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中青蛙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ningwin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语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族色彩。人类与动物的长期交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习语,使得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的差异,英汉语中与青蛙相关的习语存在很大的偏差。本文主要分析了青蛙形象的文化内涵,讨论英汉语中与青蛙相关的习语的文化差异,并选择恰当的方法准确地翻译与青蛙相关的习语,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青蛙;文化内涵;习语翻译
  青蛙最早出现在侏罗纪时期,长期以来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青蛙表皮多褶皱,嘴大,下颚处有鸣囊,常生活于田野池塘间,在寂静的夏夜还会发出阵阵响亮而欢快的歌声。青蛙以昆虫为食,每天能吃50多只田间害虫,因而被当作人类之益友。由于它的活泼及对人类做出的贡献,青蛙常常出现在小说、绘画、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与青蛙有关的习语在英汉语中屡见不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青蛙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但是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要准确理解青蛙的文化内涵,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并非易事。
  一、青蛙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一)青蛙在汉语中的文化形象
  青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古代民间认为,青蛙具有神性,主管着水这一农业的主要命脉。《春秋繁露》记载,古代人们祭拜蛤蟆,以求风调雨顺。《旧唐书·五行志》也曾写道:“古者以蛤为天使也,报福庆之事。”蛤蟆,即青蛙,被認为能够预知雨旱,是农间的守护神。许多少数民族对青蛙也极为崇拜,如广西壮族的蛙婆节、四川阿坝藏族地区的“青蛙旗手”故事,还有台湾马祖地区的蛙文化节。从科学角度来讲,青蛙的鸣声确实受到阴晴旱涝的影响,因而能根据青蛙的叫声来准确地预测天气。人们喜爱青蛙,一方面是因为它与降水有关,响亮的蛙声预示着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另一方面则是源于青蛙本身是田间害虫的天敌,保护农作物免遭伤害,被赞誉为“田园卫士”。
  然而,在汉语文化中,青蛙也是愚昧无知、目光短浅、不切实际的代名词。青蛙嘴大而宽,两眼突出无神,皮肤粗糙而且布满粘液,体态又极为臃肿,所以人们常把外貌丑陋的男性比作青蛙。谚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最初就是被用来比喻外表丑陋的人追求美女的自不量力。由于青蛙皮肤裸露,所以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小池塘、水井、背光的墙角等等。这样的生活习性被世人赋予了愚蠢自满的文化含义。与此相关的习语和传说俯拾皆是,比如“蛙鸣蝉噪”和“蛙鸣鼓吹”形容浅陋拙劣的文章或言辞,“沉灶产蛙”和“井蛙之见”比喻目光短浅、骄傲自大的人。青蛙还被用来形容不合实际的理想或想法,人们常说的“青蛙望玉兔-有天地之别”,还有“青蛙吃黄蜂-倒挨了一锥子”都体现了人们对青蛙的嘲笑。
  (二)青蛙在英语中的文化形象
  青蛙在英语国家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英汉语中,它的文化形象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许多差异。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稻作文化赋予了青蛙极高的社会地位,不仅许多地区把青蛙当作神灵崇拜,很多诗歌文章也为青蛙歌功颂德。然而,中西方在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存在差异,青蛙作为人类益友的文化形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邪恶和复仇的化身。《圣经》中耶和华晓谕摩西,使青蛙布满埃及的土地,以此来惩罚埃及法老不听从摩西的指示。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的长诗巨作《失乐园》中,撒旦欲向上帝复仇,便化身一只青蛙钻进夏娃的耳朵并投放了毒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也用青蛙来配制毒药。不难发现,青蛙的意象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但是被披上了神秘可怕的面纱。人们对青蛙没有丝毫尊敬可爱之情,相反,他们把青蛙看作灾难的预兆,邪恶的化身。
  尽管存在如上差异,英汉语中青蛙的形象总体上还是一致的。首先,青蛙被用来指代外形丑陋的人,如热播美剧《家庭教师》中低颜值的弗兰的外号就是“青蛙”。但是与汉语文化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具有某种不被发现的潜能。《格林童话》中王子被巫婆施法变成丑陋的青蛙,需要心爱之人的吻才能重回原形。这个故事后来成为许多小说电影的创作来源,还产生了一些与此相关的习语,如:“You have to kiss a lot of frogs before you find a prince.”另外,在英语中,青蛙也常用来暗示人的目光短浅和愚蠢。美国康奈尔大学所做的著名的温水煮青蛙的实验在人们心中种下了青蛙无知的形象。形容青蛙无知自满的英语习语也非常之多,如:“The frogs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井里的青蛙对大海一无所知),还有“Tadpoles will only become frog”(蝌蚪只能变青蛙)等等。
  二、与青蛙有关的习语的翻译方法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其简洁性、趣味性和深刻性的特点使得习语一直为各国文人和普通百姓所喜爱。一个短小精悍的习语往往包含着深厚的文化信息,若非文化背景相同,很难理解和产生共鸣。因此,长期以来习语都被认为是不可译的。但是习语是很多文学作品或交流的核心,失去了习语之美,也就失去了文学之美。通过对动物习语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发现尽管中西方之间存在很多文化差异,但也有不少相似点。翻译动物习语如青蛙习语时,需要全面了解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含义,避免以偏概全、理所当然的尝试。本文认为,可以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来进行翻译。
  (一)直译法
  直译是一种既忠实原文形式,又忠实原文内容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力图达到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的对等,同时保持内容的准确性。直译并不是简单的逐字翻译,而是为了保留原语言的文化特色及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偏重形式的一致性。直译可能给读者带来文化的陌生感,感到阅读比较困难,但是正是这种陌生感使得译文富有趣味性,增长读者的见识,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当然,直译的翻译方法需要以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可以使译文有难度,但是不能无法理解。   1.As company president, he had been big frog in a small pond,but he was not so important as a new congressman in Washington.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他是小池塘里的大青蛙,但作为华盛顿刚任选的国会议员,他就微不足道了。
  2.The frogs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
  井里的青蛙对大海一无所知。
  例1和例2都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原因在于汉英语言中都有青蛙目光短浅,无知自满的文化内涵,甚至与此相关的故事传说等。因此,直译并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还能给译文带来新鲜之感。有些直译的习语甚至成为译入语的一部分,如“时间就是金钱”、“阿克琉斯之踵”等等。
  (二)意译法
  与直译法不同的是,意译法并不局限于原文的结构和形式,而是采用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方式,用译入语文化中已有的表达代替原文,保证原文和译文意义相同。这种翻译方法更加灵活多变,更好地保证作品的“雅”。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相同的动物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一昧地直译可能会导致读者对文章一知半解,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就需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习语真正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
  1. When I woke up this morning, I had a frog in my throat.
  我早上醒来的时候,发现喉咙有点不舒服。
  2.My friend told me if frogs had wheels, they wouldn’t bump their butts when I wanted to relive my life.
  当我说要重新过一次我的生活时,我的朋友劝我不要异想天开了。
  上文两个例句采用的翻译方法是意译法,这是因为这两个例句中的习语对于汉语读者来说不易理解,还有可能造成误解。如果选择直译法,“had a frog in my throat”应该是“喉咙里有只青蛙”,而第二句则是“如果青蛙有轮子,就不会撞着屁股了。”乍一看,读者估计会认为译文莫名其妙。所以必须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使文章容易理解。
  (三)套译法
  套译法是习语翻译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指在翻译时,更换原文的意象,既保留了习语诙谐幽默的特色,又使读者容易理解。尽管汉英语言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有共通之处。研究发现,一种动物的文化内涵可以用另一种动物体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套译法。
  1.Tadpoles will only become frogs.
  龙生龙,凤生凤。
  这种套译的翻译方法不如直译法和意译法常见,但是有效地保证了习语的文化特色,最大程度上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使用套译法,需要译者对原语言文化和译入语文化都十分了解,才能找到对应的表达。
  三、结语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精粹。由于各民族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差异,不同的语言中的习语在喻体和内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习语翻译成为文化翻译的难题。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能保留部分习语之美,但也有许多不足。习语翻译仍然是翻译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黎汉才.英国文化习俗词典[M].广東: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2]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01):63-68.
  [3]王斌.论不可译型-理论反思与个案分析[J].《中国翻译》,2001(5):8-16.
  [4]林慧英.中英动物习语的比较与翻译[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77-78.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需要了解其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俄语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文化差异会对教学模式提出更多的要求。本文主要是分析俄罗斯文化与俄语教学之间的联系,探讨俄语教学中采用科学理论进行俄语文化的融合以及学习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俄语教学;语言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能够更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民族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体现的民族心理。作
《韩非子》中的《解老》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早解释《老子》的文章.韩非思想虽与《老子》密不可分,但《解老》没有立足于道家视角去阐释《老子》,而是借《老子》来阐发法家
摘 要 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当前理论一般是从主观方面进行的。但该理论在许多疑难的案件中面临着被抛弃的尴尬局面,或者严格按照该理论将无法使主客观相统一。为解决已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要建立并重视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客观标准,对于难以判断的案件进行三步判断。  关键词 间接故意 过于自信的过失 主客观标准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
繁殖是动物向后代传递和保持遗传信息的方式.因此繁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需要付出代价.主要代价是能量需求增加.在对小家鼠繁殖能量需求的研究中发现,能量摄入在妊娠期
正当我们跨入新千年 ,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时刻 ,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又进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公布实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建立“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
摘要:艺术是它所处的时代的孵化品,“符号化”是当代艺术表现方式的一种。当今社会,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符号化形式语言的出现是因为它符合现代社会的确时代特征。不可否认,符号化形式语言是由于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当代艺术表现语言的一种类型。本文首先对符号化形式语言的定义作出了简单的阐释,然后就艺术中符号化形式语言的特征进行了概括与总结,最后就它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信息艺术语言;符号
摘要:河南省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提出要强化我省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国际影响,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一批人文交流平台,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因此用多语种,特别是用在“一带一路”涉及的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西班牙语来开展中原文化的对外宣传很有必要。对其宣传现状的研究也为认清形势、制定策略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班牙语;中原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一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这是谭嗣同留给后人的奉献精神,在他34年的生命里,让后人值得缅怀的不仅是他慷慨赴死,还有他的思想.谭嗣同生命虽短,但他身处在中西相冲突相交
尚德街东汉简牍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语言文字方面,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又集中于文本识读和词语通释方面,而词语通释主要是对其中的医药简和部分法律用语、公文用语的解释.且尚
摘要:口语预制语块在日常交际的中影响着学生的准确率和效率以及流畅度,但是却因为它的语用功能非常灵活等原因,成为高中生使用的难点。笔者通过对比中国学习者及本族语者的语料库,找出了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并分析了其潜在原因,以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借鉴。  关键词:口语预制语块;中国学习者;使用错误;潜在原因  一、研究意义  综述过往的研究,语言学习者的任务不仅包括掌握目的语的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