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代代传承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ys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在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中,不缺乏工匠精神,也不缺乏匠心独具的艺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手工技艺,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没有现代机器的时代,他们完全通过手工赋予中国的掐丝工艺、珐琅彩、木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石器等工艺以文化的气息,展示着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一代又一代中国手工艺人注重技艺的严格传承、不斷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内敛保守不忘初心,赋予作品生命与灵魂。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人在努力,而是作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一份子,参与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代又一代中国手工艺人,在工场批量化生产的时代大潮中,选择坚守这种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可贵,而这份工匠精神也是合格的手工艺人所要遵循的精神。要传承手工技艺,很重要的方式是家传;而家传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更能反映手工艺人专心专注、谦恭入魂的意识。
  1 春秋一壶,传承有序
  毛顺兴陶器行(1932-1954)由我的父亲民国陶艺名家毛顺生先生创办,一方面坚持自己创作紫砂器;另一方面代理经营大家、名家如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等人的作品,并聘请陶刻圣手任淦庭、谈泉明陶刻装饰。其时无论是毛顺生本人,还是共事的大家、名家,对产品的要求都是极其严格的,稍有变形或者瑕疵的,就废弃不留。这种专注创作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在紫砂壶传统的传承过程中,其“专注专心、谦恭入魂”的工匠精神影响了毛顺兴陶器行的每一个人。几位参与创作的紫砂大师又把这种精神传给了各自的徒弟。花货大师朱可心先生在临终前将自己的所有印章全部毁弃,以此告诫门下弟子,只有创作出好的作品才会有好的发展,才能真正继承自己花货创作技艺的精要。任淦庭先生是我的师傅,在传授我紫砂陶刻装饰技艺、技法、技巧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原先陶器行时的严格专注和一丝不苟。每个紫砂艺人都传承了先人的技艺和坚持、专心、专注创作的精神,而这种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在他们灌注心力的作品中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对于毛顺兴陶器行工匠精神的传承,我更有深刻地体会。我的父亲毛顺生对请来的几位紫砂名家、大家的要求很严格,对我紫砂陶刻技艺方面更是严格要求。父亲的言传身教、紫砂制壶大家、名家们的职业专注、任淦庭恩师的耳提面命,对我一生从事紫砂陶刻艺术的创作影响颇深。
  2 工匠精神,一生践行
  (1)专心专注的精神
  父亲毛顺生非常重视我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育培养,对我严格要求,教导我形成谦恭好学、独立成事的品格。
  (2)扎实的书画功底
  师傅任淦庭先生一方面提供很多珍贵的书画资料,敦促我每日练习,使我有了扎实的书画功底;另一方面,通过心口相传、心手相传、心心相传等方式,在紫砂陶刻笔法、刀法、刻绘题材的选择等陶刻艺术创作的技艺方面对我进行了系统化的培养。
  (3)广闻博览名家作品
  紫砂陶刻重要的不仅是刻,而且对紫砂的了解也很重要,包括对每件作品个性表达及其烧成效果的认知。
  (4)传道授业
  对于紫砂陶刻发展而言,后辈的传承尤为重要。在对门徒弟子的教育及技艺传授过程中,传授给他们我心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精神,期待他们吸取我一生较他人更丰富的成长经验并有新的建树,也期待他们继承毛顺兴陶器行的精神,为紫砂成为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整个紫砂行业的职业修养水平与道德水平。
  代代传承的工匠精神根植于优秀的个人艺术文化素养,根植于专心专注的职业道德,根植于技艺开放、鼓励共享的紫砂艺术文化氛围。任何一个紫砂艺人,无论有无名气,都是在从事传承紫砂艺术文化的事业,传承的内容都是紫砂壶艺、紫砂陶刻技艺的精华。大巧不工,方得匠心。
  3 结 语
  引用一句明星的话:“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是对完美的追求。”,凭借作品传递、传达、传承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我想对于“紫砂艺人”来讲这是很低的标准,因为紫砂艺人不只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要以紫砂为载体,博观约取,赋予其内在的精神,以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工匠精神,代代传承,无论以怎样的形式表达,都要无愧于一个行业、一个时代、一个以“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为主题的大国文化。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砂壶似有若无的简约中,蕴含“言有尽、意无穷”的隽永。故而,这组“西施对壶”造型简约、毫无装饰,仅凭柔和流畅的线条,模拟相濡以沫的神韵,在寓情寓意中自有大爱。  关键词 紫砂;西施对壶;创作  紫砂壶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实用品,既能用于生活,又能装饰生活,还能陶冶性情,可称为“气质工艺品”。运用点、线、面可组合正方、长方、扁方、六方、八方、椎形、菱形、楞形、悬胆、张肩、方圆等造型,轮廓不一、变
期刊
壶里有乾坤,香茗细入喉。紫砂壶的诞生与中国茶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正是中国人崇尚饮茶的习俗,才使得各种茶器得以发展和延续,使得紫砂壶能从中脱颖而出。茶与壶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用紫砂壶泡茶,更能够品味到茶的情感和甘润。  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茶文化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这其中更不乏许多爱茶文士的开拓和推广,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中国茶才被赋予丰富的作用、内涵和价值。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陆羽就是其中最为著名
期刊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与装饰可以包容天下万物,从世间的某一场景,或读一首诗,或赏一幅画,或阅读前人的艺术摘记,有感于心,就都可以与紫砂壶的设计创作紧密联系起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唐人刘禹锡有诗描述秋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豪兴勃发,感染了读者,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是写秋天的景象,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期刊
渔,《辞海》解释为捕鱼。《史记·货殖列传》:“舜,渔于雷泽” 。这一记载说明,渔,即捕鱼,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像舜这样的圣人也曾以捕鱼为业。关于渔的艺术形象可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的彩陶盆、罐上,就出现彩绘的渔纹,有张口翘首互相追逐的大鱼,有并排游动的小鱼。艺术创作是从人们生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在半坡彩陶上绘制的人面纹的两侧绘有鱼形,说明先人们已把捕鱼作为人类生存的手段之一,是那时候人
期刊
宜兴紫砂有着“世界名陶”的美誉,紫砂壶更是冠绝于世。明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明末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亦说道:“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烫气。”自古以来,世人给予了紫砂壶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其泡茶的实用价值,亦对其内在文化价值予以了赞赏。  紫砂文化可以说是与茶文化一脉相承而来,因此,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紫砂艺人在进行壶艺创作
期刊
人类发明陶瓷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但到19世纪,陶瓷还一直仅被用做盛放物料的容器和特殊的装饰品或艺术品,人们对陶瓷材料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形状、颜色、光泽等方面。其实陶瓷材料除了可制造成漂亮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艺术品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优良性能。如今,电绝缘瓷、电子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等都已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材料学专用名词。然而,热学陶瓷似乎还较少被大众如此称呼。所谓热学陶瓷,即可定义为具有显著热物理
期刊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珍贵无比的紫砂泥造就了宜兴紫砂辉煌的历史,也促成了人们品茗赏壶的生活雅趣。紫砂壶是陶瓷艺术门类中极富特性的一种,有“东方明珠,华夏瑰宝”的美誉,它不施釉,完全以水到渠成的造型装饰来实现艺术效果,对技艺的要求极高,它包罗万象,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高雅的文化气息。  紫砂壶“三羊开泰”(见图1)通过简洁而不失美感的造型,相得益彰的羊纹装饰,传递出深厚的
期刊
宜兴紫砂闻名天下,其起源于宋,成熟于明、清,发展至今可谓独树一帜。在陶瓷艺术中,紫砂是一个特殊的品种,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是一种实用与美高度融合、妙不可言的特殊手工艺品。紫砂壶以简练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安详恬静之态,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深受大众的青睐。  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与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紫砂壶由
期刊
韩小虎  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无锡市、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均陶)  《江苏美术史》、《江苏民间艺术史研究》特约研究员  编者语:韩小虎,1950年生于江苏宜兴,艺名一指,艺室号“指艺斋”。1966年进宜兴均陶工艺厂,师承民间堆花艺人李士勋、杨耀生。1974年开始独立从事均陶堆花工作,1979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由名师张守智、潘春芳指导。从艺50年来在均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是用得天独厚的五色土制成的,历代艺人以大自然为创作源泉,吸收了其它传统艺术的造型风格,认真探究,细心揣摩,并精心设计了不计其数造型各异的陶瓷器皿,孕育了紫砂壶艺的独特风格。紫砂艺术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把传统文化的精魂熔铸于作品中,形成内在的生命力。在日趋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在壶艺创作时不仅应注重造型的设计,更应注重紫砂艺术的内在美。  关键词 髹砂流云壶;紫砂;设计风格  宜兴紫砂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