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故事要防“伪中华文化”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频繁。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文化自信,必须以理性、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用开放、包容的胸怀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必须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既不排外,也不“哈外”,真正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同时又要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其目的就是要彰显中华优秀文化,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和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要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关键有二,一是“故事”要真,一是“讲”得要好。“故事”必须是真的中国故事,它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它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但不管如何,它一定要能体现时代特色、时代要求,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的故事。有了故事还要会“讲”,要“讲好”,“讲好”的首要前提是明确为什么要讲,换言之是讲的出发点或目的是为了传播好中国声音,阐述好中国特色;其次是讲时应有匠人之心,要练好内功,真正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如夏商文化、秦汉文化等断代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等区域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礼仪文化、武术文化等专题文化。唯有如此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然而现在有些现象,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有的是打着说“中国故事”的幌子,实质在贩卖另外一套东西。如电影《长城》即是一例。
  刚听说张艺谋导演要以“长城”为题材来向世界说“中国故事”时,确实还有些许期盼。众所周知,关于“长城”的中国故事太多了,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南侵而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城墙连贯为一,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性防御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35年,在民族救亡的紧要关头,田汉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唱出“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激励、鼓舞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和信心。1937年,年仅19岁的周小燕演唱了控诉日寇暴行、表达中国人民同心同德抗战的《长城谣》;1995年,年近80的周小燕登上长城再次唱响了这首血泪凝成的歌曲。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长城”已成了中华民族坚强意志与气魄的标志,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具有了文化精神作用!现在由国际著名的张大导演来向世界讲中国“长城”的故事,应该会拍出一部精彩绝伦的好影片。
  但是,我们失望了!张大导演在电影《长城》中是这样表现的:据说,有一个以人类为饵食的怪兽——饕餮(张大导演说“饕餮”出自中国古籍《山海经》,但翻遍该书,未见“饕餮”二字。而该书“北次二经”的“钩吾之山”下记载说,那里有一种野兽,“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晋郭璞在替《山海经》作注时认为,这种野兽就是《左传》中所说的“饕餮”。),它们每六十年便会集结到人类的领地来觅食。这年它们又来觅食了,人类军团为了抵御这种怪兽的入侵,于是筑造起长城。可惜长城根本无法阻挡饕餮的入侵,这些怪兽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地挖出了一个地洞,直奔皇帝的居所汴梁去了。长城是如此无用!好在有两位到中国寻觅黑火药准备发财的白人雇佣军,他们以其“勇敢”“智慧”,帮助了中国长城军团,长城军团始得击溃饕餮,中国才以得救!
  我如此不惮繁芜地介绍张大导演这部逻辑不通、细节不清、人物苍白的影片,就是要说,其实他不是真的在说“中国故事”,讲的不是真的“中国故事”!电影告诉大家:长城是为了抵御饕餮而修建的,又如此不堪一击;中国在危急之时,又多亏了两名白人雇佣军帮忙!显然,张大导演的这部电影,不是在讲‘长城’的故事,而只是打着‘长城’的招牌,来讲一个好莱坞式的白人拯救者的故事!他表达的不是体现自强、爱国精神的中华文化,而是地地道道的一种伪中华文化!
  有的虽然讲的是中国故事,但却没讲好。如电视剧《抗日奇侠》即是一例。
  从剧名我们不难看出,这部电视剧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描写的是一些武艺高超的奇侠。故事讲的是:八路军中有位身怀绝技的营长,结识了齐鲁大地上四位身手不凡的大侠,他们联合起来,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利用自己的盖世武功,英勇击杀日寇。整部电视剧是通过几位 “奇侠”的个人命运来展现抗日战争,并将中国传统的“功夫”与抗日战争结合了起来,这些我认为都还无可非议。故事是中国的,问题出在讲故事时的出发点错了!历史告诉我们,在抗日战争的进程中,无数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以身殉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现在编导们在讲抗日故事时却把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娱乐化了!同时,我认为,编导们的“内功”也没练好,对中国传统“功夫”的了解可能也较肤浅。于是,剧中就出现了飞檐走壁,出现了“化骨绵掌”,甚至出现了一名侠客将一个日军一下撕成两半、鬼子血肉横飞的镜头。我们讲好抗日故事,就是要宣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向世界展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氣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然而像《抗日奇侠》这样的电视作品,在讲抗日故事时,并没有宣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而是将这场战争游戏化,把中国功夫神化到可以轻而易举地手撕鬼子,这些是对历史的歪曲,实际上也是伪中华文化的一种表现。
  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我们在国际领域中话语权的问题,其目的是要充分显示我们的文化自信,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它的前提是,必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而那种挂羊头卖狗肉,以“长城”“山海经”等作幌子、将抗战游戏化、把中国“功夫”搞得神乎其神,来兜售伪中华文化,其实质是对文化自信的一种干扰和亵渎,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高度的警惕。只有真的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真的中国故事,才能显示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精神,展示我们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
  责任编辑 崖丽娟 杨之立 章洁
其他文献
宋蔼龄(1889—1973)、宋庆龄(1893—1981)、宋美龄(1898—2003)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做过孙中山秘书,宋庆龄是孙中山夫人,宋美龄则嫁给了孙中山在广州蒙难之际最为倚重的武将蒋介石。  为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由新民晚报、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她们·风华绝代——宋氏三姐妹特展”,于2016年4月28日至7月24日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
期刊
从小到大,书读得不多,学校换得不少。掐指算来,小学四所,中学两所,大学一所。小学到中学,十二年间换了六所学校。年龄不同,记忆有多寡;环境各异,印象有浅深,但最深的记忆都是老师。学校的校舍可以模糊,教学的内容可以淡忘,老师的形象总是随着年龄,由浅入深地刻在脑海。  一  我上学甚早,第一所小学是四川乐山的乐嘉小学,我才五岁。因为小,记不得什么了。只记得学校的庶务(即后来所称总务或事务)姓陈,而那时四
期刊
2017年7月1日上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大公报共同主办的“汪观清百家百牛翰墨地铁列车文化巡展暨地铁纪念卡和纪念封首发式”在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大厅隆重举行。汪观清先生是画牛名家,1997年适逢牛年,他以真挚的爱国情感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创作了一套百幅百姿百态的百牛纪念封,此后的十多年来,又先后邀请两岸三地和旅居世界各地的百余位著名学者、书画家、社会政要等爱国人士在百幅
期刊
安忆:  我是周谅量,非常想和你写信。我是你的粉丝,我女儿也是你的粉丝,她毕业于复旦大学,1989年由复旦大学校方送她出国留学。我现在就在她家里给你写信,这里是离波士顿很近的罗德岛州。你一定有很多的fans,但八十二岁高龄的fans恐怕只有我了!  我记得我们那次碰面,在中国银行那个地下保管室,就在淮海路附近,有一个弄堂,穿进去,门口很小,深入底下才豁然开朗,有一个(保管室的)办公室。有一天我去存
期刊
知堂(周作人)先生一生写了多少信,我没有统计过,但应该是个不小的数目。昔时,“鱼雁传书”作为主要的通讯手段,文人间的交流与联系,尺牍往还是必不可少的,这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丰富宝贵的文字资料。古有“鸭头丸”,今有“两地书”,无论是书法艺术,还是人文思想,都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意义。我想,随着传统文人的式微和网络时代的兴起,书札文化也如珍稀物种一样,濒临灭绝似已毫无悬念了。  作为五四时期文坛大将的周作
期刊
我于1993年4月调进人民日报社担任分管评论、理论宣传的副总编辑。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由人民日报社管理,设在人民日报社的九号楼。我常被邀请去新闻系给研究生们讲课,接着就被邀担任了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1998年新闻系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我进而被研究生院聘为博士生导师。我在人民日报社任上,因为编务和担任的一部分社务比较忙,因此带的学生并不多,只带了三任硕士生和两任博士生。2003年,我为
期刊
1965年至1967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林彪曾在杭州、上海、苏州三地养病,并在此期间参与了一系列政治活动。其时,林彪正在全军上下大力鼓吹“活学活用”“毛著”,遭到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的反对。1965年11月,叶群带着林彪的亲笔信在杭州会见毛泽东,向毛泽东诬告罗瑞卿“反对突出政治”、“篡军反党”。1965年12月8日至15日,毛泽东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宣布撤销
期刊
一生中从来没有为悲伤委屈落过眼泪的父亲,在“文革”初期“逼、供、信”的高压下,禁不住悲泪扑簌,语音哽咽……  我跟着他们下楼,站在我家大门口接受批斗。他们走下台阶,站在院子里高呼口号,先喊了一些打倒丰子恺以及列举他的罪名的口号,最后就喊:“打倒丰一吟!”  爸爸成了画院的“反动学术权威”  1966年3月,爸爸妈妈还带着华瞻哥的大女儿南颖到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游览,爸爸心情很不错,写了一首诗回忆三
期刊
“文革”以后很多人痛定思痛,决心不让“文革”的历史重演,但是由于一度不许研究“文革”历史,或者是由于不认真地运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不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广泛讨论,是很难吸取历史教训的。“文革”后40年的情况说明,“文革”遗风还是有的,被人揶揄为“百日文革”的事也有过。对“文革”遗风的存在要理解,甚至谅解也是可以的。交通上的红灯变绿灯中间不是通用黄灯来过渡一下吗?可是,黄灯只能是一闪而
期刊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园东门广场上,耸立着一座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所塑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成都人称其为“无名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上那位双手紧握带刺刀的步枪,眼神坚毅,俯身跨步,向前冲锋的勇敢士兵,原型就是我父亲张朗轩。  大约在我八岁左右,有一天陪邻居小朋友去看她的奶奶。快走到沙帽街路口时,远远看见一个人端着枪向前冲的雕像矗立街中间。我很想知道那个人是谁?后来从大人的口中得知,那是经常听到大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