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教学中“情感熏陶”与“语言发展”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或者注重情感,忽视语言;或者偏重认知,忽视情感;或者油水分离,知情脱节。众所周知,语言与情感是有机的统一体,离开了情感,语言的存在便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离开了语言,情感的表达将失去了根基和依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须妥善处理“语言”与“情感”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言语得到发展,情感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完善。
一、重视情境铺垫,唤起学生情感,引领走进文本
人们解读语文作品,一般是先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它所描述的形象,其中读者本身积累的表象是“还原”的关键。而由于阅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加之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学生阅读中往往难以还原语言形象,难以表达走进文本,进入语言情境,因而难以真切感受语言情感。为此,须重视情境铺垫,唤醒学生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全身心地去拥抱语言,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1、语言渲染,激发情感。阅读教学中,教者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展示课文画面,以准确地传递情感,创设情感氛围,拨动学生情感的一琴弦,引发他们能动情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历事情,感受场景,见识人物。为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验情感发展语言,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如果你身居外国,面对的是陌生的人群,听到的是陌生语言。有一天,你在街上散步,突然间看到商店的霓虹灯闪烁着一行汉字。此时此刻,心情怎样?”让学生在孤独寂寞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慰藉。学生有的说:“看到汉字,我好像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了祖国妈妈的笑脸。”有的说:“看到汉字,我仿佛看到了家乡无边的田野,弯弯的小河;好像看到了自家温馨的房间,妈妈慈祥的笑脸。”我继而巧妙设疑有机勾连,使学生全身心进入阅读感悟。
2、引进生活,激发情感。阅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体验情感,力求和作者想在一起,感在一处,才能从语言文字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感受到作者情思的琴弦,才能感悟到语言运用的技巧。为此,可沟通阅读与生活的联系,缩小生活与文本的差距,让学生在生活与阅读、课堂与课外的联系中,增强体验,促进感悟。如:阅读《月光曲》“兄妹俩的对话”时,学生对语言情感能够理解,却不能准确地传达。我便饱含深情地引导,回忆生活中类似的事。结果学生大多想到了自己类似的经历。一学生是这样描述的:那次,同桌杨明买了双新款球鞋,可我老是穿那双球鞋。放学一到家,我便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买双新球鞋吧,看人家张明……”“是啊,是该买。”停了一会她说,“可是,一双新款的球鞋得200多块呢!”望着妈妈焦急的样子,再看看她满手的老茧,我不禁后悔起来,忙说:“妈妈,我说着玩的,其实, 我这棉袄不一样防寒吗。”妈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我抬头看时,她眼圈红了。由于有了真实的生活奠基,有了自我的体验铺垫,学生朗读课文时,大多声情并茂,情真意切。
3、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为唤醒学生情感,须尽量诉诸学生感性,培养学生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悟,使课堂教学进入叶圣陶曾经描述过的那种境界:“一个教室,四五十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都有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得到语言形象、语言意义、语言情感的感悟。
二、引导自主参与,增强情感体验,引发真情流露
情感是生命主体的内在体验,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不能给予,不能灌输。因而,阅读教学中情感的展开、发现、交融、生成、陶冶与提升,都须由学生自身体验来实现和完成。为此,实现“情感熏陶”与“语言发展”的统一,须切实重视学习活动的参与,语言情感的能动检验,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真正参与、真切体验、真情流露的过程。
1、在弹性体验中流露真情。引导解读语言,体验情感,须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防止刻板,体现弹性,不画框框,不设条条,不以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有弹性才有个性,才在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如:《鸟的天堂》,教师要学生一边听读5~8自然段,一边想象大榕树的样子。有的说,榕树像一片茂密的树林;有的说,榕树就是一个绿色的小岛;还有的说,榕树是一座绿色的小山……一颗颗充满灵气的心展开想像,全身心地感受那棵榕树,并借助自己的言语方式来表达感受。这样引导能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个性品质。
2、在角色转换中流露真情。引导学生充当角色,去经历生活,参与活动,舒展心灵,张扬个性,体悟语言,以达到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双重收获。
3、在朗读品味中流露真情。研究表明,琅琅的书声可促使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加强朗读训练,可促使学生全部心智投入,增加语言积累,得到境的感受、情的诱发、理的启迪。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真情感参与。
追求情感熏陶与语言发展的平衡,须给学生精神提升语言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以激起学生心潮的涌动,心灵的颤动,情感的奔涌,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心理状态,从而借助合适的语言外化涌动的心潮,放飞震撼的心灵,抒发奔涌的情感。而由于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差的存在,阅读中他们难以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共振,也就难以看到他们情感涌动带来的语言流淌。为此,还须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触发学生心中积蓄,以形成语言与精神同构的心灵产物。
一、重视情境铺垫,唤起学生情感,引领走进文本
人们解读语文作品,一般是先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它所描述的形象,其中读者本身积累的表象是“还原”的关键。而由于阅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加之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学生阅读中往往难以还原语言形象,难以表达走进文本,进入语言情境,因而难以真切感受语言情感。为此,须重视情境铺垫,唤醒学生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全身心地去拥抱语言,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1、语言渲染,激发情感。阅读教学中,教者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展示课文画面,以准确地传递情感,创设情感氛围,拨动学生情感的一琴弦,引发他们能动情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历事情,感受场景,见识人物。为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验情感发展语言,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如果你身居外国,面对的是陌生的人群,听到的是陌生语言。有一天,你在街上散步,突然间看到商店的霓虹灯闪烁着一行汉字。此时此刻,心情怎样?”让学生在孤独寂寞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慰藉。学生有的说:“看到汉字,我好像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了祖国妈妈的笑脸。”有的说:“看到汉字,我仿佛看到了家乡无边的田野,弯弯的小河;好像看到了自家温馨的房间,妈妈慈祥的笑脸。”我继而巧妙设疑有机勾连,使学生全身心进入阅读感悟。
2、引进生活,激发情感。阅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体验情感,力求和作者想在一起,感在一处,才能从语言文字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感受到作者情思的琴弦,才能感悟到语言运用的技巧。为此,可沟通阅读与生活的联系,缩小生活与文本的差距,让学生在生活与阅读、课堂与课外的联系中,增强体验,促进感悟。如:阅读《月光曲》“兄妹俩的对话”时,学生对语言情感能够理解,却不能准确地传达。我便饱含深情地引导,回忆生活中类似的事。结果学生大多想到了自己类似的经历。一学生是这样描述的:那次,同桌杨明买了双新款球鞋,可我老是穿那双球鞋。放学一到家,我便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买双新球鞋吧,看人家张明……”“是啊,是该买。”停了一会她说,“可是,一双新款的球鞋得200多块呢!”望着妈妈焦急的样子,再看看她满手的老茧,我不禁后悔起来,忙说:“妈妈,我说着玩的,其实, 我这棉袄不一样防寒吗。”妈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我抬头看时,她眼圈红了。由于有了真实的生活奠基,有了自我的体验铺垫,学生朗读课文时,大多声情并茂,情真意切。
3、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为唤醒学生情感,须尽量诉诸学生感性,培养学生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悟,使课堂教学进入叶圣陶曾经描述过的那种境界:“一个教室,四五十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都有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得到语言形象、语言意义、语言情感的感悟。
二、引导自主参与,增强情感体验,引发真情流露
情感是生命主体的内在体验,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不能给予,不能灌输。因而,阅读教学中情感的展开、发现、交融、生成、陶冶与提升,都须由学生自身体验来实现和完成。为此,实现“情感熏陶”与“语言发展”的统一,须切实重视学习活动的参与,语言情感的能动检验,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真正参与、真切体验、真情流露的过程。
1、在弹性体验中流露真情。引导解读语言,体验情感,须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防止刻板,体现弹性,不画框框,不设条条,不以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有弹性才有个性,才在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如:《鸟的天堂》,教师要学生一边听读5~8自然段,一边想象大榕树的样子。有的说,榕树像一片茂密的树林;有的说,榕树就是一个绿色的小岛;还有的说,榕树是一座绿色的小山……一颗颗充满灵气的心展开想像,全身心地感受那棵榕树,并借助自己的言语方式来表达感受。这样引导能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个性品质。
2、在角色转换中流露真情。引导学生充当角色,去经历生活,参与活动,舒展心灵,张扬个性,体悟语言,以达到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双重收获。
3、在朗读品味中流露真情。研究表明,琅琅的书声可促使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加强朗读训练,可促使学生全部心智投入,增加语言积累,得到境的感受、情的诱发、理的启迪。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真情感参与。
追求情感熏陶与语言发展的平衡,须给学生精神提升语言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以激起学生心潮的涌动,心灵的颤动,情感的奔涌,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心理状态,从而借助合适的语言外化涌动的心潮,放飞震撼的心灵,抒发奔涌的情感。而由于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差的存在,阅读中他们难以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共振,也就难以看到他们情感涌动带来的语言流淌。为此,还须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触发学生心中积蓄,以形成语言与精神同构的心灵产物。