂、三厂……三十厂。原先一个近千人的制壶工艺厂,顷刻间出现了万人做壶的热闹场景。这期间,宜兴的制砂厂家,盛邀书坛、画界的名宿新秀,前往宜兴与当地制砂名手,联袂创作。当代名画家与知名紫砂高手的“双名”合作的砂壶,一下成了收藏热点,卖价多为五六十万元一把,最高者竟卖到百万港元之巨。
  当时,市场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紫砂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表面的繁荣掩盖了诸多隐患的存在。 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及以前壶价的不当炒作及仿品的影响,导致台湾等地区紫砂壶市场疲软,直接影响到宜兴紫砂壶的市场行情。紫砂壶江河日下,市场渐渐步入低谷。此时的紫砂壶,再也不是“物以稀为贵”了。经过十年的沉淀,泡沫已尽。当下的宜兴紫砂壶正逐渐走出“恶炒阴影”,将面临乐观上升的行情。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恢复职称以来,现有800多人获得了工艺美术员以上的技术职称。在宜兴,制陶工艺者要有大专以上学历才能参与工艺美术员技术级别的评定,入门后要有3年工作经验才能评上助理工艺美术师,再经过6年才有资格考工艺美术师,有了工艺美术师资格再经过6年才有机会考高级工艺美术师,成绩突出的再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能当上研究员级工艺美术师的,制作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作品价值不菲。此外,在工艺美术行业中有特殊贡献的紫砂艺人,以前由轻工业部,现在由国务院正式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江苏省轻工业厅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这些名人新秀们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也赢得了壶艺爱好者的认同。
  


  紫砂大师作品的收藏现状
  
  古朴典雅的紫砂壶,惹人喜爱。越来越多的名人开始涉足收藏紫砂壶,演艺界的铁杆壶迷十分多。譬如著名导演谢铁骊先生,著名演员郭法曾、秦汉、凌峰、张国立、侯跃文、李嘉存、何赛飞、李靖飞先生等等,他们对紫砂壶的痴迷不亚于对演艺事业的执着。台湾著名演员秦汉先生在接到电视剧《紫玉金砂》的片约后,借在宜兴体验生活的机会“恶补”,在不长时间内成了颇有阅历的紫砂壶迷,他还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合作了一把紫砂壶。台湾凌峰先生十分喜欢宜兴紫砂壶,日积月累,手头的紫砂藏品不在少数。八年前,徐秀棠大师在宜兴举办紫砂艺术个性化邮票首发式,他专程从台湾赶到宜兴捧场。在他开列的藏品清单里,有徐秀棠的《观世音》和《供春》两件作品,有蒋蓉的《百果壶》,有徐汉棠的《菱花提梁》等。凌峰先生收购紫砂壶的价格一般在一万美元以上,与台湾历史博物馆的藏品相比也毫不逊色。曹颖、毕福建、刘兰芳、冯巩、大兵、张含韵等明星在宜兴演出时,无一例外地对紫砂壶忠爱有加。
  在众多紫砂壶中,如何挑选到一把好壶,岂只是紫砂新生的难题,对悠游紫砂陶多年的老手,同样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紫砂壶既是著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名家制作的紫砂壶讲究泥质、工艺独特和具备高超的技艺,在师承传统的同时往往会不断创新,代表着一种工艺特色和流派,因此,他们的作品历来受到藏家的重视和青睐。所以,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条件下,投资者应该首选名家之作。
  目前,收藏顾景舟及弟子作品的藏家较占市场主流。顾景舟培养的弟子及指导过的学生众多:其中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李昌鸿、周桂珍、顾绍培,原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吴震、沈遽华、潘持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高振宇等。
  


  今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周桂珍,现今客居北京,其作品在北京市场颇受欢迎。她的紫砂作品大气、豁达、洒脱中也蕴含着女性的秀丽与和美。近代的艺术大师中如刘海粟、朱屺瞻、冯其庸等都曾在周桂珍的壶上题诗作画。与造型大师韩美林、张守智的合作,更演绎了紫砂造型的现代章篇,引领着紫砂的新风。周桂珍的紫砂精品,在海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馆院、香港茶具文物馆、台湾历史博物馆,都相继收藏她的紫砂作品。她所制作的集玉壶,1978年曾被选为邓小平首次访问日本的国家礼品,其制作的曼玉提梁壶则被中南海紫光阁选作陈列工艺品。前不久,她又将另一把集玉壶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今年66岁的徐秀棠先生是内地公认的紫砂工艺大师,凭借着精湛的紫砂雕刻技艺,很多台湾收藏家都十分看好他的作品。他对笔者说,紫砂茶壶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目前宜兴紫砂茶壶不但畅销台湾,在日本、东南亚等一些国家也很受欢迎。
  何道洪是紫砂收藏市场上热门追捧人物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的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香港茶具文物馆、中央工艺美院收藏或选作国家礼品。他的作品醇厚雄劲、工艺精湛在传统基础上提炼、形成了他个人的何氏风格。要想购买他的作品,您必须要持币耐心等待。
  当然,真正出自名家之手的紫砂壶在市场上是千金难寻的。很多大师都在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作品数量,并且有的大师在回购自己的早期作品。北京经营大师作品的地方不多,来源最令人放心的也就是中国工美展卖的作品。据笔者了解,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手的作品,价位多在10-20万元之间。
  职称的高低不是判定紫砂壶制作水平的唯一标准,也不是确定紫砂壶是否值得收藏的唯一标尺。初入收藏的爱好者,不妨寻找紫砂壶的“潜力股”,选择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中青年的作品入手。其实收藏中青年陶艺家的紫砂壶,不能只看现在的价格,还要看它几年后的价格,理应关注未来的新生力量。这样,通过“玩壶赏壶藏壶”,收藏者不仅能怡情养性,还可以得到可观的投资回报。比如高振宇先生的作品,他祖籍宜兴,从小接受严格正统的紫砂传统成型工艺技术训练。1982年拜顾景舟为师,逐渐悟到泥火之真谛,其父高海庚,顾景舟大师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母亲周桂珍,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妻子徐徐,也从事紫砂艺术,丈人徐秀棠,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徐大师哥哥徐汉棠,也是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大弟子,在这样的家教氛围中,高振宇开始了他的艺术之旅,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又去日本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师陶瓷专业硕士深造,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他刻苦钻研、探索、总结,不仅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和技艺,还独创了自己的制壶风格,于1997年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个人陶艺作品展,获得海内外的高度评价。业内人士对他评价极高,根正苗红,水平过硬。作品价位适中,具备升值潜力。
  


  此外,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国良、江建翔、季益顺、施小马,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被台湾收藏家并称“当代亚洲紫砂陶艺四小龙”。如今,紫砂壶收藏市场企稳回暖,季益顺的作品6位数价位一壶难求。谈到紫砂壶的增值潜力,季益顺笑着说:“紫砂壶肯定增值,但它是稳步增值,不会像以前那样暴涨。”目前,季益顺的得意之作《楚汉风云》,已经卖到了12万元一把。
  工艺美术师的作品在北京市场能见到一些,比如马连道茶城、更香茶楼、北京大钟寺收藏市场等地,像蒋艺华的作品也十分受市场欢迎。助理工艺美术师和工艺师的作品,价格差距不大,多在万元以下价位,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品茗与欣赏均是不错的选择。
其他文献
“天珠”是藏族人民崇尚的圣物,上世纪90年代风靡港台地区,品相精美纹饰美丽者,市价远超一般的宝石价格。  “天珠”常以“眼”计算价格。“眼”是指“天珠”上的环形纹饰,与石砚中的“眼”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石砚上的“眼”多者可达百余,而“天珠”上的“眼”多不过九,能在一珠之上多过三眼者十分罕见。九眼天珠既不可遇,亦不可求。  港台地区的收藏者对“天珠”达到神迷的程度,曾用高倍显微镜拍下微观照片进行研究
期刊
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瑰玉清雕-Alan and Simone Hartman重要玉器珍藏”专拍的成功,引爆了中国玉器新一轮的拍卖热潮。该公司2007年秋拍再次推出的“瑰玉清雕”第二部分专拍,更将明清玉器的拍卖价格抬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单件拍品的最高价格超过5000万港币,使玉器价格逐渐靠拢传统收藏大项书画和瓷器价格。    对2006年以来的这波玉器行情,业内人士大致有两种看法:  一种
期刊
有没有这样一本书,令读者阅后能长“火眼金睛,真伪立判”的本事?如此,受益者多矣!皇帝不必为忠奸劳神,良臣不必为判别圣主昏君思虑,恋爱中的男女也知晓牵手何人能天长与共,文物市场的赝品一扫而空……然而,千百年来,人们的这一愿望未曾实现。若现实中存在这样一本书的话,更可能会是一种“金絮其外”的营销策略,而“其中”的“败絮”编织成的“皇帝新装”。    偶见《鉴宝?陶瓷卷》,宣称是帮助“收藏者增强实战能力
期刊
有没有可能出现眼睛无法辨别的高仿瓷?  从理论上说,不可能。为什么?如果你能真正明白那些值得仿的古瓷都是一种厚重文化的积淀,仿家如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最多只能仿个貌似,那你就算入了此中堂奥。这里的文化修养不光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领悟,还包括对特殊的陶瓷文化、陶瓷语言的领会,而这方面如果没有一二十年以上的浸淫,最多只能得其皮毛。坦率地说,这门学问至今尚属潜学,没有人在作系统的研究,也
期刊
这几年,随着电视媒体各类层出不穷的鉴赏节目的推波助澜,文物收藏愈来愈受到普通人的青睐,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基础鉴定知识而上当受骗的人不在少数。在与曾经买过赝品的爱好者的交流中,发现他们也读了很多相关文物鉴定的书籍,理论知识相当丰富,说起来也头头是道,但一到具体实物就出问题。主要问题一是缺少实践经验,二是所读的书太杂,良莠不齐,有的书甚至有误导之嫌,真正有价值的书反倒没有受到重视。  古陶瓷鉴定的相关书
期刊
可能是现存最早的陈师曾作品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菊花书画卷》,是陈师曾1893年17岁时遵其祖父陈宝箴之嘱为时任广雅书院院长的朱鼎甫所做,上有其祖父陈宝箴、其父陈三立、以及晚清名儒梁鼎芬、谭献、杨锐的题跋(图一、二)。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号朽道人,斋号染仓室,槐堂,出身于有着深厚传统文化教养的江西名门义宁陈氏。祖父陈宝箴(1831—1900)是清末维新派著名人士,曾被
期刊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和拍卖市场的火爆,买家对书画鉴定的需求日益强烈,以前不受人重视的家属鉴定逐渐走到了前台,成为市场较为流行的一大鉴定主体。目前,国内书画鉴定主要有三种形式并存,即专家鉴定、家属鉴定、艺术家本人鉴定。古代书画大多保存在博物馆,有着丰富博物馆经验的专家受到藏家的青睐;当代书画由于画家大多健在,本人鉴定自然成为首选。而已经去逝的近现代书画大师作品,其家属后人被买家格外看重,具有一言九鼎
期刊
印章上的事,石以人传,人以石传的例子很多,但是这方“来修斋”印,石既传人,人亦传石,殊为佳妙,是一方令人久久耐玩的好印章。  印出吴昌硕之手,印面阳刻篆书“来修斋”,款曰“拟攘翁,老缶”,未署作年,但是一望而知是吴缶老晚年所作。田黄章料硕大,印面3.4×3厘米,高10.4厘米,重达239克。不知道吴昌硕一生刻过多少方田黄印章,也不知道吴昌硕刻过的田黄印章中最大的有多大,但这一方至少是作者所知吴昌硕
期刊
《松风流水图》是一幅面貌典型、充满逸气的董其昌山水,峰峦层迭,群松满谷,通幅以淡墨点染,极为雅致。明末的时候已归大鉴赏家孙承泽收藏,之后又历经几位名家递藏,不仅传承有序,而且品相完好,可以说是一件难得的董氏山水妙笔。因为时间关系,无暇着文,仅就其中相关信息作简要解读。    一、关于此画的创作年代    此画末署年款,题识以外,钤“青宫太保”“董氏玄宰”朱白方印各一。其实,钤“青宫太保”印已经道出
期刊
粉彩瓷独占鳌头    以2007年6月5日为线,中国市场历年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雍正瓷器约262件,22件成交超过千万元,22件超过500万元。今年7件成交超过500万元,其中5件超过千万元。22件成交超过千万元的雍正瓷器中,粉彩器以9件占雍正瓷器类别鳌头。青花、青花釉里红及青花加彩器5件,珐琅彩瓷3件,色釉瓷3件,斗彩及斗彩加粉彩器2件(均在今年春拍成交)。    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粉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