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外交关系不断升温,除了经济、贸易、政治等领域的往来,两国的跨文化交际也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跨文化交际是两国外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两国友好关系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跨文化交际,完成跨文化交际不仅要熟悉理解两种文化特点,而且要加以对比,在对比中体会两者的差异,做到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水"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分析对比两种语言中与"水"有关表示"条件"的语言单位来体会两种文化的差异,将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水;条件
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水,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它可以以气态、固态、液态等不同结构构造的34种状态存在。除去水自身的状态变换,它所栖息地场所也不同:水池、沼泽、江河,海川等。
水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液体,具有可塑性,它赋予了水两极化的功能特点:积极特点(创造性和润物性)和消极特点(毁坏性和爆发性),比如:“润物细无声”、“洪水猛兽”。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水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民族也分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文化”。比如在四大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尼罗河、黄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尼罗河文化孕育了人类第一个365日历法;中国历史上的五帝都选择在黄河沿岸作为自己邦国的立基之地,产生了早期的阶级分化、分工制度、礼仪规范等;长达八百余年的印度河滋长了金属冶炼的发展;幼发拉底河文化发明创作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出现带动了哲学、神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语言是决定说话者的民族属性符号,它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影响人们交际的障碍。[2] 也就是说语言不仅被使用,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受到所说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不自觉地按照文化观念所提示的角度看待世界。“水”作为语言文化观念的语词,正确把握“水”在两种语言的表达内涵,能够帮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俄罗斯文化,从而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为了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将借助含有“水”的语言单位分析汉俄民族对有关“条件、环境”理解的差异和共性。
在汉语中经会用 “水” 来表达距离近,比如 “一衣带水”、“盈盈一水” 都是用来比喻只隔一水,极其邻近。此外,在汉语中常用 “水” 形成的江河来表达路途遥远、艰险或者条件险恶: “水宿山行”、“万水千山”、“水复山重疑无路”、“水阔山高”等。 这里的 “水” 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距离,它更象征着困难坎坷。在俄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比如成语“пройти огонь и воду”(走过火与水)中的水也同样表达重重历练、困难坎坷,指做好面对千难万险的准备或者是饱经风霜;在“в огонь и в воду пойду за кого-нибуть”(为了某人走进水火之中)这个谚语里水和火代指些困难险境,表达为某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воды не замутит”(不搅合水)这个成语中的水代指的是麻烦的事情,意思是说不招惹是非的人;短语“возить воду на ком-нибуть”(把水搬到某人身上)中的水也是指代困难,表示让某人干重活。
汉民族经常会用 “水” 来表示所处的环境或条件。汉语里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类成语,用水与船的作用力关系来阐明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借此告诫统治者得民心的重要性。“水涨船高”、“水满则溢”、“借水推船”、 “涸鱼得水”、“如鱼得水” 以及 “近水楼台先得月” 中的水都是指代有利的条件;“水至清则无鱼”、“水中捞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中的水是表示周围环境的;“趁水和泥” 和 “浑水摸鱼” 的表达类似: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在俄语里用“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就像鱼儿在水中)来表达 “如鱼得水”。与汉语里的 “浑水摸鱼” 有相同意思的是 “в мутной воде рыбу ловить”(在浑水里抓鱼)。汉语中的 “水至清则无鱼” 这一熟语借用了“水”透明清澈的物理特点;在俄语里也有运用此特点的表达,如 “как в воду глядел” (就像在水里看),这个短语表示有先见之明;“вилами на воде”(用叉子在水上写)中的“水”表达不合适的条件环境,指难以实现没有把握的事情;“концы в воду” 绳子淹没在水中,比喻还未得知真相等。“как словно в воду канул”(沉入水中)中的水是指广袤宽阔的空间,意思同“杳无音讯”。“как с гуся вода кому-нибуть”(把鹅身上的水给某人)这里的水是指不能使用的水,指毫无利用价值的条件。同汉语里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中的 “水”是有利条件一样,“лить воду на чью-нибуть польму” (往磨盘里加水) 指帮助某人或者为某人涨势。“из воды сухим выйти”(从水里走出来,衣服却是干的)这个熟语中的水代指不明法规的环境,指有罪的人逃脱罪责,逍遥法外。“буря в стакане воды”(一杯水里的风暴)杯水风波,这个短语里的一杯水是来形容事态所发展的空间比较小,表达无聊的纠纷。 俄罗斯人也会用“Будто в омут канул кто”(好像掉进了水池里)比喻突然消失不见,如《Слепцы уехали и будто в омут канули. Долго не верила Марья Васильевна такому счастью, вздрагивала при каждом скрипе рассохшейся двери. А потом поверила 》(Ю.Нагибин: Перед праздником )(盲人们离开了,一下消失不见。玛丽亚很长时间都没敢相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门吱吱嘎嘎的响了,她打了个哆嗦,然后相信了)。
通过对比分析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借用“水”来描绘“条件,环境”时,在两种民族语言各有体现,但汉语较之表达形式、内涵更为丰富。同时,对比分析帮助了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有关条件”水”的内涵,掌握它的实际运用。只有准确理解异文化内涵,才能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百科网?http://baike.so.com/doc/5342961-7116906.html
[2]李向东,陈秀杰当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c50.
作者简介:
马丽诗(1995-)女,汉族,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在读硕士研究生,受國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现在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进修。罗晓霞(指导教师):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攻关项目:名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
项目编号:JGZD01217001
批准立项部门:天津师范大学教改重点项目
职责: 参与人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水;条件
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水,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它可以以气态、固态、液态等不同结构构造的34种状态存在。除去水自身的状态变换,它所栖息地场所也不同:水池、沼泽、江河,海川等。
水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液体,具有可塑性,它赋予了水两极化的功能特点:积极特点(创造性和润物性)和消极特点(毁坏性和爆发性),比如:“润物细无声”、“洪水猛兽”。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水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民族也分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文化”。比如在四大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尼罗河、黄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尼罗河文化孕育了人类第一个365日历法;中国历史上的五帝都选择在黄河沿岸作为自己邦国的立基之地,产生了早期的阶级分化、分工制度、礼仪规范等;长达八百余年的印度河滋长了金属冶炼的发展;幼发拉底河文化发明创作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出现带动了哲学、神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语言是决定说话者的民族属性符号,它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影响人们交际的障碍。[2] 也就是说语言不仅被使用,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受到所说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不自觉地按照文化观念所提示的角度看待世界。“水”作为语言文化观念的语词,正确把握“水”在两种语言的表达内涵,能够帮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俄罗斯文化,从而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为了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将借助含有“水”的语言单位分析汉俄民族对有关“条件、环境”理解的差异和共性。
在汉语中经会用 “水” 来表达距离近,比如 “一衣带水”、“盈盈一水” 都是用来比喻只隔一水,极其邻近。此外,在汉语中常用 “水” 形成的江河来表达路途遥远、艰险或者条件险恶: “水宿山行”、“万水千山”、“水复山重疑无路”、“水阔山高”等。 这里的 “水” 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距离,它更象征着困难坎坷。在俄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比如成语“пройти огонь и воду”(走过火与水)中的水也同样表达重重历练、困难坎坷,指做好面对千难万险的准备或者是饱经风霜;在“в огонь и в воду пойду за кого-нибуть”(为了某人走进水火之中)这个谚语里水和火代指些困难险境,表达为某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воды не замутит”(不搅合水)这个成语中的水代指的是麻烦的事情,意思是说不招惹是非的人;短语“возить воду на ком-нибуть”(把水搬到某人身上)中的水也是指代困难,表示让某人干重活。
汉民族经常会用 “水” 来表示所处的环境或条件。汉语里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类成语,用水与船的作用力关系来阐明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借此告诫统治者得民心的重要性。“水涨船高”、“水满则溢”、“借水推船”、 “涸鱼得水”、“如鱼得水” 以及 “近水楼台先得月” 中的水都是指代有利的条件;“水至清则无鱼”、“水中捞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中的水是表示周围环境的;“趁水和泥” 和 “浑水摸鱼” 的表达类似: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在俄语里用“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就像鱼儿在水中)来表达 “如鱼得水”。与汉语里的 “浑水摸鱼” 有相同意思的是 “в мутной воде рыбу ловить”(在浑水里抓鱼)。汉语中的 “水至清则无鱼” 这一熟语借用了“水”透明清澈的物理特点;在俄语里也有运用此特点的表达,如 “как в воду глядел” (就像在水里看),这个短语表示有先见之明;“вилами на воде”(用叉子在水上写)中的“水”表达不合适的条件环境,指难以实现没有把握的事情;“концы в воду” 绳子淹没在水中,比喻还未得知真相等。“как словно в воду канул”(沉入水中)中的水是指广袤宽阔的空间,意思同“杳无音讯”。“как с гуся вода кому-нибуть”(把鹅身上的水给某人)这里的水是指不能使用的水,指毫无利用价值的条件。同汉语里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中的 “水”是有利条件一样,“лить воду на чью-нибуть польму” (往磨盘里加水) 指帮助某人或者为某人涨势。“из воды сухим выйти”(从水里走出来,衣服却是干的)这个熟语中的水代指不明法规的环境,指有罪的人逃脱罪责,逍遥法外。“буря в стакане воды”(一杯水里的风暴)杯水风波,这个短语里的一杯水是来形容事态所发展的空间比较小,表达无聊的纠纷。 俄罗斯人也会用“Будто в омут канул кто”(好像掉进了水池里)比喻突然消失不见,如《Слепцы уехали и будто в омут канули. Долго не верила Марья Васильевна такому счастью, вздрагивала при каждом скрипе рассохшейся двери. А потом поверила 》(Ю.Нагибин: Перед праздником )(盲人们离开了,一下消失不见。玛丽亚很长时间都没敢相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门吱吱嘎嘎的响了,她打了个哆嗦,然后相信了)。
通过对比分析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借用“水”来描绘“条件,环境”时,在两种民族语言各有体现,但汉语较之表达形式、内涵更为丰富。同时,对比分析帮助了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有关条件”水”的内涵,掌握它的实际运用。只有准确理解异文化内涵,才能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百科网?http://baike.so.com/doc/5342961-7116906.html
[2]李向东,陈秀杰当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c50.
作者简介:
马丽诗(1995-)女,汉族,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在读硕士研究生,受國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现在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进修。罗晓霞(指导教师):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攻关项目:名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
项目编号:JGZD01217001
批准立项部门:天津师范大学教改重点项目
职责: 参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