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幼儿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和音乐实践能力,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开展适合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而乐理课程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提高音乐基础水平和音乐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乐理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美国音乐心理学家卡尔·西肖尔认为,音乐能力是由以音乐的感受能力(又称为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即乐感)为核心构成的。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即音乐感知觉,是学生走进音乐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通过听觉感受音乐的外部特征,能够感受和辨别音乐中的高低、强弱、力度、调式、节奏、音乐情绪等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感官联觉对音乐展开想象,深层次地进入音乐世界。音乐表现力是基于音乐感受力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如语言、动作、图片、符号等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是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活动和感受音乐的前提,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师对乐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生对乐理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水平,从而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乐理教学创新的对策
教学目标的创新。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骤,不可忽视的是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实际水平是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必须关注学生想什么,要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的相关经验几乎为零,教学目标的设立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音乐的经验这一基础之上,与学习兴趣结合起来,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初期,降低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要求,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音乐美的感受。比如学习《和弦》这一章节时,以往的授课思路重点都在知识与技能这一层面,学生要能区分不同类型的三和弦、七和弦,在不同音高上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和弦,学生课上要做大量的习题练习才能掌握这一知识点,这样的目标应该是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设立的,而学前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应是强化对和声色彩的感受,首先强调对主和弦的学习和感受,如一首儿童歌曲中只用一、二个和弦做伴奏,让学生感受是否适合这首歌曲,能够区别出什么是与歌曲匹配的和弦即可。
教学内容的创新。学生想什么?就是要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都要围绕学生进行,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五线谱的认知还停留“难、繁、复”的印象中,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学习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乐理知识的学习大可不必遵循传统教材中的章节设计,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音乐感受和体验,因此可以从音乐要素、拍子、节奏、乐句、曲式结构、旋律、音程、调式、和声等章节进行,突出音乐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强调实际应用的能力,这样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降低学生学习乐理的难度,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比如学习拍子,基础理论教给学生怎么从理论知识上区分不同类型的拍子,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能很快从书面上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拍子,但是如果让学生为一首歌曲打拍子,则会出现动作不协调、完全脱离音乐的节拍等情况,这样的教学结果便违背了开设基本乐理这门课程的初衷。实际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的韵律,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始终要坚持感受、体验为先,表达、理解在后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师教什么?从教师的条件出发,不仅包括教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教授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目的的铺垫,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乐理课程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入门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乐理课程更要为零基础的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音乐世界的窗户,不能脱离音乐,完全变成纸上谈兵。因此教学过程也应该从聆听与鉴赏、體验与表现、应用与创造这三个模块进行。音乐是听觉艺术,反复听音乐是提高音乐感受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对音乐元素的辨别力,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比如学习拍子时,可以选择题材、体裁、内容主题丰富的乐曲进行体验,常用到的方法有集体围圆随节拍传球;随节拍踏步行走,强拍时用力拍手等。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时值的长短关系,可以结合原地踩踏、行走、跑、跳跃等动作。这些方式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枯燥,还有助于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音乐,内化为自身的音乐能力,通过多种感官聆听音乐会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教师再次强化乐理知识,学生便不会觉得难以理解了。音乐不仅需要靠反复聆听获得听觉感受,还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音乐,通过身体动作和内心的情感去感受音乐,并需要把感受到的音乐表现出来,这也是深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直接获得音乐经验,加深自己对音乐的感悟。乐理知识是构成音乐的理论元素,同样需要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音乐能力。比如学习节奏时,可以结合语言进行,从学生熟悉的名字或字词、短句、歌谣入手进行训练,让学生分辨和区别不同的节奏型,还可以自编节奏来朗读句子。在节奏练习中最容易“赶拍子”,可以加入大动作和语言朗诵反复交替进行。朗读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内容,在简单的内容里面包含着相应的乐理知识,学生直接体验和参与,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稳定的节奏感,还可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乐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备理论知识,音乐的情绪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乐理应该调动学生积极的音乐情绪,而不是筑成高墙,让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音乐就望而却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水平直接影响着以后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乐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值得教师们深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浅析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J]. 樊熙鋆. 传播力研究. 2019(31)
关键词:学前教育;乐理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美国音乐心理学家卡尔·西肖尔认为,音乐能力是由以音乐的感受能力(又称为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即乐感)为核心构成的。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即音乐感知觉,是学生走进音乐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通过听觉感受音乐的外部特征,能够感受和辨别音乐中的高低、强弱、力度、调式、节奏、音乐情绪等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感官联觉对音乐展开想象,深层次地进入音乐世界。音乐表现力是基于音乐感受力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如语言、动作、图片、符号等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是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活动和感受音乐的前提,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师对乐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生对乐理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水平,从而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乐理教学创新的对策
教学目标的创新。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骤,不可忽视的是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实际水平是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必须关注学生想什么,要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的相关经验几乎为零,教学目标的设立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音乐的经验这一基础之上,与学习兴趣结合起来,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初期,降低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要求,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音乐美的感受。比如学习《和弦》这一章节时,以往的授课思路重点都在知识与技能这一层面,学生要能区分不同类型的三和弦、七和弦,在不同音高上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和弦,学生课上要做大量的习题练习才能掌握这一知识点,这样的目标应该是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设立的,而学前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应是强化对和声色彩的感受,首先强调对主和弦的学习和感受,如一首儿童歌曲中只用一、二个和弦做伴奏,让学生感受是否适合这首歌曲,能够区别出什么是与歌曲匹配的和弦即可。
教学内容的创新。学生想什么?就是要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都要围绕学生进行,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五线谱的认知还停留“难、繁、复”的印象中,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学习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乐理知识的学习大可不必遵循传统教材中的章节设计,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音乐感受和体验,因此可以从音乐要素、拍子、节奏、乐句、曲式结构、旋律、音程、调式、和声等章节进行,突出音乐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强调实际应用的能力,这样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降低学生学习乐理的难度,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比如学习拍子,基础理论教给学生怎么从理论知识上区分不同类型的拍子,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能很快从书面上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拍子,但是如果让学生为一首歌曲打拍子,则会出现动作不协调、完全脱离音乐的节拍等情况,这样的教学结果便违背了开设基本乐理这门课程的初衷。实际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的韵律,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始终要坚持感受、体验为先,表达、理解在后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师教什么?从教师的条件出发,不仅包括教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教授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目的的铺垫,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乐理课程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入门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乐理课程更要为零基础的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音乐世界的窗户,不能脱离音乐,完全变成纸上谈兵。因此教学过程也应该从聆听与鉴赏、體验与表现、应用与创造这三个模块进行。音乐是听觉艺术,反复听音乐是提高音乐感受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对音乐元素的辨别力,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比如学习拍子时,可以选择题材、体裁、内容主题丰富的乐曲进行体验,常用到的方法有集体围圆随节拍传球;随节拍踏步行走,强拍时用力拍手等。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时值的长短关系,可以结合原地踩踏、行走、跑、跳跃等动作。这些方式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枯燥,还有助于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音乐,内化为自身的音乐能力,通过多种感官聆听音乐会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教师再次强化乐理知识,学生便不会觉得难以理解了。音乐不仅需要靠反复聆听获得听觉感受,还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音乐,通过身体动作和内心的情感去感受音乐,并需要把感受到的音乐表现出来,这也是深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直接获得音乐经验,加深自己对音乐的感悟。乐理知识是构成音乐的理论元素,同样需要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音乐能力。比如学习节奏时,可以结合语言进行,从学生熟悉的名字或字词、短句、歌谣入手进行训练,让学生分辨和区别不同的节奏型,还可以自编节奏来朗读句子。在节奏练习中最容易“赶拍子”,可以加入大动作和语言朗诵反复交替进行。朗读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内容,在简单的内容里面包含着相应的乐理知识,学生直接体验和参与,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稳定的节奏感,还可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乐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备理论知识,音乐的情绪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乐理应该调动学生积极的音乐情绪,而不是筑成高墙,让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音乐就望而却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水平直接影响着以后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乐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值得教师们深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浅析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J]. 樊熙鋆. 传播力研究. 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