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马拉松何须“抢跑”?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63543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13日,饱受争议的10岁大专生张易文已经开始了入学军训。今年她以352分的高考分数被商丘工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录取。她就读于父亲的私塾,从未接受过义务教育。父亲张文弢为她规划的教育路线是“10岁考上大学、15岁考上研究生、20岁博士毕业”。
  有网友质疑,张文弢是为了自己的私塾在炒作;也有人认为,张文弢的教育方式会毁了女儿。有法律界人士提出,张文弢的做法涉嫌侵犯了张易文的受教育权。
  多维解读
  角度一:不负责任的家长完全把自己的理想嫁接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实际的学习接受情况,太缺乏理性认知。
  角度二: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每个孩子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教育套餐,一定要提供给孩子恰当的教育方式。
  角度三:当今社会是否太功利?对于人才,只用是否有知识来衡量吗?成“人”才是根本吧。
  不宜盲目追求提前摘桃的“人生抢跑”
  ◎肖明君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神童上大学”,不断有更低龄的新人把前人“拍到沙滩上”,延续传奇,并成为每个开学季少不了的“奇观”。连续两年参加高考的河南商丘10岁女孩张易文最终以352分的分数被商丘工学院录取,为大学专科三年制。10岁的张易文,在一群人高马大“同学”的簇拥下,参加新生报到、练习军训动作……
  体量上不融入的视觉差,年龄断层造成的疏离感,不免让孩子产生“恐高”与“孤寒”的错落感,也让人们禁不住再次质疑:低龄上大学,是一种合理的人生选择吗?
  在强调多元突出个性的年代,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给未来的多种可能性预留空间。因此,即便教育部发话“私塾违法”,高校闪身而过的神童和坚持家庭课堂的家长,也被给予了应有的空间和极大的包容认可。
  然而,当低龄大学生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小,更多的人为这条很多家长趋之若鹜的选择捏了一把汗。低龄大学生的存在,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奇迹”,而是孩子学识和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合理选择,是在高中知识融会贯通后向大学求知的自然过渡;家长选择私塾教育,不是非要证明“自家的孩子是神童”,而是在给孩子传道授业解惑中,真正教给孩子受用的知识,提升孩子安身立命、创新创造的能力。10岁的大学生张易文,不是为了表明“绝无仅有”,而是一个正常孩子不同常人的人生选择,只不过这个选择中过多地闪现着父母的影子。
  一个“步步精心”的全套人生看起来就像精准的机械模块和构件嵌套,环环相扣。在父母意志主导下,如此精准的人生安排,显现着家长的厚望,透露出家长“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也多少释放出“做一个抢跑者”的颟顸气息。
  在这个张易文版的“未来规划”里,我们希望不要缺失对孩子“成长”的顾及。毕竟孩子的未来不仅仅是学历决定的,其中更包含着人格塑造、性情管理、心理引导、社会融入、生命感知等重大的“成长命题”。学校可以尽可能照顾孩子的日常需求,但整个教育环境却是成人级别的设定,说到底,没有同龄相惜的伙伴,没有情商匹配的课程,那就等于和周围同学没有了对话,没有了社会参照。如此,孩子在成人的世界里难免会产生孤独感。
  有人说,对于超常儿童就应该“特事特办”,不然就是对人才的扼杀。然而,这种“主流观点”却陷于“培养人才”的教育单一功能论套牢的危险中。当下,社会正慢慢度过人才短缺的年代,教育也正经历从“育才”向“育人”的转变。培养一个健全的孩子,比“拔高”一个神童更接近教育的初衷。在价值排序上,“人”比“人才”更靠前,“人”比“神人”更靠谱。即便单论创造性,一个人的志趣、协作和包容精神,一般也会比智商超群更容易出成果,更容易获得幸福感。更何况,人生的成功,绝非成绩耀眼就能决定,若只有学历上的单兵突进,也就难免会有日后的遗憾。
  说到底,我们希望众多的像张易文一样的小朋友们都能够一帆风顺、前程似锦。但我们也希望家长们懂得,智力上可以有“神童”,但是成长要有一份慢慢变老的耐心。不能让养育的焦虑成为家长意志代入的合理借口,在为孩子决定人生道路前,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心声,多留给他们自己一些自主选择权。毕竟,成功不是打小怪兽的通关升级游戏,也并不来自提前摘桃的“人生抢跑”。
  (选自“中国青年网”2017年9月13日,有删改)
  思路剖析
  一、引:开篇引出事件。作者讲明了10岁女孩张易文以352分的高考成绩成功升入大学这一事例,续写“神童上大学”这一传奇,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议:表明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态度。作者指出:人生的成功,绝非学历成绩就能决定的,希望家长可以多聆听孩子们的想法,多留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权。
  三、析:让步分析。笔锋回转,从当事人角度分析他们行为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驳:鲜明反驳。批驳当事人显然缺乏对孩子人生规划的理性认知,当今社会显然也缺乏对“人才”的理性认知。
  五、联与结:联系社会现实,重申自己的观点。
  该争才争,争应有度
  ◎董媛媛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拜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朋友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引)
  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这是不少国人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提出要“驳”的观点,这是驱动任务)
  诚然,竞争在有些时候是必要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不竞争,就落后!”“不竞争,就死亡!”而且,有的时候,通过竞争可以使自己实力得到增长,使自己更高,更快,更强。(先让步承认)
  然而,竞争在某些时候是不必要的。不涉及到生存,不涉及到发展,不涉及到进步,争权势,争虚名,争利益,这些就是不必要的;不仅不必要,而且不正当,不正义。可见,“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这话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正当、正义,就必要;不正当、不正义,就不必要,而且是非常的不必要!忽略了“争什么”的前提条件,难怪格拉芙曼之类的外国朋友会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了!”一个“太”字,就告诉我们,他觉得国人在竞争这个问题上,不辨有无,不分好坏,不分时地,不管对象,不顾一切。这是要不得的。(指出其不合理性)
  国人不仅喜欢竞争,而且喜欢争第一。争第一难道有什么不好吗?这是不少国人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另一个疑问。(提出要“驳”的观点,这是驱动任务)
  的确,有的时候争第一没什么不好的。不仅没什么不好,而且大大有利。争到第一,可以比第二享受到更多的资源,得到更大的荣誉。比第二尚且如此,比第三、第四,比第五、第十,比第二十、第五十、第一百……就更具有优越性了。争到第一永远比后面的稳当,永远比后面的更具优势,这就是国人喜欢争第一的深层次心理。(先让步承认)
  然而,如果竞争是不正当的、不正义的,是为了争权势,争虚名,争利益,“争第一”反而错误更大,危害更大。在不必争第一的情况下非要争第一,多花的时间,多付出的精力,等于是浪费。把这些时间、精力用在其他更需要的事情上,岂非更有用,更有意义?况且,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时、处处、事事都争第一,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若非必须要争第一,又何必事事争第一?(指出其不合理性)
  细细想来,国人的竞争、争第一的心态,有其客观原因。中国人口众多,没有争第一的心态,很容易落后甚至会被淘汰。人们表现出的急切甚至是不理智之举,源于他们潜意识里的不安与焦虑。我们要冷静、理智、客观地分析,竞争分为有必要的和无必要的,正当、正义和不正当、不正义的;并非争第一不好,而是不正当地、盲目地争第一不好。愿国人保有平和心态,该争才争;即使要争,适时、適度地争!(联系现实,进一步分析原因,并指出做法。)
  愿几年以后格拉芙曼再次来到中国,他会说:“中国人已经摆脱了那种潜意识里的恐慌盲目,学会了淡定从容,该争则争,争亦有度了!”(结)
  简评
  此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作者能够按照“引—议—析—驳—联—结”的思维方式落笔行文,来对一个有待商榷的事例进行缜密分析。其中,文章主体部分的两次“先让步再反驳”处理得尤为精彩。让步先承认当事人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然后从看似合理的观点中找到漏洞,再进行反驳;这样的驳斥也就不乏论据,让人折服。同时,本文能运用反问、设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读来铿锵有力,富有感染力。
其他文献
2017年高考期间,一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人生如路,快上车吧》的文章,引发了大众的关注。但随后经官方核实,这是一条虚假信息,并没有所谓的满分作文流出。对此,人们应该明确——鸡汤可熬,但请负其责。  首先作为一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应该明确知道新闻传播的准则——忠于真实!所有发布的信息必须要真实可信,不得弄虚作假、捏造事实,这也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该生无论出于何种目的
期刊
我们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过程。有人说认知世界往往从认知自己开始,而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往往是感性的。感性是我们感知事物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直观的、表面上的感觉。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升华。如何理性地认知我们的世界,关系到我们的选择是否正确,更关系到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和处世的心境。  近几年,“镀金式海归”面临淘汰,留学生年收入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分化严重,“海归”找工作难、起薪低的
期刊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中华骄傲”,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激起了人们内心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学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那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呢?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对“中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出发,写一篇文章。  要
期刊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美哉我大中国!处处青山绿水! 壮哉我大中国!时时在我心中!绿水青山,大美中国!这万里长卷,江山如画,我爱的所有样子,她都有 。祖国有大美,欲言已沉醉!愿化丹青手,美景似花蕊。  纵览山水,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最美名山:南迦巴瓦——云中的天堂  ★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陆心之海  ★中国最美沙漠:巴丹
期刊
漆器工艺加工这个工作工资低,还要经过漫长的学徒期,所以愿意做这个工作的人不多。但是在成都漆器工艺厂仍然有一些年轻人热爱着这个工作,吴劲松就是其中一位。吴劲松,2013年成都理工大学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受舅舅的启发,一颗叫“漆器”的种子种在了他心里。  吴劲松有绘画的功底,加上舅舅的面子,他开始在装饰部工作,主攻雕刻、绘画,这个工作干净又显得很高端。让人不理解的是,几个月后,他申请做漆工,打算从头干
期刊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英〕贝弗里奇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  ——李可染  创新的目标是创造有价值的订单;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性的破坏,破坏所有阻碍创造有价值订单的枷锁;创新的途径是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即借力。  ——张瑞敏  ■  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是社会永续进步的
期刊
当我们看到绚丽的蝴蝶穿梭在花丛间时,请不要忘记它挣脱虫蛹的斗争;当我们羡慕雄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时,请不要漠视它悬崖折翼的苦难。麦家的儿子在自我封闭的叛逆之路上摸索,这是他挣脱束缚、追寻自由的阶段,这也正是他赢得成功的原因。  如果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的镜子,那么能担当起“新文化运动时期最伟大的旗手”这一称号的恐怕只有鲁迅先生了。旧式的私塾教育没有束缚住他渴望科学与求知的梦想,在那个洋学堂被视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上世纪20年代,弘一法师和夏丏尊先生有一段对话,很发人深省。望着弘一法师每餐只有一碗米饭、一道素菜、一杯白开水的简朴生活,夏丏尊先生百感交集:“一碗腌萝卜,你不觉得太咸吗?”“咸有咸的滋味。”弘一法师平静地说。“不加茶叶,一杯白开水就不嫌太淡了吗?”“淡有淡的味道。”  后来,夏丏尊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衣、破卷席、旧毛巾一样好;青
期刊
绘画是一个与心灵对话的过程,对生理和心理都有独特的影响。绘画的意义不只是审美上的,更是心理的。禅绕画是一种全新的绘画方式,在设定好的空间内用不断重复的基本图形来创作出美丽图案。它不仅仅体现为一种艺术创作,更有不少人利用它来舒缓压力,所以还被称为“头脑瑜伽”,正是因为通过禅绕,人脑可以很容易的进入到冥想状态,逐渐达到深度的专注。在以精致的线条重复画图形时,每个人都可以专注于每一笔,在这样的意识状态下
期刊
2017年6月7日晚,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三学生程某在微信公众号上以“201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出现,快来围观”为标题发表文章《人生如路,快上车吧》,24小时过去,阅读量破百万;8天过去,阅读量超过325万,转发超过26万多次,点赞量4万多个。  但经记者向江苏省考试院核实,并没有所谓“满分作文”流出。一时间舆论反转,网友纷纷怒指“每年都有这种蹭热点的营销鸡汤文”。  多维解读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